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節日>> 少數民族節日
 
壯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11月09日   來源:中國政府網綜合

    壯族的風俗習慣集中地體現在各種節日活動上。他們幾乎每一個月都有自己的節日,加上各聚居點自己的特定節日,壯族人民的節日,可謂接二連三,不停不斷。這些節日活動,從內容看,有預祝新年大吉大利的,有喜慶耕種開始、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的,有慰勞牲畜或農田勞作某個階段勝利完成任務的,有歡慶好收成的,有紀念祖先和其他歷史、傳統人物的,也有其他特定好日子的。節日一到,家家戶戶殺雞宰鴨,或者烹豬煮羊,用糯米做成五色飯、米花、糍粑、湯圓或粽粑,一家團圓,同餐共飲,而且還要請客走親,充分體現了壯族人民熱爰生活,創造生活的良好願望和感情,體現了壯族人民團結互助相愛如賓的高尚品德,也反映了壯族人民把希望寄託在多神 (金、木、水、火、土等等方面)保祐的美好願望上。與此相關聯,壯族的節日活動形式就更十分多彩。供祭祖先,給先人墳幕、寺廟或“泰山”神燒香掃祭,舞獅、舞龍、舞狗、舞貓、舞公雞、舞春牛,拜年祝壽,給房屋、社廟、大樹、大石、大山貼紅紙,或者集會坐龍燈會、裝古事、坐歌堂、對歌等等都是從當地實際習慣出發,表示自己的信仰、願望、情緒和追求。

    壯族每年固定的宗教節日甚多。如部分壯族正月(亦有在五月者)祭獻“老人廳”二月(亦有在六月初六或十月者)盛行過小年。每年二月“祭龍”是各支系的共同節日。“祭龍”時由村中兩戶或數戶人家輪流負擔祭日曆需要的雞、豬等犧牲品;祭日,外寨人或騎馬、戴鬥簽者不得通過寨心,習慣認為每年殺豬“祭龍”能使人畜平安,五穀豐登。三月祭雷神,栽完秧後並祭“田公”。七月“接祖”。八月各寨祭獻土地。十二月“送祖”,送“灶王”。此外,還有許多帶有宗教迷信色彩的禁忌。如正月初一不準吹火,不得串門。平時不能坐在門檻中間。不能用腳踩灶臺和三腳。不能抬著鋤頭或戴著斗笠進家。不能攀爬或砍伐龍山上的樹木。如有結婚之家,孕婦不準去看新娘。家有産婦時,門上懸挂草帽一頂,暗示外人不得入內。 

    一月

    1、春節

    壯年即壯族新年。時間比漢族早一個月。過去,每年農曆十一月三十日,家家戶戶殺豬宰羊,闔家祭祖,聯寨拜社,喜迎新年。過去還有以八月酉日為迎新歲節日。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記載:"藤州俗不知歲,唯用八月酉日(即十月前後)為臘,長幼相賀以為年。"壯族以八月收割稻穀為新年節慶,因有別於漢族春節而説成是"俗不知歲"。

    現在壯族過春節的節期雖然是受漢族春節的影響,但其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則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宋代以前,壯族各地的節日是按農業生産的週期而定,自明代以後大部分地區逐漸採用農曆節期。壯族的迎新歲活動,與漢族大致相同,從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到了十五日各家吃了專供祖神的"母粽"(特大粽子)後即告"散年",意為新年節期聚慶終止。亦有部分地區的新年節慶延至正月末,採白頭翁或艾草合糯米制糍粑(俗稱"艾粑")小祭為歲慶終期,有的延至二月初二社祭方告結束。故通常又將整個正月作為慶新春節期,稱為“過正月”、“吃正月”。壯語Cieng("正月"之簡稱)為春節的代稱。

    春節從月初一淩晨開始,一直延續到十五日的元宵節才告結束,其中又以初一至初五最為熱鬧。從初二起,親戚之間便開始交往拜年賀歲,攜帶禮品主要是粽子、年糕、豬肉等物,連日不斷。來客所帶來的禮品,主家只各份收取一半,留一半或換上自家的年貨讓其帶回。過了初五,親友間的走訪賀年便逐漸減少,各家開始籌劃當年的備耕工作。到了元宵節,各家又殺雞備肉,祭拜祖先,祈求保祐當年風調雨順,人壽年豐,六畜興旺。春節即告結束。

    壯家賀年並非只是套套近乎,而是出自真誠的祝福。在大年時節,不論親友鄉鄰,碰上面都道“新年好”、“恭喜發財”。初二,女兒、女婿帶著孩子一起回到娘家拜年,外公、外婆看著外孫又是親又是抱,高興異常。

    春節的傳統文娛活動除與三月三相同的歌墟外,舞獅、舞雞、舞春牛,也吸引了不少青年人。獅子隊的鑼鼓一敲,搭起高臺,獅子旋回而上,在十幾張八仙桌搭就的高臺上行走自如,引來陣陣喝彩。

    除夕

    “除夕”壯家稱為“年三十晚”,是農曆年的最後一天。這是南寧市壯族一年中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在月初就開始做好各種過年準備。除夕這天,壯家戶戶貼春聯、放鞭炮,闔家歡聚,喜慶團圓。家家殺雞殺鴨,蒸制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燒肉等等。

    晚上,各家在堂屋祖先牌位前設供桌,桌前挂一張美麗的壯錦或者刺繡的桌圍,桌上置擺大粽粑、年糕、米花糖及雞、鴨、魚、肉等貢品祭祀祖先。同時在家中火塘內燃燒一根耐燒的大硬木,直到第二天都不會熄滅,以示子孫綿延久長、煙火不斷之意。

