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節日>> 少數民族節日
 
基諾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11月09日   來源:中國政府網綜合

    基諾族主要居住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其餘分佈在基諾鄉四鄰山區。人口為2.09萬人(2000年)。

    基諾為本民族自稱,意為“舅舅的後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基諾鄉舊稱基諾山,清代文獻為攸樂山,都是以基諾族自稱而得名。傳説基諾族是從普洱、墨江甚至更遠的北方遷來的。

    基諾族有自己的語言,基諾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無本民族文字。

    20世紀50年代初,基諾族社會尚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向階級社會過渡階段。基諾族農村公社是不同氏族成員共居的地緣村落(除巴朵寨外),每個村社為一獨立村寨。土地所有制基本形式是村社公有,其內部佔有形式則分村社共有、氏族或父系大家庭公社公有、個體家庭私有三種,但以公有制為主。在農業生産中盛行換工互助,狩獵中盛行原始平均主義的分配原則。原始租佃、雇工、借貸關係已發生,但未出現不勞而獲的剝削者。村社一般有兩個長老,由特定的古老氏族的最年長者充任,其職責涉及村社的生産、生活各方面。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基諾山區通過黨的方針政策及工作方法的改革和創新,大膽改革,放眼全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得到了新的發展,社會面貌煥然一新。

    基諾族以農業為主,主要農作物是旱稻、玉米,種植棉花也有較長的歷史。基諾山盛産香蕉、木瓜等亞熱帶水果,也是出産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一。許多村寨以種茶、制茶為重要副業。

基諾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原始宗教,但對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基諾族的節日與祭祀活動基本不分的。

    一、祭龍

    名稱:祭龍

    時間:農曆七月

    意義: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

    內容:基諾族祭祀節日。祭龍分祭大龍與祭小龍。祭大龍是農曆每年七月擇日舉行。祭小龍是祭大龍之後的第13天舉行。祭祀儀式皆由村寨長老"卓巴"、"卓生"主詩。祭大龍要剽牛,並停止耕作三天,甚至全村人都不得出寨。長老帶一隻雞、一瓶酒、一升米到莫羊寨去祭寶刀,傳説那裏有把刀能主宰天氣晴雨,旱時祭刀可祈雨;澇時祭刀能求晴。祭刀時,殺雞後在雞頭上插三根草,然後在火上燒燎,再看雞腿骨上的紋路以辨吉兇。這實際上是?quot;雞卜"或"骨卜"。祭小龍的活動要連續搞六天,不幹莊稼活,但男人要上山狩獵,婦女要在家做家務勞動。祭龍的目的,是求當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

    二、"祭大龍"

    這是紀念基諾族創世紀祖阿嫫堯白的紀念日,一般在六月間舉行,歷時三天,阿嫫堯白創造了基諾族及其山川、日月、動物、植物,最後在造田運動中遭人暗算而殉難。

    阿嫫堯白死後,基諾族悼念了她十三天,現在的"祭大龍"就是從那個時候傳下來的。祭龍這天,全寨人不得外出,寨子裏不許唱歌跳舞,不許大聲嬉鬧,外寨人不得進寨來,違反了這些,就是對基諾始祖阿嫫堯白的不尊敬,就是違反了基諾族的禮俗。

    祭龍的第一天由卓巴、卓生帶著各家家長在寨外的祭祀房裏舉行祭祀儀式。先在寨邊一棵固定的大樹上剽一頭水牛,又在寨外水塘邊上殺一頭母豬、七頭小豬,殺牛後要把一截牛尾巴挂在大樹上,將吃掉肉的豬頭骨供在水塘邊上。

    祭龍時,卓巴要宣佈禁忌,主要內容是: “不參加祭祀者,不遵守禁忌者,在前面摔倒會摔掉下巴骨, 在後面跌倒會砸破腦袋, 在左邊跌倒會摔斷筋巴骨, 在右邊跌倒會跌斷腿, 碰見豹子會被豹子吃掉, 碰見老虎會被老虎抬走, 上樹會摔下來。”

    祭祀後,每家分一塊肉拿回家,割三塊三指寬、十二公分長的瘦肉烤幹,第二天清晨,把三塊烤幹的牛肉和烤幹的小雞送到長老家。中午,長老家的人在家門口大喊三聲:“哈著哈一哈、著哈”(意即來吃飯了),各家家長就到長老家吃飯。飯後,長老派人到各戶去收米,派去的人帶著一隻能裝一斤米的竹筒。各家的米用竹籮裝著,擺在篾桌旁,收米的人到來後就把米裝在竹筒裏,堆得冒尖,然後用竹片左右扒、扒下的米越多,預示當年的收成越好。

