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節日>> 少數民族節日
 
畬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11月09日   來源:中國政府網綜合

    畬族的傳統節日很多,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三月三”、“封龍節”、“六月六”、中元節、仲秋節、重陽節、冬至節、“招兵節”等。

    年節

    也叫春節,是畬族最隆重和熱鬧的節日。從農曆12月24日的“祭灶”、“送神”畬族就開始過新年了。祭灶神後,就準備除夕的“年夜飯”,闔家“圍爐”。畬族屆時家家蒸制“黃金糍 ”吃“黃金糍”是畬民過新年的特色之一。畬鄉流傳“糯米做糍圓又圓,香麻攔糍甜粘粘”的順口溜,表示畬家人團圓共聚天倫和來年日子更甜美的意願。除夕夜全家“吃隔歲”(即吃“年夜飯”),這是畬民最歡樂的時刻,一邊盡情地享受美味佳肴,一邊抒發追求來年日子過得更比今年好的願望。“圍爐”後,主婦選一根直徑約七、八厘米粗的楮楮木放在灶膛裏燃燒,燒至一定火候以灰燼掩埋之,使之不至熄滅,備為正月初一的火種,俗稱“隔年豬(楮)”或“留隔年火種”。是夜,萬家燈火,通宵達旦,盡情歡樂“守歲”。所謂“守歲”就是“守祟”崇,意在防“祟”入室傷害兒童。初一清晨,雞鳴第一聲,各個畬村不約而同打開廳門,燃放大炮(即雙響紙炮),人們走村串寨,平輩互相道賀新年大吉,晚輩向長輩拜年,主婦爭先恐後到井裏挑水,煮線面充作早餐,寓意家人平安長壽;兒童三五成群到竹村裏“搖竹娘”,邊搖邊唱道:“搖竹娘,搖竹娘,你長我也長,舊年是你長,新年讓我長,明年你我一樣長。”以示像毛竹一樣茁壯成年;青少年參加各種娛樂遊戲活動,如弈棋、“猴孵蛋”、捉迷藏、盪鞦千等。活動一直持續至“元夕節”,歡度新春佳節才告結束。

    “二月二”

    又稱會親節,是畬族僅次於春節的傳統節日。主要流行于閩東的福鼎、福安等縣。所謂“會親”,係指原由福鼎雙華、福安坂中分爐至浙南、閩東各地的畬族于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回祖地相聚,舉行會親活動。福建雙華“會親節”規模最大,遐邇聞名。節日這一天。畬家門前都升起白底紅邊的三角形族旗和頗似古時“華蓋”的圓傘,從雙華分支出去的各地族人都盛裝打扮回到祖地會親。人群熙熙攘攘,歌聲笑聲不絕於耳,寧靜的山村頓時成歡樂的海洋。特別是夕陽西下,夜幕降臨,松明火照耀得如同白晝,增添了節日的熱烈氣氛,歌會進入了高潮,人們引吭高歌,嘹亮的歌聲在山野回蕩,越唱興致越濃,通宵達旦,熱鬧非凡。

    “三月三”

    又稱“烏飯節”,是畬族人民紀念本民族英雄同反動統治階級鬥爭取得勝利的節日。相傳:在唐高宗總章年間,畬族英雄恨興領導義軍反抗唐王朝,被官軍圍困在大山裏,糧斷援絕,處境十分艱難,眼看有全軍覆滅的危險,時值隆冬季節,天寒地凍,山裏各種植物都已脫葉落果,唯有一種叫烏稔的野生植物,枝條上還挂有串串的甜果。畬軍採集回營,雷萬興之香甜可口,便傳令全軍四齣採集,軍糧解決了,雷萬興便於三月初三日殺出重圍,取得了反圍剿的勝利。又是一年的三月初三日,雷萬興想吃當年的烏稔果,讓畬軍入山採摘,可是這時烏稔剛吐芽抽葉,士兵只採回葉子,加入糯米蒸制,飯呈藍黑色,同樣香噴可口,後來畬民為分享雷萬興抗擊官軍勝利的喜悅,每年三月初三日出門“踏青”,採集烏稔葉,蒸制烏米飯,世代相沿,衍成風俗。如今,各地畬民為紀念民族英雄雷萬興,每年“三月三”都要蒸制烏米飯,闔家共餐,饋贈親友。舉辦舞會,集體對歌,歡度節日。特別是近十幾年來,各地歡度這個古老的節日更加熱烈和豐富多采。19893年4月17日,有一百多位畬族同胞首次在京舉行“三月三”活動。

    分龍節

    為每年的農曆五月,是畬族人民禱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娛樂性節日。這一天畬族群眾不從事農活,人們穿上節日盛裝,興高采烈地赴舞會,在山坪、田垅對“打”山歌,歌詞多歌頌勞動、喜慶豐收和表達愛情等,歌會的場面十分動人。1986年6月27日(農曆五月廿一日),福建省首屆“分龍節”歌會在福安縣富春公園舉行,各地畬族歌手是人參加,這次畬族歷史上空前的盛會。福安、霞浦、福鼎等地的成千上萬畬族群眾,于“分龍節”這一天則會集到福安白雲山、霞浦雁頭山、福鼎太姥等地,舉行群眾性的登山比賽。登山地點人山人海,既有參賽者,也有前來觀看助興者,比賽的終點選在各山的峰頂。到達目的地被譽之為赴“蟠桃會”,優勝者獲得“仙桃”和“仙酒”的獎賞。入夜,盤歌開始,一對對青年男女隱沒在山林裏、依偎在溪澗房,哼起美妙的情歌。因此,節日登山比賽既是鍛鍊身體、培養毅力的一項有益運動,也是青年“山戀”的極好機會。

    招兵節

    是畬族紀念祖先的宗教性節日,現僅流行于粵東、粵東北畬族地區。相傳遠古時期盤瓠往番邦取番王頭時,被番兵追趕,到海邊,得到神兵的幫助,才安然返國。人們為了紀念自己的始祖,感謝神兵,每三五年舉行一次“招兵”,向他們獻祭。但據實地調查,粵東畬族舉行“招兵”大典的時間也不盡一致,豐順縣鳳坪村畬族于每年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前的吉日舉行。潮州石鼓坪畬族一年分兩次舉行:第一次(陰曆“除夕”)“請神上表,安井謝灶,推龍謝土,請兵安營,大謝”,稱為“請兵節”;第二次(正月初四日),“請神、賞兵、祭符、散兵”,稱“送兵節”。現在鳳凰山區畬族已將“請兵”與“送兵”兩節合併為五年舉行一次,統稱之為“招兵節”,活動時間定在農曆的“大雪”至“冬至”之間的吉日舉行,節期一般為三天三夜。“招兵”儀式在公廳舉行,請法師主持,祈求五穀豐登,人民安居樂業。全村男女老少前來參加助興,甚為熱鬧。粵東北九連山畬族地區的“招兵節”,活動的時間,一般是在年景不佳、風雨不調的年歲,經族人共商而定。活動分祭祀和祈禱兩部分,祭祀的內容與上述粵東鳳凰山畬族的“招兵節”基本相同。惟祈禱部分,是九連山畬族的創造,它使原來“招兵節”的圖騰信仰宗教儀式發展為趨吉求福的傳統民間習俗活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