    晚餐前,各家都以豬肉、雞、酒、米飯等作為祭品,祭拜祖先諸神靈;然後燒紙錢、燃放鞭炮。祭畢,便開始吃團圓飯。菜肴豐盛,大家開懷暢飲,以酬一年的艱辛和闔家之樂,而且這一餐的菜肴要有所剩餘,以示“年年有餘”。晚飯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斬雞”,有老人的家庭,會燉豬腳、燉整雞。米飯要做得很多,即“壓年飯”,剩到第二天吃,象徵著富裕。

    家家都要守歲,人們等待著子時的到來:姑娘描花繡朵、孩童盼放煙火、老人傳授著新歌……子時一到,鞭炮齊鳴,往日寧靜的山村僻壤頓時沸騰起來。

    過去,有的地方把放鞭炮謂之“招牛魂”(壯語叫“歐魂懷”),意思是老黃牛的魂魄尚散落在田野,把牛魂招回來,新的一年開始,老黃牛又該辛辛苦苦地為主人家效力了。“招牛魂”開始,有的人家敲鑼打鼓,吹蕭吹笛,整個村寨洋溢著一片歡天喜地的氣氛。壯家包粽子過年,但年三十晚絕不吃粽子。

    正月初一、初二

    拂曉時,各家婦女競相奔向河邊井旁“搶新水”,同時,還要撿幾塊與家畜相象的石頭回家,以第一個汲挑新水為吉利。並且一路走一路模倣六畜的叫聲。便把這些石頭放進豬圈、牛欄,保祐六畜興旺。回到家,然後將新水倒入鍋裏,與紅糖、竹葉、蔥花、生薑一同燒開,並以之先祭拜祖先,然後全家飲食。據説:這新年茶會使人萬事如意。老人喝了健康長壽、小孩喝了聰明能幹、夫妻喝了會和和睦睦。

    時近清晨,泉水清洌,姑娘們聚在泉邊輪流數星星,待數到天上只剩下一顆星星時,便開始喝新水。村中公認的“伶俐嫂”伴著姑娘們喝新水。大家認為喝伶俐嫂捧的水。就會聰明伶俐,故曰“伶俐水”。第一捧水要獎給第一個到泉邊的姑娘,第二捧水大家可以爭著喝,聰明的伶俐嫂捧著水將姑娘們逗得欲喝不能,欲罷也不能,她口中還説著許多逗樂的話,整個泉邊盪漾著姑娘們的歡笑聲。大年初一的伶俐水,是姑娘們嚮往未來的情感追求,誰不希望自己聰明伶俐呢?誰不想在新年裏能找到一個稱心如意的郎君呢?所以,這大年初一的伶俐水,是姑娘們勢在必爭的。

    正月初一,互不串門。早飯後,青少年們穿著盛裝,各自相邀同伴好友,就近參加各種娛樂活動。過去,南寧還有舉行迎春祭祀儀式,“府州縣排列彩亭,設土牛,迎春于東郊”;“儀仗甚盛,凡距縣城二十里內,男婦老幼,相競逐隊來觀,至為熱鬧”。鄉村中也流行舞獅、舞龍和舞春牛等活動的習慣。舞獅隊走村串巷,鑼鼓喧天,鞭炮陣陣;孩童追隨其後,其樂融融。獅子每至一家,主人即以封包相酬,並互道賀語。初一不殺生,午餐素食,晚餐吃年前剩餘菜肴。大人給小孩壓歲錢。

    當天有的地方忌吃粽粑,認為開粽粑會引起田埂開裂漏水。並最忌爭吵,人人都求和氣、吉利。

    汲新水

    汲新水又稱挑伶俐水、挑新水、挑乖水。流傳于桂西一帶。大年初一淩晨,各家各戶的新媳婦或大姑娘,擔起水桶,手持三柱香火,唱著歌,到河邊或泉邊,將香插上,用紅紙包好的錢幣作利市往水裏投放,挑回新年的頭一擔新水。劉錫藩《嶺表紀蠻·節令》載:"元旦,提甕汲新水,沿路唱'牛羊雞豕、六畜魂來'一語。這"新水",有的地方叫"伶俐水"或"靈巧水"。傳説大年初一的水最清純、最吉利,喝了它,姑娘會聰明伶俐,嗓子也清甜;小孩會健康成長;老人會祛病長壽;有的地方傳説聰明的守河姑娘逢大年初一在河水裏投放智慧,誰要是先得新水,誰就會變得越聰明伶俐。

    迎春牛對歌

    "迎春牛"為流傳于廣西靖西縣一帶的古俗。始於元明之際。春牛即土牛,古時用泥土塑制,現為紙扎的春牛,用竹片巧妙編織而成,牛頭、牛角糊上綿紙,畫上牛眼,牛身是一塊黑布或灰布。“春牛”舞牛人敲鑼打鼓在村中表演,鑽進布底的兩人,一人在前撐牛頭,一人在後彎腰拱背甩尾巴,後面跟著的是一個手拿犁架的漢子。此外,還有敲鑼打鼓的,領唱春牛歌的,他們走到哪,哪就有歌聲笑聲。舞罷上村又到下村,從初一鬧到元宵節。舞春牛的人們為農家帶來了節日的歡樂,同時,也寄託著對農家豐收、祥和的祝願。

    迎春牛表示勸農和開春伊始。這一天,青年男女對唱山歌,問答一年的節氣和農事,向春牛投擲棉子,祝願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他們藉此交朋結友,依歌擇配。

