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領導活動
 
溫家寶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摘要)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1月12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月12日電

認真實施科技發展規劃綱要 開創我國科技發展的新局面

  ━━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的講話(摘要)

  溫家寶

  (2006年1月9日)

  這次全國科學技術大會,是黨中央、國務院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主要是部署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一、深刻認識制定《規劃綱要》的重大意義

  制定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是我們黨深刻分析新世紀新階段的形勢和任務作出的重大決策。國務院從2003年6月開始,組織各方面專家學者和有關部門力量,在深入進行戰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了《規劃綱要》。中央提出並制定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主要基於以下幾方面考慮。

  一是實現我國新階段發展目標的需要。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實現這一宏偉目標靠什麼?最根本是依靠兩大動力,一要靠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二要靠科技進步和創新的有力支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平均保持在9%以上,未來15年,能否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和可持續增長,這是國內外都十分關注的一個重大問題。我國已經跨上了人均國內生産總值1000美元這個臺階,到2020年要達到3000美元,這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面向未來,我們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應該清醒地看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許多突出問題,經濟結構不合理,質量和效益不高,特別是能源資源和環境的制約日益嚴重。解決這些問題,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找出路、找辦法。沒有科技的發展和創新,就不可能真正走上科學發展的道路。要如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必須研究科學技術怎麼支撐、怎麼引領的問題。

  二是應對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國競爭力的需要。當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發展,不斷引發新的創新浪潮,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更新換代的週期越來越短,科技作為第一生産力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新的科技革命既給我們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也使我們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國際競爭從根本上説是科技的競爭,是自主創新能力的競爭。我國面臨著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佔優勢的壓力。我們要掌握髮展的主動權,就必須緊緊把握世界科技發展的趨勢,搶抓機遇,迎接挑戰,奮發有為,加快科技發展,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三是加快我國科技發展的需要。建國5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幾代人的持續奮鬥,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學科體系,擁有了豐富的科技人力資源,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創新能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奠定了重要基礎。但也要看到,目前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還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維護國家安全的需要,關鍵技術自主研發比例低,發明專利少,科技成果轉化滯後,尖子人才比較缺乏,同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促進我國科技事業的更大發展,需要我們從國情出發,認清我國科技發展的優勢、不足和潛力,對未來15年作出一個總體安排。

   回顧歷史,我們也可以看到,根據國家一定發展階段的要求制定科技規劃,是指導科技工作、促進科技發展的一條重要經驗。建國以來,我們制定過7次科技發展規劃,其中1956年開始實施的“12年科技規劃”的影響最為深遠。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百廢待興,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高瞻遠矚,提出制定科技發展遠景規劃,周恩來總理、聶榮臻元帥等老一輩革命家親自領導和參與。“12年科技規劃”的實施,産生了以“兩彈一星”為標誌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創造了我國科技發展史上輝煌燦爛的篇章,極大地振奮了民族精神,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同時也為我國凝聚和培養了大批一流科學家。直到今天,我們仍然能夠感受到這次規劃的深遠影響。

  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我國科技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央根據國家現實發展和長遠利益的需要,把握世界科技革命的趨勢,對我國科技發展作出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規劃和部署,就是要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是要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就是要堅定不移地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産力的作用,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這次規劃是我國進入新世紀新階段對科學技術發展進行的第一次全面規劃,也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制定的第一個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規劃綱要》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體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體現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規劃綱要》確定了我國科技發展的大政方針,描繪了我國科技發展的宏偉藍圖,是指導未來15年我國科技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實施好這個《規劃綱要》,對於鼓舞人心、凝聚力量、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全面提高我國科技發展水平,加快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必將發揮重大作用。

    二、準確把握科技發展的指導方針和目標

  未來15年,我國科技發展要確定一個怎樣的指導方針?目標是什麼?這是關係科技發展方向的重大問題,也是制定《規劃綱要》必須首先解決的根本問題。《規劃綱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確定了“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總體目標。這十六字方針,既是對以往科技方針的繼承和發展,又體現了新時期新階段對科技發展的新要求,是科學發展觀在科技工作中的具體體現。

  自主創新,是十六字方針的核心,是貫穿《規劃綱要》的一條主線。自主創新,就是從增強國家創新能力出發,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在引進先進技術基礎上的消化吸收再創新。加強自主創新是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提高原始創新能力,要有更多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在關鍵領域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識産權,在科學前沿和戰略高技術領域佔有一席之地。集成創新能力是一個國家創新能力的重要標誌。我們必須注重提高國家集成創新能力,使各種相關技術有機融合,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産品和産業。在引進技術的基礎上消化吸收再創新也是創新。要繼續把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作為增強國家創新能力的重要方面。

