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節日>> 少數民族節日
 
白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11月09日   來源:中國政府網綜合

    白族人民主要節慶活動有“大過年”、“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拜日望”等。同漢族相同,也過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節”饒有特色,遠近聞名。

    年節

    居住在雲南碧江的白族,有自己的獨特的年曆。他們根據樹木的生長來確定時令。當桃花發苞時就是他們的三月,漆樹葉發到五寸時,就是五月……這樣,他們視一年不是十二個月,而是十三個月。在一年中,三月和十三月是他們的休息月。三月為三月節,十三月為過年月。但是,過年月只有一天為新年,這一天又不固定,它是由寨中各宗族的老人在每年來商定的。新年確定後,這天清晨,全寨成員在有威望的老人的率領下,帶著自釀的米酒和糯米粑,一齊到寨頭的大樹下舉行祭樹儀式,預祝來年風調雨順,六畜興旺,五穀豐登。祭奠完備,人們將帶來的年禮,先贈給老人一份,然後互敬年酒、粑粑……

    祭奠活動結束後,大家回去殺年豬。如果商定這天要合夥煮肉吃,殺豬人家就要拿出十分之一的肉來大家煮吃;如果不合夥吃,殺豬人家也要向沒有養豬的人家贈送豬肉,以示團結友愛。

    三月街

    三月街:古代亦稱觀音市或觀音會,據載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每年夏曆三月舉行,地點在大理城西蒼山中和峰腳下。節日內容原是佛教廟會,舉辦隆重的講經拜佛活動。是白族人民的傳統佳節,每年在大理古城的中和峰麓,中溪河畔的空曠地上舉行。每到“三月街”期間,遠至千里,近到鄰縣的商人群眾,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交易。市場商品,從藥材到食品、傢具、牲畜,應有盡有,它是滇西商品交易的最大聚集地。

    據説,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暴君,奢望長生不老,聽信一個侍從的話,每天吃一對人的眼球,這給當地白族人帶來深重的災難。當時有個充滿神奇威力的勇士,為了給白族人民除魔滅害,在三月的一天,巧施妙計,把暴君騙到蒼山的中和峰麓,喚來神狗咬斷了暴君的咽喉,喝幹了他的血液,消滅了這個魔王,為白族人民除了禍害。為了紀念這個勇士和白族人民得救的大好日子,人們每年在農曆三月十五──二十日,聚集在蒼山腳下,歡歌樂舞。年復一年,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三月街”。現在“三月街”期間,除了交流物資,還表演民族歌舞、體育等活動。特別是參加賽馬會的各族騎手,雲集蒼山腳下,揚鞭策馬,騰雲駕霧似的向洱海邊奔去,其情景煞是壯觀。

    火把節

    每年夏曆六月二十五日舉行,是白族人最隆重、最盛大的節日。這天,每個村寨都要豎立高大火把,各家立起小火把。夜幕降臨,大小火把一齊點燃,猶如千萬條火龍在漫山遍野奔馳,人們遊行田間,捕蟲滅害。剛生嬰兒的家庭,在大火把下請鄉親們喝“喜酒”,祝賀母子平安。

    搶頭水

    大年三十,是大理白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搶頭水”的佳節。夜幕降臨的時候,姑娘小夥子個個忙著梳粧打扮。他們穿上艷麗的民族服裝,手上拎著一串鞭炮,肩上挑著一擔水桶,笑逐顏開地行進在村頭巷尾,來到水井邊。到了午夜零時,只聽鞭炮齊鳴,只見大家爭先恐後的“搶頭水”。每家每戶把“搶”來的“頭水”挑回家去後,便用它趕做湯丸、麵條等食物,煮好後裝在碗裏或盤裏,恭恭敬敬地挨家挨戶送到老年人手裏,祝賀老人新年快樂,幸福健康。老人收下禮物後,在還碗盤時,在碗盤中放幾分錢,以示壓歲。祝年輕的一代健康成長,美好幸福……“搶頭水”活動充分體現了白族人民敬老愛幼的民族傳統。