    搶頭鴨

    廣西淩雲縣泗城一帶壯族春節習俗。年初一晚十二點一過,當在人爭先宰殺雞鴨,重煮粽粑,並按規矩放于祭祀祖先神案上:全雞全鴨置台中央,粽子剝開置兩側,其外兩側各置放一把夾有豬頭肉或豬尾並貼有紅紙之大蒜苗。先祭祖宗,後逐一祭灶王、門神、豬圈、牛欄等。祭祀完畢即燃放鞭炮。先放鞭炮者即為搶得"頭鴨",認為搶得"頭鴨",便會交好運。

    抬紙狗拜年

    大年初一,青年小夥子抬著用紙糊的狗,走村串寨拜年。各戶燒炮竹迎新。這是壯族古代崇拜狗的遺俗。

    打春堂

    平果一帶的壯族民間春節流行的一種娛樂活動。"打春堂"即用搗米之杵敲擊木槽。現在有一些地方改為以扁擔敲擊板凳形式,故又稱"打扁擔",或根據其聲響而直稱"打虜烈"。小規模特郎一般在村內或院子、廳堂裏舉行,二三對男女老少持杵或扁擔,排于春堂或長板凳兩側,以類似搗米的動作,有節奏地互相敲擊,間或敲打春堂或板凳,發出"同打、同打、同同打嘟打"的聲響,較大規模的特郎則在村邊空曠地舉行,數十人排在臨時搭起的長凳兩側,在鑼鼓的伴奏下有節奏敲擊,成百上千圍觀者則不時喝彩肋威,場面熱烈而壯觀。較大規模的特郎通常還表演了種植水稻由耙田插秧、戽水耘田到收割打場和舂米嘗新的全過程,頗具勞作豐收的喜慶色彩。

    吃母粽

    桂西一帶元霄習俗,每年除夕起,即把一個用約十斤至二十斤糯米包成的特大粽粑"母粽"和若干個小粽粑擺在案臺上敬祭祖先。直到元霄節,再次隆堪祭祀祖先後,才把供品撤掉,此為"散年"。"散年"時,即由家中長女攙扶其父母或家中最年長者,坐在堂屋中央,然後剝開"母粽",按家中年齡長幼依次分發,各人則須恭敬接受並將其食完,此為吃"指名母粽"。吃完"母粽",全家老小便攜帶粽子香火,到村口叉路邊或溪河畔,邊焚香肅立念"避邪訣"或唱"避邪歌",邊拋撒粽葉,此謂之"賣疥瘡"、"賣咳喘"和"送兇禍"。當地人認為,行此俗即可保新年安康,順遂吉祥。壯家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物。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餡兒。餡兒是由去皮的綠豆、半肥不瘦的豬皮拌上面醬製成,挾在粽心裏,煮熟後,其味之香堪稱一絕。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兩,還有一種叫“風莫”(特大粽子)的,重達一二十斤。用當地特産的大粽葉,將十斤糯米、二斤豬肉、三斤綠豆、包紮成大年粽,放在大鐵鍋中燒煮三天三夜。

    這種十多斤重的粽粑,並不是最大的,廣西邕寧縣的壯族村寨過去在有人中舉後,全村要籌集糯米、豬腳等物,包紮巨型粽粑。

    祭蛙婆

    也稱"螞蟲另節"、"孝螞蟲另",是紅水河中上遊的東蘭、天峨、南丹、鳳山等地壯族民間最隆重、最古老和最具地方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

    舞雞

    舞雞的年青人提著用木頭、木瓜做成的兩隻鬥雞,打著鑼到村中各家各戶去賀年。舞雞歌吉慶幽默,使主家喜笑顏開。送給賀年的舞雞者紅包,從“鬥雞”身上拔幾根雞毛插在自家的雞籠上,以祈求六畜興旺。

    雲南壯族年節

    雲南壯族的春節稱作“吉節”,這是壯族最隆重的歲首節慶。吉節最有意思的是小夥子要到河邊檢鵝卵石,姑娘要去搶新水。

    吉節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但準備活動從進入臘月就開始了。家家戶戶縫新衣,做新鞋,載年豬,備辦年貨。臘月十五後,一切農活都停止了,忙著做年糕,包粽粑,制扁米花,舂粑粑,理髮洗澡,打 掃衛生,一切為了豐豐盛盛過吉節。

    除夕年飯,不僅要品種多,而且要數量充足,吃飯後要每樣飯菜都有剩餘,祝願來年糧足菜豐、有剩有餘。年飯後,各家各戶燈火通明,一家人圍著火塘而坐,徹夜不眠,説説笑笑,開始守歲,一直守到金雞高唱、草木凝露時分。

    這時,青年男子爭先恐後到河邊燒香,燃放鞭炮。他們手裏拎著雞籠、鵝籠,在河邊撿鵝卵石,家裏養了幾种家禽就要撿幾個鵝卵石,裝在籠子裏。回家路上,還要模倣家禽聲音學家禽叫,直到把裝滿鵝卵石的籠子放在家禽棲息的地方為止,祝願來年家禽興旺。

    在男青年撿鵝卵石的同時,姑娘們則爭先恐後的挑著水桶,到水井邊搶“新水”。誰先搶到“新水”最為吉利,所以姑娘門一個比一個跑得快,生怕落在人後。“新水”擔回家後,家裏每個人都得喝“新水”,祈願新得一年中避邪驅惡,身體強壯。

    青年人撿回鵝卵石、挑回新水之後,就在家門口燃放十二枚特別製作的大鞭炮,表示新春進門。十二枚鞭炮象徵新一年十二個月,如果依次點燃的鞭炮個個炸響,表示月月平安。十二響大鞭炮炸響後,已是天色微明,此時壯家村寨,炮竹聲聲,此起彼伏,連續不斷,一派新春氣象。以後的十多天裏,人們都沉浸在歌舞的海洋裏。

