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節日>> 少數民族節日
 
藏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11月09日   來源:中國政府網綜合

    藏族節日文化是中華民族爭奇鬥艷的民俗文化中的一朵耀目之花,它是以文化活動、文化産品、文化服務和文化氛圍為主要表現,以民族心理、倫理道德、精神氣質、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為深層底蘊。它是藏族民俗文化、古代文化、宗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藏族節日的起源和性質是多樣化的,雖然大部分和藏族人民崇信的佛教有關,但從藏族節日文化中還可以追尋藏漢文化歷史文化的概貌,還可以追尋藏漢文化交流的歷史線索。這些生動活潑的節日表明:中華民族文化是由五十六個兄弟民族文化所構成的既多樣而又具有統一特質的偉大文化。因此,藏族節日文化是藏族社會歷史的一面鏡子,又是一幅恢宏壯觀的藏族風俗畫卷。

    藏族的節慶活動很多,幾乎每一月都有一個節日,而且民間節日和宗教節日互相穿插。新中國成立以來,更為藏族的節慶活動增添了新的內容,如“五一”、“六一”、“七一”、“十一”都是。傳統節日中以藏曆新年、沐浴節、雪頓節和望果節最有規模、最具特色。

    一、民族節日

    1、藏曆年

    藏曆年的確定,是與藏曆的使用有密切的關係的,藏曆年的正式使用,是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農曆丁卯年(公元一0二七年)開始的。從此,藏曆的用法便沿襲下來。

    藏曆年是藏族傳統節日。每年藏曆正月一日開始,三至五天不等.藏曆十二月初,人們便開始準備年貨,家家戶戶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種子,培育青苗。十二月中旬每家每戶陸續用酥油和白麵炸油子馃(卡賽),油馃子的種類很多,有耳朵狀的“古過”,有長形的“那夏”,有圓形的、“布魯”等等。接近年關,每家都要準備一個畫有彩圖的長方體竹素琪瑪五穀鬥,鬥內裝滿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麥粒、人參果等食品,上面描上青棵穗、雞冠花和用酥油做的彩花板。並準備一個彩色酥油塑的羊頭。這一切都具有喜慶豐收,預祝來年風調雨順、人畜興旺的含意。除夕前兩天屋內外進行大掃除,擺新卡墊,貼新年畫。二十九晚飯前在灶房正中墻上,用幹麵粉撒上“八吉祥微”。在大門上用石灰粉畫上象徵永恒吉祥的“”字符號,表示人壽糧豐,歲歲平安。除夕晚上,各家在佛像前擺好各種食品,為了使節日期間有充足、豐富的食品,在這天晚上,全家人還忙碌到深夜。這天晚飯,各家要吃麵團突巴(古突)。在麵糰突巴中特意製作幾個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夾心不同的麵糰,每一種夾心都有一種説法,石子預示心腸硬,木炭預示心黑,辣椒預示嘴如刀,羊毛説明心腸軟。吃到這些夾心的人,均即席吐出引起鬨堂大笑,以助除夕之興。這是一種飲食娛樂活動,無論誰吃到什麼,都必須即席吐出,這往往引起鬨堂大笑,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歡樂氣氛。

    到初一這天,將青苗,油馃子、羊頭、五穀鬥等擺于佛龕茶几上,預祝新的一年人壽糧豐。大年初一天不亮,家庭主婦便從河裏背回“吉祥水”,然後喚醒全家人,按輩排位坐定,長輩端來五穀鬥每人先抓幾粒,向天拋去,表示祭神,然後依次抓一點送進嘴裏。此後長輩按次序祝“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後輩回賀“扎西德勒彭松措”(吉祥如意,功德圓滿)。儀式完畢後,便吃麥片土巴和酥油煮的人參果,接著互敬青稞酒。初一一般禁止掃地,不準説不吉利的話,互不走訪做客。

