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節日>> 少數民族節日
 
京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11月09日   來源:中國政府網綜合

    京族的民族節日主要有“哈節”、“春節”、“中元”、“食新米節”等,別具特色,不拘一格。

    一、哈節

    京族歲時習俗中隆重的民族節日為“哈節”。包括祀神、祭祖、文娛和鄉飲四項重要活動。 “哈節”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巫頭兩島在農曆六月初十,山心島在八月初十,紅坎村在正月十五。各地都建築有“哈亭”。各村“哈亭”,選用上等木料,結構牢固,有獨特的民族形式。屋頂的屋脊正中塑有雙龍戲珠的喜慶形象裝飾。哈亭內分左、右偏殿和正殿;正殿上設有京家人信奉的諸神神座。殿內的柱上都雕寫著具有民族習俗特色的楹聯或詩詞。40年代前,兩旁偏殿均砌著三級由高而低、順次排列的木棉臺階9也有以磚石砌的)。這些臺階,是哈節時供人們按照長幼或捐款的多寡,分別等級入座聽哈或“坐蒙”(又稱“哈宴”)所用;長輩或捐款多的坐一級,幼輩或捐獻較少的坐二級或三級。80年代,新建哈亭已不設臺階,鄉坎席位已不分三級,但仍有長幼之分,長輩席位設在哈亭中間。

    整個節日活動過程,大體分為以下四個部分:

    (一)迎神:在“唱哈”前一天,集隊舉旗擎傘抬著神座到海邊,遙遙迎神,把神迎進哈亭。把所養的“象”(其實就是豬)趕到哈亭繞行三周。然後留到半夜殺掉,由主持“哈節”活動的頭人組織參加“哈節”鄉飲,聽哈的人(即有資格入席的人按先後次序登記在本子上,每年輪到排在最前的一定人數,為“哈頭”籌辦祭品。)各養一頭大豬,養時要把豬洗得白白凈凈,不得弄臟,也不能咒罵,稱為“養象”。到了節日,看哪個養的豬最大就選他的,這頭豬用以祭神之後,只分八斤豬肉分給眾人吃,其餘的由“養象”戶自行支配。

    (二)祭神:祭神的具體時間為節日的當天下午三點鐘左右,祭神時讀祭文。祭神時,還要唱“進香歌”、跳“進香舞”、“進酒舞”、“天燈舞”等。

    (三)入席、聽哈:祭神畢,入席飲宴與聽哈,稱為“坐蒙”(又稱“哈宴”),每席六至八人。酒肴除少數由“哈頭”供應外,大部分由各家自備,每餐由入席人輪流出菜,且邊吃邊聽“哈妹”唱歌。婦女只是捧菜上桌,不能入席坐。婦女、兒童均在“哈亭”外邊聽歌。“唱哈”是“哈節”的主要活動項目,“唱哈”的主要角色有三人,即一個男子叫做“哈哥”,又稱“琴公”,兩個女子叫做“哈妹”,又稱“桃姑”。主唱的“哈妹”站在“哈亭”的殿堂中間,手裏拿著兩塊小竹片,一邊唱一邊搖擺著敲,伴唱的“哈妹”坐在旁邊地上,兩手敲打竹制的梆子和之。“哈妹”每唱完一句,“哈哥”就依曲調撥奏三弦琴一節。如此一唱一合一伴奏,直到主唱的“哈妹”睏倦了,轉由另一個“哈妹”出來主唱,“唱哈”要連續進行三天。

    (四)送神:“唱哈”完畢就送走了神靈。送神時必須念《送神調》,還要“舞花棍”。送神後整個“哈節”的儀禮便結束了。

    二、中元“施幽”

    京族在七月十五過中元節。鄰近的漢族在七月十四過節。山心京族老人説,當地漢人比京家先來,所以他們過節比京家早一天。早上煮糯飯和糯米糖粥供拜祖先。中午宰雞殺鴨煮豬肉等供拜祖先後進餐飲酒。有的人家還請漢族親戚朋友來作客。1949年以前燒紙衣、紙鞋、紙箱、金銀紙元寶給祖先。

