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節日>> 少數民族節日
 
彝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11月09日   來源:中國政府網綜合

    彝族年

    彝族年,彝語稱為“庫什”是彝族人民一年一度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家人親友團聚相互走訪的節日。各地區過彝族年沒有固定、統一的時間,多數在秋末初冬的十一月中旬左右舉行。具體的過年時間需由當地通曉天文曆法、德高望眾的人來決定。根據彝族的曆法,一年十個月,每月三十六天。年節無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十月上旬擇一吉日舉行。若來年為豐收年,則這一天可繼續沿用,否則。另擇吉日舉行。最早不得提前于新曆的十月前,最遲不超過次年新曆的元月底,總之在漢族的春節以前必須過彝族年。

    1、彝族年來歷的傳説

    彝族年的起源沒有史料記載,只有各種神奇的傳説。在諸多的民間傳説中,傳説最廣的是:在遠古的時候,有個叫俄布科散的人,他很尊重、孝敬老人,但他的母親不知什麼原因 ,終年悶悶不樂,很難看到笑臉,也很難聽見好的言語。俄布科散為了解除母親的不樂,集中寨子裏的青壯男女們唱歌、逗趣、摔跤、賽馬、打獵、捕魚、射擊、披雞毛、裝衣跳舞、爬桿、打磨兒秋,想用各種娛樂活動來使母親的心情愉快起來。但是,這一切努力都無濟於事,俄布科散的母親仍然愁眉苦臉,難見歡顏。俄布科散朝思暮想,絞盡腦汁,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過年。秋收完畢後,俄布科散宰雞、殺羊、殺豬,開始過年,用煙、酒、肉食敬奉祖靈,村寨裏的男子們串門、唱歡歌辭,親友間相互拜年,家人們團聚于鍋莊旁,盡情吃喝,開懷談笑,終於使心情抑鬱的母親露出了笑臉。見到母親的笑容,俄布科散高興萬分。為了紀念這個難忘的日子,此後每年秋收完畢後,就舉行一次過年活動,表達辭舊迎新的歡樂,兒孫們對祖宗的尊重和孝敬,彝族年就這樣流傳和發展至今。

    2、準備年貨

    彝族過年需要諸多種年貨,如豬、綿羊、雞、煙、酒、麵粉(養麥粉、燕麥粉等)、柴禾、篾席、蕨草、白草等等。彝族過年以宰殺肥豬為榮,每年過年後便要開始準備第二年的過年豬。過年豬越大、越肥越感到榮耀,某家過年時不殺豬,這家便算沒有過年。因此彝族過年以殺豬為頭等大事,家境貧窮或由於其它原因未殺過年豬的人家用綿羊過年,綿羊也沒有的人家用雞過年。過年以大肥豬、閹綿羊、閹雞為佳,不分顏色,一般不用牛、山羊、公雞過年。如有宰殺山羊的,都要提前到過年前或推遲到過年後;過年的三天中不能宰殺山羊,更不能用山羊肉來敬奉祖靈,只能用雞、豬、綿羊肉來敬奉祖靈。宰殺綿羊的人家較少,豬、雞是過年的必須品,過年前就必須準備好。其次要準備好麵粉、煙、酒、柴禾、蕨草、白草、篾席、菜板等食品和其它用具。過年的前一天,布拖彝族稱為“阿普洛測基”,這天要 清掃房屋,打掃院壩,洗凈餐具,家家戶戶都要推豆花吃。到下午牛羊歸圈時,在院壩內,把平時備好的柴禾背來,按一定的規則堆放好,柴堆上放第二天用來燒豬的蕨草,準備好放置靈位的白草、照明用的竹枝、砍肉用的菜板、蔑席等等。吃完晚飯,天色黃昏時,家家戶戶都給“磨子喂飯”,磨子喂飯是用包谷或蕎子、燕麥等,用一種糧食把磨眼塞滿。過年期間不準推磨,過年前就要準備足夠的麵粉,過年完畢後,擇選吉日打開磨眼,彝語稱之為“曲洛克破”。有些地方這天晚上時興敬樹。 敬樹的作法是:兩個人帶上肉食和刀,選一棵果樹,一人爬上樹,一人站在樹下,樹下的人問:“樹子你今年結不結果?”樹上的人回答説:“不結果,不結果。”樹下的人就説:“你不結我就砍掉你。”於是舉刀往樹身上亂砍幾刀。樹上的人説:“我結果,結果。”此時,樹下的人停下刀説:“結果就不砍你,只要你結果,我給你過年。”把帶去的肉食往果樹上擦,表示給果樹過年,喂肉食。

    3、過年

    過年一般是過三天。過年的第一天,彝語稱為“庫什阿莫”。這天,天還未亮,各家各戶就起來,男的在家清掃祖宗靈位,洗刷敬奉祖靈的餐具,磨刀。婦女們爭相汲水,認為過 年這一天清晨的第一瓢清水是最聖潔的水,哪家女人回到第一瓢清水,哪家這一年就無災無難,幸福安康,因此這天女人起得特別早,爭先恐後地去汲水。以上的事情做完後,女人做 蕎餅,男人宰殺過年雞,用來做蕎餅的蕎粉和過年雞,不得隨意製作和宰殺,要把一塊燒得通紅的石頭夾到鍋莊的上方,用過年酒倒在燒紅的石塊上(這塊燒成通紅的石頭,彝語稱為“爾察”) “哧哧”地冒出青煙時,把養粉和雞在石塊上轉一圈,再洗凈雞腳、雞嘴,以示去除污穢。然後,女人開始做蕎餅,男的殺雞。雞宰殺好後,把雞翅、雞肝、尾骨燒熟, 用來敬奉祖宗靈魂。敬祖靈時,用竹桿點火照明,主人念誦祈禱辭,大意是:

    請求祖宗靈魂保祐子孫平安,清靜……, 賜我全家無災無難、幸福安康、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等等。下面列舉一段祭祀祖靈的祈禱辭:到家來過年的祖靈,你子孫後代,多麼孝敬你們。

    自從去年過年後,為了迎接你們今年來過年,到處奔波勞累,餵肥今年過年豬,養肥今年過年羊,養肥今年過年雞,盡心釀造過年酒,磨好過年面,找好過年柴。

    今天過年了,請求祖靈庇護,在今後的日子裏,保祐子孫後代,兒孫滿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無災無病,幸福安康。

    脾佔、舌佔、心佔、膽佔,均望吉利,財源如流。

    走上山坡,遇見飛不動的野雞;走向深林,遇見現成獵物;走向深谷,遇到失物;走到漢區,生意興隆;

    念畢祈禱辭後,開始做飯。把莽餅和雞肉煮熟後,用木碗裝好雞頭和兩塊腿肉、三個蕎餅再敬祖靈,敬法和念誦的祈禱辭與前面完全一樣。敬畢祖靈後,全家人開始吃飯。吃過早飯,開始殺豬。解放前等級森嚴,必須先殺土司家的,次殺黑彝家的,再次殺白彝家的,依次殺到等級最低家的。殺豬時,全村的男人都自覺集中在一起,無論豬大豬小都一起來逮殺 ,身強力 壯的小夥子們,七手八腳地把豬逮住後,用一根無疙瘩的新繩子把豬嘴捆好,由主婦用火鉗將一塊在火塘裏燒得通紅的石頭夾起放進盛了清水的瓢裏,“哧哧”地冒出白煙後,從豬頭下繞過,表示去除污穢,布拖彝族是用木棒將豬打倒後才動刀殺豬放血。豬殺死後,男主人便拿出煙和酒招待前來幫忙的人,女人和小孩就開始用蕨草燒烤褪毛。男人們吃完煙酒後繼續到其他人家幫忙逮殺過年豬,一直到全村的過年豬殺完為止。彝族的過年豬褪毛一般只燒不燙,但現在有些人家也有燙毛的。

    把豬打整乾淨後,開膛剖肚,取出豬脾、豬膽、豬心、尿泡,用以佔卡問卦,預測來年的兇吉禍福,佔卡法是:看膽是否飽滿,以飽滿為吉;脾是否平展,有無缺凹,以平展無缺凹、顏色正常為吉;尿泡充盈為吉,預示第二年將獲豐收;心子看軟硬,若豬心子質硬預示來年天干旱,軟則預示來年水災。

    然後用脾、心、腰子和一些肉煮好敬奉祖靈,敬法與早晨的敬法完全一樣,念誦的祈禱辭也一樣。有些地方還要敬奉外祖靈,説是自己的老祖宗,死後還沒有超脫,到不了上方的祖靈位,他們坐在外面,因此有的分內外兩方來敬祖靈。敬完祖靈後,用祭品去喂狗,將肉和養餅一起拋到狗面前,假如狗先吃肉為吉,認為狗都不喜歡吃飯,第二年一定豐收。然後人才吃飯,除當天食用的肉外,其餘肉全部堆放在鍋莊上方祖靈神位下,留祭過年三天。第二、三天每天早晚都要敬奉祖靈,女人在家裏做凍肉、裝香腸,男的外出串門,唱過年歡歌。歡歌辭大體上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唱如何熱情迎接祖宗靈魂來到人問歡聚,第二部分唱主人家如何艱辛養育豬、雞;第三部分唱過年歡歌歌詞的來源;第四部分請求祖靈保祐清靜平安、人財兩旺。他們唱到哪家,哪家便熱情款待,極盡歡樂之情。第四天的清晨公雞叫頭遍時,家家戶戶都起來送祖靈,彝語稱為“阿普格只”,意為回來過年的祖宗靈魂,又要回到陰間去了。因此重新準備新鮮的菜飯讓祖靈吃飽喝足後 ,快快樂樂地返回。敬完祖靈片刻後撤席,收拾好放在祖靈神位下的肉食,表示過年結束。

    4、拜年

    拜年是過年中的重大禮儀活動,它表示下級對上級的尊重、晚輩對長輩的孝敬和親友間的情誼,是過年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拜年一般在過年的三天后開始,解放前必須先給主子家 拜年。給主子拜年需獻一壺酒和半邊豬頭, 不給主子拜年將會蒙受不尊重主子的罪名並受到罰款,還要向主子賠禮。然後給父母、岳父岳母及叔叔、舅舅、哥嫂、親友、乾爹乾媽拜年。給父母和岳父岳母拜年送豬前胛肉,越大越好,並配有麵粉和酒。 一般朋友可以只拿肉去拜年。拜年後主人應回贈一定的禮金或實物給前來拜年的人,多寡取決於主人家的經濟能力。彝族有句諺語:“一陀肉值錢就算過年肉,一碗酒值錢就算過年酒”。意思是不得白吃喝拜年的酒肉。

    姑娘出嫁後,經常買酒買煙買糖果到娘家看望父母及兄弟,每年的彝族年後,帶著拜年禮品到娘家拜年,看望父母報答養育之恩。

    5、布拖彝族年

    布拖人稱彝族年為“庫使”,是他們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被譽為“嘴巴的節日”。每年,布拖人都要以自己獨有的方式歡歡喜喜地過年。布拖彝族年的時間,約在11月中旬左右,但具體的時間必須由當地德高望眾、精通天文曆法的畢摩決定。