    邱北地區壯族

    邱北地區壯家在大年三十晚上,每家的火塘都燒著大火,通宵不熄,叫“迎新火”。它表示來年溫暖、興旺、吉祥。最隆重的是大年初一,雞叫頭遍,男女老少便點燒火把,大人擔水桶,小孩牽“木年”高喊“勒勒──勒”,到龍井取回新年的第一桶水。據説,來得早,新年的莊稼就長得好,熟得早。因此,人人爭第一桶水,整個山寨,“勒”聲四起,炮竹震天,熱鬧非凡。天剛亮,人們吃著碗口大、甚至簸箕大的糯米粑。吃了飯,個個換上新裝,走出家門,互相祝賀新年快樂,五穀豐登。

    2、吃立節

    吃立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人民特有的節日。“吃立”壯語意為“歡慶”。壯族人民素有歡度春節的傳統。但在1894年春節來臨之際,法國侵略者侵略我邊境,為了打擊侵略者,青壯年奔赴疆場,英勇殺敵,保衛了家園。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將士凱旋歸來,鄉親們殺雞宰羊,做糯米粑,盛情款待,共同歡慶勝利,補過春節。從此以後逐漸形成吃立節。節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二月

    1、祭土地公、土地婆節

    又稱春社節、“保陽節”,含有“春祈”之意。每年農曆二月初二舉行。壯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農耕民族,世代依靠土地生存,流行對土地神的崇拜,每個村寨前都建有土地廟,供奉土地神,認為土地神是一個地方的保護神,既可保祐農業豐産,也可保護村寨平安,阻止猛獸鬼怪入村危害人畜。據説二月初二是土地神的誕辰日,各家各戶都要殺雞煮肉到土地廟祭祀土地神,祈求保祐農業豐産,人畜興旺,生活平安。

    大新一帶的壯族則稱二月初二為土地婆節。屆時,各村群眾捐錢殺豬請道公到土地廟唸經,表示對土地婆祝壽,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古有“春社,城鄉醵錢祀土神,老幼聚飲散福”之俗。其祭社活動各家一人參加,一般都是男性(即各家家長;如果其父去世,則由長子參加)。祭畢即在社壇前聚餐,或按戶平分祭品回家祭祖先。傳説從前有個善良的富人老婆,生下三個女兒後便死去了。因她生前做了一些好事,人們為紀念她而起了個土地廟以祭之。

    每年二月初二還是邕寧縣中和鄉一帶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花炮節”,各個村坡派出強壯的小夥子組成隊伍,聚集在花炮場地進行搶花炮比賽,獲勝的村隊,即意味為本村爭得了吉祥、幸福和豐收的好年景。

    2、花王節

    又稱花朝節、百花仙子節或花婆節。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日或十九日(另説二月十五等其他時間)舉行,是廣西寧明、龍州一帶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

    花王又稱花婆、百花仙子,是壯族虔誠敬奉的一位女神。傳説百花仙子降于這天。她喜歡木棉樹,因為它長得挺拔粗壯,春來滿樹紅花,鮮艷如火。所以她常棲木棉樹上,佑護大地百花燦爛,人間安寧。

    傳説花婆神專管人類生育,又是兒童的保護神,所以,嬰兒出世後,就在臥室的床頭邊立一花王聖母神位,上置一束從野外摘回的花或以紅紙剪扎成的花,每逢初一或十五日,須焚香敬拜;孩兒得病,祭拜之。農曆二月二十九日則大祭之。這一天,已婚婦女們相互結拜為姐妹,殺雞供奉花婆神,祈求生兒育女,孩兒健康。祭畢,婦女們做米粉聚餐。

    節日是選在有高大木棉樹的地方過的。男女青年們從四面八方雲集而來。他們穿著民族盛裝,懷揣五色糯飯、糍粑或粽子等食品,帶上為情人而備的頭巾、千針底新鞋等禮品,尤其不能少了精心繡制的繡球。人倦綠叢中三五成群,對唱山歌,讚情侶,誇對方,求連情,同時歌頌百花仙子的佳潔、美麗。唱到情深意醉,繡球便帶著無限的柔情,象彩虹一樣飛向自己的心上人。一時在綠叢中綵球飛舞,給歌場增添了無限的趣意。

    夕陽時分,人們按照傳統習俗,從四週把繡球向木棉高枝拋去,於是一道道彩色的“閃電”,五彩繽紛,令人眼花繚亂。拋擲過後,木棉樹上綵球纍纍,宛如仙子霓裙。人們用這樣的方式祈求百花仙子降福。

    3、孩兒節

    也稱"孩兒圩",德保、靖西等縣壯族民間兒童節日。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或三月二十八日舉行。節日裏,各村寨的兒童披紅戴綠、雲集于就近圩場。孩子們得到家長的特允,可選購玩具、文具物品,也可品嘗米粉、糕點等美食。東蘭等縣的兒童節則在山坡上舉行。是日淩晨雞啼頭遍時分,兒童們便在自家門前燃放鞭炮,並舉火把到泉邊喝"仙水"。天亮後,兒童們與家長一起,帶著紅雞蛋等食品,到村外山坡上盡情遊玩。認為孩子們過了孩兒節,便會更加聰明伶俐。

    4、狗誕辰節

    靖西、隆林、德保一帶的壯族民間節日。每年農曆二月二十二日舉行。民間傳説狗是天上的龍犬,農曆二月二十二日是它的誕辰。是日狗神顯靈之時,此時吃狗肉可益壽延年。因此這一天,家家戶戶烹食狗肉。