  自主創新是科技發展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是支撐國家崛起的筋骨。沒有自主創新,我們就難以在國際上爭取平等地位,就難以獲得應有的國家尊嚴,甚至難以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真正的核心技術是市場換不來的,是花錢買不到的,引進技術設備並不等於引進創新能力。我們的發展必須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必須把自主創新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貫徹到各個産業、行業和地區,貫徹到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

 重點跨越,就是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選擇具有一定基礎和優勢、關係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集中力量,重點突破,實現跨越式發展。通過關鍵領域的突破實現技術跨越,一直是後進國家趕超先進國家的重要方式。重點跨越是加快我國科技發展的重要途徑。我們既要看到現在的經濟基礎和科技實力同過去相比有很大增強,又要看到我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必須把有限的資源用在刀刃上。實施重點跨越,就要緊緊把握當代科技革命的歷史機遇,從需要和可能兩個方面考慮,圍繞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目標,選準突破口和主攻方向,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創新之路。

  支撐發展,就是從現實的緊迫需求出發,著力突破重大關鍵技術、共性技術,支撐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支撐發展是我國科技進步的根本任務。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著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和提高質量效益的雙重任務,面臨著提升傳統産業和發展新興産業的雙重使命,面臨著擴大國內需求和開拓國際市場的雙重要求。同時,改變社會發展相對滯後的狀況,突破能源資源和環境對可持續發展的制約,也都要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科學技術必須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面臨的突出問題,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推進現代化提供保障。

  引領未來,就是著眼長遠,超前部署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創造新的市場需求,培育新型産業,引領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引領未來是科技工作的神聖使命。當代科學技術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不斷為人們的生産和生活指出新方向、開闢新領域。特別是科學理論越來越走在技術和生産的前面,為技術和生産發展引領新的道路。我們應當前瞻未來發展和長遠利益,在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若干領域超前部署,不斷探索新的發展方向,提高持續創新能力,使科學技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

  以十六字方針為指導,《規劃綱要》提出了未來15年我國科技發展的總體目標。概括地説,就是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使我國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學技術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對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保障能力顯著增強,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規劃綱要》還從裝備製造業和信息産業、農業、能源資源、環境、疾病防治、國防科技、人才隊伍、科研體系等八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發展目標,涵蓋了經濟、社會、人的發展和科技自身發展等各個方面。實現這些目標,不僅會使我國科技發展水平躍上一個新的臺階,也會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躍上一個新的臺階。

    三、明確我國中長期科技發展的重點任務

  《規劃綱要》對未來15年我國科技發展作出了總體部署,從重點領域及其優先主題、重大專項、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等方面確定了重點任務,明確了今後我國科技工作的著力點和主攻方向。

  《規劃綱要》提出了5個戰略重點:

  一是把發展能源資源和環境保護技術放在優先位置。我國能源資源人均佔有量低,生態環境脆弱,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嚴重,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承載能力不足。現在,我國在發展過程中面臨兩大基本矛盾:一個是社會生産力發展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還將長期存在;另一個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人口增長與資源環境約束的矛盾,這個矛盾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進,還會更加突出。那種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老路是不可持續的,絕不能再走下去了。我們必須通過科技進步和創新,轉變增長方式,解決資源環境等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問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二是把掌握裝備製造業和信息産業核心技術的自主知識産權,作為提高我國産業競爭力的突破口。從世界範圍看,信息技術正處於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新材料技術發展十分迅猛,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機遇。我們要以信息、裝備製造和新材料的集成創新為核心,開發一批重大成套裝備、高技術裝備,儘快改變我國在這方面缺乏核心技術、關鍵成套裝備基本依靠進口的局面,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良性互動,全面提升我國製造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

  三是把生物技術作為未來高技術産業迎頭趕上的重點。當前,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不斷取得重大突破,正在形成充滿活力的生物技術産業群。我國生物技術前沿研究與國際差距較小,並且擁有生物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巨大的優勢。我們要奮力搶佔生物技術制高點,加強生物技術在農業、工業、人口與健康等領域的應用,特別是加強糧食與食物安全、重大傳染病防控、創新藥物等方面的研究開發,提升相關産業創新能力和發展水平,保障人民群眾健康。

  四是加快發展空天和海洋技術。空天和海洋技術是綜合國力的重要表現。我們要以載人航天、軌道空間站、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等先進空天技術開發為重點,加強空間資源開發利用。我國海洋科技與國際差距較大,我們要以發展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技術、海底資源勘探和深海技術等為重點,促進海洋經濟發展,維護國家利益。

  五是加強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加強基礎研究是提升國家創新能力、積累智力資本的重要途徑,是躋身世界科技強國的必要條件。前沿技術是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集中體現,是新産業革命和新軍事變革的重要技術基礎,也是世界各國經濟和科技競爭的制高點。我們要在對國家長遠發展具有帶動作用,同時又具有良好基礎和發展優勢的領域,對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進行前瞻性部署,力爭取得突破。

