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節日>> 少數民族節日
 
水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11月09日   來源:中國政府網綜合

    水族節日一般以宗族血緣來劃分的地域節日。各地的節日不盡相同,大的節日有借端、借卯、借額、借蘇寧喜、春節等。此外還有端午、清明、七月半、六月六等。根據“水書”記載,水族曆法一年分為十二個月和春夏秋冬四季。陰曆的九月為其歲首,陰曆的八月為其歲尾,以十二地支記日。根據水歷,水族有自己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端”節和 “卯”節。

    端節

    “端”節,又叫瓜節,水族人稱之為“借端”,“借”就是水語“吃”的意思,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都勻、獨山、荔波等地的絕大多數水族地區都過這一節日,與漢族的春節相似。逢水歷十二月下旬至次年二月上旬(陰曆八月下旬 至十月上旬)的亥日,就是水族端的節日。但各地所過的亥日不一樣。都勻王司鎮內、外套的水族居民過第一個亥日,三都水族自治縣水龍鄉的馬連、拉佑,大河鎮的苗草,周覃鎮的水東等地過第二個亥日,周覃鎮的廷牌、恒豐、和勇及荔波縣水維等地過第三個亥日,三都縣的中和、地祥、三洞、九阡及荔波境內的部分水族過第四個亥日,三洞的臘領,九阡的水昂、水碾、巒董等地過第五個亥日。 端節從首批過節到末批過節,一般相隔四十九天,若遇水歷十二月有三個亥日,則相隔六十一天。

    端節是水族地區範圍最廣,人數最多且歷時最長的節日。端午源於以血緣為紐帶的人們群體的原始宗教祭典活動。過節日期從水歷十二月至新年二月(相當陰曆八至十月),時值大季收割、小季報告團種的年終歲首階段。因此,端節是辭迎新、慶賀豐收、祭祀祖先和預祝來年幸福的盛大節日。據傳端節原來只過一批,因為煙發展散居各地難以見面,因此衽按地域分批分期過節以便相互走訪祝賀。端節批次主要依亥日而定,其次是午未申日。據説分別為先祖父祖母逝世及悼喪日子。每年從年終十二月(陰曆八月)的第一個亥日起開始過節,並依次往後推算。

    在水族中,有“過端不過卯,過卯不過端”的傳統區分,而且各地區過節的先後次序是不能顛倒或混淆的。關於這種風俗。較一致的傳説是,古代水族的祖公拱登有兩個兒子,哥哥被分住到上邊的內外套地區,弟弟被分住到下邊的九阡地區。原先約定好,豐收後到祖公處團聚慶祝。後來感到相距路遠,往來不便,就決定哥哥過端節,弟弟過卯節。時至今日,各地水族基本上是同宗同姓的一同過節。

    另一傳説:傳説很早以前,水族三弟兄,被家鄉的特大洪水衝到三洞地區,為了戰勝貧窮。饑餓,決定各盡一處,用勤勞與智慧開拓新生活。到了水歷正月(農曆九月)村支那天三兄弟毅然灑淚分了手。經過一年的辛勤耕耘,取得豐碩成果,歡聚一堂同慶。後來水族人民使依初亥、雙亥、三棄(用十二地史記日)的先後順序輪流過年,從農曆八月下旬到十月上旬,每逢亥日,都有過年的村寨。

    端節主要活動為祭祀和賽馬。端節時,青年男女在“端坡”周圍奏樂歌舞,而且舉行賽馬、鬥牛、文藝演出、放映電影、親友歡聚會餐等活動。鄰近的苗、侗、布依、壯、瑤、漢等民族兄弟上萬人前來參加。

    端節之前,家家灑掃庭院,居室內外收拾得乾乾淨淨。節日的前一天,過節村寨敲響銅鼓,辭舊迎新。節日裏殺雞宰鴨吃新谷,並要以鮮魚燉湯,準備好新米鮮湯招待親朋。

    除夕(戌日晚)和初一(亥日)晨祭祖,忌食葷,因此要認真清洗用具器皿,而且供品中不能有魚以外的其它肉類,忌葷但不忌魚。祭祖的主品是魚包韭菜,原因是傳説先人們曾以九種菜和魚蝦做成的藥驅除過百病。它的做法是將韭菜、糟辣及蔥、姜、蒜等調味品填進清洗好的魚腹,捆紮好後清燉或清蒸而成;輔以酒飯瓜果。設祭時往往要將銅鼓、糯谷米粑、衣著首飾及農具作陳列品,表示托遠祖洪福過上好日子,往後依舊靠勞動去開拓幸福。

