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節日>> 少數民族節日
 
布郎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11月09日   來源:中國政府網綜合

    布郎族多通用傣歷,又把每週的日子分為完底、完佔、完幹、完布、完帕、完書、完少等七個日辰,有點類似漢族的干支。布郎族的農業生産,農業祭祀和節日活動,多與此有密切關係。布郎族在他們世代相沿的農業生産過程中,依著歲時節令的變遷,從砍地、播種,直到穀物收穫裝倉、都要舉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動。這些祭祀活動,往往也就是全寨性的共同節日。例如傣歷三月“完幹”日的選地,傣歷五月“完帕”、“完布”、“完書”日三天花板燒地,傣歷七月“完底:、“完少”日兩天的播種,以及收穫季節“完帕”日的“嘗新”等,都屬於這類農業祭祀活動。“嘗新”時,全寨各戶選出來的代表,在“布佔”的率領下來到地邊,大家面朝東方,高高興興地採一束谷穗回來嘗新,用摘來的谷穗杵成米,蒸成飯糰,加一包菜,送到寺廟敬獻佛祖“帕召”,再祭寨神,然後帶回家孝敬父母。這表示神靈,家族長輩都已嘗新,享受了口福,人們才正式開鐮收割。

    布朗族其它的節日習俗,與傣族大同小異,如“過新年”,“進洼”、“出洼”等。在傣歷一月十五這天“賧帕”(拜佛),八月十五日“賧坦”。“賧”為傣語,指世俗眾生對僧侶或先祖亡人敬獻物品,佛教俗稱“佈施”或“化緣”。布朗族傳説,他們與傣族是兄弟關係,布朗族是哥哥,居山區種山地,傣族是弟弟,住壩子種水田。因此,布朗族每次“賧佛”都要請傣族佛爺上山,傣族“賧佛”時也請布朗族佛爺下山。各地布朗族的節日不完全相同。

    在西雙版納,布朗族的節日多屬宗教性節日,如“關門節”(傣歷九月十五日)、“開門節”(傣歷十二月十五日)、“潑水節”或“桑刊節”(傣歷六月)、“賧帕”(送袈裟)、“賧佛節”、“新米節”、“趕聽”、“獻經節”等。

    保山地區施甸縣布朗族受當地漢族、彝族的影響,節日有“春節”、“跳會”、“清明節”、“端午節”、“火把節”、“中秋節”、“唱燈”。上述節日中,潑水節最為盛大而熱鬧。該節日因各地所舉行的主要活動項目不同而有不同的稱呼。雙江、永德稱“堆沙節”,瀾滄稱“插花節”。以前,在西雙版納過“桑刊節”(即過新年)時,不劃龍舟,潑水也只是象徵性的。近年來,靠近公路、河流的布朗族也舉行群眾性的潑水活動。節日期間,人們殺豬宰牛,製作豐盛的食品佳肴,還要進行一些宗教活動,如浴佛,給家族長洗禮,祭“胎嘎滾”,向祖宗、家神祈禱。

    過年節

    布郎族用傣語叫“京比邁”,是布郎人最最隆重的節日,這一天,家家戶戶吃紅糖糯米粑粑,還要用芭蕉葉包成兩份,各插上一對蠟條,兩朵鮮花,關到家庭長家中:一份裝入家族長臥塌上方挂的“胎嘎滾”(家族神位)內,作為祭祀家神之用;另一份獻給“高嘎滾(家族長)。各戶男家長都要脫下自己的包頭巾,向作為整個“嘎滾”(家族)代表的家族長行拜年磕頭禮。並且用水象徵性地從頭到腳為家族長做洗禮,祝賀長命百歲,吉祥平安。家族長也向人們祝福道:“全家族的孩子們,逢年過節來祈福,這是祖輩傳下來的古禮,不可忘記。舊的歲月過去了,新的一年到來了,全體兒孫們來告辭拜年,你們都有福了。預祝你們莊稼茂盛,人畜興旺。”祝畢,家族長為“胎嘎滾”(家族神)代襪麼·代襪那神祈禱祭祀。村社以家庭為單位,再到日落方向,舉行滴水儀式。