    初二親友之間相互登門拜年祝賀,互贈哈達。男女老少都穿上節目的盛裝,見面互道“扎西德勒”、“節日愉快”,此活動持續三五天。藏曆新年期間,在廣場或空曠的草地上,大家圍成圈兒跳鍋莊舞、弦子舞,在六弦琴、鈸、鑼等樂器的伴奏下,手拉手、人挨人地踏地為節、歡歌而和,孩子們則燃放鞭炮,整個地區沉浸在歡樂、喜慶、祥和的節日氣氛之中。在城鄉演唱藏戲,跳鍋莊和弦子舞。在牧區,牧民們點燃篝火,通宵達旦地盡情歌舞。民間還進行角力、投擲、拔河、賽馬、射箭等活動。

    2、沐浴節

    沐浴節,藏語叫“嘎瑪日吉”(洗澡),是藏族人民特有的節日,在西藏至少有七八百年的歷史 。在藏曆七月六日至十二日舉行,歷時7天。藏族人民按佛教説法,青藏高原的水具有八大優點,即一甘、二涼、三軟、四輕、 五清、六不臭,七飲不損喉,八喝不傷腹。因此七月份被人們稱為沐浴的最佳時間。時值夏末秋初,萬里高原風和日麗,天高雲淡。無論是城市、農村還是牧區,男女老少全家出動,來到河邊溪畔歡度一年一度的沐浴節。屆時,藏族人民攜帶帳篷和酥油 茶 、青稞酒、糌粑等食品,紛紛來到拉薩河畔、雅魯藏布江邊,來到青藏高原千江萬湖旁爭相下水,盡情在水中嬉戲,游泳。他們在河灘草坪樹蔭下搭起帳篷,圍上帳幕,鋪上卡墊。老年人在河邊洗頭擦身,年輕人在河中洗澡游泳,孩子們在水裏嘻戲打水仗,此時的婦女們也毫無顧忌地盡情沐浴,把身體和全家的衣物都洗得乾乾淨淨。休息時,一家人圍坐在帳篷裏,品嘗芳醇的青稞酒和噴香的酥油茶。帳篷裏時時飄出陣陣歡聲笑語。沐浴節這七天中,人們不僅天天來到河邊沐浴,還要把家裏所有的被褥統統清洗乾淨,所以沐浴節既是藏族人民所喜愛的傳統節日,又是一年一度最徹底的、群眾性的衛生活動。

    3、望果節

    望果節已有1500多年曆史,是西藏人民渴望豐收的傳統節日。“望果”是藏語譯音,“望”藏語意思是田地、土地,“果”意為轉圈,意為“繞地頭轉圈”。雅魯藏布江中游和拉薩河兩岸的農村,非常盛行過“望果”節,其他地方也有,但節日稱呼有所區別, 拉孜、定日一帶,稱為“雅吉”,即舒服的夏日;工布巴拉雪山周圍是半農半牧區,稱為“ 幫桑”,即吉祥草地,時間差不多,都在莊稼黃熟,準備開鐮之前舉行。解放前,藏族是在 “鳥王”——大雁南飛的季節到來之前過望果節。望果節是藏族重要的文化現象,關於它的 來歷、儀式、地或性特色 多姿多彩。

    相傳早在公元5世紀末,藏王布德貢堅為確保糧食豐收向本教教主請教。教主施旨,讓農民繞田轉圈,由手捧香爐、高舉幡桿的人作前導,由高舉纏繞哈達的木棒和羊右腿的本教教主領路,領著持青稞穗或麥穗的本村鄉民繞地頭數圈後,把各種谷穗插在糧倉和神龕上,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望果”節歷時一至三天,于秋收前擇吉日舉行。每年這天,藏族人民都身穿節日盛裝,有的打著彩旗,有的抬著青稞、麥穗扎成的豐收塔, 豐收塔上係著潔白的“哈達”,舉著標語,有的敲鑼打鼓,唱著歌曲和藏戲,有的抬著毛主 席像,繞地頭轉圈,繞圈後,人們攜帶帳篷,青稞酒,一邊説古道今,一邊狂歡暢飲,有的 還舉辦傳統的賽馬、射箭、賽牦牛、騎馬拾哈達和歌舞、藏戲比賽。商業部門也組織物資交流,供應民族特需商品和日用百貨,收購土特産品。望果節過後,開始了緊張的秋收播種。