    布拖彝族年一般要過三天。過年前的第一天,布拖人稱為“阿普洛測機”,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推豆花吃,以迎接祖靈從陰間回陽間過年。過年的第一天,布拖人稱為“庫使阿莫”。這天,天還沒亮的時候,婦女們便爭先恐後地趕著去背水,布拖人認為這一天清早的第一瓢水是最聖潔的水,如果誰有幸舀到第一瓢“聖水”,她家來年就會吉祥如意。接著,婦女們開始做蕎餅。男人們則開始殺豬,殺豬時,每個村子裏的小夥子都集中起來,挨家挨戶地逮殺過年豬,將豬逮住後,用一根繩子捆住豬嘴。這時,主人家就用火鉗夾來一塊燒紅了的石頭,放進盛有“聖水”的瓢裏冒出白煙後,從豬頭繞到豬尾,表示去除污穢,接著用木棒把豬打暈後殺豬放血。殺死豬後,主人家依次給前來幫忙的人敬酒和發煙,婦女和小孩側忙著用蕨草燒豬。煙酒過後,他們繼續幫著鄰居逮殺過年豬,直到全村的過年豬殺完為止。各家的豬打整乾淨後,開始剖開豬肚,取出豬脾和豬膽,用來占卜問卦,預測來年的吉兇禍福,若脾臟平展無凹缺、顏色正常,豬膽飽滿象徵來年吉祥無災禍。接著將豬脾、腰、肝等燒好用來敬奉祖靈。敬祖時,主人家邊端著盛著燒肉的木盤和酒,邊念著祈禱詞,請求祖先保祐其子孫平安無事、五穀豐登、人畜興旺等等。然後將豬肉砍成坨坨肉煮著吃。吃飯前,還要舉行一次敬祖儀式,內容同上次。儀式結束後,主人選出一塊肥肉和一個蕎餅喂狗,如果狗先吃肉説明來年將五穀豐登,全家幸福,反之則不好。最後才開始吃飯,除了當天食用的肉外,其它的肉都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堆放在祖靈神位下方的供臺上。

    第二、三天女人在家裏灌香腸、熬豬油、做凍肉。男人則挨家挨戶的看看誰家的豬最肥,然後大夥兒買著酒到他家去吃肉,有時還要唱過年歡歌,誰家的豬最肥最大,主人家就成了最榮耀的人。小孩則準備好豬腿、香腸等,在村口參加“微史臘鍋格”(野餐)活動。第四天布拖人稱為“阿普軌只”,意為回來過年的祖靈從陽間回陰間。這天公雞開始鳴叫時,家家戶戶都起來送祖靈,主人家煮好飯菜給祖靈吃飽,並準備好路上吃的“活莫”(燕麥粉),讓他們高興地回到陰間。第四天后,人們開始陸續給親朋好友等拜年。布拖人最講究的是給岳父岳母拜年,送的豬肉必須是前胛肉、且越大越好,還配有米麵、凍肉、酒等,主人家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給前來拜年的女婿回贈一定的禮金或牛羊等實物。拜年完後,年就算過完了。

    6、彝族年少兒耍豬腳習俗的來歷

    古代彝族年期間,少兒有耍豬腳的習俗。過年的第二天,村子裏少年兒童們帶著各自宰殺下來的豬腳聚集這一習俗的來歷,有個美麗而動人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很有名的獵人。這個獵人有個獨兒子,他很愛自己的獨生兒子,把他當成寶貝,對他百依百順。

    有一天,兒子向父親提出一定帶他去打獵的要求。於是,獵人就帶上自己的寶貝兒子上山打獵。

    父子倆轉了天,直轉到下午,也沒見有什麼獵物。這時,獵狗也由於過度勞累,不肯進入林區尋找目標。無奈之下,父子倆找點水坐下來調點糌粑衝饑。正當他倆吃著,吃著,獵狗揪著了一隻彝名叫“果補”的小動物,朝前攆去。此時,父子倆停下吃糍粑,尾隨其後。

    果補、獵狗、獵人父子均狂跑一陣後,過補被獵狗攆到一棵美麗的樹腳下。果補一躥,躥到了樹上,一晃就不見了,只見獵狗蹲在樹下不停地狂吠。這顆樹所開的話既有白色的、黃色的,又有紫色的,且花大無比,美麗絕倫,父子倆不知是棵什麼樹。其實,這是一棵彝語叫“倫補”的樹。

    這種倫補樹屬珍稀植物,可以移位。這時,不知道這種樹特性的獵人對兒子説道:“你就在這裡好好看護這棵書,我返回家拿來斧頭和繩子,我倆把這棵樹砍回來。”説完,轉身走了。

    獵人回來後,樹子沒有了,兒子也不見了。獵人傷心地哭了一場。哭著,哭著,他睡著了。朦朧中,只見倫補樹美麗異常地出現在他的面前。果補在樹上躥來躥去,自己寶貝的兒子從樹上跳下來對他説:“爸爸,你為何如此傷心?我再也不能跟你回家了,希望你不要悲傷,趕快回去,以後過年的第二天,帶著兩隻豬腳來給我玩。”就這樣,獵人醒來,更加傷心地回去了。

    為紀念獵人的兒子,以後,村子裏的人們就在過年的第二天,讓自己的孩子們帶上宰殺下來的豬腳到倫補樹、果補和獵人兒子消失的地方聚餐。從此以後,這一作法迅速流傳開來,且延續至今。即使在 漢雜居受彝漢族習俗影響較大的地方,彝族年期間,少年兒童們都要耍豬腳的習俗。

    跳公節

    跳公節,為期三天,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那坡縣彝族村寨的傳統節日。相傳古代,彝族首領九公率部出征,在一次戰爭中吃了敗仗,敵方乘勝追擊,無奈,九公鑽進一片金色竹林暫避。敵人用雨點般的亂箭射向林中,但金竹形成天然屏障,無法殺傷,惱怒之下,散人欲竹進軍。九公急中生智,點燃竹葉迷惑敵人。敵方誤以為九公在施妖術,不戰而退。九公不忘金竹救命之恩,率族人于農曆四月,在廣場中央種金竹一蔸以示紀念。世代相傳,形成那坡地區彝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屆時,人們穿著特定的服裝,姑娘穿白色短衣,青布褲,打著綁腿,佩戴項圈耳環,腰束彩帶。小夥子穿四件嶄新短衣,件件衣領外露,有九個小夥子手持長竿(象徵祖先使用的長茅),外披藍色長袍,聚在廣場上。“師公”率眾用豬頭祭祀祖先,並登上竹臺正式宣佈開始跳金竹舞。“麻公巴” ——領舞者頭戴白高帽,身著長袍,腳穿新鞋襪,帶領眾人,踩著蘆笙、鑼鼓點翩翩起舞。舞蹈持續兩天,第三天中午,所有男女老少一同登上高山之巔,在“師公”主持下又祭祀祖先一次,然後紛紛離去。