    春節

    居住邊緣地區的布朗族人的春節是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為時三日。第一天準備糯米粉等節日貨物;第二天殺豬宰牛、互贈糯米粑粑,到緬寺賧佛,年輕人敲象腳鼓、擊鑼、唱歌跳舞、打布朗球;第三天到緬寺聽佛爺誦經、滴水。居住內地的布朗族人過春節時,有的地方初一淩晨要去山泉“搶新水”,期盼全年吉祥。還有的地方,初一婦女和小孩不能出門,男子集體前往山上打獵;初二到山林先祭山神土地,後到龍潭祭祀龍王,祈求風調雨順;初三和初五,每日要祭祖先,互相拜年,有條件的村寨還舉行唱歌活動。

    跳會

    “跳會”是布朗族慶賀“觀音老母”的盛大節日,每年農曆二月十六、十七兩日舉行。村寨頭人要籌辦素菜送到德齋寺獻給佛祖老爺、觀音老母。在寺前點香燒紙,次日帶領全村老幼抬著三把用竹篾條扎成圓狀的幡幔紙傘,青年擊鼓敲鑼,前往德齋寺祭佛祖。

    潑水節

    “潑水節”是布朗族盛大節日,每年三月清明節後七天舉行。潑水節期間,全村寨青少年男女拿著竹盒、小竹籃前往河中撈沙,背回緬寺,在緬寺廣場前堆沙祭佛。次日中午,全村老幼皆著新裝,手持錐栗花、椿木樹枝,齊集村頭,青年擊鼓列隊前往緬寺,並把花朵、樹條插于沙堆上,每天插花三至五次,夜間青年男女盡情歡唱,熱鬧非凡。

    端陽月

    居住平壩的布朗族人過端陽節,舉行“洗牛腳”儀式。“洗牛腳”是在端陽節前晚,每家將紅紙裹于香柱,插于廳堂前,到端陽節這天,頭人和村老共牽一隻羊,手拿楊柳、桃枝、黃泡樹枝扎成一束,遍走各家門前,插一面紅紙旗幡,用樹枝掃一下門庭,祝主人平安。主人事先準備一瓢冷水,潑在兩人的雨帽和蓑衣上,表示已洗去牛足跡。中午,便將羊牽到樹下殺之,每戶家長帶些米,煮羊肉稀飯,祈求全寨平安。

    火把節

    “火把節”是布朗族在每年6月23—24兩日舉行的節日。23日,全村家長共集村前神樹下,尋豬祭五穀,盼望穀物生長良好;24日各戶到包谷地獻山,殺雞擺酒肉等貢品,祈求莊稼豐收。

    關門節

    又稱“奧瓦沙”,是部分信仰小乘佛教的布朗族人的宗教節日,每年傣歷九月十五日至十二月間(農曆六月中旬至九月)舉行,流傳于雲南省的西南和南部布朗族聚居地區。關門節即關起愛情、婚姻之門。這段時間禁止本族青年男女談情説愛和結婚。每年傣歷9月15日的這一天,布朗族全寨賧佛,到緬寺聽經、滴水。年滿40歲以上男女中老年人要住緬寺,全寨停止生産一天;晚上,青年擊鼓跳舞。三天后,將緬寺大門關門三個月,僧侶日夜誦經,禁出寺院。

    開門節

    每年傣歷12月15日,全寨信徒帶貢品前往緬寺施捨功德。男女老人進住緬寺,聽佛爺誦經,三日後返家,全村停止生産三天。晚上,寨民們盡情歡歌起舞。三天后,始將緬寺大門打開,僧侶可以出門、串寨。

    “厚南節”

    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曆三月清明節後7日,即陽曆4月13日-15日舉行。節日裏,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

    山抗節

    男女青年都要向老人贈送食品,以感謝老人的養育之恩,所獻的食品除粑粑、芭蕉外,還要有精心採集和製作的春茶。節日期間家家都要做一些拿手好菜,集中在一起,大家共同吃團圓飯,有涼粉、豆腐及各種山珍、野味,規模盛大的團圓飯,有時各種菜肴達三十余種。

