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節日>> 少數民族節日
 
仫佬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11月09日   來源:中國政府網綜合

    仫佬族節日很多,從農曆正月初一春節開始到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爺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的除夕,一年之中幾乎月月有節日。如春節、觀音節、花婆節、牛誕節、依飯節、走坡節等等。全年的每個節日都有其活動的形式與風格。

    一、春節

    春節為一年諸節日中時間最長的一個節,與除夕的活動聯為一體。除夕是前一年的節日的終結,也是另一年節日的開端--春節的前奏。因此,就二者的關係來看,它們是同一個節日的兩個部分,時間的界限把它們劃為新年與舊年兩半。年節的活動有許多與漢族相似,只不過各有各的講究,他們初一早上全家吃水圓,當天均吃素食,初二用香紙敬財神,參加各種文體活動。春節期間也是唱彩調戲的時節,正月十五之夜到別人家菜園摘幾片菜葉回來,沒有蔬菜,青草也要抓一把,稱為“偷青”。民間認為,會給家中帶來清潔平安,正月十五鬧元宵,耍龍燈,年節結束。

    二、二月春社

    二月春社日,家家戶戶舂糍粑,殺雞祭祖,接新媳婦回家。全村進行春祭,各家各戶湊錢買豬,抬到社王廟宰殺,每戶派一位代表參加,敬祭社王時,將豬肉分成若干份,用竹子串聯起來,一串一串地挂在竹竿上,分放在社王廟的兩旁。祭完社王,各人將一串豬肉帶回家,如果這一年春社在春分之前,民間認為年成好,有剩有餘,代表們先飽吃一頓,剩下的串肉再分給各人帶回去。如果春社在春分之後則年成不好,大家要省吃儉用,先分再吃,把豬肉全部分到各家各戶去吃,煮黃花(一種灌木花)、煮黃色糯米飯供神,全家食用,民間認為,可減少小白螞蟻之害。

    三、三月清明

    三月清明節,全村殺豬祭“婆王”,然後各家各戶掃墓。這天家家戶戶殺雞供祖,做艾粑粑,在門口插兩枝柳條。

    有的地方在三月初三祭婆王(又稱花婆),稱“花婆節”。

    四、牛王誕

    牛勤勞能幹,為人們犁田耕地,默默無聞,任勞任怨,所需的僅僅是草和水,可奉獻的卻很多。所以不少民族都崇拜牛、愛護牛,把它當成人類的好朋友,仫佬族也不例外。農曆四月初八即被定為牛的生日,稱“牛誕節”。這一天,無論農活多麼忙,都要給牛放假休息。家家戶戶把牛洗得乾乾淨淨,將牛欄清掃一新,還在大門插楓樹枝,以驅趕蚊蠅。並殺雞、鴨,備酒肉祭“牛欄神”,做黑糯米飯祭祖先。這一天要給牛吃上好飼料,做好的黑糯米飯要先請牛吃,之後人才吃。家境好的人家,還漚制黃豆、玉米,拌入雞蛋酒糟喂牛,真可謂對牛愛護備至。

    關於牛的生日還有一段美麗動人的傳説故事。相傳在古時候,仫佬族先民耕田種地都是一鎬一鋤地挖,費時費力。一個叫羅英的姑娘生來聰明伶俐、勤勞善良。一天她到山上打獵,看到一隻野牛狂奔亂跳,又看到鄉親們汗流浹背地在田間忙碌,心想,如果捉住這頭牛為鄉親們犁田該多好啊!於是,她就追趕野牛。野牛在跑時一隻蹄子被夾在石縫中,痛得哀叫不已。羅英無力幫它擺脫困境,只得採來嫩草喂它,併為它唱歌,歌聲優揚,情真意切,不僅打動了野牛的心,也感動了山花、草木、月亮,堅硬的石頭也為之感動,慢慢地裂開石縫,牛的腳拔出來了。它便隨著羅英來到田間,勤勤懇懇地為人們拖犁拉耙,世世代代耕田種地。仫佬人有了耕牛,田裏的活路輕鬆了許多。(五)祭真武