    4、轉山會

    藏族傳統節日,又稱沐佛節、敬山神。流行于甘孜、阿壩藏族地區。每年農曆四月八日誕辰時,有九龍葉水為其沐浴,故又稱沐佛節。每年這一天,甘孜藏區遠近群眾身著民族服裝,匯集到跑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們先到寺廟裏燃香祈禱,焚燒紙錢。然後轉山祭神,祈求神靈保祐。轉山後,支起帳篷進行野餐,演藏戲。唱民間歌謠,跳鍋莊舞、弦子舞,騎手們還進行跑馬射箭比賽。 在此期間,人們還要舉行物資交流活動和其他文化體育活動。

    5、採花節南坪縣博峪一帶藏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日舉行,節期兩天。傳説,很久以前博峪是一個荒僻的山溝,人們以採集和狩獵為生,以樹葉和獸皮做衣服。一天,從遠方來了一位叫蓮芝的姑娘,她美麗善良,心靈手巧,教會 了當地人們開荒種地和織布縫衣,還採來百合花為人們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 這天,蓮芝上山採花,被鎳風卷下懸崖摔死了。人們很悲傷,便在這一天上山 採花紀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採花節。

    6、黃龍寺廟會

    黃龍寺廟會是阿壩州藏、羌、回、漢等民族的傳統節日。每年夏曆六月十五日在松潘縣黃龍寺舉行。座落在阿壩州松潘縣岷山南麓叢山中的黃龍寺,它背依海拔5700多米岷山主峰雪寶項,因山頂上的清泉帶著鈣質飛騰而下,鋪滿了一條乳黃色、猶如一條黃龍飛騰而下的自然奇景,鑲嵌著3400多個大小彩地,它們相互連接、五彩交輝。後人建寺,以廟會吸引鄰近省、州、縣信眾朝拜,逐漸形成民俗節日。

    每年農曆六月初十起,各地遊人或騎馬,乘車或徒步,帶上炊具、帳篷來到這裡旅遊。集會上,人們不但要觀賞黃龍寺的風光,而且舉行藏戲表演、民歌對唱;青年壯士們,還要進行摔跤、射箭等活動。六月十五是節日的高潮,黃龍寺及周圍的山腰林間排滿各種土特産品,形成盛大的物資交流會。老人們進寺燒香,祈祝禱一生平安。年輕人載歌載舞,通宵達旦。

    7、牧民節

    阿壩州藏族牧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下月初舉行,節期一般為一週。節 日前,家家戶戶打掃衛生,在太陽快下山時,將垃圾向西邊倒去,意在讓太陽 的火焰將一切不祥之物燒化。然後,各家準備好青稞酒、酸奶等節日食品。節 日的第一天早晨,各家父女爭背吉祥水。然後,用加奶的吉祥水洗臉洗手,用 洗凈的手燒柏香,祈求水草豐盛、牛羊興旺。接著,全家圍坐一起歡宴。節日 前三天,各村寨跳舞唱歌,比賽摔跤和進行各種娛樂活動,不出村外。三天后, 人們開始走村串戶,相互祝賀節日快樂。每天夜晚,人們聚集到村寨外,燃起 篝火,載歌載舞。

    8、俄喜節

    為藏族傳統節日,流行于木裏縣一帶。節期在每年農曆臘月初七日。傳説, 古時候木裏一帶很富庶,西藏和雲南的八個藏族支系千里迢迢遷來居住,定居那天,是臘月初七日,人們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縱情歡樂。以後,每年這一 天都要舉行紀念活動,世代相傳,成為固定節日。節日前一天,各家忙著準備 豐盛的食物。節日這天,全家圍坐在一起,舉杯暢飲。按習慣,要讓貓和狗飽 餐一頓,如果它們先吃肉後吃飯,就兆示著來年風調雨,農牧業豐收。夜晚。 人們圍著一堆堆篝火。對唱山歌和跳舞。