  重大專項是為了實現國家目標,通過核心技術突破和資源集成,在一定時限內完成的重大戰略産品、關鍵共性技術和重大工程,是我國科技發展的重中之重。《規劃綱要》確定了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礎軟體,極大規模集成電路製造技術及成套工藝,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製造技術,大型油氣田及煤層氣開發,大型先進壓水堆及高溫氣冷堆核電站,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新藥創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大型飛機,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等16個重大專項,涉及信息、生物等戰略産業領域,能源資源環境和人民健康等重大緊迫問題,以及軍民兩用技術和國防技術。

  採取重大專項這種方式推動和加快科技發展,是許多國家的共同做法,也是我國的一條成功經驗。這種方式能夠整合有限的科技資源,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充分調動企業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能夠加快攻克事關全局和長遠的科技難關,以科技發展的局部躍升和突破,帶動相關領域技術水平的整體提升和生産力的跨越式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

  我們要通過實施一批重大專項,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高技術産業群,搶佔未來競爭的制高點,帶動産業結構優化升級;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帶動性的關鍵共性技術,並通過工程示範和推廣應用,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掌握一批關係國計民生和國防的核心技術,提升相關領域整體技術水平,保障國家安全;建成幾項標誌性工程,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科學技術發展是全社會的事業。我們同樣要關注各個領域、各個層次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鼓勵各種類型的發明創造,支持社會各個方麵包括集體的和個人的、政府的和民間的、國家立項的和獨立進行的研究與開發,充分調動全體科技人員投身自主創新和科技發展的積極性、創造性,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在全社會形成濃厚的創新氛圍,共同繁榮我們的偉大事業。

    四、落實推進科技發展的政策措施

  為保證《規劃綱要》的順利實施,需要從深化體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營造激勵創新的社會環境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採取切實措施。

  (一)大力推進科技體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是科技事業發展和推進自主創新的動力。要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符合科技發展規律的科技體制,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配置科技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最大限度地激發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會的創新活力,不斷解放和發展科學技術生産力。

  科技體制改革的關鍵,是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這是我國科技發展戰略的一個重大調整,是推進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突破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在技術創新中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只有以企業為主體,才能堅持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有效整合産學研的力量,加快技術創新成果的産業化。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關鍵是要進一步深化改革,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投資主體、研究開發的主體和科技成果應用的主體。一要進一步消除各種體制機制性障礙,打破行業和市場壟斷,創造各類企業公平競爭的環境。二要整合科技資源為企業技術創新服務。國家科技計劃和重大工程項目要向國內企業開放,特別是在具有市場應用前景的領域,要建立由企業牽頭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的機制。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和公共科技成果,要向企業開放。健全科技仲介服務體系,為各類企業的創新活動提供社會化、市場化服務。三要支持企業建立研發機構,鼓勵企業與科研部門、高校聯合共建工程實驗室、共性技術研發和工程化平臺。鼓勵外資企業在我國設立研發中心。四要注重發揮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獨特作用。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是最具創新活力的企業群體,是科技創新的生力軍。國家要在科技政策和經濟政策上給予更大支持。

  要繼續推進科研院所管理體制、國防科技體制和科技宏觀管理體制等方面改革。科研院所管理體制改革,主要是對於面向市場的應用技術研究開發類科研機構,要支持它們進入企業或向企業化、市場化轉制;對於從事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和社會公益研究的科研機構,加快建立現代院所制度。國防科技體制改革,最重要的是建立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新機制,這也是我國科技發展的一條重要方針。科技宏觀管理體制改革,關鍵是加快政府職能轉變,促進科技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健全科技資源社會共享機制,提高國家動員和整合科技資源的能力。

  (二)制定和實施鼓勵自主創新的政策措施。政府引導和推動科技發展,關鍵是要營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環境。國務院已經提出了《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若干配套政策》,主要內容有四個方面。

  一是財稅和金融政策。通過稅收優惠政策,激勵企業加大研究開發投入。實行促進自主創新的政府採購制度,優先購買國內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高新技術裝備和産品。完善相關金融政策,引導各類金融機構支持自主創新與産業化。

  二是産業政策。繼續完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産業化的政策,制定和完善促進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政策,強化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的有效銜接,提高技術配套和自主開發能力。加強對重大技術和裝備引進的管理,防止盲目重復引進。

  三是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政策。當前,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建設正步入一個新的階段,面臨著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重點的第二次創業。高新區要進一步發揮高新技術産業化重要基地的優勢,努力成為促進技術進步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成為帶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強大引擎,成為高技術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的服務平臺,成為搶佔世界高技術産業制高點的前沿陣地。要繼續完善支持高新區發展的有關政策,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産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企業。

