新華社北京1月22日電(記者趙博)據中國證監會國際合作部主任童道馳日前介紹,去年內地共有8家企業在香港交易所進行首次公開發行,共籌集資金114.99億美元;有10家企業進行再融資,共籌集資金59.19億美元。
截至去年底,在港上市的內地公司有182家,包括主板158家、創業板24家,共籌資2079.77億美元;內地企業(包括H股、紅籌股、民營企業)市值佔港股總市值約57%,成交金額佔總交易額約70%。
除了是內地企業境外上市的首選市場,香港還是內地證券期貨機構在海外開展業務的第一站。
童道馳介紹説,目前內地有24家證券公司、6家期貨公司和22家基金管理公司經批准在港設立子公司,總體運營情況良好,在香港市場的業務和市值份額逐步擴大,影響力不斷上升。香港已成為內地證券期貨經營機構實施“走出去”戰略和國際化經營的重要平臺。
素有“小港股直通車”之稱的港股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2012年7月公開發行以來,運作平穩順利。目前共有華夏恒生ETF、易方達恒生中國企業ETF分別在深圳、上海證交所掛牌交易。
童道馳評價説,港股ETF為內地投資者進一步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境外投資渠道,在人民幣不可自由兌換的情況下促進了兩地資金的跨境有序流動。
與此同時,內地不斷出臺政策,全面提高香港投資者進入內地資本市場的便利性。
童道馳介紹説,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試點(RQFII)為香港人民幣拓寬了投資渠道,有利於支持香港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得到市場高度關注,反應積極,目前總投資額度達到2700億元。
去年3月,證監會與相關部門對RQFII法規進行了修訂,擴大試點機構範圍、放寬投資範圍限制。截至去年底,共有60家香港機構獲得RQFII資格,52家試點機構合計獲批1575億元投資額度。
內地降低合格境外投資者(QFII)資格要求,為香港長期資金進入內地資本市場提供便利。截至去年底,已有45家香港機構獲得QFII資格,佔獲批總數的17.93%;其中39家機構獲批額度79.32億美元,佔獲批總額度的15.96%。
證監會還積極拓展港資法人銀行從事內地證券期貨業務的範圍,截至目前已有5家港資銀行內地註冊法人銀行獲得基金銷售業務資格,符合條件的機構將繼續得到支持。
此外,自去年4月1日起,證監會允許在內地工作生活的港澳臺居民直接開立賬戶投資A股市場,截至目前共有51597戶開戶,其中香港居民佔到27491戶。
“內地資本市場是新興轉軌市場,香港是相對成熟開放市場,多年來保持良性互動、合作共贏的關係,有助於共同發展。”童道馳説。
中國證監會:正積極研究落實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合作政策承諾
新華社北京1月22日電(記者趙博)2013年8月,《<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補充協議十》正式簽署,涵蓋多項有關資本市場合作的政策承諾。中國證監會國際合作部主任童道馳日前在北京透露,證監會正在積極研究制訂相關配套規則及完善有關審批程序,為落實協議積極做好準備。
具體內容包括:為港資證券公司申請內地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資格進一步提供便利;允許符合條件的港資金融機構在內地設立合資基金管理公司,港資持股比例可達50%以上;允許符合條件的港資金融機構在上海市、廣東省、深圳市各設立1家兩地合資的全牌照證券公司,港資合併持股比例最高可達51%;允許符合條件的港資金融機構在內地批准的金融改革試驗區內,各新設1家兩地合資全牌照證券公司,港資合併持股比例最高達49%;在內地金改區內,允許港資證券公司在合資證券投資諮詢公司中持股比例達50%以上。
關於《補充協議十》中提及的“積極研究內地與香港基金産品互認”,童道馳説,目前證監會與兩地相關部門已就兩地基金産品互認的模式、實施原則和方案等方面基本達成一致,正在履行相關程序。
他指出,兩地基金互認具有多方面積極意義:一是使得香港成為基金産品的進出口平臺,吸引全球金融機構和金融産品到香港發展,對香港發展成為國際資産管理中心具有重要積極意義;二是使得金融産品和投資服務跨境銷售,雙向互動開放,有利於實現投資的自由化和便利化,推動資本項目可兌換;三是引入海外成熟産品,為境內投資者提供更加豐富、便捷的投資渠道,有利於滿足居民跨境投資需求。
近年來,證監會在CEPA框架下不斷加強內地與香港期貨市場合作,先後批准3家港資機構在內地設立合資期貨公司,批准6家內地期貨公司赴港設立子公司,相關機構運營狀況良好。
童道馳介紹説,兩地期貨市場通過定期會議機制、信息交換和人員培訓等形式,分享經驗、加強交流。證監會支持香港在不影響內地經濟安全和平穩運行以及對外開放大局的前提下,從自身實際出發,研究探索具有本地優勢的期貨品種。下一步將繼續深入研究兩地期貨市場合作的路徑和方式,推動兩地建立優勢互補、分工合作、共同發展的期貨市場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