    插花節

    插花節又稱馬櫻花節,是一頗具特色的彝族傳統節日,也是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所特有的傳統節白,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楚雄州境內從金沙江畔到哀牢山麓的各地彝族普遍到此集會,其規模僅次於火把節,以大姚縣曇華山區的插花節最為隆重盛大。

    每年農曆的二月初八,一清早人們從山上採回盛開的馬櫻花、咂蜜花等插在住房門、大門、牛欄以及祖靈、土主、山神的神位上,並殺雞宰羊敬獻祖靈。人們身著節日盛裝,胸前插戴馬櫻花,背著米酒乾糧和肉食,從四面八方涌向曇華山,舉行祭花活動,並且互相插馬櫻花,表示美好祝願,祈禱人壽年豐,歡聚一起唱歌跳舞,通宵達旦,盡情歡樂。

    有關這個節日,有兩個傳説:

    相傳很早以前,曇華山上有個能歌善舞、心靈手巧、嫵媚動人的彝家姑娘,名叫咪依魯。她在山上牧羊,遇到了兇惡的豺狼,豺狼露出猙獰面孔撲向羊群。在這危急時刻,青年獵手朝列若趕到,擊斃豺狼,化險為夷,味依魯含情脈脈地親手採摘象徵純潔的白杜鵑花獻給他。青年又飽含真情地將無瑕的鮮花插在姑娘的頭上。從此,兩人相愛了,愛得那樣真摯、熱烈。當時,縣華山有一個兇殘的土司(元、明、清王朝在西北。西南地區設置的由少數民族首領充任並世襲的官職),是個驕奢淫逸的傢伙,謊稱在家中修了一座”天仙園“,請來了仙女織錦繡花,選擇各個村寨最美麗的姑娘侍奉仙女。結果,很多不幸的彝家姑娘,從此失去了少女的純潔、天真。味依魯為了除積怨,拔禍根,在二月初八這天,頭戴有劇毒的妖艷鮮花,佯裝與土司成親。土司一見婀娜多姿的咪依魯,高興得手舞足蹈,得意忘形。姑娘乘機將花泡在酒內,與土司共飲,荒淫無度的土司立即身亡,咪依魯也從此閉上了天真、無邪的眼睛。英雄的獵人朝列若得知心愛的姑娘隻身闖入火坑,便手提弓箭,身背快刀,衝進“天仙園”。不堪忍睹的慘狀映入眼簾。朝對若抱著姑娘的屍體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幹了。流出來的一滴滴鮮血將漫山遍野的白杜鵑染成了血紅色。從此,當地彝族人民將這凝聚著忠貞愛情的紅杜鵑作為傳情的信物、吉祥的象徵。

    另外一個傳説:

    很久以前,整個世界洪水連天,淹沒了土地,世界上只剩下了兩兄妹,他們躲在一個大葫蘆裏,葫蘆口用蠟封住。這個葫蘆在洪水中漂流了許多天,也不知漂到什麼地方。有一天,洪水開始退了,露出了山頭,樹梢。這個葫蘆落到一棵大樹丫杈上。老鷹在山頭飛翔,它聽到葫蘆裏的聲音,那是人種在裏面啊!老鷹把葫蘆抓了起來,把它放在山頂上。現在葫蘆細著腰,那是當年老鷹抓成的。耗子從地下鑽出來,他聽到葫蘆裏的聲音,這是人種在裏面。耗子啃著蠟,把蠟啃通了,葫蘆裏出現一股光芒。兄妹倆順著光爬了出來。在荒涼的世界上,只剩下他們了。

    金龜老人來到兄妹面前説:“為了傳人種,只有你們結為夫妻了。”兄妹倆回答説:“一個父母生的,怎麼能夠成親?”金龜老人吩咐説:“人種只有你們兩人,你們一定要成親。”兄妹二人很為難,哥哥想了一個注意,説:“我們倆各在一方燒一炷香,問問天公地神,如果香煙升起來繞在一起,我們才能成親。”結果,香煙升起來,真的繞在了一起,但是妹妹堅持不肯成親,哥哥又説:“我們兩人各在山頭滾磨,如果兩盤磨攏在一起合起來,我們才能成親。”他們又按照這樣辦了,結果兩盤磨不偏不倚合攏在一起。那是,妹妹仍舊不肯成親。妹妹説:“我們在滾一次簸箕,如果兩個簸箕不偏不歪,面對面合在一起,才能成親。”結果兩個簸箕果然合在一起了。金龜老人説:“你們還有什麼可説,就成親吧。”妹妹再試也沒有用,又説道:“沒有父母之命,沒有媒人為證,怎麼能夠成親。”金龜老人回答説:“這陣人煙已經滅絕,那裏找人?你看那棵松樹就是你的父親,那棵萬年青就是你的母親,那邊那棵梅樹就是你們的媒人。你們就成親吧。”兄妹倆再也堅持不住,為了傳下人種,他們終於結成了夫妻。