    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家家包粽,門口挂菖蒲、艾枝;酒雄黃、灑在屋階;放雄黃水缸並用來擦手;用石灰水灑在屋外墻根,拾田螺煮吃,民間認為,可防治瘡癤。村中請法師穿紅色法衣到田垌驅蟲保苗,在田邊插“令”字三角彩旗。兩人抬一隻紙船前行,法師跟紙船後作法,遊完田垌將紙船放在河邊燒,將燒完時扔進河中。農曆五月初五,又是銀姓仫佬人敬祭真武神的節日。這一天,家家戶戶殺雞宰鴨,到真武廟祭拜,從早到晚,飲煙不斷。

    五、“六月”

    是仫佬人祈求保祐,免去蟲害、旱災,五穀豐收,生意興隆的節日。1911年以前,還要供祭蝗蟲神,驅蝗保苗。

    六、祖先節

    七月初七,殺鴨祭祖,接祖先回家,七月十四,再次殺鴨,祭祖送祖先。這七天裏,家家戶戶香火臺上早晚焚香、供酒肉,祭祀祖先後人才用餐。到了七月十四這天下午,備上三牲(豬肉、雞、鴨)、酒菜,供于祖先牌位前。老年人寫好“勤儉持家”、“好善樂施”等字,貼在紙錢包上,叫青年人跑到臺前讀完一個燒一個。做完之後把紙灰用南瓜葉或芭蕉葉包成兩包,穿係在一根小竹木片上,稱為“金銀擔”。再用厚紙摺紙船一隻,或用芭蕉桿扎成小排,將“金銀擔”放在上邊,送到河邊,放入水裏,讓它隨波漂流,稱為“送祖宗下船”,祖先就這樣被送往冥府了。

    七、安龍節

    農曆十一月,仫佬山鄉有的村寨選擇吉日舉行盛大的法事,過“安龍節”。請法師主持,安龍上位,請龍神保祐全村安康。“安龍”時,先在村子周圍挖4個大坑,每個坑點一盞油燈,日夜點燃,給龍神引路。法師口中唸唸有詞,一手拿寶劍,一手拿火把,挨家逐戶,從房間到豬欄,處處趕鬼驅邪。然後用茅草結成一個耳朵形的草標插在大門口的上方。

    八、走坡節

    八月十五中秋節。

    青年人這一天祭月走坡。這天又稱“走坡節”或“後生節”。節日前後的圩日,青年男女趁趕街之機,在路旁、山坡雙雙對對唱山歌。情人之間相互贈送月餅(稱“同年餅”)、同年鞋(又稱“鴛鴦鞋”)。十四、十五、十六的晚上,有的全村男女老少圍成一堆堆地唱歌,同時推一個人來做“野敬”。其做法是:一女子坐在人堆中間,雙手交叉塞住耳朵閉上雙眼,四週的人不出一點聲息,由一人念咒語,四、五分鐘後場中的女子便“暈迷不醒了”,上半身搖晃不定。這時就可通過她來請神請鬼對話和唱歌了。活動往往通宵達旦。

    九、“依飯節”

    是仫佬族最隆重的節日,又名“志樂顧”。有祈神驅邪、保安集福、賀五穀豐登之意。每隔3-5年舉行一次,在立冬後擇日舉行,流行于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東門鎮、四把等地。關於這個節日,還有一個民間傳説:據説古代仫佬山鄉群獸為害,特別是獸王──神獅,兇猛異常,傷人畜,毀莊稼。正當仫佬人陷入困境時,來了一位白馬姑娘,她力大無比,射死了神獅,解救了萬民,並從獅口中奪回谷種送給人們,又用芋頭、紅薯做成黃牛、水牛為人們犁田耕地,教仫佬後生習武滅獸。從此,仫佬山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為了紀念她,人們便以“峒”(仫佬族以血緣聚居,同姓為一家族,族內分“峒”)為單位,集資輪流主持聚會,即依飯節。

