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領導活動
 
曹剛川發表文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1月19日   來源:求是雜誌

偉大的歷史壯舉 不朽的愛國篇章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 曹剛川

    偉大的抗日戰爭,是近代中華民族解放鬥爭的里程碑。六年局部抗戰,八年全面抗戰,中國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這一驚天動地的偉業,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民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展示了中國共産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的偉大歷史作用。值此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之際,緬懷這一段不平凡的歷史,具有重大意義。

    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抗戰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以民族統一戰線為旗幟的全民族抗戰。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帝國主義由局部侵華戰爭擴大到全面侵華戰爭,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嚴峻考驗。在中國共産黨的積極倡導、推動和全國愛國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國共兩黨本著“兄弟鬩于墻,外禦其侮”的精神,摒棄前嫌,一致對敵,實現第二次合作,進而建立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戰勝日本侵略者凝聚起了強大的力量。

    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光輝旗幟下,中國共産黨始終堅持民族大義,推動全面抗戰路線的貫徹。戰略防禦階段,國民黨軍隊主要在日軍進攻的正面作戰。1937年8月,日軍佔領平津後,沿平綏、平漢、津浦路向國民黨正面戰場發起全面進攻。八路軍直接在戰役上配合國民黨軍隊作戰。9月25日,八路軍第115師主力在晉東北平型關附近伏擊日軍,取得全國抗戰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振奮了全國軍民的抗戰精神。國民黨軍隊在淞滬、忻口、徐州及武漢等會戰中頑強抗敵,並取得了臺兒莊戰役的重大勝利。八路軍、新四軍分別挺進華北、華中敵後,開展遊擊戰爭,開闢廣闊的敵後戰場。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的抗戰,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1938年10月武漢和廣州失守後,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日本侵略軍在堅持滅亡中國的總方針下調整侵華策略,將主要力量用於進攻八路軍和新四軍,對國民黨採取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政策,國民黨由積極抗戰轉為消極抗戰,敵後戰場逐步成為全國抗日的主戰場。1940年8月,為了粉碎敵人對華北抗日根據地的“掃蕩”和“囚籠”政策,遏制對日妥協的暗流,八路軍對華北日軍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斃傷日軍2萬餘人、偽軍5000余人,俘虜日偽軍1.8萬餘人,沉重地打擊了日偽軍,鼓舞了全國人民奪取抗戰勝利的鬥志。在此階段,敵後戰場抗擊了大部分侵華日軍和幾乎全部偽軍。1944年,各抗日根據地軍民普遍展開局部反攻。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勢如破竹,日本法西斯在太平洋和中國戰場面臨最後崩潰的局面。中國敵後戰場軍民由局部反攻迅速發展為全面反攻,正面戰場國民黨軍隊也發起反攻作戰,給予日寇最後打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創造了半殖民地弱國打敗帝國主義強國的奇跡,成為中華民族抵禦侵略戰爭史上的不朽篇章。

    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光輝旗幟下,中華兒女,不分民族、宗教,不分海內海外,不分男女老幼,同仇敵愾,共赴國難,演出了一幕威武雄壯的全民族抗戰的活劇。解放區廣泛動員人力、物力、畜力支援前線,大批青年踴躍參軍,僅陜甘寧邊區參軍人數就達3萬餘人。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歲月,解放區軍民開展大生産運動,實現根據地的經濟基本自給,為持久抗戰奠定了物質基礎。國統區人民群眾把抗日救亡運動和愛國民主運動結合起來,以服兵役、力役、勞軍、獻金、納糧等方式,支援前方抗戰。愛國知識分子或以筆為槍,在思想文化戰線開展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鬥爭,或投筆從戎,奔赴血與火的戰場。廣大文藝工作者紛紛組織起來,創作出大批抗戰文藝作品,激勵軍民的抗日熱情和鬥志。愛國實業家抱定“決不以廠資敵”的決心,克服重重困難,將工廠遷往內地,為發展大後方經濟、積聚抗戰經濟實力作出了重要貢獻。海外華僑紛紛組織救亡團體,掀起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熱潮。在“七七”事變當天,美國紐約華僑就成立了“紐約華僑救濟總委員會”。在南洋,陳嘉庚等愛國華僑領袖創建救國救鄉聯合組織。廣大華僑為國傾心盡力,慷慨解囊,1939年匯款、捐款折合國幣就達13億元,而當年全國戰費為18億元國幣。大批海外赤子不遠萬里歸國,奔赴戰火紛飛的前線,僅回國參戰的粵籍華僑就有4萬多人。處於日本殖民統治之下的台灣同胞,不僅在島內開展了艱苦、悲壯的抗日鬥爭,在八年抗戰期間還有約5萬人渡海翻山,衝破封鎖,回到祖國大陸投身抗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侵華日軍128萬人向中國投降。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了中國近代史上反侵略戰爭的完全勝利,台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抗日戰爭的勝利,極大地推進了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徹底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中國共産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