    過了十二個月,妹妹有了身孕,生了一胎,可惜不成人形,是個肉團。怎麼辦?妹妹埋怨哥哥,哥哥埋怨金龜老人。這時金龜老人又出現了,他笑嘻嘻地前來向兄妹倆賀喜:“你們已經産下人種了。”説罷,抽出寶劍,一劍劈開肉團,出現五十個童男,五十個童女。那一張包著人種的肉皮還流著血呢,金龜老人用劍一挑,甩在旁邊的一棵小樹上,從此這棵樹就開出了紅彤彤的馬纓花。這天正是農曆二月初八。

    五十個童男童女出生以後,妹妹一個人怎麼哺育這些孩子呢?這時,飛禽走獸都來幫忙,它們把孩子一個個都領走了。我們彝族就是野馬奶餵大的,所以我們彝族現在不吃馬肉。五十個童男童女長大後相互婚配,就是今天彝族、漢族、苗族、回族、藏族、白族、傣族等幾十個民族。各個民族都是同一個父母的後代。

    五十個童男童女長大後,找不到自己的爹娘,就一齊出發尋找。

    他們遇到的第一件東西是土蜂,他們問道:“土蜂弟弟,你看見我們的爹娘了嗎?”土蜂嗡嗡地飛來飛去,不理睬人,有一個人用樹枝把它打下來,腰也斷了。另一個人又把它拾起來,用馬尾係好讓它飛去。從此,土蜂成了細腰桿,見人就叮。

    第二次遇到的是松樹,他們問道:“松樹爺爺,我們的爹娘那裏去了?”松樹不耐煩地回答:“我沒有看見,什麼爹娘,我肩膀倒下來就把他們壓死了。”人們説:“好,等人丁興旺起來,你長一棵就砍一棵。”所以,今天造房子都用松樹。

    第三次遇到的是棕樹。人們問道:“棕樹哥哥,你看見我們的爹娘了嗎?”棕樹回答:“沒看見,要是看見,就剝了他們的皮。”人們説:“哼,有一天人多起來,肯定要剝你的皮。”所以,現在每年都要剝一層棕樹的皮。

    人們又繼續向前走,遇到一棵羅漢杉,人們問道:“羅漢杉大哥,可見我們的爹娘?”羅漢杉回答説:“剛才還在這裡乘涼呢!”人們高興起來,爹娘找到了,人們感謝羅漢杉説:“謝謝你,將來你斷了枝,被砍倒了,根還會再發起來。”因此,現在即使羅漢杉只剩下一點仍舊會再發芽。

    人們又繼續向前走,遇到一個小蜜蜂,人們問道:“小蜜蜂,你可看見我們的爹娘?”蜜蜂説:“剛從那個丫口過去。”人們高興地説:“好心的蜜蜂,今後人們繁衍起來,你就同人們一起住吧。”蜜蜂回答説:“那太好了,如果我能和人一起居住,我每年還要給人上一點糧呢。”所以,現在每年人們要割一次蜂蜜。

    人們追到水塘邊,遇到一棵楊柳,問道:“楊柳姐姐,可見到我們的爹娘?”楊柳回答:“看見了,剛才還吃水呢。”人們興奮地説:“好心的楊柳,你一定會有好結果,處處生根發芽。”從此,楊柳樹十分好栽,怎麼插都能活。

    人們又不停腳的往前趕,可惜始終沒有遇見他們的爹娘,只是在山坡上看見了遍山紅彤彤的馬纓花,他們就在開滿馬纓花的地方定居下來。

    每逢農曆二月初八,是我們彝族的節日。這一天,男女老幼一齊跳舞,唱山歌,還要殺雞煮肉慶賀,把,馬纓花插到各處,這就是馬纓花節的來歷。

    火把節

    火把節是雲南、四川兩省的彝、白、佤、布朗、納西、拉枯等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時間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由於語言和傳統習俗的不同,各民族的火把節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儀式和娛樂方式。

    “火把節”對彝族同胞來説,如同漢族的春節一樣,特別隆重。彝族人有句諺語:“火把節沒有看錯了的,彝族年沒有過錯了的”。

    “火把節”,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既有彝族人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又有濃郁的地域民俗風情。火把節的內容一般有:鬥牛、鬥羊、鬥雞、選美、賽馬、摔跤、跳“朵落荷”(即跳達體舞)、對歌、火把遊行等等活動。

    點火把,是火把節裏最隆重的一項活動。節日到來之前,人們從山上砍回箭竹或割回蒿草,曬乾扎成火把。一家有二個孩子的扎七支火把,每個孩子三把,父親一把。火把節頭一天傍晚,父親在自己的火塘為長子或長女點燃火把後,讓其帶出家門,為等候在壩子上的弟妹們點火。然後,各家的小男孩、小女孩,“惹布子”、“阿咪子”就集體到其它賽子可以看得見的山坡上去,比賽哪個寨子最先點燃火把。各村寨有約定俗成的草場、壩子,那裏中央堆砌起一個寶塔形火炬,選一根三、四丈高的青松立在中間,四週用幹柴分層堆砌成寶塔形,頂端放一根挂滿紅花、白餅、海棠的翠木。人們點燃火把在村寨田野山坡上遊行後就來到這裡,點燃篝火,舉著火把,圍著篝火唱歌、跳舞、飲酒……盡情歡樂,通宵達旦。遠遠望去,火把遊曳,篝火閃爍,笑聲、歌聲、鼓點聲融在一起,正如元代詩人文璋甫詩所描繪:“雲披紅日怡含山,列炬參差競往還;萬朵蓮花開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間”。如此三天,夜夜如此。

    四川涼山彝族的火把節為每年農曆六月廿四日,家家飲酒、吃坨坨肉、並殺牲以祭祖先。人們穿新衣,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男人們參加鬥牛、羊、雞、賽馬、摔跤;婦女則唱歌,吹口弦,彈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後遊轉;第三天晚上成群結隊地舉著火把遍遊山野,火光一片,然後又集中到一處點燃篝火,打著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結束。