  四是知識産權保護政策。沒有知識産權保護,就不可能有自主創新。保護知識産權,不僅是樹立我國國際信用、擴大國際合作的需要,更是激勵國內自主創新的需要。保護知識産權,就是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就是鼓勵科技創新。全社會都要提高知識産權保護意識和觀念,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更要高度重視。要加快完善有關法律法規,加大知識産權保護執法力度,堅決查處和打擊各種違法侵權行為。

  (三)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科技投資是戰略性投資。為保證《規劃綱要》的順利實施,必須進一步增加科技投入。要建立財政性科技投入穩定增長的機制。今年中央財政要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十一五”期間財政科技投入增幅要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要調整財政性科技投入的結構,重點支持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和社會公益研究,支持重大戰略産品和重大科技工程,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等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要切實加強科技經費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要引導企業和社會增加科技投入,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

  (四)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人才是最寶貴、最重要的戰略資源。自主創新,人才為本。這些年來,我國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系列重大成就,無不凝聚著廣大科技工作者的聰明才智和無私奉獻。要努力營造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體制環境。要重視發現和培養一流科學家和學科帶頭人。要大力培養青年科技人才,打破論資排輩的陳規陋習,鼓勵年輕人敢於探索、敢於創新、敢於超越,讓更多優秀青年科技人才脫穎而出。要不拘一格選人才,加大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和管理人才公開招聘力度,重點科研機構的學術帶頭人、重點實驗室主任和其他高級科研崗位,要逐步面向海內外公開招聘。發展創新文化,培育創新意識,營造創新環境,提倡百家爭鳴。倡導追求真理、寬容失敗的科學精神,摒棄心浮氣躁、急功近利的不良風氣。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著力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加強科學普及工作,廣泛傳播科學思想,形成崇尚科學、尊重人才的社會風尚,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

    五、實施《規劃綱要》需要把握的幾個重大關係

  實施《規劃綱要》,加強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偉大事業,也是一項複雜、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我們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的全局,特別要把握好以下幾個重大關係。

  一是經濟與科技的關係。經濟與科技相互滲透和融合,是當代經濟和科技發展的重要特徵。科技作為第一生産力,是經濟發展的內在要素和主導力量。經濟發展既為科技發展提供物質保證和支持,又為科技發展提供永不枯竭的巨大需求。正確處理經濟與科技的關係,就是要把我國經濟發展切實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上來,科技發展要自覺地為經濟建設服務,要以企業為載體實現經濟與科技的有機結合。

  二是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我們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必須把政府行為與市場機制很好地結合起來,發揮市場配置科技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政府的主要職責,是加強科技宏觀管理,營造有利於科技創新和人才成長的政策環境,同時對事關國計民生、國家安全和長遠利益的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和社會公益研究,給予重點支持。市場競爭是技術創新的重要動力。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有效整合科技資源,激發企業和全社會的創新活力。

  三是自主創新與引進技術的關係。把自主創新作為我國科技發展的戰略基點和指導方針,這是不能動搖的。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能力,必須堅持自主創新。但是,堅持自主創新並不排斥引進先進技術。在經濟全球化和擴大開放的背景下,我們要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積極吸收和借鑒國外先進科技成果,擴大和深化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

  四是基礎研究與應用開發的關係。基礎研究是技術發明的先導,是應用開發的源泉。要重視科學的基礎作用和長遠價值,穩定支持和超前部署基礎研究,爭取在未來科技競爭中贏得主動。基礎研究也要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主要領域,為技術創新和應用開發服務。要從學科發展、科學前沿、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要等方面,對基礎研究作出安排。同時,要從市場出發,加強應用開發研究,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科技進步貢獻率,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産品和産業,促進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協調發展。

  五是統籌兼顧與保證重點的關係。作為發展中的大國,我們一方面要努力形成比較完整的學科佈局,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的多方面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從實際出發,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力量在一些關鍵領域取得重點突破。我們要把這兩方面有機統一起來,樹立全局觀念,確保戰略重點,全面實現規劃提出的各項目標和任務。

  六是近期與長遠的關係。今年是《規劃綱要》啟動實施的第一年,也是實施“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開局之年。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抓緊部署《規劃綱要》確定的各項重點任務。要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緊迫需求,率先啟動一批重大專項和重點項目;根據科技發展整體佈局,抓緊建設一批重點科技基礎設施。同時,也要充分考慮經濟社會長遠發展需要和科技發展趨勢,對《規劃綱要》提出的各項任務,作出總體考慮和安排,有些需要提前部署,為以後發展打好基礎。

  推進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全黨全國人民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我們要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高度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解放思想,開拓創新,腳踏實地,勇攀高峰,開創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新局面,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完)

 
 
 相關鏈結
· 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在京閉幕 溫家寶發表重要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