    9、謝水節

    流行于冕寧縣一帶。每年農曆三月初六舉行。其主要內容 是求雨和祈子。是日,喇嘛帶上用糌粑做成的青蛙、蛇和癩蛤蟆,每家隨去一 二人。來到水溝邊,喇嘛一邊唸經一邊把糌粑做的動物放到水中。返回時,大家打著雨具,嚷嚷鬧鬧,表示雨已下起來了。接著,人們去敬一個圓形的塔子。 塔內放有一把刀子和一個小鑼鍋,代表生育。久婚無子的婦女向塔神許願,祈求生子。敬塔後生了孩子的儂,該日要去敬塔還願。

    10、上九節

    流行于寶興縣一帶。每年農曆正月初九舉行。是日,人們匯集到山下,舉辦燈會和表演獅舞等,盡情歡舞高歌。夜晚,舉行別具一格的男女對壘摔跤,結果常常是男敗女勝,引起轟堂大笑,將節日活動推向高潮。

    11、賞花節

    又稱看花節,流行于馬爾康一帶。每年農曆六月舉行,時間一般3-5天,有的地方長達10余天。人們帶著食品、帳篷,騎著駿馬,成群結隊到野外遊玩,欣賞山花。他們搭好帳篷,熬好酥油茶,盛滿青梨酒,一邊吃喝,一邊賞花,一邊祝福。晚上,燃起篝火,高歌歡舞。節日期間,還要舉行摔跤、賽馬等活動。也是青年男、女談情説愛的機會。

    12、觀花節

    藏語叫“若木鳥”,是觀山的意思,每年的農曆六月十八舉行,一般是以各村寨為主,一起下帳房遊耍,每次的活動,少則三四天,多則十來天。過觀花節期間,人們向前來參加遊玩的客人敬獻哈達,並熱情地迎進帳房,盛情款待。到了夜晚,男女老少手拉手,在舞隊首領手中的串鈴伴奏下,圍著篝火,踏著優美的舞步,唱著民歌、載歌載舞,以至通宵達旦。

    13、賽馬會

    流行于紅原縣等地。每年農曆七月一日舉行,節期一天。賽馬是是藏族民眾十分喜愛的一項活動,它不僅是農牧閒暇之餘集合、交流農牧業 生産經驗的場所,而且是藏族人民精神的展示。在所有民間傳承流播的藏族節日中,幾乎都少不了賽馬活動。 賽馬不僅以母題形式在節日中顯現,更為重要的是,建立在對馬濃郁信仰之上的藏族人民,就形成了這樣一個民族傳統的 “賽馬節”,並且此項活動有著悠久的歷史。屆時,該縣及附近各地藏族群眾身著傳統的民族服裝,從四面八方直到賽馬場,進行多種形式的賽馬活動。有集體比賽速度的,有分隊進行接力比賽的,有表演跑馬射箭的,有表演賽馬技巧的,十分熱鬧。賽馬結束後,人們就互相交換土特産品。

    14、插屋頂旗

    插屋頂旗為藏族節日習俗。每到新年,各家即將一面刻有藏文經文的紅黃白三色布旗插在屋頂上。禳災祈福。布旗高低大小不一,色彩也因地而異。有的白布紅邊,有的紅黃相間又飾以黑色條紋。旗面多為長方形,也有方形和三角形的。有將旗綁在旗桿上,有的則紮在樹桿上。有的插一面旗,有的插幾面旗。

    15、白馬歌會

    為白馬藏人節日習俗。流行于平武縣,每年清明節前後舉行。白馬藏人能歌善舞,傳統的文化活動在漢區的春節期間舉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新文化的傳入,他們萌生了創立自己節日的願望。有關部門因勢利導,于1982年舉行辦了首屆山寨歌會。從此約定俗成每年舉辦一次。

    16、林卡節

    藏語稱“孜木林吉桑”,意為“世界歡樂日”。也有人稱之為“郊宴”。是西藏自治區拉薩、日喀則、昌都等地區藏族人民的傳統娛樂日。每年藏曆五月一日左右舉行,節期不定,有些地方長達十多天。屆時,藏族群眾扶老攜幼,帶上食品、青稞酒、酥油茶、卡墊、帳蓬,以及各種娛樂用具和樂器,來到幽雅恬靜的林卡(藏語音譯,意為園林、花園,其中多植柳樹,所以民間又把逛林卡稱之為“耍柳林子”)。在草坪上、古樹下支起白色的帳蓬,圍上幾塊床單或塑料布,鋪上卡墊,一邊彈六弦琴,一邊喝酥油茶或青稞酒,歡聚野宴。有的打撲克,有的下棋、打克朗球或聊天談笑,還有的在綠草地上歡歌漫舞。此外,節日期間,還要舉行一些宗教儀式和騫馬、射箭等文體活動。