    耍海會

    雲南洱海沿岸的白族人民,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都要舉辦一次傳統的耍海盛會。相傳過去洱海裏有條兇殘的大黑龍,年年興風作浪,涂炭人民。聰明智慧的白族人民雕一條黃木龍,放進洱海去同黑龍決鬥。兩條龍在洱海中展開了惡戰,白族人民聚集在岸上為黃龍吶喊助威。黃龍鬥累了伸出頭來,大家一齊扔去饅頭:黑龍伸出頭來,大夥丟下石頭。於是黃龍越鬥越強,黑龍又饑又乏,被咬得遍體是傷,慌忙逃往漾濞江。從此,海水外泄,風平波靜。為了紀念這一勝利,每年到了這一天,白族人民身穿盛裝,撐起花傘,從四面八方乘船或步行趕來耍海。

    在耍海的日子裏,洱海裏白帆點點,岸上人山人海。人們只起嗩吶,唱著《大本曲》,對著調子,舞著霸王鞭,跳起仙鶴舞,盡情歡樂。同時,舉行一年一度的“賽龍舟”活動,龍舟一般用洱海裏大型的木船改裝而成,在長約十米,寬約三米的風帆上,披紅挂綠、張燈結綵。桅桿上扎有五顏六色的“連升三級”的大鬥,並拴上銅鑼,尾舵上豎有松枝,船舷上畫著叱吒風雲的“黃龍”和“黑龍”,中間鑲嵌一面圓“寶鏡”。隨著一聲號令,各村寨的龍舟競發,人們唱著賽舟調,祝願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三月三歌會

    白族傳統節日。第年農曆三月三日在大理灣橋鄉南側的保和寺舉行。三月三歌會,一是按照民族傳統,男女公開對唱,唱白調,從三月三日起至九月九日止。三月三日是白族男女在一年中可以盡情歌唱的第一天;二是保和寺內送子娘娘和太子塑像香火興旺,前來趕會的婦女中不少人懷有求子的願望,老年婦女多為還願而來,中青年則為對歌、聽歌或者尋找知音而來。三月三的這一天,大理壩子各村的白族人云集保和寺,白天一群群、一夥夥的對歌,黃昏之後,對歌進入高潮。對對情侶在寺內或村間低吟淺唱,曲調悠揚。

    漁潭會

    在雲南的雲弄峰下洱海邊有一個山坡叫漁潭坡。坡下全是縱橫交錯的石洞,其中有一個大洞,叫漁潭洞。油魚從洞中游進遊出,尤其秋季為盛。油魚,據説僅此地獨有。它有一兩寸長,因體細鱗小、肉嫩油多而得名。烹調時無需放油,其味鮮美無比。若加新鮮豆腐,味道更佳,這就是本地名菜“油魚豆腐湯”。

    傳説油魚是魚精的子孫。很久以前,魚潭洞口常停棲一頭老魚,它內吞五行之精,外感陰陽之氣,百年後便成了魚精。它時常酣睡,在酣睡中産出油魚。每年八月十五日是它甦醒的日子,它一醒來,就把嘴伸出水面,把坡上的行人吸進肚裏,不少人葬身魚腹。為了阻止魚精吃人,白族人民每年從八月十五日開始在漁潭坡上搭起帳篷,舉行盛會。白天人聲鼎沸,夜晚燈火輝煌……魚精就不敢再出來了。從此,漁潭會就在每年八月十五日舉行,會期七至十天。

    繞三靈

    每年農曆四月下旬,白族人民都要舉行為期三四天的“繞三靈”。節日期間,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少都身穿民族盛裝,彈奏著樂器,邊唱邊舞,齊聚“神都”聖源寺,進行朝拜儀式,並開展各種文藝活動。相傳,南詔大將,大理國段氏祖先段宗膀,是白族中最高的神中之神。他所居住的寺廟稱“神都”,建於上陽溪聖源寺。

    石寶山歌會

    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三日在劍川的石寶山舉行。節日期間人們男女分開進行對歌比賽。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