    在民族危亡的歷史關頭,中國共産黨率先提出武裝抗日的愛國主義主張和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思想,並依靠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和自己的模範行動,指引廣大軍民英勇抗戰,支撐起全民族長期抗戰勝利的希望,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

    中國共産黨積極倡導和堅決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九一八”事變後第三天,中共中央即發表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宣言。1933年1月,中共中央再次發表宣言,提出願意在立即停止進攻蘇區紅軍、給予民眾民主權利和武裝工農三個條件下,同任何國民黨部隊訂立共同抗日的協定。1935年8月,中共中央又發表《八一宣言》,明確表示共産黨和紅軍願意與中國一切願意參加抗日救國事業的各黨派、各團體,包括國民黨在內的一切地方軍政機關進行談判,共同籌組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開瓦窯堡會議,明確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6年9月1日,中共中央向全黨發出《關於逼蔣抗日問題的指示》,將“抗日反蔣”改為“逼蔣抗日”。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中共中央以國家命運、民族利益為重,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迫使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六項條件。以此為契機,我黨積極促成第二次國共合作,至1937年9月下旬,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自建立之日起,日本帝國主義、國際綏靖主義和國內投降主義竭力進行離間與破壞,嚴重威脅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團結和鞏固。悲觀失望、妥協動搖的情緒在統一戰線內部時有上升,少數頑固派置民族大義于不顧,同室操戈,不斷製造親者痛、仇者快的反共摩擦。對此,中國共産黨堅持以民族利益為重,顧全大局,旗幟鮮明地提出堅持抗戰,反對妥協;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三大政治口號,實行政治上取攻勢、軍事上取守勢的策略,妥善處理“皖南事變”等事件,使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急風暴雨的衝擊下能夠堅持和鞏固。

    中國共産黨提出並踐行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方針。中國共産黨和毛澤東從分析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退步我進步、敵寡助我多助的中日雙方的基本特點出發,系統提出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路線以及持久戰的戰略思想,成為指導全國抗戰的偉大綱領和行動指南。1937年7月23日,毛澤東在《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一文中,提出實行全國總動員,全國人民、政府和軍隊團結起來進行全面抗戰的八大綱領。同年8月,在陜北洛川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正式提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路線。早在1936年7月同斯諾的談話中,毛澤東就提出了以持久戰打敗日本侵略者的思想。全面抗戰爆發後,為加強對日作戰指導,中共中央及時提出《全國抗戰之戰略計劃及作戰原則案》。1938年毛澤東《論持久戰》發表後,中國共産黨提出的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戰略思想得到了廣泛認同,對正面和敵後抗戰都産生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毛澤東結合抗日戰爭的特點,首次把遊擊戰提高到戰略地位。他在《論持久戰》、《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等文中全面闡述了遊擊戰的地位、作用、基本原則及發展趨勢等問題,形成了系統的遊擊戰理論。這一理論的提出,對於統一和提高我黨我軍對遊擊戰爭的認識,促進抗日遊擊戰爭的廣泛開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共産黨領導開闢敵後戰場和堅持敵後抗戰。全面抗戰開始後,中國共産黨領導八路軍、新四軍、華南抗日遊擊隊和東北抗日聯軍深入敵後,廣泛發動人民群眾,緊緊依靠人民群眾,開展遊擊戰爭,創建抗日根據地。日軍佔領上海、太原後,在華北以國民黨為主體的正規戰爭基本結束,以共産黨為主體的遊擊戰爭上升到主要地位,八路軍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廣泛開展遊擊戰和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京滬杭地區淪陷後,新四軍挺進華中敵後,出現了“彎弓射日到江南,終夜喧呼敵膽寒”的局面。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後,中國共産黨在鞏固華北和發展華中敵後根據地的基礎上,又在廣東東江、珠江地區和海南島開闢了華南敵後抗日戰場。東北抗日聯軍積極開展抗日遊擊戰爭,形成東北敵後戰場,打擊和牽制日本關東軍,對關內抗戰起到了戰略配合作用。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在華北、華中及華南等19個省區建立了抗日根據地,面積達100余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2億。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遊擊隊發展到近132萬人,民兵發展到260余萬人。敵後抗日軍民共作戰12.5萬餘次,殲滅日軍52.7萬人、偽軍118.7萬人。在中國共産黨的正確領導下,敵後戰場的開闢,抗日根據地的擴大,人民抗戰力量的不斷發展,形成了獨當一面的戰略格局,這是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全面、徹底勝利的決定性因素。