    二、宗教節日

    1、雪頓節

    雪頓節,是西藏藏族人民的重要節日之一,每年藏慶七月一日舉行,為期四、五天。雪頓是藏語譯者,意思是“酸奶宴”,於是雪頓節便被解釋為喝酸奶子的節日。後來逐漸演變成以演藏戲為主,又稱“藏戲節”。按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的規定,每年藏曆六月十五至七月三十日為禁期,大小寺廟的喇嘛不許外出,以免踩死小蟲,待七月三十日解禁之後方可下山。喇嘛下山時,農牧民拿出酸奶敬獻,形成雪頓節。到17世紀下半葉至18世紀初,清朝皇帝冊封了五世達賴阿旺·羅桑嘉措和五世班禪羅桑意希,賜給金冊、金印,從此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進一步鞏固。這時雪頓節開始演出藏戲。達賴喇嘛從布達拉官移居羅布林卡,雪頓節時藏戲班子來到羅布林卡演唱。屆時,拉薩市附近的居民,身著鮮艷的節日盛裝,扶老攜幼,提上酥油桶,帶上酥油茶對來到羅布林卡在繁茂的樹蔭下,搭起色彩斑斕的帷幕。在花香草肥的綠茵上,鋪上新卡墊、地毯,擺上果品佳肴,席地而坐,邊飲邊談,載歌載舞,觀看藏戲,享受節日的歡樂。下午,各家開始串帷幕做客,主人向來賓一敬三口乾一杯的“松準聶塔”(酒禮),唱各種不同曲調的勸酒歌。欲罷,客人將酒三口飲完。敬酒聲、祝福聲、歡笑聲此起彼伏。當晚霞染紅天際時,人們才踏著暮色離開林卡。

    近年來,自治區各機關單位還將大型 的文藝活動,學術研討,經貿交流會安排在雪頓節期間,使場面更加熱鬧非凡。

    2、大佛瞻仰節

    藏族信仰佛教,不少節日均與宗教有關。西藏的日喀則僧俗民眾每年藏曆五月間在扎什倫布寺舉行大佛瞻仰節。

    扎什倫布(藏語音譯“吉祥須彌山”)寺,喇嘛教格魯派(黃教)第四大寺。在西藏日喀則尼色日山下,為歷世班禪的駐錫地。

    扎什倫布寺的大佛瞻仰節,是由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公元1 3 5 7 -1 4 1 9 )的第子根頓珠巴(公元1 3 9 1 -1 4 7 4 年)于公元1 4 6 8 年創辦的。最初的佛像與展佛臺僅有十幾米高。隨著宗教的興盛,從四世班禪洛桑·確吉堅讚(公元1 5 6 7 -1 6 6 2 年)開始,歷代班禪大師都對佛像及展佛臺進行更新和擴建,逐漸形成寬闊宏偉的規模。

    展佛臺建在扎什倫布寺的後山坡上,佛臺由磚石水泥砌成,高2 8 米,長4 1 米,四週有石砌圍墻。遠遠望去,猶如寬闊的銀幕。

    瞻仰節歷時三日,每天展出不同的佛像,供信徒朝拜瞻仰。第一天,展出“過去佛”,即無量光佛;第二天,展出“現在佛”,即釋迦牟尼;第三天,展出“未來佛”,即吉尊強巴貢波。大佛瞻仰節莊嚴隆重。節日期間,扎什倫布寺的五百名喇嘛身披袈裟,舉行盛大法會。每天清晨將彩緞製成的巨幅佛,捆在梯形木架上,由1 6 人抬起,前有“獅子”引路,後面儀仗隊尾隨,緩緩來到展佛臺前。9 時左右,大佛懸挂空中,在陽光下,彩緞光彩奪目,極為壯觀。