    三月

    1、三月歌圩節

    農曆三月三又稱"三月三歌節"或"三月歌圩",是壯族的傳統歌節。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為隆重。這一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歌節一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但老人小孩都有來旁觀助興。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在歌圩旁邊,攤販雲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群眾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 田陽縣的喬業都是歷來較大的歌圩。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繡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拋繡球主要是娛樂,也作定情信物。當姑娘看中某個小夥子時,就把繡球拋給他。碰彩蛋是互相取樂承歡,亦有定情之意。歌節是民貿的盛會,也是弘揚民族文化的盛會。1985年,區人民政府將三月三定為廣西的民族藝術節。

    此外,三月初三,那龍、雙定鄉鎮一帶的壯族有舉行廟會的傳統習俗,參加者均為已婚婦女,一般以村或族自發組織進行。這天早晨,婦女們攜帶煮熟的豬頭、雞、五色糯飯和以紙剪成的人和馬,聚集到祠廟裏,祭拜神靈,祈求保祐。有的還請道公或巫師來跳唱、占卜,並進行對歌活動。晚上回來再聚餐。拜廟活動一般為期一天,也有的進行二至三天。

    2、清明節

    祭掃祖墳的節日。壯民族崇拜祖先,掃墓必以三牲供祭。大戶人家則聯宗祭祖;在墳山大擺宴席,凡過路者均被請去宴飲。一般掃墓,均在清明節前後十五天進行。

    3、隴端節

    隴端節,是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壯族人民的一個傳統節日。“隴端”是壯語譯音,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聚。相傳在北宋年間,為了抵制封建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儂智高率廣西壯族揭竿而起,取得節節勝利,建立“南天國”,自稱“南天王”,克南寧,破欽州,打廣州,勢力很大。後來起義軍失利,退守富寧。北宋統治者為平息農民起義,削弱起義軍力量,把壯族人民遣散到貴州等地。臨別前,壯族人民紛紛集會,傷心敘別,囑咐鄉親們來年歸來團聚。此後,每年農曆三月,客居他鄉的壯族人民返鄉歸寨同親友團聚。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了“隴端”節。隴端節從農曆三月二十五日開始,歷時三天。節前,作為東道主的村寨,殺豬宰牛,在田壩上搭戲臺,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屆時,姑娘們穿上衣角、袖口鑲著銀排和繡有花邊圖案的無領斜襟上衣和蠟染統裙,戴上壯錦胸兜,腳穿繡花鞋,各個花團錦簇,美不勝收。英姿勃勃的小夥子與姑娘們相聚,載歌載舞,直到日落。仍有餘興者還可隨姑娘進寨繼續對歌。

    四月

    1、牛魂節

    又稱"牛王節"、"脫軛節"。是壯族祭祀牛神的節日。節期在每年農曆四月八,也有一些地方在六月八或八月八舉行。相傳四月初八為牛王誕辰。它原先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為人間種草綠化,玉帝規定它每走三步撒一把草種,可它卻一步撒三把草種,這麼一來,地上的草比禾苗還多。玉帝便把它罰到人間去吃草。牛到了人間,以草為食,為人耕種,一年辛苦到頭。人們感激它的功勞,便在其誕辰祭祀牛魂。是日,農家給牛休工一天,各家各戶把牛梳洗一番,把牛欄修整一新。寨老們對全寨的牛評頭品足,激勵各戶愛護耕牛。家家蒸制五色糯飯,用枇杷葉包五色糯飯喂牛,有的在屋外擺上酒肉瓜果供品,家長牽一頭老牛繞著飯桌打轉,然後全家人才吃過節飯。

    2、開耕節

    亦稱開耙節、開秧節、插秧節。廣西南部壯族民間農祀節日。每年農曆四月初四或初八舉行。節日期間人們須請道公趕鬼後才開始耙田插秧。

    3、潑泥節

    西林、那坡、靖西縣一帶壯族民間節日。每年四月插秧季節舉行。姑娘和年青媳婦們用田中的泥漿向路過田邊的男子潑去,以此勸告男子務農。傳説古時有一個已婚男子經常外出唱歌,農忙季節也不回歸。一天,他的妻子正與一群姑娘插秧,他路過田邊也不過問。姑娘們假作潑泥混戰,將他弄成一身污泥,使他無法串寨。從此以後他回心轉意,與妻子共同耕作並獲豐收。這潑泥漿迎豐收活動此後便相沿成習。

    4、跳宮節

    在雲南省的富寧、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那坡等地,每年農曆四月間要過跳宮節。各地的節日時間有區別,有從四月初三開始的,也有從四月初八或十一開始的,節日活動連續三天。

    第一天要稱舉行請鼓儀式,由那公(寨主)、宮頭(總管)等人身著古裝,帶著準備過節的村民去請那摩(年紀最大的頭人)起銅鼓過節。那摩應允後就領著大家到埋鼓的地方,焚香頌經,虔誠祭祀,然後才把銅鼓從地下挖出來,連同祭品一起係在鼓架上,眾人載歌載舞,簇擁著反銅鼓抬至節日跳舞的地方──宮坪。

    宮坪選在村邊壩子上,中間用籬笆圍著一蔸金竹。相傳他們的祖先在一次戰爭中被外族圍追,一位英雄藏身於金竹叢中,用計擊退了敵人,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次勝利,敬獻金竹,形成了圍著金竹跳舞唱歌的跳宮節。

    節日的一切準備就緒後,由那摩擊鼓三下,宣佈節日開始。接著吹起葫蘆笙,擊起銅鼓,人們伴著音樂,和著鼓點,圍著金竹熱情地跳舞。不時有人跳餓了累了,便停下來吃點糯米飯,嘗塊肉,喝口酒,然後繼續跳舞。

