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領導活動
 
陳至立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摘要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1月23日   來源:國務院辦公廳

落實科學發展觀 努力開創職業教育工作新局面

陳至立

    這次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一次重要會議。剛才,溫家寶總理做了重要講話,黃菊副總理明天下午還要做重要講話,我們要認真學習和貫徹落實。

    10月28日,國務院正式發佈了《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了今後一個時期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這次會議對於動員各級政府、教育系統和社會各方面力量,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必將産生重大深遠的影響。下面,我就貫徹《決定》講幾點意見:

    一、落實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第一,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五中全會提出,要堅定不移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這對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確了發展方向。我們要充分認識到,調整産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必須加快培養生産服務一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專門人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解決“三農”問題,必須加快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積極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大力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必須大力發展各種形式的職業教育;建設學習型社會,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也必須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第二,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把人口壓力變為人力資源的必然要求。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正在向世界製造業大國邁進,人力資源需求極為旺盛。各行各業需要高素質的勞動者,呼喚高質量的職業教育。當前我國生産服務第一線技能型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嚴重不足,2004年底全國城鎮從業人口中技能勞動者僅佔32.9%。勞動者技術等級偏低,初級工佔43%,中級工佔36%,高級工佔17%,技師和高級技師僅佔4%。農業技術人員匱乏,進城務工人員和企業轉崗人員的素質和就業能力亟待提高。從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來看,工業化中期對技能型勞動者有著巨大的需求,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黃金時期,許多國家都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為推進工業化的重要舉措。在經濟全球化日益發展的今天,許多工業化國家依然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為提高綜合國力和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因此,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重大舉措,有利於把我國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有利於提升我國綜合國力和構建和諧社會。

    第三,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遵循教育規律,實現教育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教育工作全局,就是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促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協調發展。2004年,全國初中畢業生2000多萬人,其中有822萬人升入普通高中,566萬人進入職業學校,兩者之比約為6:4,結構不合理。此外尚有700萬左右的初中畢業生未接受培訓就直接進入社會。為此,必須堅持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要以提高質量和畢業生就業率為重點。這樣做有利於形成合理的結構,符合教育規律和社會需求,有利於教育自身健康協調發展。

    二、明確方針任務,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發展職業教育

    第一,擴大職業教育規模,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到2010年,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要達到800萬人,與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大體相當;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要繼續保持佔高等教育招生總規模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間,為社會輸送2500多萬的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1100多萬的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各種形式的職業培訓進一步發展,每年培訓城鄉勞動者上億人次,使我國勞動者素質得到明顯提高。要切實發揮政府主導作用,調動行業、企業、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促進公辦與民辦共同發展,形成職業教育的多元辦學格局,建立起遍佈城鄉、靈活開放的職業教育和培訓網絡。“十一五”期間,每個市(地)都要重點建設一所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和若干所中等職業學校,每個縣(市、區)要重點辦好一所起骨幹示範作用的職教中心或中等職業學校。鄉鎮要依託中小學、農民文化技術學校及其他培訓機構開展職業教育和培訓,社區要大力開展職業教育和培訓,企業要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培訓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滿足人民群眾終身學習需要,與市場需求和勞動就業緊密結合,實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結構合理、形式多樣,靈活開放、自主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第二,大力培養和培訓技能型人才。

    要認真組織實施“國家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訓工程”,加快培養培訓生産和服務一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特別是高技能專門人才。“十一五”期間,各地各部門要按照《決定》的要求,大力推進這項工作,力爭通過幾年努力,使相關專業領域技能型人才緊缺的狀況得到緩解。

    第三,大力發展成人繼續教育和培訓,促進就業再就業。

    要實施“成人繼續教育和再就業培訓工程”,一是在企業中抓緊建立面向職工的工學結合的職工繼續教育和培訓體系。二是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要面向初高中畢業生、城鎮失業人員、農村轉移勞動力,開展各種形式的就業和再就業培訓。三是要大力發展社區教育。

    第四,廣泛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

    一要繼續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繼續強化“三教統籌”,促進“農科教結合”,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各地要充分發揮農村各類職業學校、成人文化技術學校以及各種農業技術推廣培訓機構的作用,把農業技術推廣、科技開發、扶貧開發和教育培訓緊密結合起來,大力普及農業先進實用技術,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

    二要認真實施“國家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進一步擴大培訓規模,提高培訓質量,促進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轉移和農民脫貧致富。