    節日期間,來自江孜、白朗、薩迦、拉孜、南木林等縣和日喀則各區的僧侶信徒,趕著毛驢、馬車,穿著節日服裝,聚集在扎什倫布寺的門前,瞻仰大佛。

    3、牛王會

    調牛節是藏族民眾對牛在農業生産中重要地位的認識,他們在日常勞動中培養出對牛的濃烈情感,從而出現了大量的牛文化現象,他們視牛為神,以牛為獻祭神靈的最佳犧牲,於是牛王會也就出現了。牛王會從農曆八月十五日開始,一般延續十多天 ,有時甚至歷時一個月之久。人數常達千人以上。在牛王會期間,人們請黑叭(巫師)唸經 、吹牦牛角、宰殺數十頭牦牛或上百隻羊,狂歡濫飲,無比熱鬧。由於牛王會耗資巨大,所以近百年來這種大 規模的牛王會僅舉行過一次。參加牛王會的成員都具有共同的血緣關係,它還屬於祖先崇拜的文化節日之列。

    4、傳昭大法會

    是西藏最大的宗教節日。藏語稱“默郎欽波”或“堅安曲巴”,意為“正月十五供奉”。節期從藏曆正月六日到正月二十日,屆時拉薩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三大寺的僧人都集中在拉薩大昭寺。各大喇嘛寺都要舉行盛大的酥油花展,以五色酥油塑造各種人物、動物、花卉,大者數尺,小者數寸,做工精美,形象逼真,件件堪稱藝術珍品,這是寺院僧侶的創作與創造。寺院周圍的藏民紛紛到寺院欣賞僧侶們的傑作,觀看酥油花展,並同僧侶一起舉行迎佛、轉經等宗教儀式,具有濃厚的宗教氣氛。

    這一節日的來歷,據傳是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為紀念釋迦牟尼、光大佛學,聚集了萬餘名僧侶在藏曆正月初八至十五日,在拉薩大昭寺組織了一次發願祈禱大法會,並舉行格西學位考試,西藏其他地 方的佛教信仰者也前來朝佛。在此期間,宗喀巴夢見荊棘變為明燈,雜草變為鮮花,山石變為奇珍異寶,寺內奇花異卉、燦爛奪目。宗喀巴為了再現夢境,組織僧侶用酥油塑造各種花卉、樹木、禽獸、人物,連同百盞酥油燈一起供奉在佛像前。此後,規模不斷地擴大和豐富,使祈願大會成一個固定的宗教節日,還十分盛行,其規模不亞於剛創立之時,一直到今天。

    5、酥油花燈節

    藏曆元月十五日,(2000年2月19日)也是傳昭大法會的最後一天,是藏族人民規模宏大、絢麗繽紛的酥油花燈節。白天,人們到各寺朝佛祈禱;夜晚,拉薩八廓街舉行酥油花燈會,滿街搭起各種花架,上面擺滿有五顏六色的各種神仙、人物鳥獸和花木形象,還有木偶表演。花燈點燃之後,宛若群星降落,閃閃爍爍,一片輝煌。西藏各地方官員、群眾也趕 來看花燈。夜間,郊區農人進行載歌載舞,對歌比賽,有時還延續幾天才能結束,這是拉薩最熱鬧,最快活的節日。

    6、薩噶達瓦節

    藏曆四月十五日(2000年6月16日 ),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誕辰、成道及圓寂的日子。也是藏族人民的傳統節日, 藏曆四月是佛日,因此,用藏語就稱之為“薩噶達瓦”。每年的藏曆這一天,藏族男女身著 節日盛裝,按照他們的傳統習俗,成群結隊地匯集在雄偉的布達拉宮背後的龍王譚舉行這聖 大的節日,經過長期發展,薩噶達瓦節逐漸演變成為藏族人民春夏遊園和預祝農牧業生産豐收的群眾性節日。在節日期間,人們有的搭起色彩斑斕的帳篷,有的擺上青稞酒,酥油茶, 全家歡歌笑語,小憩于湖邊。接著,藏族青年們圍成圓圈,踏地頓節,歡歌而和。現拉薩市 藏戲團及其他文藝團體也來進行文藝演出,為節日助興。