    歡快的歌舞活動持續兩天。第一天晚上,人們要結隊到那摩和那公家去祝賀節日。第二天晚上則到各家各戶去跳金竹舞,祝福家家戶戶人畜興旺,五穀豐登。青年們則扮演各種鳥獸,讓大家追打。這種妙趣橫生的遊戲,使節日之夜的歡樂氣氛更加濃烈。

    節日的最後一天俗稱“過三朝”。中午,由那公組織全村寨各家各戶,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宰雞殺狗,祭祀祖 先感謝祖先的恩德,祈求祖宗保祐。祭祀結束後,還要舉行“送鼓”儀式。由那公、宮頭和七個帕比(節日主持者)帶著眾人載歌載舞護送銅鼓回到那摩家裏。這時,節日告以結束。現在隨著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跳宮節成了娛樂和物資交流的盛大集會,節日內容更加豐富了,附近的壯、苗、瑤、漢等民族也來參與物資交流和娛樂活動,以歡慶節日。

    5、婭拜節

    廣西者寧、索烏一帶的壯族,每年四月屬兔那一天,都要殺一頭牛、一口豬、兩隻雞和四十八尾魚,到婭拜山去,奠祭壯族婦女婭拜。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場,禮儀十分隆重。相傳婭拜是一個壯族山寨的頭領,她率領壯家百姓同官兵打仗,失敗後被殘殺。眾人把她埋葬到高山之巔,並將此山叫作婭拜山。每年到婭拜遇難之日,壯族人民就殺牛宰豬去祭奠她。這樣年年祭奠,從未中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個節日——婭拜節。

    五月

    1、藥王節

    又稱藥師節。壯族民間節日。每年農曆五月端午舉行,節日內容各地不盡相同。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一帶壯族群眾上山採回烏柏、田基黃、葫蘆茶、元寶草等草藥煎湯來洗澡。據説可以使皮膚光潔,不生疥瘡。靖西縣一帶壯族有專門的藥市。各家各戶還包"羊角粽",在屋裏煮熬醋液,燒柚子皮,在門上插艾草等,以表示驅邪。

    2、愛猴節

    廣西靖西縣岳圩鄉懷漢村壯族民間農祀節日。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舉行。屆時,家家戶戶派人帶著南瓜、李果、芭蕉和煮熟的玉米棒等果品食物,或到深山野嶺中,或到弄場上擺放,然後匿藏到石旮旯裏,一直等到成群結隊的猴子會聚,看著它們一隻只吃足嚼飽,又活蹦亂跳地將大南瓜搬進山洞裏之後,人們才悄悄地離開。傳説這一習俗與農智高起兵反宋有關。一次,農智高的部隊被困山上,靠挖草根剝樹皮以充饑。五月初五的一天早晨,忽有數以萬計的猴子抱著一隻只大南瓜自懸峭壁而降,義軍因此得救。故人們立節報償。

    3、雞得節

    "雞得"為壯語音譯,意為小公雞。此為小孩節,是廣西德保、靖西、那坡縣一帶的壯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舉行。節日前幾天,外婆家要送一隻兩斤來重的小公雞和一籃糯米給外孫。節日那天,父母親一早便為孩子當好"雞得",蒸好五色糯飯,晌午時分,孩子們邀集幾個年年紀相倣的小夥伴回家,爬上小樓閣聚會或到野外聚餐。飯後,孩子們拿出自己帶來的水果一起吃,直玩到太陽落山才各自回家。

    4、結拜節

    壯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舉行。按舊時習慣,男子年滿十二歲便有結拜弟兄的權利。屆時,有結交的好友兩人,便請老人主持結拜儀式,雙方互報年齡,喝生雞血,稟報祖先,對天發誓。儀式之後便成好兄弟。

    六月

    1、六郎節

    又稱六月節、七郎節、或過小年。壯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六月初六舉行。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殺雞宰鴨,製作五色糯米飯祭奉祖先。相傳,農智高從敵人重圍突破出來後,六月裏經過的地方在六月過節,七月裏經過的地方在七月過節。宋朝皇帝十分忌恨農智高,嚴禁人們紀念他。壯族人民於是把六月節稱為六郎節。七月節稱為七郎節,借愛國名將之名紀念自己的民族英雄。

    2、燈那節

    桂西壯族傳統節日。每年六月初六舉行。這一天,家家戶戶除了當雞宰鴨,蒸糕蒸粉之外,人們不定期要在夜間到田邊地頭去明火點燈,通宵不熄,借光殺蟲。

    3、莫那節

    廣西大新縣下雷一帶壯族祭祀林神"庇射"和神農的節日。每年農曆六月底舉行。屆時,集體殺豬一頭,每戶派一人帶米和酒各半斤,青菜及香燭等供品祭拜,祈求林神與神農對莊稼予保祐獲取豐收。

    4、嘗新節

    六月初六是土地公的誕辰,故以牲肉祭祀土地神,以求村寨平安,風調雨順,五穀豐收。是日,如果晴空日麗,是好年景的徵兆;人們還把衣物拿到太陽下曝曬,以防蟲蛀和霉變。農家還定六月初六為嘗新之節,即嘗新米,屆時具牲醴,備香燭,以祭田祖,以祈有年,稱田祖為田頭亞公。田中遍插紙旗,以驅害蟲。

    5、祭莫一大王節

    6、“紅飯節”

    每年農曆六月初一、六月二十四、七月初一,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壯族同胞,都要過“紅飯節”。

