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領導活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2月13日   來源:國務院辦公廳

陳至立國務委員在教育部直屬高校工作諮詢
委員會第十六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
(2006年1月19日)

  教育部直屬高校工作諮詢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的主題是貫徹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精神,堅持自主創新,積極參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緊密結合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戰略需求,進一步提高質量和水平,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這次會議很重要,開得也很及時。

  剛才,幾位書記、校長就貫徹落實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精神,充分發揮高等學校在推動科技進步與創新和建設創新型國家中的重要作用,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知識和人才支撐,發表了很好的意見和建議,我很受教育,很受啟發,完全贊成。

  下面,我講三點意見,供同志們參考:

  一、全面認識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形勢

  世紀之交和“十五”時期,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不平凡的時期。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我國高等教育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事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改革取得了歷史性突破,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作出了重要的科技貢獻,為我們今後的改革與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一,高等教育事業邁入大眾化發展階段,為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批高素質人才。1999年,國務院作出了擴大高校招生規模的決策,我們克服種種困難,落實了這一戰略決策。現在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1%,在學人數達到2100萬人,規模居世界第一,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與此同時,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招生與畢業生就業改革取得明顯成效,民辦高等教育有了較大發展。“十五”期間,高等教育為各行各業輸送了1397萬畢業生,為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第二,管理體制改革和佈局調整成效顯著,活力日益凸顯。通過“共建、調整、合作、合併”等措施,建立了中央和省級政府兩級管理、以省級政府管理為主的新體制,有900多所高校參與了各種形式的共建、合作和合併,教育資源得到優化配置,組建了一批學科綜合和人才匯聚的綜合性大學和多科性大學,為新世紀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對新世紀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也符合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

  第三,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推動了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認真貫徹落實中央16號文件精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進一步加強。在事業加快發展的同時,我們始終把提高質量作為發展主題,努力處理好質量與規模、結構、效益的關係,加大了學科專業結構的調整力度,切實加強了教學工作。通過組織實施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狠抓了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加強了教學建設,全面推進了教學質量評估。通過“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等一系列人才培養計劃的實施,培養和匯聚了一批優秀創新人才,教師隊伍素質明顯提高,創新活力進一步增強。

  第四,高水平大學和一流大學建設進展迅速,高校科技創新實力顯著增強。通過實施“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集中力量加強了重點學科、創新平臺和創新團隊的建設,推動一批大學邁上新臺階,並帶動了我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和競爭力的提高。目前,全國有61.7%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建在高校,有35.3%的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建在高校。“十五”期間前四年,全國高校累計獲得科研經費991.8億元,承擔各類課題61.9萬餘項。現在,全國兩院院士中,有38.7%在高校。2005年新增的中科院院士中有55%來自高校。

  “十五”期間,全國高校累計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75項,佔全國授獎總數的55.07%;國家技術發明獎64項,佔全國授獎總數的64.4%;國家科技進步獎433項,佔全國授獎總數的53.57%。其中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一項,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2項,後者打破我國連續6年無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的局面。

  第五,科技成果轉化取得新的進展,推動了我國高科技産業的發展。近年來,我國高校具有應用前景的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掌握了一批事關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技術,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高技術企業,如方正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和電子出版系統、同方威視集裝箱檢測系統、中南炭/炭飛機剎車副、東軟CT、華中數控和“農大108”玉米新品種等等。這些重大技術創新項目和高技術企業,不僅填補了我國在一些重要生産領域的空白,而且創造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此外,還重點建設一批國家大學科技園,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

  第六,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事業蓬勃發展。我們把哲學社會科學教學研究工作與全面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緊密結合起來,在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與教材體系建設、人才培養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等三方面積極開展工作,匯聚學科隊伍,構築學科基地,不斷提高建設水平,取得了初步成效。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人員約佔全國研究人員的90%,有80%以上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來自高校,推動了理論創新,促進了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和發展,為先進文化建設作出重要貢獻。

  此外,高校的國際合作和交流日益廣泛,水平日益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影響不斷擴大。

  這些成就的取得是高等教育系統廣大師生員工,特別是在座的書記、校長嘔心瀝血、艱苦奮鬥的結果。我相信,經過世紀之交和“十五”期間的艱苦努力和改革創新,我們對如何建設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的認識有了進一步深化,也提高了駕馭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能力。

  在充分肯定已經取得的巨大成績的同時,我們還要保持清醒頭腦,深入分析和冷靜思考面臨的矛盾和困難。這些矛盾和困難,有些是長期存在的老問題,有些是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各國普遍遇到的問題,有些是社會轉型中各種矛盾在教育領域的反映,還有些是我們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概括起來主要有:一是外延發展的“弦”仍然繃得過緊。最近幾年,我們已經努力把握髮展的節奏。但是,由於宏觀調控手段不足,仍有許多地方和學校追求過快發展速度,不斷突破招生和辦學規模,由此帶來質量、管理、就業等不少矛盾和問題。二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刻不容緩。目前高校人才培養還存在許多薄弱環節,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比較差,創新精神不足;有的學校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陳舊,有的學校學科專業結構不合理,有的學校師資力量和教學設備不足,還有的教師教學不認真,學生意見大。三是深化改革的任務還相當艱巨。要進一步理順政府、學校和社會的關係。此外,高校招生、就業、資助貧困生和後勤社會化等項改革還需要繼續完善。學校內部改革的任務還很重。四是涉及學校健康發展的問題比較突出。有的學校疏于財務管理,存在不少漏洞;有的學校貸款規模過大,存在潛在的危機;有的學校辦學不規範,引發穩定問題。此外,還有學術浮躁和弄虛作假的問題等等。我們要高度重視這些問題,認真研究解決前進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主動適應新形勢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戰。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