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節日>> 少數民族節日
 
毛南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11月09日   來源:中國政府網綜合

    毛南族除了過與漢族同樣的節日如春節、清明、端午、中元、中秋等外,還有本民族的節日如分龍節。

    農曆五月的廟節,清明節“趕祖先圩”和元宵節“放飛鳥”也是他們獨有的紀念活動。毛南族的節日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開展唱歌對歌活動。

    一、分龍節

    毛南族民間最大的節日是每年夏至後的。過分龍節時,家家戶戶都要蒸五色糯米飯和粉蒸肉,有的還要烤香豬。折回柳枝插在中堂,把五色糯米飯捏成小團團,密密麻麻地粘在柳枝上,以表示果實纍纍,祈望五穀豐登。

    二、中元節

    中元節毛南族叫“七月十四”,實際上從農曆七月初七就開始過節了,這一天,不麻亮,主家拿一根尖頭扁擔,下頭插在大門上階梯的泥地裏,上頭這一頂竹笠,中間束一把草(或樹葉)、爾後燒三柱香,口中喃喃自語:公s喲!索馬梭存耐。即“公奶啊!栓馬在這裡”,説是給祖先回來拴馬的。從這天起祖先就回來了,家中有新亡人,今天就要給他燒紙錢,給他“分田”,進行祭祀時要殺鴨,要把新亡人的,遺物拿出來,一件件地在燒錢紙火上掠過,口中念道:“爹妮,你的東西在這兒,拿去用吧。”

    從初七到十二日,雖然祖先回來了,但每餐均以日常飯菜敬奉,不殺雞鴨,到十三日早上,婦女拿一隻鴨、香支、錢紙、酒、肉等回外婆家敬祖祈福,外婆送給糯粑、紅蛋和禾把,這天晚殺雞不殺雞鴨,在主婦臥室門邊供祭,説是安花佑子,焚香化紙後,給小孩分紅蛋。十四日較隆重,早晚兩餐要殺鴨,旦全天休息,開懷暢飲,十五日早上,要送祖先“回家”,殺鴨供奉就餐後,把從初七到十五早上燒的錢紙灰(原先燒在爛盆)用兩張芋葉或外殼包好,用一小根竹片裝或小擔子,毛南族叫“擔公s”即公奶的錢送到村頭界外或小溪邊,表示送祖先“回家”(即回陰間),節日宣告結束。十五日,禁止小孩到溪邊玩,怕在路上碰著祖先把孩子“帶走”。

    三、“南瓜節”

    毛南族的“南瓜節”,時在農曆九月九日,即重陽節這天。各家把收穫到家的形狀各異,桔黃色的大南瓜擺滿樓板,逐一挑選。年輕人走門串戶,到各家評選“南瓜王”。不僅要看外觀,而且要透過表面看到瓜籽。待到眾人意見基本一致,由一身強力壯者用砍刀劈開“南瓜王”,主人掏出瓜瓢,把飽滿的籽留作來年的種子。然後把瓜切成塊,放進小米粥鍋裏。文火煨燉,煮得爛熟,先盛一碗供在香火堂前敬奉“南瓜王”,爾後眾人共餐同享。

    我國許多民族把重陽節視為老人節,有敬老的傳統習俗。毛南族也不例外,只是風尚不同。對於年過花甲而又體弱多病的老人,毛南人一般在重陽節時為之“添糧補壽”。子女們在這天置辦幾桌酒席于家中,請親朋好友光臨,來客都要帶幾斤細糧好米,或者新鮮水果。親友送來的“百家米”要單獨貯存。日後在給老人做飯時抓一些摻進自家米中。“百家米”吃完了,老人若未康復,還得繼續擇日搞“添糧補壽”儀式。這種風俗實際上是出於對老人的一片愛心,很符合群眾的道德及傳統觀念,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和重視。

    四、端午找草藥

    農曆五月初五,毛南族也過端午節,有這一天,男的上山找草藥,女的在家做糍粑這種糯粑是用當地的狗屁藤和米磨成漿然後放在鍋裏煮熟,吃起來有一種香味,吃了這種糯粑可防病疫,用雄黃研末成粉,衝酒喝一杯,又可以驅病邪。老人説這一天男人上山採回的草藥,藥效特別高,不管是人是畜,吃了都可以防病驅瘟,老人還説這天吃了蛇肉蛇湯,就不會生病,患風濕和要它癬病。各家各戶還採來楓樹枝插了大門邊,以驅除各種妖風毒氣。

    五、放鳥飛

    在毛南族眾多的節俗中,正月十五“放鳥飛”最具特色和奇趣。傳説過去毛南山鄉有位老法師,他有個心靈手巧俊美出眾的獨生女兒,擅長以竹篾和菖蒲葉編百鳥,人稱“小鳥姑娘”。她與一小夥子相戀,準備大年初一完婚。老法師想考驗一下未來女婿的本領,在除夕那天讓他把山上土地在天黑前都撒上種子,本該撒谷種(小米),但小夥子一著急,錯撒成了糯稻種。老法師令其把種子全部撿回來,省得糟踏了。這下可難住了小夥子,小鳥姑娘看到此情,讓未婚夫回家把他們倆人過去編的百鳥都用籮筐裝來。姑娘對著編的百鳥吹了口氣,又對小夥子説了幾句悄悄話。小夥子把百鳥帶到山上,這些鳥很快便飛出去撿回了所有的糯種。小夥子在天黑前重新撒上谷種。老法師一看高興了,説:“過年讓我們父女倆好好團圓團圓。正月十五再送小鳥姑娘去你家成親。”從此,便有了“放鳥飛”的節俗。春節即將來臨時,家家戶戶預先採好菖蒲葉。除夕那天,用菖莆葉編“百鳥”,“百鳥”的空腹中裝入泡好的香糯,飯豆及芝麻餡等,然後上鍋蒸或煮熟。出鍋後,把“百鳥”用細繩拴在一根長甘蔗上,架挂在堂屋香火前。“百鳥”有鷓鴣、山雞、燕子、鸕鶿、畫眉等。這天,給家裏的小孩每人一個“鳥”來解饞;出嫁並生育了的媳婦要回娘家領“鳥”,希望孩子將來象小鳥般活潑可愛。香火堂前,還擺上供品,有紅米飯及果品,意在祈願百鳥不吃莊稼,保證福來糧豐,瓜果纍纍。待到正月十五,取下“百鳥”,入鍋再蒸煮,入夜,以“百鳥”當飯,謂之“放鳥飛”。“放鳥飛”時,毛南人總忘不了重溫那“放鳥飛”的傳説。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