    第五,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提高職業技能為核心,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一要推進辦學思想的轉變。職業教育要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針,從計劃培養向市場驅動轉變,從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觀引導轉變,從傳統的升學導向向就業導向轉變。要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聯絡的機制,積極推進教育教學與生産實踐、技術推廣和社會服務等緊密結合,積極開展訂單培養,加強職業指導和創業教育,建立和完善畢業生就業和創業服務體系,推動職業院校更好地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辦學。

    二要強化職業院校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要以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為核心,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實踐環節教學,使學生適應職業崗位的要求。各類職業院校都要切實加強實踐和實訓環節教學,進一步推進學生在取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獲取職業資格證書工作。

    三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要進一步推動職業院校與企業建立緊密的聯絡,改革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中等職業學校在校學生最後一年要到企業等用人單位頂崗實習,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實習實訓時間不少於半年。建立企業接收職業院校學生實習的制度,企業要做好學生實習中的勞動保護、安全等工作,要為頂崗實習的學生支付合理報酬,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讀制度。

    四要進一步推進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職業院校的聯合招生、合作辦學,實行更加靈活的學制。進一步加強統籌協調,把職業教育對口支援工作與勞動力轉移、教育扶貧和促進就業緊密結合起來。

    三、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大力提高辦學水平

    第一,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十一五”期間要繼續實施“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計劃”,在重點專業領域建成2000個裝備水平較高、優質資源共享的職業教育實訓基地。中央財政將加大投入力度,主要以獎勵等方式支持實訓基地建設。各地要按照《決定》的要求,認真做好職業教育實訓基地規劃、建設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要加大投入力度,深化改革、創新機制,打破部門、行業和所有制界限,實現實訓基地的共建共享,充分發揮實訓基地在教學、培訓、職業技能鑒定和技術服務等方面的功能,使其成為構建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的新亮點。

    第二,積極推動縣級職教中心建設。“十一五”期間要繼續實施“縣級職教中心專項建設計劃”,國家每年將投入10億元重點支持1000個縣級職教中心建設,帶動全國每個縣重點建設好一所起骨幹示範作用的職教中心,努力把縣級職教中心建設成為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技術培訓與推廣、扶貧開發和中等職業教育的重要基地。地方各級政府、尤其是縣級政府要把縣級職教中心建設與普通高中建設擺在同等位置,採取措施,安排資金,改善辦學條件,進一步推動縣級職教中心的建設與發展。

    第三,大力加強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要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一要加強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建設;二要開展以骨幹教師為重點的培養培訓工作。各級財政要繼續支持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建設和師資培訓工作。要建立職業教育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專業教師每兩年必須有兩個月以上時間到企業或生産服務一線實踐。要制定和完善職業教育兼職教師聘用政策,採取更加靈活的政策和用人機制,支持職業院校面向社會聘請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擔任專業課教師或實習指導教師。“雙要加強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實踐性較強的專業教師,可按照相應專業技術職務試行條例的規定,申請評定第二個專業技術職務資格,也可根據有關規定申請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

    第四,實施職業教育示範性院校建設計劃。要認真組織實施“職業教育示範性院校建設計劃”,重點建設高水平的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1000所示範性中等職業學校和100所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實施這個計劃的目的,是要大力提升這些示範性院校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促進他們在深化改革、創新體制和機制中起到示範作用,帶動全國職業院校辦出特色,提高水平。

    四、積極推進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進一步激發職業教育的發展活力

    第一,積極推進公辦職業學校辦學體制改革創新。

    要推動公辦職業學校與企業合作辦學;推動公辦職業學校資源整合和重組,走規模化、集團化、連鎖化辦學的路子。各地要按照《決定》的要求,積極探索、大膽試驗,盤活資源、激發活力,整合力量,在做強做大上下功夫。

    要深化公辦職業學校以人事分配製度改革為重點的內部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落實職業學校辦學自主權,確立學校面向市場、面向社會、自主辦學的實體地位,形成自我發展、自我約束機制。要繼續完善校長選拔和任用制度,中等職業學校實行校長負責制和聘任制,高等職業學校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和任期制。要全面推行教職工全員聘用制和崗位管理制度,深化內部收入分配改革。

    第二,大力發展民辦職業教育。

    各地要把民辦職業教育納入職業教育事業發展的總體規劃,加大支持力度,為民辦職業教育發展創造良好的體制和政策環境,使其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新的增長點。要制定和完善民辦學校建設用地和資金籌集的相關政策和措施,在師資隊伍建設、招生和學生待遇等方面,要與公辦學校一視同仁。要依法加強管理,規範辦學行為,促進民辦職業教育健康持續發展。

