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深入理解加強能源資源節約的重要意義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15日   來源:國務院辦公廳

    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自然資源,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保障。要推進現代化建設,必須有各種資源來支撐。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中央明確提出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就是要在社會生産、建設、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在經濟和社會發展各個方面,切實保護和合理利用各種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貫徹落實這一戰略決策,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第一,加強能源資源節約,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需要。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同時,在資源和環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長期以來,經濟建設走了一條粗放型發展路子,突出的問題是,資源消耗高、浪費大、污染重。黨中央、國務院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以來,各地方、各部門、各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於種種原因,問題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目前,我國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資源消耗大大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生産、建設、流通、消費領域浪費資源的現象相當驚人。這樣,不僅造成資源供求緊張的矛盾日趨尖銳,煤電油運全面緊張,環境污染嚴重,而且還導致一些重要礦産資源對外依存度大幅度上升,同時助長了不良社會風氣。我國資源對於支撐這樣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已經到了難以承受的地步,必須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促進能源資源節約,努力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

    第二,加強能源資源節約,是由我國基本國情決定的。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能力較弱,是中國的基本國情。目前我國水、能源、礦産、耕地四大基礎性資源呈現全面緊張局面,我國人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國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缺水。此外,我國能源和礦産資源緊張,石油和煤炭的可採儲量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7%和50%,天然氣儲量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4%。目前,石油消費進口依存度已達到40%,鐵礦石的需求量的45%也依靠進口。今後一個時期,人口還會增加,人均資源佔有量少的矛盾還會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軟肋”,淡水和耕地緊缺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這種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特別重視節約和合理利用資源。

    第三,加強能源資源節約,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的關係。目前,我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已居世界首位,酸雨面積已達到國土面積的40%。必須通過能源資源節約,儘快改變粗放式的能源使用方式,調整能源結構,緩解生態環境壓力。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實現經濟較快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讓人民群眾喝上乾淨的水、呼吸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産生活。

    第四,加強能源資源節約,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增長,能源、水、土地、礦産等資源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從國際經驗看,在工業化加速發展階段,對資源的需求處於一個高速增長時期。我國在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邁進中,經濟規模將進一步擴大,隨著工業化不斷推進,居民消費結構逐步升級,城市化步伐加快,資源需求將持續增加,資源供需矛盾和環境壓力將越來越大。緩解資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在於節約能源資源。加快推進節約型社會建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既是當前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保障。

    第五,加強能源資源節約,是保障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的重要舉措。解決我國現代化建設需要的資源問題,要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但我們的著眼點和立足點必須放在國內。近年來,我國石油、礦産等重要資源進口越來越多,對國外市場依賴程度越來越大。2005年我國進口石油佔國內消費總量的45%,鐵礦石進口量超過國內需求的50%,其他一些礦産資源的對外依存度也比較高。在世界各國把重要資源作為利益爭奪的焦點,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過多地進口資源,不僅會耗費大量資金,而且會加劇國際市場供求矛盾,還會帶來一系列經濟、政治、外交方面的問題,影響我國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加快推進節約型社會建設,控制和降低對國外資源的依賴程度,對於確保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有著重要意義。(國研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