    祭龍的三天中,全寨停止一切生産活動,還要封鎖村寨交通,在寨門口立兩個木樁,禁止一切人員出寨,外寨人也不得進寨。婦女第一天禁止出門,違者要受罰。基諾族認為進寨或出寨都是對創世紀祖母阿嫫堯白不尊敬。在這三天裏,男人們在寨裏講故事、講風俗習慣、講生産,老人們做蔑活,婦女們做針線、紡織織布。

    祭祀結束後,各家走出村寨,去察看地裏的莊稼長勢如何,有無災情,能否豐收,察看完畢要把情況向卓巴彙報,檢查時若發現災害,一般的災害各戶自行祭祀,若遇大災害則要殺白豬舉行全村寨的祭祀活動。

    亞諾寨祭大龍的方法與上述巴奪、巴亞有些不同,他們禁寨三天,即第一天、第二天和第四天。禁寨日不得下地勞動,第二天則可下地勞動。不剽牛,而是由村寨長老派人拿著一隻雞、一盅酒、一升米到普米寨去祭祀神刀。據説這把神刀可以砍斷流水,凡遇久雨洪水氾濫可以祭刀求晴。

    三、特毛且

    名稱:特毛且

    別稱:打鐵節

    時間:農曆十二月或一月擇日舉行

    意義:祭奠鐵匠祖師

    內容:基諾族民間節日。"特毛且"是基諾語音譯,意為"過年"、"打鐵",節日一般是三天。民間傳説,一婦女孕9年9月未後,後兒斷母肋而出,並做掌鉗執錘打鐵狀,因而被奉為鐵匠祖師,且將其生日定為打鐵節,相沿成俗。節前家家戶戶烤酒、殺豬,準備食物。節日第一天,由村寨長老"卓巴"(寨父)、"卓生"(寨母)敲響牛皮大木鼓,召集全村人到長老家,來者每人給長老家一斤好米,長老盡力招待大家飽餐。這天要舉行隆重的剽牛祭祀儀式。先砍牛腿,牛倒地而未死時,割其股肉作祭品,其餘牛肉分給各家。祭畢,每家派一男子進山捕捉一對黃嘴松鼠獻給長老,以一對竹鼠敬贈村中鐵匠。第二天各戶男主人集中到鐵匠家舉行打備耕農具的儀式,並向鐵匠敬竹鼠湯致謝。每三天,長老率領眾人修補道路路標,進行備耕儀式。節日期間還有不少文體娛樂活動。婦女們盪鞦千,玩毛毛球;小夥子投標槍,踢球,踩高蹺;男女青年圍著篝火對歌、跳笙、翻竹竿、演奏竹筒打擊樂等。其中最隆重的是敲大木鼓。大木鼓是基諾族崇拜的神器,平時挂?quot;卓巴"家,只有過年時才許敲。傳説遠古洪荒時,災後只剩下一對善良的兄妹,受神仙指點,躲進木鼓,倖免于難,他們便成為基諾人的先祖。敲木鼓時,男子抬鼓,女子敲擊,全村人圍鼓歌舞。這一傳説,反映了原始人類的一個生活側面。