    紅飯節的“紅飯”,是用一種叫紅飯葉的植物染成的。在節日的頭天,將紅飯葉洗凈放在鍋里加水煮成深紅色的汁,除去渣質,將泡好的糯米放入汁中浸泡三、四小時後控幹,用甑子蒸熟即成紅飯。紅飯色澤鮮艷誘人,裝在碗裏,猶如一朵初放的紅玫瑰,馨香四溢,沁人心脾,吃時沾上白糖或紅糖,味美可口。後來,紅飯逐漸變成了紅、黃、紫、黑、白等“彩色飯”。這些彩色食品,均是用紅飯葉、楊咪咪花、紫香藤、稻稈等植物的漿汁浸染而成,對人體無任何副作用。

    有關紅飯節的來歷,還有一個動人的民間傳説,在北宋皇佑時期(1050年),壯族頭人儂智高不滿宋王朝的壓迫統治,率領民眾起義,攻城奪寨,劫富濟貧,兩三年時間,就建立了政權並稱帝。朝廷得知後,就派兵來圍剿。儂智高與官兵激戰,寡不敵眾,被官兵圍困在麻栗坡縣的一座大山上。儂智高在山上堅持了數月之久,由於山上缺水,儂智高只好殺了幾匹戰馬,用馬的鮮血來煮僅有的一點大米。將士們吃了馬血紅飯,精神抖擻,志氣高昂,準備與官兵決一死戰。農曆六月初一黎明,儂智高率領所有人馬拼命衝殺,終於突出重圍。轉移途中,經過壯族村寨時,受到壯族人民熱情款待。壯家男女老幼聚集村頭寨尾,給將士們吃米飯,喝米酒,送糧食。將士們説沒有那頓紅飯,就沒有這次勝利。後來,壯族人民為了紀念儂智高,就把六月初一定為紀念日。節日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做紅飯來祭祀儂智高。

    壯族紅飯節一般2—3天,節日期間村村寨寨喜氣洋洋,美酒飄香,洋溢著歡聲笑語。老人和婦女走親串戚,互相做客;男子則結伴上山玩耍,或進行籃球、下棋比賽;姑娘們身穿節日盛裝,成群結隊找小夥子唱山歌。小夥子也收拾打扮一番,來找姑娘們唱。唱得情投意合,徵得雙方父母同意,就擇日結婚。

    7月

    1、蓄水節

    廣西靖西、德保縣壯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七月初七舉行。家家戶戶都有將蓄水的缸罐洗凈,然後到泉邊、溪邊或江河邊挑回清水將其灌滿。人們稱這天挑回的水為"仙水"為老人熬製長壽酒,給小孩煮長壽粥,浸腌各和酸菜、水果,還可用於染布、釀酒、制醋、治病。

    2、嘗新節

    民間傳統節日之一。每年農曆七、八月間新谷成熟的時候舉行。一般是單家獨戶過,也有請鄰近親友來一起過的。嘗新這天,家家戶戶都煮大甄新米飯和豐盛菜肴。婦女們清早就到田裏割來綠稻葉供在神龕上,把準備好的飯菜水果供上,燒香、點亮油燈。一切準備好後,把狗叫到神龕前,舀一大勺新米飯,每樣菜都給一點,為了感謝它的功勞,這一天讓它先吃飽,以示犒賞。

    3、祭祖魂節(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四是壯族的祭祀性節日。相傳古時中元節,是在七月十五過的,雲南文山地區至今仍有保留。後來發生一場災亂,一些人提前過節,然後逃亂;另一些人逃亂回來才補過節。因此變成了現在七月十四和七月十六過節的習俗。這個節日的內容是祭祖和祀鬼兩種。相傳七月十四是壯族的始祖布洛陀逝世的日子,故人們世世代代在這一天祭奠遠祖。又傳説那些非正常死亡者的鬼魂無家可歸,成為野鬼孤魂,他們四處遊蕩作祟。為免遭其害,人們在這天祭祖的同時,兼祀孤魂野鬼。其做法是殺雞殺鴨,蒸糕做饃,用彩色紙裁成四季衣褲鞋襪。家祭之後,入夜又到河邊野祭,燃香點燭,焚燒紙衣,並讓其灰燼隨水漂流。另外,這一天凡已出嫁之婦必回娘家省親、行祭,但過節後須回去,當夜不能在娘家住宿。

    中元節之禮俗,迄今依舊,人們已多不信鬼神,僅以祭祀禮儀,表示對死者的緬懷。

    4、祭青苗節

    桂西壯族民間農祀節日。每年農曆七月間擇日舉行。屆時,以豬肉、米飯作為供品祭村外田邊,表示讓禾苗神享用。接著開始路禁,以免驚擾苗神。同時全村老少集聚在一起,一邊飲酒,一邊高唱農事歌,預祝豐收。

    八月

    1、眾神誕節

    壯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曆八月初舉行。壯族是個信奉多神的民族,他們將八月初二視為眾神的共同節日。因此,每年是日便具備祭品以祭拜。

    2、拜請月神節

    俗稱中秋節、仲秋節、團圓節。壯族群眾在這一天吃月餅,蒸粉做糕,當雞殺鴨歡度節日。以各種方式賞月、祭月、拜月。如廣西馬山、上林、都安縣一帶,人們用竹子在水中搭臺,觀賞天上明月和水中月影;廣西龍勝、鍾山等縣,各戶以十一個糍粑祭月,以像徵古代傳説中的十一個月亮。這十一個糍粑不吃則已,一吃就要吃十個,只允許剩一個,象徵現在天上的一個月亮;各地都習慣以圓形的食品來拜月,例如月餅、柚子、花生、芋頭之類,表示天地同圓,如意吉祥。