    7、祈禱節

    祈禱節是藏族地區最為隆重的既是大型宗教活動,也是民間性的節日活動,藏語叫“莫郎切波”。在州內藏區,有兩類這種盛會,一是格魯派的祈禱節;一是藏族原有的宗教,本波教的祈禱節。格魯派的祈禱節與西藏拉薩一帶的祈禱節相同,每年舉行兩次,一次是在農曆六月十五,一次是農曆正月初一至初三。正月的祈禱節比夏季的祈禱節要隆重。州內還有本波教的寺廟和信徒,他們至今還保留著濃厚的原始宗教的習俗。每年也有極為隆重的兩次祈禱節,一次是在農曆六月十三至十五,據説這次祈禱會,是為了紀念在安多地區“降魔建寺”的阿尼雄大師而舉行的,他是本波教的始祖登巴辛繞的弟子。另一次的祈禱節,是在農曆正月十三至十六,在祈禱會上,全寺僧人在活佛的主持下,為這個地區在新的一年裏去災滅禍、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而祈禱、正月十五是祈禱節的高潮期,這天,如松潘本波教寺院尕米寺,前來朝覲的有來自若爾蓋、紅原、九寨溝等地的香客及本地群眾,多達2萬餘人。前來參加盛會的人們,在正月十三或十四要去轉一圈尕米寺後的聖山——小西天。正月十五一早,寺裏僧侶喇嘛,披上新袈裟,由寺內樂隊吹響的大、小銅號,隨後全寺和尚齊聚經堂誦經,並由活佛安排這一天各人的責任。近12時,和尚們向前來朝覲的各地香客和觀眾,表演“跳神”節目(也稱訪仙舞),跳神的內容既有歌頌歷史上藏漢團結的故事,也有根據本波教經典故事而編跳的舞等。

    8、燃燈節

    為了紀唸佛教改革家,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逝世而舉行的活動,于每年農曆八月十五舉行。這天凡屬該教派的各大小寺廟、各村寨牧民,都要在寺院內外的神壇上,家中的經堂裏,點酥油燈,晝夜不滅。人們穿上節目的盛裝,群聚在為佛教大師而誦祈願經的寺院前,高誦“六字真經”,向怫的神靈祈願、磕頭,各村寨的男人們騎上馬,帶上早已備好的柏香樹枝,到村旁的神塔前,高誦禱詞,舉行盛大的煨桑儀式。並向天空拋撒印有獅、虎、龍、鵬的“龍達”(風馬),繼而,騎手們為寺院的僧人們和全村寨的人們,表演馬術;男女青年跳起“鍋莊”,老人們坐在看臺上邊喝酒、聊天,由歌手唱祝願歌,由能説善唱的藝人説唱藏族民間長詩、格薩爾王傳等,直至圓月升起,人們才扶老攜幼,高唱誦念“六字真經”愉快地回家。

    9、扎崇節

    扎崇節是阿壩縣藏族人民特有的節日,由宗教活動而演變為民間貿易節日,“扎”是陶器之意,“崇”是市場的意思。所以,它是由交易陶器為主要市場的大型交流會。節日期間引來川、甘、青三省邊界人們集會貿易。它始於18世紀末,阿壩麥桑第九世土官阿木讓,因説要到拉薩去拜佛,但後來卻未能去拉薩,為求佛赦免許諾不行的罪過,在幾位老民的建議下,她把所轄牧民們.集中在一起念“真經”。從此,每年的農曆五月二十日,便成了牧民們聚在一起,誦念“真經”的日期,匯集之地在今縣城處。到了19世紀初,麥桑土官的勢力漸為擴大,所以一年一度全體牧民念“真經”的聚會日,漸漸成了較為隆重的民俗節日。集會上,人們不但要念“真經”,而且村與村之間,舉行各種文體活動,如賽馬、摔跤、跳鍋莊等。並在聚會上,出現了省內外來交易陶器的許多商人,人們對這些陶器大受歡迎。雖然後來在聚會上出現了陶器以外的交易物品,但當時,陶器是市場上的主要商品,所以人們稱之謂“扎崇”(陶器市場)。