    第三,依靠行業企業發展職業教育。

    發展職業教育是企業發展的內在需求。許多成功企業都將發展職業教育、強化職工培訓作為促進企業發展、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措施。依靠企業發展職業教育,一是要強化企業職工培訓,提高企業職工的素質。要認真落實“一般企業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1.5%足額提取教育培訓經費,從業人員技術要求高、培訓任務重、經濟效益較好的企業可按2.5%提取”的規定,足額提取教育培訓經費,主要用於一線職工的教育和培訓。二是企業要繼續辦好已有職業學校。企業可以聯合舉辦職業學校,也可以與職業院校合作辦學。三是要明確企業接受職業院校學生實習和教師實踐的責任。國家對支付實習學生報酬的企業,將給予相應稅收優惠。行業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要發揮優勢,開展本行業人才需求預測,制定教育培訓規劃,組織和指導行業職業教育與培訓工作。

    第四,多渠道增加對職業教育的經費投入。

    要多渠道增加職業教育經費。要進一步落實城市教育費附加用於職業教育的政策,從2006年起,城市教育費附加安排用於職業教育的比例,一般地區不低於20%,已經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地區不低於30%。農村科技開發、技術推廣的經費,可適當用於農業職業培訓。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開展的下崗人員再就業培訓,可按規定享受再就業培訓補貼。國家和地方安排的扶貧和移民安置資金,要加大對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培訓的投入力度。國家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捐資助學,通過政府部門或非盈利性組織給予職業教育的資助和捐贈,按規定享受稅收優惠政策。

    第五,建立中等職業教育貧困家庭學生助學制度。

    目前,全國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中,相當大的一部分是來自農村和城鎮低收入家庭的子女。解決好他們的學習生活困難問題,確保他們順利完成學業,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促進社會公平、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工作。

    中央和地方財政要安排經費資助接受中等職業教育的農村貧困家庭和城鎮低收入家庭子女。國家將每年安排8億元資助中等職業教育學校貧困家庭學生,每年將資助80萬人。各地也應安排一定專項資金資助貧困家庭學生,使他們的生活無後顧之憂。中等職業學校要從學校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用於獎、助學金和學費減免,並把組織學生參加勤工儉學和半工半讀作為助學的重要途徑。金融機構要為貧困家庭學生接受職業教育提供助學貸款,各地區要把接受職業教育的貧困家庭學生納入國家助學貸款資助範圍。建立中等職業教育貧困家庭學生助學制度,是一項民心工程、扶貧工程、溫暖工程。資助一個貧困家庭孩子接受職業教育,就可以幫助一個家庭特別是農村家庭脫貧,社會意義很大,各地政府、各級領導要帶著感情把這件事情辦好。

    五、加強領導和輿論宣傳,為職業教育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社會氛圍

    第一,加強領導,建立職業教育工作責任制,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並加強職業教育的規劃制定、資源配置、條件保障和落實政策措施等工作;要把職業教育工作納入管理目標體系,建立責任制;要加強督查工作,切實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第二,加強協調,形成合力。要進一步完善“在國務院領導下,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管理體制。要充分發揮職業教育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作用,縣級以上地方政府也要建立職業教育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各地要按照《決定》要求,加強對職業教育工作的統籌,各部門要明確職責、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促進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第三,制定政策,對優秀技能型人才實行特殊獎勵政策和激勵辦法。要逐步提高生産服務一線技能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有條件的企業要對技術工人,特別是高技能人才採取年薪制、技術獎勵津貼、一次性獎勵等激勵措施,增加他們的收入,增強榮譽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第四,加大宣傳力度,形成有利於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良好氛圍。一要大力宣傳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全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識。二要宣傳優秀技能人才的先進事跡和高素質勞動者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貢獻。三要大力表彰職業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此外,要定期開展全國性的職業技能競賽活動,對優勝者進行表彰獎勵。目前開展的“中華技能大賽”等職業技能競賽活動,效果很好。要通過輿論宣傳和政策引導,在全社會形成尊重勞動、尊重技能型人才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社會風尚。

    這次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的召開,對職業教育工作的改革和發展將産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我國職業教育面臨著重要的戰略發展機遇。讓我們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抓住機遇,乘勢而上,振奮精神,紮實工作,努力開創我國職業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本文為陳至立同志11月7日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