    關於火把節的傳説很多,其中在彝族人民當中流傳最廣的有這樣一個故事:很久以前,天上有個凶神叫斯熱阿比,奉天王安天古茲之命,經常來到人間派糧派款,收租催稅,敲榨勒索,激起了彝族人民的反抗。為了戰勝凶神,大家推選了一位叫阿提拉巴的英雄同那個凶神作戰。拉巴和凶神鬥了九天九夜,終於殺死了凶神,為民除了害。天王聞訊大怒,就下“天蟲”吃莊稼,妄圖把人們餓死。此時正值彝歷“虎丹”時節,洋芋結薯,養麥開花,包谷“背地”的時候。鋪天蓋地的“天蟲”吃了三天三夜,眼看彝家的莊稼就要毀於一旦。此時大家又聚集在山頭開會,商量高舉火把,燒死“天蟲”的對策。於是,彝族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人人舉火把燒“天蟲”。火把舉了三天三夜,燒死了大部分“大蟲”,保護了莊稼,奪取了豐收。少部分“天蟲”躲進了莊稼地,為了預防它們再次遺害於民,每年“虎丹”時節彝族人民就高舉火把。這樣年復一年,形成了今天的火把節,也是彝族人民最為隆重的節日。

    另一個傳説:從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熱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提拉巴,兩人都有拔山之力,沒有人能夠摔倒他們。斯熱阿比聽到阿提拉巴是地上的大力士,很有本領,就從天上下來,和他比試。那天阿提拉巴正好出門,臨行時,他對母親説:“天上的大力士來找我,請老人家抬一塊鐵塊招待他,就説這是我吃的東西,請他嘗嘗。讓他等一會兒,我馬上回來找他摔跤。”説完,阿提拉巴就走了。一會兒,斯熱阿比來了,阿提拉巴的母親真的抬了一塊鐵塊給斯熱阿比,斯熱阿比咬了一口,怎麼也咬不動。他想:阿提拉巴吃鐵塊,他的力氣一定比我大。想罷,他急急忙忙回去了。

    阿提拉巴回來以後,他母親把經過説了一遍,阿提拉巴聽説斯熱阿比咬不動鐵塊,就知道力氣一定沒有自己大,所以,他便跑去追斯熱阿比。斯熱阿比剛剛要上天,就被阿提拉巴追上了。

    “不要走,你既然找我來摔跤,那咱們就比試比試吧!”

    斯熱阿比聽了他的話,就張開雙手,猛地抱住他,兩人就開始摔跤了。他們的力氣真的非常驚人,大地被他們震得格格的響,那些山巒、樹木都抖動起來。斯熱阿比抱住阿提拉巴一摔,阿提拉巴踉蹌一下,被斯熱阿比壓在地上。但他的背脊還沒有著地的時候,阿提拉巴一個挺身,從斯熱阿比頭上翻過來壓在他的身上。斯熱阿比脊背落了地,但他不服輸,還要求再摔一次。這一次。阿提拉巴站成一個騎馬式,斯熱阿比用力摔他,他的兩腳像生了根,一動也不動。阿提拉巴乘對方不留神,抓住對方的一隻胳膊用力一摔,斯熱阿比被摔出兩丈多遠,趴在地上動不了了。阿提拉巴走近一看,斯熱阿比口吐鮮血,已經死了。

    阿提拉巴回到家裏,哪知天菩薩知道斯熱阿比被摔死的事以後,非常生氣,但又沒有辦法對付阿提拉巴,便派來大量的蟲子來吃地上的莊稼。阿提拉巴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那天晚上,砍了許多松樹,領著人們燒蟲子,把天菩薩派來的蟲子都燒死了,保護了莊稼。從此,彝族百姓就把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定為火把節。

    此外,還有一種説法是,在遠古的時候,天上有一個掌管雨水和乾旱的惡神,常用洪澇和乾旱威脅老百姓,給人們帶來災難。彝族的祖先支甲洛為了解除百姓的苦難,便與惡神激戰。支甲洛戰不過惡神,變成一隻小蜜蜂鑽到葫蘆裏,惡神變成一隻大馬蜂追趕。當惡神鑽進葫蘆後,蜜蜂逃跑了。就在農曆六月初六這一天,人們堵住葫蘆口。點燃火把將惡神燒死,彝族人民才得到了風調雨順的好收成。為了紀念火的功勞,決定這天為為把節。

    第四種説法是唐代六詔之一的造貼詔王被蒙舍詔王皮羅閣所害,他的夫人聞訊後,立即率兵趕去,但待她趕到時,詔王已被燒死在松明樓裏了。於是,她命令士兵燃起松枝火把,為死去的詔王領路招魂回家。事情發生在六月二十四日,後來,彝族人民為了紀念這個悲壯的歷史事件,就定這天為火把節,相沿成習至今。

    二月八年節

    農曆二月初八是雲南省哀牢山區彝族人民的年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節前,家家戶戶都殺豬宰牛祭祖,釀米酒,春粑粑,烹雞燉鴨歡慶家人團聚。飯後,人們走村串寨,探親訪友。到了晚上魁偉英俊的小夥子陪伴著婀娜多姿的彝族姑娘信步來到村寨的廣場,參加盛大的“踏歌”(亦稱“打歌”,即群眾性的歌舞活動)活動,邊歌邊舞,多色布的百褶裙有節奏地擺動,銀制領花與黃火交相輝映,頭頂的花布帕迎風飄揚,顯示出濃郁的民族特色。

