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1日電(記者 孔祥鑫)“2013年,北京市保障房公開配租配售4.7萬套,超額完成分配任務;新一輪棚戶區改造工作開啟,5年內完成527個中心城區棚戶區項目……”除了保障房建設和棚戶區改造工作穩步推進,2013年自住型商品房政策的推出,更是北京在構建多層次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方面邁出的堅實一步。
保障房:以租為主,給更多人保障
在剛剛閉幕的北京市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上,北京市市長王安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政府要滿足群眾基本住房需求,確保“十二五”期間提供100萬套保障房。2013年,北京市建設、收購各類保障房16.2萬套,正向著100萬套的目標邁進。
2013年,北京市住房保障方式還實現了由“以售為主”向“以租為主”的重大轉變。當年4月19日起,北京市統一廉租、經適、限價和公租房“四房”申請為“保障房”申請。
在普通百姓看來,“以租為主”可以讓更多的人享受到政府保障,實現“住有所居”的夢想。2013年初,北京市首次面向城六區及非京籍家庭搖號的公租房項目位於石景山區的京原家園開始辦理入住。非京籍家庭可以在北京申請公租房成為政策創新的最大亮點,這將讓不少“漂泊”在北京的外地人找到歸屬感。
在石景山區一家幼兒園工作的李偉超就成為首批的幸運兒之一。“2013年對我而言充滿驚喜和希望。”她對記者説,“一套50平方米的公租房,每月1800元的租金,讓我在北京安了家。這帶給我的是人生軌跡的轉變。”
著眼未來,北京市“以租為主”的住房保障工作還將不斷細化和深入。“保障房建設的核心問題就是住房保障對象擴大。”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設投資中心總經理金焱説,“除了廉租房、經適房、兩限房‘三房’輪候家庭之外,還應讓新就業人口、進京的人才等需要住房的人也能入住公租房。”
棚戶區改造:迎難而上,由郊區向中心城區推進
在門頭溝區的棚戶區改造項目石門營新區,65歲的張清源夫婦從半山腰的低矮平房搬進80多平方米的三居室。“從採空礦區到居民小區,新家和舊居只相距14公里,但我們的生活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近年來,北京加快了棚戶區改造工程,不少郊區棚戶區的居民搬進了新居,但中心城區部分棚戶區地區臟亂差的情況始終難以改觀,治安和消防隱患重重,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中心城區的棚戶區改造不僅事關百姓居住條件的改善,也關乎城市形象。2013年,北京市新一輪棚戶區改造工作全面開啟。北京市住房保障辦公室副主任葉向忠介紹,北京計劃用5年時間,改造527個中心城區棚戶區項目,惠及居民23萬戶。
“西城區14個棚改項目已全面啟動。”北京市西城區副區長李岩介紹,備受關注的西城區百萬莊北裏居民住房改善工程已全面啟動,這是北京中心城區首個棚改試點項目,力爭2014年底完成全部1200戶居民的搬遷工作。
做好棚戶區改造工作,政策創新是關鍵。“根據市裏的精神,棚戶區改造要充分考慮被安置居民的工作、生活和情感需要,儘量實現就地安置。”葉向忠説,“人口過於稠密,需要實行異地安置的,應充分考慮居民就業、就醫、出行等需要,要將城區優質的教育、醫療等資源同步輸出。”
自住型商品房:支持中端,讓“夾心層”圓購房夢
北京市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對“自住商品房”的表述明確為“共有産權性質”。中端人群購房將獲得充分支持,這對於北京構建多層次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意義重大。
向上買不起商品房、向下無資格享受保障房曾經是樓市“夾心層”最大的苦惱。2013年10月底,北京市出臺《關於加快中低價位自住型改善型商品住房建設的意見》,明確要開發“價格低於周邊市場30%、面積以90平方米以下為主”的自住型商品住房。這讓這些中等收入群體看到了實現購房夢的希望。
北京市國土部門在土地出讓階段採取“限房價、競地價”或者“限地價、競自住型商品住房面積”的方式,先期適度減少政府土地收益,推出了一批“中間價位”地塊。2013年,北京完成了超過2萬套自住型商品住宅供地規模,2014年計劃推出5萬套,面積佔全年計劃供應商品住宅用地的一半。
“中端收入人群佔了相當大的比例,他們更關心自住型、改善型的住房價格能否下降。中端住房的推出就是要讓他們能夠買得起房。”北京市副市長陳剛在北京市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期間表示,自住型商品房的數量將繼續做大,而且可持續。
2013年歲末,北京首個自住型商品住房項目啟動申購登記,項目受到了“夾心層”熱捧,網上購房初步登記的家庭共14.8萬戶。
數據顯示,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北京已供自住型商品住房地塊超過30宗,可提供自住型商品住房建築規模累計超過320萬平方米。“首個項目競爭激烈,申請成功的可能性比較小。”參與網上申購登記的張女士説,“但今年又推出了不少自住型商品房地塊,以後買到房子的希望會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