    祭灶神

    是雲南墨江縣一帶布朗族的民間節日,每年祭兩次,時間是在農曆除夕晚上和農曆二、三月間擇日舉行,主要祭祀內容是祈求灶神保祐全家平安,六畜興旺。

    祭山神

    每年農曆正月初五、初六舉行,節期兩天。以家庭為單位祭祀,由巫師和家長主持,祈求山神保平安。

    賧籮籮節

    又稱“賧什拉”或“什拉”節,是西雙版納布朗族的傳統節日,時間是在傣歷十月(農曆一月)擇日舉行,節期兩天,主要是超度已亡的父母、兄弟、子女等親人靈魂的節日。節日期間,全村寨的人要供奉祭祀亡親,不能下地勞動。 

    祭土神

    又稱“土神祭”,是流行于雲南省墨江縣一帶布朗族的民間節日,每年農曆正月下地生産前舉行。祭祀的目的是求土神保祐風調雨順、莊稼豐收。

    岡永節

    是流傳于雲南西雙版納一帶布朗族的傳統節日,每年傣歷四月或九月,即農曆一月或六月擇日舉行。此節為祭祀竹鼠,感謝竹鼠把穀子獻給布朗人。

    祭寨神

    是布朗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一月或六月擇日舉行,節期三天。各地區的寨神標誌不盡相同,有的村寨在寨子中央豎一木樁,周圍壘上石頭即象徵寨神;有的村寨則要豎五根木樁,以中間削尖的那根為標誌。祭祀目的是祈求寨神保祐全寨風調雨順,人畜平安。

    祭龍潭

    是雲南省施甸縣布朗族的民間節日,每年農曆二月初二舉行,節期一天。祭祀目的是祈求龍王吐水,風調雨順。

    景比邁

    意為“過新年”,是流傳于雲南保山、施甸、昌寧、雙江、動海、墨江等縣布朗族的傳統節日,每年傣歷六月(農曆三月)擇日舉行,節期3天。

    過賽

    意為“堆沙節”,亦稱“桑刊節”,每年農曆清明10日後舉行,節期2天,是雲南臨滄地區一帶布朗族的傳統節日。

    宋坎

    是西雙版納布朗族的民間節日,每年農曆四月十四日至十六日舉行。“宋坎”為佛教詞彙,意為迎接太陽。節日早上,要在搭好的彩棚內舉行迎接太陽儀式。

    罷完尼節

    “罷完尼”為傣語誦經書之意。為雲南動海縣布朗族傳統節日,每年傣歷八月十五日(農曆五月)舉行。傳説這天是佛祖釋迦牟尼仙逝的忌日,當地布朗族要到佛寺賧佛。

    

    又叫“祭龍樹”。是西雙版納地區布朗族宗教祭祀節日,每年傣歷十月(農曆七月)舉行,節期7天,具體日期不定。祭祀儀式由佛爺和祭司主持。開門節 又稱“考瓦洲”。每年農曆九月(傣歷十二月十五日)關門節後舉行。它是信仰小乘佛教的布朗族的節日,節期3天,流傳于雲南省西南和南部布朗族聚居地,從這天開始,青年男女可以談情説愛和結婚,成人可以外出辦事、訪友。

    趕聽

    又稱“賧佛節”,是西雙版納布朗族的民間宗教節日,節期不定,物資準備充分後即可舉行,節期長短不一。賧佛分三個階段:“賧帕”(送袈裟,每年一次,時間多在傣歷一月間,農曆十月);“賧坦”(大賧,一年舉行二至三次,由佛爺或頭人決定時間);“罷完尼”(誦經書,傣歷八月十五日,農曆五月)舉行。