    相傳古時候,有個足智多謀的彝族首領,臨危不懼,在重兵壓境的關鍵時刻,率領眾將土圍著一堆堆篝火縱情歌舞,鑼鼓聲、歌聲、歡呼聲,猶如千軍萬馬,威震四方。敵軍誤判對方援軍已到,慌忙撤退。彝族人民乘勝追擊,獲得全勝。從此.彝家用“踏歌”形式紀念這次勝利。屆時,山區彝族青年比賽盪鞦千,用山上的野藤在兩山之間架起鞦韆,由這山蕩到那山,飛越深澗,男女老少皆來祝興。姑娘們夾在觀看的人群中,尋求自己的意中人。勇敢的“蕩者”受到姑娘們的青睞。活動多以村寨為單位。為保節日期間村寨的安寧,有“扎大路”的風俗,在每個人寨的港口,用樹枝、石頭等把路堵死,嚴禁外人進入。現在“扎大路”已逐漸變為象徵性的。

    賽裝節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聚居在永仁縣直苴地區及附近中和、大姚縣桂花等地的彝族人民,都要聚集在一起歡度賽裝節。所謂賽裝節,就是服裝、服飾大比賽的日子。這是一個充分顯示彝族人民聰明智慧和勤勞能幹的節日,也是一個愛美比美的節日。

    賽裝場上,色彩紛呈,滿眼都是花花綠綠的鮮艷服飾,令你目不暇接。彝族婦女不光是在帽子、衣服、圍腰上繡花,而且還在挎包、鞋子、鞋墊上也繡滿了各種圖案。並且各人的工藝、構圖、用色都互不相同,各有韆鞦。風雨雷電,日月星辰,山水木石,花鳥禽獸,各種人物都可以入繡。其構圖上的繁簡虛實,形象的誇張變形,色調上的對比反差,令人嘆為觀止。

    虎神節

    跳虎節(俗稱)聞名全州,它幾乎濃縮了彝族羅羅人生産生活的全部內容,是彝族虎圖騰崇拜的典型表現。老虎笙從正月初八接虎祖開始,到正月十五送虎祖結束,全部由成年男子飾虎操演生産、生活技能,祈求虎神保祐村民平安,迎新辭舊。朋友們要是有幸趕上跳虎節。定會被那浩大的舞隊,精彩的舞姿,古樸醇厚的民風民情所吸引。

    雙柏縣小麥地衝一帶的彝族,農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過虎節,彝語稱為“羅麻"。是日,全村成年男人于村後祭拜土主後,經巫師占卜擇出8人。這 8人披上畫有虎斑紋的坡氈,臉、腳、手繪上虎紋,化粧為虎,在黑虎頭率領下跳各種模擬生産、生活、生殖的舞蹈,到全村為各家各戶驅鬼除祟,彝族語稱為“羅麻乃轟"。

    彝族虎節屬虎圖騰的遺鳳,作為民族民間文化活動,跳虎笙受到群眾的喜愛,除多次參加全州、全省的表演外,1997年還應邀到日本參加國際民間藝術文化交流。

    大刀會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傳統的盛大節日,除了耍火把,以火除祟,祭祀祖先、神靈,舉行歌舞、體育活動,開展物資交流等外,各地還有一些不同的內容。最具特色要數祿豐縣高峰鄉彝族每年火把節期間舉行的大刀會。

    大刀會因高峰鄉附近的彝族成年男人參加而得名。每年農曆的六月二十四日前,彝族成年男人都要把準備好的帶3尺多長木把的"關公刀"磨得亮亮的,屆時穿上節日的盛裝,戴上插有野雉毛的頭飾,扛上大刀,到火把梁子匯齊。由3個戴面具的神即"倫司頗""庚英頗""薩昔頗",分別代表天神、地神、人神。3神帶領手持大刀的群眾在山頭上衝殺,反復表演打鬥、拼搏、格殺的動作,喊殺聲震天動地,仿佛回到了殊死廝殺的古戰場上。最後,大刀隊在畢摩的帶領下,在嗩吶和鼓樂聲中到村寨中,為各家各戶表演大刀舞,驅鬼除祟。

    十月節

    彝族除了同漢族一樣稱除夕為過年外,北部方言彝族民間還有一個過年日,即在每年農曆十月至十一月期間,由畢摩擇出3天吉日過年,稱為"十月年",也稱過小年。

    過年時,人們歡聚在一起,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年節期3天中,第一天接祖,由畢摩做法事,由德高望重的老人領頭,虔誠地把祖先接回寨中來,將清潔後的祖宗靈位供奉起來,殺羊宰豬,以酒血祭祀祖先,用"祭祀調"歌頌祖先創業的艱辛和功績,表達後輩的緬懷探情。

    密枝節

    這是一種原始崇拜儀式,是雲、貴兩省彝族的重大節日之一。但它沒有固定、統一的節期,每年冬季由“畢摩”擇吉日舉行節日活動。當天,各村男子帶上殺過的整只白羊,前往深山密林中的專用祭場去舉行祭祀,祈求莊稼豐收,六畜興旺。

    關於“密枝節”的由來也有個傳説。相傳,古代有個放牧牛羊的能手,名叫“密枝”。他成年累月幫助人家放牧並看管牛羊,人們都很感謝他。一年的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主人給他一隻雞、一升米和一斤肉,叫他回家過年。但他無家可歸,又不便去別家借宿(因為是除夕之夜,非比平常),只好蜷曲在別人的屋檐下,不幸當夜就被高寒酷冷奪去了生命。人們對此十分痛心,非常惋惜。為了紀念他,彝族人民就用他的名字立了一節目叫“密枝節”。但是由於他死於除夕之夜,不便立節日于這天,故改由“畢摩”于每年冬季裏臨時另擇日期過節。

    春節

    如今,不少地區的彝族同漢族一樣也歡度春節,雲南境內的彝族更是把它當作隆重的節日來過。但他們歡度此節卻別具特色。例如,過年時,人們(每戶)要在天井、場院栽上一棵青松,象徵高齡長壽,猶如松柏長青。春節期間,青年男女聚集到廣場或風景區,男子中有的帶上長約三尺的大三弦,有的抱著月琴,有的拿著笛子,女子大都穿戴一新,唱的唱、跳的跳,和著男子演奏的節拍,輕歌曼舞,盡情歡娛。有的地區還舉行彝族傳統的摔跤比賽。人人都沉浸在節目的歡樂之中。各個民族歡度同一節日,更加增進民族之間的友誼與團結。除了春節,雲南、貴州兩省的彝族還有過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等節目的。