    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不僅避免了自身被奴役的命運,奠定了中華民族復興的基礎,而且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推動了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深刻地改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亞洲乃至世界的戰略格局。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第二次世界大戰由德意日法西斯發動,日本法西斯是發動這場戰爭的急先鋒。“九一八”事變後,東北人民和部分愛國官兵在中國共産黨領導、影響和支持下,迅速組成抗日義勇軍,率先揭開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在東方爆發,中國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抗擊和牽制了日本陸軍總兵力三分之二以上。在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中,中國軍民共殲滅日軍150余萬人,約佔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傷人數的70%,對日本法西斯的覆滅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中國人民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據不完全統計,中國軍民傷亡總數達3500萬人以上,財産損失和戰爭消耗達10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達5000多億美元。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給予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以強有力的支持與配合。中國作為最早與日本法西斯展開殊死搏鬥的國家,堅持持久抗戰,使日軍主力深陷中國戰場泥潭不能自拔,打破了日本法西斯蓄謀已久的“北進”蘇聯計劃,使蘇聯避免了兩線作戰;遲滯了日本法西斯“南進”太平洋的侵略步伐,為盟軍在太平洋轉入反攻和最後取得勝利贏得了時間。中國遠征軍在歷時3年多的入緬作戰中,浴血奮戰,戰果豐碩,有力地配合了盟軍在太平洋戰場和東南亞的作戰。中國戰場作為亞太地區盟軍對日作戰的重要後方基地,為盟國提供了大量的戰略物資和軍事情報。中國人民的持久抗戰與盟國在其他戰場的作戰密切協同、相互支援,徹底打破了德意日法西斯戰略配合的企圖和稱霸世界的圖謀。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推動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和發展。建立廣泛的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是戰勝德意日法西斯、奪取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保證。早在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前夕,毛澤東就敏銳而明確地提出了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思想。抗戰全面爆發後,中國人民以頑強而持久抗戰的實際行動,鼓舞了亞洲和世界人民奮起抵抗法西斯侵略的鬥志。中國共産黨在延安成立了“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聯盟”,並促使國民政府建議太平洋反侵略各國成立正式同盟,對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鞏固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42年1月1日,由中、美、英、蘇四國倡導26個國家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標誌著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建立和發展,極大地增強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大大加速了法西斯的滅亡。

    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給予有力的支持和幫助。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得到了中國人民的支持,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也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支持。蘇聯、美國、英國、法國等反法西斯盟國對中國抗戰給予了人力、物力的積極支援和道義支持。蘇聯、美國、朝鮮、越南、加拿大、印度和日本等國反法西斯戰士直接參加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白求恩、柯棣華等國際主義戰士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蘇聯在打敗德國法西斯軍隊後,又揮師東進,殲滅了日本關東軍;美英盟軍在太平洋戰場的強大反攻,東南亞各國人民的抗日鬥爭,加速了日本的投降,支援了中國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豐碑上,鐫刻著中國人民的卓著功勳;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史冊上,記載著世界人民的光輝篇章。

    四、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啟示

    彈指一揮間,抗日戰爭勝利已經整整60年了,國際形勢和世界戰略格局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但是,抗日戰爭留給我們的歷史啟迪仍然彌足珍貴,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在心。