    濫地節

    為永德縣布朗族的民間傳統節日,每年秋收時節舉行,具體日期不定,節期1天。為慶祝豐收的節日。

    祭苦拉

    布朗族傳統節日,具體日期不定,節期1天。“苦拉”為布朗族水神。 此外,布朗族還有祭火神,洗牛腳節、火把節、新米節、祭祖先等節日。

    宋初節

    名稱:宋初節

    時間:農曆每年七月第一個蛇日

    意義:布朗族民間傳統節日。"宋初"是布朗語音譯,意為"嘗新米"或"新米節"。流行于雲南省布朗族地區。因為蛇食量小,又冬眠,省糧食,使得糧食經吃、夠吃。 內容: 節日晨,先到田間向東方掐一把飽熟透了的谷穗,口叫"谷魂"回寨,到佛寺及村社神"代襪那"也"代襪麼"處各供祭一些,意為請諸神先嘗新,求其保祐豐産豐收。然後割些新谷回家舂米做飯共餐。以上是西雙版納地區布朗族節俗。雲南省西南部永德縣的布朗族在節日清早,帶著兩支蠟燭,到田頭祭谷魂,由阿佔(巫師)念咒講《魯弄》經書中所説的鼠王偷谷種送給人間的故事。然後各家分頭到自己田掐谷穗,捋谷料,用白布包了,叫"谷魂"回家,先敬神,然後做米粉雞肉,供婦女享用。雙江縣的布朗族是先把早熟的谷穗掐回去供在火塘旁供案上,殺兩隻雞祭谷魂灶神,求豐收。待穀子全部成熟收割時,要以新米飯、雞、臘肉、酒宴請親鄰長輩。飯前以新米飯喂牛和狗。席間要唱歌祝豐收,祝人畜興旺,而且大家吃得越多越好。敢於多吃,説明糧食富裕。節谷的細節差別,説明關於節日及糧食來歷的傳説不同也説明過去各民族村社之間交往較少。

    宋坎節

    名稱:宋坎節

    時間:農曆每年四月十四至十六日

    意義:布朗族傳統宗教節日。流行于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布朗族地區。"宋坎"是傣族小乘佛教詞語音譯,準確的含義不好用一個漢語詞概括,大致包含有"敬太陽神"、"迎接新的收穫"和"賧佛"的意思。。 內容: 布朗族民間傳説:巨神及其十二個孩子創造了天地和萬物。太陽九姊妹和月亮十弟兄齊出,巨神造弓箭射落八個太陽和九個月亮,避免了萬物被曝曬而死。但是,剩下的一個太陽姐姐和一個月亮哥哥卻嚇得躲藏了起來,人世一片黑暗,寒冷不堪。巨神召集百鳥百獸去請他們,讓熒火蟲照亮,燕子帶路,巨神自己不出面,怕嚇著了日、月二位。百鳥百獸找到了日月藏身的山洞,讓公雞與他們訂了協議:白天太陽出來,晚上月亮出來。所以,在宋坎節時,布朗人要在太陽出山前于村寨東邊搭一彩棚,穿戴整齊,擺上供案上陳糯米、酒、肉、芭蕉等,由寨老主持迎日出。人們迎著東方噴薄而出的旭日,載歌載舞,感謝太陽給人間以溫暖,給萬物以生機,當然也忘不了巨神的功勞。早飯之後,人們結隊到佛寺去堆沙塔、插花、浴佛,並潑水祝福,丟包遊戲,打竹球娛樂,載歌載舞歡慶。

    賧什拉節

    名稱:賧什拉節

    意義:布朗族民間祭祀節日。流行于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布朗族村寨。"賧"是傣語音譯者,意為"供奉"、"佈施"。"什拉",布朗語音譯,意為"籮筐"、"笸籮"。 內容: 節日停止生産,祭祀各家死者亡靈。節日頭一天請佛爺或和尚至家,用傣文(布朗族無本民族文字,過去一部分人懂傣文。佛教由傣族傳至布朗族)將家中已故親人的名字按輩份寫在芭蕉葉上,將蒸熟豬肉用芭蕉葉包四包,分別送往墳地、寨頭(村寨上方位)、寨心(中心方位)和佛寺。第二天,各家將準備好的衣物及一些錢糧送往佛寺,意在通過佛把這些東西送給已故親人。送供品的人,當晚住宿于佛寺中,人便夢中與親人見面。

    賧坦

    名稱:賧坦

    別稱:大敬獻

    時間:每年農曆七月,舉行兩天

    時間:沒有統一的具體節期,一般在冬天農閒時舉行,每年兩三次,每次三天。

    意義:布朗族傳統宗教節日。流行于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布朗族地區。"賧"是傣語音譯,意為"供奉"、"佈施",賧坦也可以稱"賧佛",但"賧佛"包括的內容比較廣泛。該節來源於布朗族對小乘佛教的信仰。 內容: 每逢"賧坦",村寨各家便自願捐錢、糧,交約"召曼"(村寨頭人)統一獻送寺廟。群眾還要帶上鮮花,香燭等供品到寺廟祈福聽經。村寨裏家家殺豬宰牛,宴飲歡慶,夜裏放焰火、爆竹、點"孔明燈",跳象腳鼓舞。布朗族是有歌必有舞,有舞定有歌,所以有"跳歌"文娛形式存在。