    依飯節的活動內容,除了“峒”內族人聚會和祭祀神靈外,還請來唱師,敲鑼打鼓,歌舞娛神。選最長最飽滿的糯稻穀穗,用彩帶紮起,懸于墻上。堂屋中央的大桌上擺滿用芋頭、紅薯刻成的水牛、黃牛模型,擺上五色糯米飯,其周圍擺上芝麻、黃豆、八角、沙姜等12種農産品和雞、鴨、魚、豬心、豬肝等12種祭品,以示六畜興旺、農漁牧副豐收,不忘神恩祖德。歌師身穿紅衣圍桌邊唱邊舞,歌唱勸人去惡向善的“十勸歌”,教人尊父母、敬師長、睦鄰里、誠實為善、信譽行商、勤儉持家、奉公愛國等等,較全面地揭示了仫佬人的倫理道德觀念和追求完美人生的美學理想。依飯節結束時,將谷穗和耕牛模型分送給各家各戶。

    十、“走坡節”

    多在春、秋農閒時節舉行。春季走坡選在春節至元宵節的一段時間,秋季走坡選在中秋節前後的一個圩期裏。走坡活動,古有慣例,不必發通知、出佈告,坡會的日期和場所,群眾心中早已有數。相傳最大的坡場是東門、喬頭、小長安三鄉交界的花源洞和四把鄉龍潭邊的新印坡。屆時,青年男女身穿節日盛裝,女的花枝招展,男的瀟灑大方,成群結隊,由各村各寨雲集到坡場來。唱歌傳情,互唱互答,有邀請歌、盤問歌等,增進彼此的了解。如果男女雙方有情有意,便接唱傾訴愛慕之情的“談情歌”;如雙方感情進一步加深,進而即唱“初結歌”,表示初步認定對方為自己的意中人。對歌結束時,要唱“惜別歌”、“相約歌”,表示年輕戀人依依惜別、難分難捨,盼望再相見的心情,並互贈信物,男方送女方月餅稱“同年餅”,女方送男方同年鞋,又稱“鴛鴦鞋”,意為成雙成對,共結同心。

    如,男:八月十五月團圓,哥送月餅表姻緣;

    為了我倆成雙對,禮輕情重妹莫嫌。

    女:郎哥愛,手接月餅心花開;

    八月中秋哥送餅,九月重陽妹送鞋。

    這首歌,既唱出了送物定情的心願,又約定了下次相見的日期。再次走坡時,先到的一方唱“守等歌”,接著唱“重逢歌”,試探對方誠意和表示永遠相愛的“結雙歌”,互相讚美的“讚花歌”,表示別後思念之情的“思雙歌”,渴望結親和嚮往婚後幸福生活的“同住歌”及“算日歌”、“分離歌”等。雙方經過多次約會相見,以歌傳情,互相了解後,仍然不能私定終身,因為按照俗例,必須經過雙方家長同意,再經“月下老人”牽線搭橋,才能結為“秦晉之好”。

    仫佬族之所以將此節稱為“走坡節”,即指不獨在龍潭邊的平壩上活動,而是在附近的山坡綠蔭隨處可見三五成群的年輕人對歌傳情;又因是青年人尋找終身伴侶的日子,所以又叫“後生節”(後生──青年男子)。在潺潺的小溪邊、石頭旁、濃濃的綠蔭下,青年男女優美動人的歌聲,響徹高山幽谷。景美人更美,此情此景,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仫佬族走坡唱歌傳情,都很講究禮貌,互相尊重,以誠相待,顯示了仫佬族人民純樸善良的精神風貌。

    十一、挑新水節

    每年正月初一舉行挑新水活動。新年的第一天早上,家庭主婦點上香和火把,挑著水桶到河邊平時打水的地方,插上香,扔下幾枚硬幣,祭拜水神。之後,打水挑回家,讓家人飲用一碗新水。據説,人喝了新水,可以子孫滿堂。家畜喝了會體大身健。新年的第一天,如果誰挑上了第一桶新水,認為誰是最吉利的。

    十二、分肉串節

    每年舉行兩次。也叫社節。這一天,各家籌錢買牲口,每戶派一人參加把牲口抬到社王廟去宰殺。將肉分成若干份,並用竹子把它串起來,一串串地挂在竹竿上,分放于廟的兩旁,以敬祭社王。祭祀完成後,每個人拿一串肉帶回家。這就叫分肉串。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