    翌日(亥日)是水族的大年初一,“初一”上午要挨家逐戶去吃祝賀性的新年飯,並把糖食果品及幹魚等供饌品分給孩童們。早飯後,青年盛裝,婦女艷服,互邀去到祖上傳達室下來的端坡上舉行賽馬活動。端坡上青年男女成群對歌,騎手們在一聲令下,躍馬揚鞭,縱轡馳騁,涌向端坡。比賽騎術,爭先奪魁,優勝者披紅布冠馬首,倍受風光尊敬。

    天真爛漫的孩子們,到各家分享撰品,到處可見孩子們踏著腳,伸著手大聲喊著"海有啊!海有啊!"(給我啊.給我啊!)的場面。哪個兒童獲得的糖食,果品、魚幹最多,那個孩子就被認為最能幹、最健康、最幸福。

    節日期間,村村寨寨敲擊銅鼓、皮鼓,有些地區還舉行對歌和跳蘆笙舞,青年男女踩著鼓點,縱情歌舞,隨鼓點快慢而變換舞步,最後鼓點密急如雨宣告結束。水鄉山寨沉浸在歡樂的氣氛中。賽馬歸來,人們興高采烈,成群結隊返回村寨,銅鼓皮鼓響成一片,主人酒肉宴請,飲酒對歌,浸沉在節日的狂歡中。入夜,興奮的水族人民圍坐在火塘邊,吃著象徵豐收的糯米糰,喝著糯米酒,不時地發出"秀"!秀!"(乾杯!乾杯!)的歡笑聲,到處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中。

    卯節

    卯節,水語稱之為“借卯”、“解(吃)卯”,只是三都縣九阡地區和與之相臨的荔波縣部分地區水族人過的節日。與端節一樣,也是分期分批過節,日子要選在插秧結束之後的水歷九、十月(陰曆五、六月)的卯日,並以辛卯日為上吉日,忌丁卯屬火的兇日。卯節按地區分四批來過,前三批分別由荔波縣的水利、水堯、水浦地區過,最後一批為九阡過。九阡的卯節範圍廣,所以有“九阡大、吃卯奠後”之説。在《水書》中,水歷十月喻為“綠色生命最旺盛的季節,“産卯”日是“最順利的時日”。在分批過卯的週期中,以“辛卯”為最佳節日,以“丁卯”則為兇日。哪個地區輪到辛卯過卯,就意味著來年風調雨順,無災無病,太平康樂,人壽年豐。哪個地區如逢丁卯過節,預示來年不利。

    節前家家戶戶把房屋打掃得乾乾淨淨,準備許多豐盛的過節食物,晚上祭天敬祖,祈禱來年吉祥如意。節日當天上午,再祭祖一次。

    “卯節”一年一度,為時4天,卯節除了祭祖、大規模走親訪友、宴請賓客之外,最熱鬧的要算上卯坡的對歌,因此卯節又叫“歌節”。九阡區水各的卯坡最為熱鬧,不僅招攏當地來的青年男女,而且還把鄰縣獨山、荔波、榕江等地的青年也吸引過來,加上看熱鬧的和做生意的,卯坡上擠得水泄不通。對歌是男女青年社交的好機會,卯坡為很多幸福的家庭牽紅線搭彩橋。卯日早飯後,男男女女,身著節日盛裝,從幾十里乃至上百里外涌向卯坡,未婚男女縱情對歌,直至日落。夜幕降臨後,寨子裏的對歌聲又起,此時的對歌,女在屋內(寢室),男在屋外(堂屋)。除未婚青年男女外,已婚者、老人也可對歌,也有老人們敘舊問安的歌堂。對歌的雙方如果情投意合就可相率成婚,而女方父母少有干涉。卯節除了這些活動之外,還要敲銅鼓助興娛樂,歡樂宴請,傳飲“交杯酒”。有的村寨還保留有古老的祭稻田的習俗,多以魚、螺絲或酒肉作供饌。由於“端節”和“卯節”事實上都是過年,故過端節的地區不過卯節,過卯節的地區不過端節。