    賧耶

    名稱:賧耶

    時間:每年舉行一次,節期有在農曆十月擇日的,也有由佛爺和村寨頭人決定的。

    意義:布朗族傳統宗教節日。"賧耶"是布朗語,意為"送袈裟",實際上是給佛爺和和尚贈送做袈裟的布料。流行于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布朗族地區。 內容: 屆時,每家捐送黃布4-8米,交給頭人,頭人根據附近寺廟中佛爺、和尚的人數,分別送往各個佛教(布朗族有200來年信仰小乘佛教的歷史)寺廟。全寨停止生産勞動一天,殺牛宰豬慶賀。

    洗牛腳

    名稱:洗牛腳

    時間:農曆每年五月五日

    意義:布朗族民間傳統節日。流行于雲南省施甸縣布朗族村寨。

    內容:節日前夕,由寨老和"達曼(通過幾輪淘汰式抽籤所産生的"頭人",管理村寨事務),將紅紙裹著的香炷插在客戶廳堂前。節日當天,寨老和達曼倆人蓑衣,戴斗笠,牽只羊,手執用楊柳枝、桃樹枝和黃泡樹枝節扎成一束的"掃帚",每種樹只有一小枝,走遍村寨家家戶戶。每到一家門前,插上一面小紅紙幡,用那束樹枝掃掃門庭,表示對主人祝福,為主人家掃災求吉。主人家把事先備好的一瓢清水潑到寨老?quot;達曼"身上,意為洗去牛腳的痕跡。中午,已走完了各家。他們將羊牽到寨外大樹下宰殺,各戶家長拿一碗米來,煮成羊肉粥,大家共餐,祈求人畜平安。

    奧瓦薩

    名稱:奧瓦薩

    別名:出洼節

    時間:傣歷十二月十五日,約為農曆九月中旬。

    意義:流行于雲南省以上民族地區。"奧瓦薩"是傣語音譯,意為開門節,又稱。來源於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習慣,類似于中原佛教的"解夏"(酷暑已過)。開門節與關門節("豪瓦薩")相對應,表示關門節以來的安居齋戒已滿。開門節表示婚戀之門又打開了,在農閒季節可以交遊戀愛,盡情玩樂。 內容: 在開門節後的三個多月中,小夥子們幾乎天天晚上都可以去找自己心愛的姑娘約會。兩人共披一條毯子竊竊私語,互傾衷腸?quot;奧瓦薩"清早,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帶著食物、鮮花、蠟燭、錢等,到寺廟裏去獻佛、拜佛。拜佛畢,舉行盛大的娛樂活動,敲起鋩鑼、象腳鼓,吹奏起蘆笙、簫笛,集體翩翩起舞(多為"依賀拉"舞),晚上燃放煙火、高升和孔明燈,還舞燈串寨,慶祝豐收。一過"奧瓦薩",佛門信徒便可以出遠門,串姑娘,舉行婚禮,修蓋房屋等。

    堆沙節

    名稱:堆沙節

    時間:各地節期不同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布朗族小乘教信徒,于每年農曆五、六月份擇日舉行。雲南臨滄縣的布朗族于每年農曆三月中旬舉行。