    四、好希早

    名稱:好希早

    別稱:阿希早

    時間:農曆八、九月的虎日

    意義:慶豐收

    內容:基諾族民間傳統節日。"好希早"是基諾語音譯,意為"吃新米"或"嘗新"。節期在稻穀剛熟時的虎日。節前各家男主人聚會于村寨長老"卓巴"(又稱"老火頭")、"卓生"(漢稱"老菩薩")家或公房裏共商過節與祭祀事宜。開始過節時,長老家先祭谷魂,嘗新米飯,次日各家才開始過。祭谷魂的第一步?quot;叫谷魂":一人背著裝有幾隻雞的籠子,走向田野,採些花插在雞籠上,然後拿出一個裝有銀手鐲和銀幣的細篾盒子邊搖邊唱,一路不許回頭,走到貧路口便放一把插有鮮花的稻草。回到家就殺雞宰豬,將其頭挂于穀倉門上,便是"祭谷魂"。祭谷魂之後,派兩個人到自家稻田裏去掐些成熟飽滿的谷穗回來舂新米。在家長房內煮新米飯,全家人圍在火塘邊觀察甑子裏的蒸汽先從哪個方向冒出來。這是一種原始的"占卜"。蒸汽向東,預示子孫興旺;向南,預兆明年豐收。向西,打獵必獲;向北,子女欠安,人畜晦氣,日後要多加小心。新米飯做好後,還要用一隻熟雞和一碗米飯供祭谷魂、祖先亡靈及鐵匠鬼,主祭者誦詩祈求人壽年豐,六畜興旺。各家嘗新時,要請長老來吃,點到為止。親戚也要應邀來嘗新,實在不能來的,主人第二天得送去一包新米飯與一塊雞肉?quot;好希早"基本上是以家庭為單位過的節。現在祭祀活動漸少,以慶豐收的內容為主。

    五、新米節

    亦稱“新米”。每年農曆七八月間,穀物即將成熟的時候,基諾族人就從田地裏採集一些新穀子、蔬菜和瓜豆,再殺幾隻雞,請親戚朋友到家裏共同品嘗新米、陳酒、鮮肉、綠菜,同時舉行一些儀式。人們邊吃邊唱,歡樂的歌聲常常通宵達旦。

    六、特懋克節

    基諾族的傳統節日,在2月6日至8日舉行,人們除了殺豬宰羊,開懷暢飲外,還要舉行豐富多彩的民間體育活動,打起太陽鼓,載歌載舞,通宵達旦。

    七、火把節

    基諾族傳統歲時節日。每年農曆六月間擇日舉行。節前,由卓巴(寨父)、卓生(寨母)分派一些人上山砍松柏,把砍來的樹枝在寨內廣場上支起一高大火把。這天全寨人停止徵稅,男女老幼皆著節日盛裝,家庭主婦忙於準備節日會餐,親戚朋友互相拜訪。晚上,在塞外燒起火把,人們匯集到火把周圍,待卓巴向火把祈禱後,人們便縱情歌舞,老人們開懷飲酒。青年男女則合著鑼、象腳鼓和三弦,盡情鼓舞,直至通宵達旦。

    八、成年禮

    基諾族傳統的交遊節日。基諾族認為男女青年在十五、六歲前,思想上、生理上都不成熟,不能承擔和享受公社成員的義務和權利,晚上不得隨便出門,禁止談戀愛,下地勞動只能算半勞力。只有到了十五、六歲,舉行了成年禮以後,他們才取得村莊正式成員的資格,才可以談戀愛。成年禮一般是在本寨上新房儀式中舉行。有些村寨對要舉行成年禮的男青年進行奇襲式的捕捉。上新房的那天,男青年的組織安排一些男青年先埋伏在收工的途中或房前屋後,乘其不備突然襲擊,然後把他挾持到上新房家的竹樓上,與大家一起吃喝,賀新房的人要給他敬酒,上新房的主人要送給他用芭蕉葉包成四方形的三塊牛肉。他收下這份肉,表示樂意參加“繞考”(基諾語)。突襲的目的是使他在被抓的剎那間産生恐懼,增加接受“成年禮”的神秘感,使受禮儀式在一生中留下難忘的印象。參加“繞考”組織的第二天,父母要送他全套的農具,銅制的裝檳榔的盒子,裝石灰的盒子還有背上繡有月亮花紋的新衣褲,繡著幾何圖案的筒帕、包頭巾、包腳布等物。在上新房的儀式上,長老們帶領大家歌唱史詩,歌唱傳統的社會生活的習慣法規、生産過程和古老的生活,還對接受成年禮者進行民族的傳統教育。

    女青年舉行“成年禮”一般不經過突然捕捉的儀式,只要由女青年組織(基諾語稱“米考”)的認可就行,但父母同樣要贈與農具和衣服。這時女孩子的服裝顏色更加鮮艷,有的圍裙是兩層,髮式也改成一條獨辮。

    參加“成年禮”是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捩點,從此,他們便成為村莊的一名正式成員,要承擔起社會的各種義務。他們要參加青年男女相互結交的社會組織,即“統考”和“米考”。男青年要巡邏放哨,維護村舍法規和寨子治安,調解糾紛,對違法的人進行教育和懲罰,同時他們可以享受村舍成員的一切權利,取得了談戀愛的資格。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