    民間認為,無人供養的野鬼如果缺衣少食就會侵擾村莊。所以,民眾請法師在七月十五施衣食,稱為“施幽”。在哈亭前空坪立起“招魂榜”,兩旁鋪兩行芭蕉葉,放上炒玉米、飯糰、餅子、冥衣、冥鈔、紙寶。數人戴面具扮餓鬼。一法師于鑼鼓聲中持法刀上場,喝令四方餓鬼集于招魂榜前,讀榜念詞,要餓鬼均分衣食莫擾村莊。法師一聲令下,扮餓鬼者,與圍觀的兒童一哄而上,將儀器一搶而光。民間認為,小孩搶得施幽食品為“得福”。散罷食品,將一隻芭蕉船放入海中。芭蕉船用芭蕉桿拼成,長兩米寬一米,一插紅綠三角紙旗,裝幾把米、一些冥衣、冥鈔、紙寶。芭蕉船入水時,鳴放鞭炮,焚燒招魂榜和冥衣、冥鈔、紙寶,將鬼送走。

    三、食新米節

    農曆十月初十,下午,各家煮新米飯供奉“田頭公”和祖宗,然後全家吃新米飯,要關起門來吃,不給外披風。

    十月初十收了新谷,又祭田頭公,酬謝他保祐禾苗豐收。田頭公的傳説,和河池地區壯族的莫一大王、玉林市山心鄉的漢族、壯族的白馬狀元等傳説的情節相似之處,都帶有駱越文化積澱的痕跡。

    四、年節

    居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所屬的歷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的京族,普遍有過年節的習俗。過節時間與漢族春節相同。節日習俗與漢族有許多相似之處,但亦有自己的特色。除夕下午,全村到立有祖先牌位的哈亭祭祖。正月初一情晨,人們要拿香燭到井邊祭祀,謂之“買新水”。初二開始走親訪友,互相拜年。正月十五日稱為“過小年”,這天要用雞、豬、魚三牲再祭祖先。人們忌諱在正月初一、十五進門借火、借鹽,否則就視為別人來把自家的錢財扯去。過了十五,年節活動全部結束。

    五、唱哈節

    “唱哈節”是京族最隆重和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唱哈”是京語,即“唱歌”之意。傳説越南陳朝時,有一位歌仙到京族地區,以傳授歌舞為名動員京族人民起來反抗陳朝的統治,得到京族人民的愛戴和敬仰。後來人們便修建“哈亭”並設立神位來紀念他。同時因為他的歌聲悠揚動聽,深受人們的喜愛,所以後人便以唱歌的方式來歌頌他。於是,一年一度的唱哈便成為京族人民的節日了。

    唱哈節的日期各地不完全相同,澫尾、巫頭兩地是農曆六月初十;山心是八月初十。唱哈節的場所是哈亭。每個京族人聚居的村寨都建有哈亭。哈亭有著獨特的民族風格,是選用最好的木料建築而成的,外觀非常美麗。哈亭除主要用作唱哈外,裏面還立有全村共同敬奉的神像、神位以及各姓祖先的牌位。

    每到唱哈節,來自四面八方的京族男女老少穿著節日盛裝,雲集到哈亭前舉行祭祖、迎神、唱哈等活動,祈願生産豐收,人興畜旺。唱哈節中的哈歌內容十分豐富,並有固定的歌本,唱哈時有三人出場,“哈哥”專門用琴伴奏,兩位“哈妹”輪流演唱。整個唱哈節的過程,大致可分為迎神、祭神、入席、唱哈、送神幾個程序,其中入席唱哈是最主要的部分。“唱哈”一般要連續三天,通宵達旦地歡宴歌舞。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