    意義:布朗族宗教節日。布朗語稱"過賽",亦稱"桑刊"(小乘佛教詞語)。流行于雲南省布朗族地區。 內容: 各地節俗有差別。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布朗族小乘教信徒,這天清晨沐浴更衣,到寺廟"賧佛"(供奉佛祖),于寺院中用沙堆起數座1米多高的寶塔,塔頂插竹枝,枝上纏彩紙條,從徒圍塔席地而坐,聽佛爺唸經説法講歷史傳適應症,祈祝人畜興旺,五穀豐登。雲南臨滄縣的布朗族信徒們。集中于寺廟前菩提樹下,以竹篾圍出沙塔的地基,堆沙于竹篾圈內,高1米多,成塔形,塔頂插佛幡竹竿,塔上飾以人們採折的各種鮮花。人們將專意帶來的糯米糕、芭蕉、花枕、鏡子等獻給佛爺。老人們入佛堂拜供佛祖,青年人便可成雙成對或成群結夥地去遊樂,或談情對歌,或丟包舞蹈。傍晚全寨老少集于寨中場壩,觀看武術表演。布朗族男人喜好武術,不僅青年人有不少招術,就是老年人也能打出很多套路。布朗族的武術與民間舞蹈相結合,剛中有柔,剛柔相兼,強勁而不失優美,迅猛而不誤節奏。長刀舞、木棍舞、甩棍舞、拳術舞,既有群舞,又有單人表演和雙人對打,非常耐看,加上圍觀者陣陣歡呼喝彩,確實熱鬧。節日第二天,青壯年上山狩獵,婦女們準備盛宴,老人們相聚敘舊,戀人們相約幽會,各得其樂。推沙塔的來源,有傳説講,是以沙代表糧食,祝佛祖能夠美食常足。

    唱燈

    名稱:唱燈

    別稱:玩燈

    時間:農曆每年正月二日至十五日

    意義:布朗族民間節日風俗。流行于雲南省施甸縣布朗族地區。由季節性的業餘唱燈隊去為邀請唱燈的人家表演。 內容: 在節前便把唱燈隊成員召集起來,先祭供"郎神"牌位,祈求保祐唱燈順利,財源茂盛。然後開始扎燈:兩盞方形燈、兩盞瓜形燈、一盞姑娘燈(花燈)。還要扎一頂花轎,類似于旱船,舞者可以駕在身上表演舞蹈。準備工作做好後,便派人往有條件邀請唱燈的人家去送燈貼,主人若收下了燈貼,便表示歡迎來唱燈,可安排時間,準備接待。唱燈隊事先要排練節目,免得配合不好出差錯。整個唱燈期間,郎神牌位前的油燈長明不熄。去唱燈時,兩盞四方燈在前,接著是姑娘燈、瓜形燈、花轎車和武術隊。燈隊的後面跟著一群熱衷於唱燈的人和愛看熱鬧的觀眾。燈隊一進主人家大門,便將五盞燈籠高舉于廳堂前,燈頭(燈隊主管)先唱賀年詞,祝福主人家人壽年豐,平安吉慶,財源茂盛,萬事和順。接著就是唱燈表演,先是以花轎為中心,一群舞者載歌載舞唱此祝福祥瑞的歌,接著是武術與雜耍。布朗族尚武,性格豪放開朗,武術與舞蹈有機結合,渾然一體,剛勁中顯優美,敏捷中有節奏。刀舞跳得寒光閃爍,棍舞打得呼呼生風,加上觀眾喝彩助威,搞得主人家熱氣騰騰,充滿喜慶。唱燈結束,主人家給燈隊贈送米、酒和錢,以表謝忱與酬勞。燈隊就這樣給各家甚至附近各寨送去歡樂,送去祝賀,直至正月十五夜。

    破碲

    名稱:破碲

    意義:布朗族民間歲時風俗。流行于雲南省施甸縣布朗族村寨。 內容: 布朗族除篤信佛教外,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亦影響較深。施甸地區的布朗族把馬作為吉祥的崇拜對象,嚴禁殺馬,更不許吃馬肉,哪怕馬是意外事故死的,而不是病死的,也得埋葬起來。馬蹄是圓的,可以招財進寶;牛蹄是帶豁口的,是"破碲",會"破財"。家庭住房,不論是土木結構的平房,還是竹木結構的幹欄式樓房,布朗人都把廳堂門視為"財門"。春節期間,或龍日、虎日,都要在"財門"外掛塊紅布。並殺雞祭財神。大清早天亮時,由兩個小孩去開廳堂門,叫"開財門",若發現廳堂地上有牛蹄印,便認為會"破財",不吉,要用酒、雞重新祭財神,並將馬牽進廳堂,以其"元寶蹄"來消解"破蹄",這樣便可重開"財門"了。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