    蘇寧喜節

    “蘇(醜)寧(月)喜(四)”水語意思是“四月醜日”,過節時間在農曆十二月醜日,據説這天“牙花散”、“牙花離”(地母娘娘或生母娘娘)發送許多嬰兒去人間,作人家的子嗣。水族地區普遍供祭。三都縣和勇地區的吳姓水族為求人丁興旺,定這天過年。

    節日期間,傾寨的孩童提著特製的小竹篼,結隊挨家逐戶去討象徵長壽幸福的糯米飯、雞蛋、肉片。家家都熱情是接待他們,記他們盡情歡樂。同時家家戶戶剪綵色紙人、纏竹條紙須,貼插在祭桌的墻頭上。節日中,對婦女也異常尊重、祭典由她們主持。蘇寧喜節這一祈禱婦女平安康福的習俗,有人稱之為水族的婦幼節。

    額節

    額節是荔波縣德門、母早、太吉、堯古、拉交、水慶等地水族人民的年節。節日選擇的時間與活動的內容及方式與端節相似。時間選擇在水歷正月的酉亥日,半夜設素席祭祖,以魚為上供珍品,還供以糯飯、甜酒、大小南瓜等。過去也舉行賽馬與擊銅鼓等娛樂活動。

    薦節

    水語叫“解(吃)薦(正月)”,又稱借薦為“薦嗄”,“嗄”是水語對漢族的稱呼,故“薦嗄”乃是過漢族年的意思。這一説法明顯説明,借薦並非水族傳統文化,而是受漢文化影響的産物。三都水族自治縣九阡地區有幾個村寨,還有周覃地區、陽安地區一些水族居民,既不過“端”也不過“卯”,而跟漢族一樣過春節,其過年時間、祭祀禮儀及娛樂活動等,均與漢俗無異。歷史較久的要數陽安的謝姓水族居民。據傳,他們原是唐代應州刺史謝元琛的後裔。在喪葬和語言方面也有自己特點,可能是早期水族中一個單獨的民族群體,習俗不同,這是水漢兩族人民長期共同生活、相互交融、文化影響的結果。

    洗澡節

    這個節日只有獨山縣溫泉鄉居民有條件過。時間在每年陰曆的六月初六。水族同胞從五、六十里地外趕到溫泉鄉的溫泉洗澡,多則上萬,少則數千,熱鬧非凡。這個節日流傳著青年阿勤拾金不昧,關心鄉親治疙癆(疥瘡)的故事。

    敬霞節

    敬霞節,“霞”是水語“水神”的意思,敬霞又叫“拜霞”,也就是敬拜水神,是水族人原始宗教崇拜的一種具體體現,只是因其特別隆重,而且在進行敬霞活動的地域內,已形成了全民意識,因而可以看作是一種民族節日。主要在三都縣九阡地區及其毗連地區過此節。

    敬霞節並非每年都過,相隔兩年、六年、十二年不等。具體時間有水書先生根據《水書》推算。由於此項儀式耗時費錢等原因,臨近解放時,敬霞節已逐漸中止。近年來,隨農村經濟形勢好轉等原因,這一活動有一些復蘇跡象。不過,始終未形成正式活動,因而,敬霞節可以説是一種歷史遺跡。

    懷雨

    水族語音譯,是貴州水族每年夏曆三月中旬栽秧後,以村寨為單位舉行的一種祈求農業豐收的祭典。

    “祭龍潭”

    三月第一個蛇場天“祭龍潭”,也是一年中較為隆重的節日,村村寨寨都要設祭臺,殺豬、殺牛或殺羊進行祭祀,祈求風調雨順,六畜興旺,五穀豐登。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青年人跳金錢棒、歡慶節日。還有的上山打獵,有的對歌,節日共進行三天。據傳説,從前有一年,大地乾旱,河流枯竭,人類面臨死神的威脅。有一個名叫桃仙的青年,冒著生命危險,下龍宮請求龍王幫助。桃仙的精神感動了龍王,終於答應普救人類。於是從山洞中流出了清清的泉水,人們得救了。後來人們為了報答桃仙和龍王的思情,就規定每年三月的第一個蛇場天為“祭龍潭”節。世代相傳,至今一直遵循著這一古老習俗。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