    這一天,也是親戚團聚的日子,天上月圓,人間團圓,共享天倫。各地還有不少娛樂活動,廣西德保、靖西兩縣一帶通過"歪囊海"請月娘下凡與民同樂;桂西桂北的男女青年,擇地舉行歌會,對歌傳情。因此許多地方也把八月十五稱為中秋歌節。孩子們則以柚子皮做成面具,踩高橈,扮演高公矮婆,盡情遊樂,玩個通宵。這一天,人們忌諱"圓"字,而以"團"、"鸞"等字來代替"圓",否則就是對月亮的不恭。

    九月

    1、九月九節

    壯語有"九九歸一,百歲成仙"的説法,此節主要是給老人祝壽,是老人壽辰活動的延續和補充。沒有老人的農家也都過節,但有老人的農戶則特別講究。兒子要給老人剃頭、穿新衣服;已出嫁的女兒都要回來,並帶給一隻雞,幾斤米,俗稱"補糧",給老人添糧增壽。席間,子女兒孫先給老人喂飯,然後才進餐,以示孝敬。

    是日,有的地方還有祭掃祖墳之俗,如雙定五聯村一帶的壯族,各家在清晨時就帶著祭品外出祭墳。

    2、百靈節

    廣西天等縣壯族民間傳統節日。時在農曆九月初九,相傳是為紀念殺死惡龍、為民除害的青年勇士百靈而舉行。是日,青年男女歡聚在百靈泉邊,祭祀百靈,行歌互達,盡興娛樂。

    3、新谷節

    廣西大新縣壯族民間農祀節日。第一線年農曆十月收割完後的第一天,用新收穫的糯米舂糍粑,同時殺雞宰鴨祭奉神祖,以示慶豐。

    十月

    1、趕降節

    即趕降霜降節活動之意。流行于大新縣下雷鄉一帶的傳統節日活動。每年霜日前夕,方圓數十里的男女老少盛裝艷服,帶著糍粑等食品、土産貨物及香燭供品,趕到下雷鄉來聚會。此日舉行祭祀"莫懷將軍廟"儀式,趁此進行社交會友或易貨買賣,夜裏青年男女對歌作樂,交友談愛,故又稱為"霜降歌圩"。前後熱鬧三天才"散降"。

    2、慶豐節

    十月是稻穀收割進倉的季節,為慶祝豐收,酬謝神祗,十月初十(時間各地不一,有的為初七、初十、十一或十二),各家各戶都殺雞、打魚、做糯米飯,祭祀祖先諸神。

    十二月

    1、送灶節

    十二月二十三日是壯族祭祀灶神的傳統節日,旨在送灶王歸天。傳説,天帝派灶王到人間掌管各家煙火和監察人們的品行。每年是日,灶王都要返回天庭述職,稟報人間情況。人們為了討好灶王,使它“上天言好事,下天降吉祥”,便用牲醴祭奉之,祈求家人平安,生活美滿。屆時,各家必殺一隻大公雞以祭,讓灶王上天時作座騎用,送灶王上天。除夕還得祭迎灶王返回。所以,壯家都趁灶王離去期間,各家便修建新灶,打掃衛生。送灶節過後,各家即開始為過好春節作準備。

    2、壯年

    叫“將也益”,春節叫“將昆”,即漢族節。壯年以農曆十二月為歲首,十一月末日為除夕,習慣叫“崴誼久”,意為過二九(不管月大月小,都如此稱謂)。是日,全寨集資買豬,(有的村寨按戶輪流專門喂養社豬)宰殺敬祀社王,祈求保祐五穀豐登。

    相傳古時曾殺人祭社,後來以豬代之,社王棚一般設于村邊大樹腳下,祭時,由魔公主持,婦女和家有孕婦的男子均不能參加,在社棚前宰豬敬供,集體叩拜,莊嚴肅穆,不許喧嘩説笑,忌穿白色、花衣,否則當年收成不好,禽獸為患。祭畢,將煮熟的豬肉按戶均分,各得一串,帶回家裏作為“接魂”敬祖主要供品。從除夕到初三,即敬土地公之前,嚴禁內外人出入。過年十天之內為節日活動期間,村村寨寨敲鑼打鼓,吹笛彈琴,縱情歡娛。親友互訪道賀,青年玩山串寨對歌作樂。有的還給周圍兄弟民族送年禮,近鄰的苗、侗、瑤、漢等族,前來作客,有的還鳴炮、擊鼓、吹笙,表示慶賀,到處喜氣洋洋,充滿著民族團結氣氛。

    不過壯年的壯族村寨,則以春節為大年,其活動與當地漢族相同。

    3、年三十

    又稱年晚,即臘月三十,這是壯族人民一年當中最繁忙而又最生動的節日。各家各戶宰殺年豬,包粽子,做年糕,縫製新衣,張貼春聯等。入夜,以豬頭、閹雞、果品隆重祭祖。大人圍在火邊,除夕守歲;小孩盡興遊戲,通宵不眠。各戶在門前懸挂鞭炮,待雞鳴時燃放,以雞啼第一聲時最先點響炮竹者為最吉祥,俗稱"壓雞嘴炮"。並在火灶邊陳供品迎接灶王爺歸來。之後,每雞啼一遍,燃放一陣炮竹,直至天明。

    4、陀螺節

    在廣西壯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舉行一次有名的體育盛會——陀螺節。時間是由舊曆年除夕前兩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歷時半個多月。陀螺,壯語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輕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鵝蛋的,也有二三兩。製作陀螺一定要選用質地優良的堅木。它的“頭”要圓滑。“打”的時候,用兩三尺長的麻繩一圈一圈往上纏,一直纏到自己認為適當的地方,再用右手的無名指和小指挾住麻繩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轉動起來。質量好的陀螺,再加上旋的技術高明,轉起來長達七八分鐘才倒下來。比賽打陀螺更是熱鬧非凡,獲第一名者榮稱“陀螺王”。據説打陀螺自興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