    白芝姑“蕎年節”

    在永仁縣的深山野嶺中,有個叫白芝姑的高寒彝族村寨。每年農曆四月第一個屬龍日,當地彝族百姓都要舉行盛大的活動,俗稱“蕎年節”。

    白芝姑屬永仁縣猛虎鄉麼苴地村委會,地處金沙江畔彝山腹地。

    也許是由於遷徙路線或時間的不同,白芝姑彝族分成了不同的支系,節日習俗也各具特色。“蕎年節”即為楚雄境內直苴、麼苴地、白芝姑、薄片乍、阿裏地、涼山箐一帶彝族獨特的節日之一。

    “蕎年節”是當地彝族群眾最重要、最熱鬧的節日。節日這天早晨,伴著第一聲老公雞的啼鳴,由寨子裏德高望重的俚頗長老敲響第一聲清脆的銅鼓聲,告訴人們“蕎年節”已經到來,節日活動即將開始。此時,穿著節日盛裝的村民們陸續從各個寨子集中到舉行節日活動的場地上,然後根據節日活動內容,各自忙碌著。婦女們的主要任務就是準備祭祀用的祭品和節日飲食,青壯年則做好接蕎種的準備工作,未婚青年乘此機會盡情歌舞、談情説愛。活動通宵達旦,場面熱鬧非凡。

    活動開始,第一項內容是接“蕎神”。大家在銅鼓手的帶領下,踏著鼓點,順序走到蕎麥地裏,繞地一圈,開始叫蕎種。此時正是收穫蕎麥的季節,叫蕎種就是要蕎種不要再依戀田野,請蕎種隨蕎麥一同回到家家戶戶的糧倉裏,和山裏人一同幸福地生活,到來年播種時節再回到山野中去。

    接蕎種儀式結束後,每人在附近折一枝綠樹枝帶回家,喻示附著在樹枝上的蕎種已隨自己回來了。綠樹枝帶回家後,要將其插在樓海底上,待第二年開春播種時,再送回到地裏。

    接下來是舞蹈表演。寨子中央的場壩上,只見頭戴面具、身穿長褂、手持木棍的十幾個裝束奇特的彝家漢子,以放在場壩中央的一張八仙桌為中心,圍成一個大大的圓圈,邊跳邊唱邊表演各種樣式的舞蹈動作。據説,在遠古時期,一場大火把彝族人的所有房屋、糧食燒了個精光,當時不要説有口糧食吃,就是連糧種也顆粒不剩,人們在饑餓和痛苦中苦苦掙扎。後來不知是誰在一個倒扣的碗底下發現了幾粒倖存的蕎種,人們把蕎種播在山坡地上,頂著烈日到很遠的山腳挑水澆灌,白天黑夜輪流守護,精心管理,就這樣一直到了來年的四五月,蕎麥終於開花結籽,彝族祖先靠這幾粒蕎種生存並繁衍了後代。這就是彝族蕎年節的來歷。為了使後人永遠記住這段痛苦的農耕歷史,每年的蕎年節,彝族人都要進行這些舞蹈表演,以示不忘昨天的艱難。

    人們在做完各種活動後,便相約在一起對歌、跳竹竿舞、跳葫蘆笙舞。長者則圍坐在場子中央的八仙桌旁,飲酒敘事、對歌。

    “蕎年節”實際上是農業祭祀性節日,它實際上表達了彝族人的一種自然崇拜,這是農業民族一種期望豐産豐收的共同心態的外露。

    白芝姑“蕎年節”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蕎菜節

    居住在西疇縣雞街鄉曼龍村的花倮人,是彝族的一個支系,有110戶490余人,他們至今仍保留著古樸而獨特的傳統文化和濃郁的民族風情,每年農曆四月一個屬龍的吉日是他們的“蕎菜節”,也稱“蕎菜年”。

    蕎菜節是花倮人自己獨特也是最隆重的節日,如同過春節,村民一般停工數日,多邀請親朋好友相聚,殺豬宰雞祭獻祖宗和神靈,祭品中必須有蕎菜和魚。他們將煎煮好的棍子魚裝入盤中,奉于貢桌,再在魚上盛一碗新鮮米飯,這是花倮人的送神飯,然後擺上蕎菜和其它蔬菜。傳説古時,花倮人全村外出捕獵,村莊燃起大火,燒燬了他們的全部房屋、財産和糧食,絕望中,一長者在廢墟中找到被碗覆蓋著而沒有被燒燬的一碗蕎子,他們以這碗蕎子為種子,繼續耕種,才得于生存、繁衍。花倮人在遷往西疇途中,正值農曆四月中旬,暴漲的洪水攔住了去路,數日無路可走,饑餓、寒冷圍困著人群。忽一日,河上彩虹飛舞,一對巨大的棍子魚游過來,首尾相銜,搭成橋,人們從魚背上安全跨過河流,來到了曼龍。這一天正巧屬龍,花倮人以這個日子作為節日,並從此把棍子魚當作神來祭拜。

    節日期間,男女老少身著盛裝,全村歡聚,跳葫蘆笙舞和弦子舞,通宵達旦。弦子舞曲調奔放,舞姿熱烈而不失纏綿,人們或成對、或集體一起跳。青年男女則借此互相交流,談情説愛。葫蘆笙舞有其獨特的地方,當一男性吹響葫蘆笙時,婦女們便排成排,聞笙起舞,從頭部至足踝一刻不停地呈“S”形擺動,動作簡潔明快,節奏則與迪斯科舞相近,因此被著名舞蹈家、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戴愛蓮譽為“中國式的迪斯科。”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