    中國共産黨是全民族利益最堅定的維護者。中國共産黨自誕生以來的一切奮鬥,歸根結底都是為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抗日戰爭爆發後,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為主要矛盾。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中國共産黨義無反顧地肩負起抗日救國的歷史重任,積極倡導建立和堅決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提出了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領導人民軍隊開展獨立自主的敵後遊擊戰,堅定全民族抗戰勝利的信心,成為團結抗戰的核心。廣大共産黨員不怕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前赴後繼,英勇奮戰,為全民族抗戰作出了榜樣。中國共産黨高舉愛國主義大旗,使中華民族空前團結和組織起來,取得了抗戰的最後勝利,維護了民族獨立和尊嚴。歷史充分證明,正是因為有了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中華民族才能從深重的民族危機中解放出來,才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中國共産黨堅定地站在時代潮流的前頭,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圍繞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這三大歷史任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努力奮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永遠是我們黨堅定不移的宗旨。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中華民族向來有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在抗日戰爭中,愛國主義成為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強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愛國主義在抗日戰爭中表現為國家民族利益至上的真誠覺悟。“九一八”事變後,東北同胞就表示:“寧教白山黑水盡化為赤血之區,不願華胄倭奴同立於黃海之岸。”這不只是個人的豪言壯語,而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心聲。愛國主義在抗日戰爭中表現為威武不屈、英勇頑強的民族意志。中國千百萬老百姓團結一心,共赴國難,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氣壯山河的鬥爭,打敗了經濟實力和武器裝備遠比自己強大的敵人。愛國主義在抗日戰爭中表現為視死如歸、殺身成仁的崇高氣節。楊靖宇、趙尚志、左權、彭雪楓、佟麟閣、趙登禹、郝夢齡、張自忠、戴安瀾等高級將領捨身赴死,為國捐軀。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新四軍劉老莊連、東北抗聯八位女戰士、守衛寶山的國民黨軍姚子青營以及回民英雄馬本齋、歸國女僑李林等千千萬萬普通官兵血染疆場,壯烈殉國。在愛國主義的感召下,中華兒女不畏強暴,不怕犧牲,拋頭顱灑熱血,用血肉築成了拱衛祖國大地的新長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不斷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堅持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之成為中華民族自強自立、奮發進取、興旺發達的永恒的歷史主旋律。

    人民戰爭是我們剋敵制勝的法寶。人民戰爭理論和實踐的大發展,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對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偉大貢獻之一。毛澤東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作出了“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兵民是勝利之本”的光輝論斷,找到了實行人民戰爭這條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唯一正確途徑。中國共産黨發動群眾,武裝群眾,領導軍民廣泛開展軍事、政治、經濟、文化鬥爭,創造和運用了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破襲戰等戰法,形成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陷日寇于滅頂之災。抗日戰爭的勝利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勝利,是人民戰爭思想的勝利,從根本上證明了戰爭的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無論戰爭形態和作戰樣式如何變化,人民戰爭的戰略思想都不會過時,永遠是我們的真正優勢。我們要結合信息化條件下戰爭的新特點,發展人民戰爭思想,創新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要加強國防動員建設,重視抓好民兵和預備役部隊建設,進一步完善國防動員機制,增強人民戰爭的物質基礎。要進一步加強全民國防教育,增強全民國防觀念,切實打牢人民戰爭的思想基礎。

    強大的國防是維護我國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的可靠保障。抗日戰爭的歷史經驗昭示我們,落後就要挨打,沒有強大的國防就會遭受侵略。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世界形勢複雜多變,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國家安全和發展必須以強大的國防實力作後盾。我們要堅持以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好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關係,把推進國防建設作為國家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抓緊抓實,努力形成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要積極迎接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挑戰,加速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努力實現我軍現代化的跨越式發展。要堅持把思想政治建設擺在全軍各項建設的首位,始終不渝地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和制度,確保軍隊建設的正確方向。要抓緊做好軍事鬥爭準備,帶動和促進戰備訓練、後勤建設和裝備建設,增強應對危機、維護和平、遏制戰爭、打贏戰爭的能力。要堅持依法治軍、從嚴治軍,不斷提高我軍正規化建設水平。要按照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部署,在全軍深入開展保持共産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把廣大官兵的意志和力量凝聚到履行新使命、完成新任務的具體實踐中,努力完成機械化和信息化建設的雙重歷史任務為維護國家安全統一提供堅強保障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中日兩個偉大民族有著兩千多年友好交往的歷史,中日建交以後,兩國友好關係全面發展,經貿、科技與文化聯絡不斷增強,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日益加深。但是,近一個時期以來,日本在歷史問題和台灣問題上的一些做法違背了自己的承諾,背離了中日關係的政治基礎,傷害了中國和亞洲有關國家人民的感情,令人對日本的未來走向感到擔憂。日本只有堅持以史為鑒,正確認識和對待歷史,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才能贏得亞洲各國和國際社會的諒解與信任,也才能防止歷史悲劇重演。我們要遵循胡錦濤主席提出的改善和發展中日關係的五點主張的精神,始終堅持中日友好的正確方向,推動中日關係健康穩定發展。

    回顧歷史是為了更好地面向未來。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始終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同心同德,開拓進取,加速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