    10、藏族拜鷹節

    距西藏林芝縣城6公里左右有座聞名全藏的山,它就是苯日山。本日山的山腰上有座苯教寺廟,叫色迦更欽寺,這寺相傳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了。是苯教最古老的寺廟之一。這個寺每年藏曆四月三十日都要過一個傳統的節日——拜鷹節。

    據説色迦更欽寺建於公元757年前後,那時前來朝拜的僧俗人等絡繹不絕,但到了1330年左右,它已失去了往日那香火興盛的場面,不僅信教群眾來的少了,就連以前廟裏的喇嘛僧人也因多種原因離寺而去。整個寺廟荒涼蕭瑟,毫無生氣。

    一名叫多增熱巴珠色的苯教喇嘛為尋求各種門派的真經,訪遍了整個西藏苯教寺院及各門派,打算撰寫苯教的經書。多增熱巴珠色從8歲開始就被認定為活佛,13歲就開始鑽研苯教,收集和撰寫過苯教的經書。這年他路經色迦更欽寺,看到這荒涼的景象,想著苯教將會隱逝,痛心不已。他決心拯救該寺,建章立制,要把所學的苯教的學問在這裡弘揚,讓寺廟恢復往昔的輝煌。他把想法告訴寺內的僧人們,大家一致贊同,很快一切活動都緊張有序地展開了。

    活佛的想法還沒有完全實現,一場大病奪走了多增熱巴珠我色的生命,臨終前,他把寺內的所有僧人叫到病榻前説:“我去世後,寺廟的事按我的想法辦,我就不再轉世了,一年以後我會變成100隻鷹回來看看你們,看看寺廟,並且以後年年來。”這天是藏曆四月三十日。

    翌年的藏曆四月三十日那天,100隻大鷹果然繞苯日山的東面(色迦更欽寺的北側)飛來。圍繞寺廟飛了3圈,之後就向寺廟的西南方向飛去。年復一年,歲歲如此。人們懷念和感激多增熱巴珠色,並把藏曆四月三十日這一天定為紀念日。每逢這一天,居住在周圍的村民們,男女老少都穿起節日的盛裝,從四面八方來到寺廟,跳起歡快的“切巴(工布)”舞。人們還進行擂臺賽,迎接百鷹的到來,祈禱五穀豐登,人畜興旺,最後向百鷹訴説寺廟的情形。之後,全體繞寺轉3圈。據説這一天如果天氣好,苯教的忠實信徒們就能見到翱翔的百鷹。

    時光飛逝,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人們拜鷹為神,並定藏曆四月三十日為拜鷹節。

    11、藏族曬佛節

    西藏、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者、區藏族人民的傳統宗教節日,大都在藏曆二月初、四 月中旬或六月中旬舉行,具體日期各地不盡相同。

    屆時,各地寺廟將寺內珍藏的著稱巨幅布畫和錦緞織繡佛像取出,或展示于寺廟附近曬佛臺,或山坡,或巨岩 的石壁之上。這些巨幅布畫和錦緞織繡佛像,做工精緻、色澤鮮艷,藝術價值很高,有的還是國家的國寶。展 示出來令群眾觀瞻。觀瞻者成千上萬。

    為了讓善男信女者觀瞻,朝拜佛像,有的寺院還修築巨大的曬佛會。如拉薩市的布達拉宮和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均有巨大的曬佛臺,臺面寬闊,可同時懸挂數幅布畫和佛像。其中以布達拉宮的曬佛臺規模最大。

    每年藏曆四月月中旬,將長約三十余丈的五色錦緞堆繡成的巨幅佛像,由幾十個身強力壯的喇嘛從寺廟藏寶室中取出,懸挂于第五層樓的樓壁南面,每年懸挂一幅或數幅。佛像多為釋迦佛、三世佛等在太陽光的照射和布達拉宮金 頂的陪襯下,彩色佛像相映生輝。身著紫紅色袈裟的喇嘛,口唸佛經,在佛像前 頂禮膜拜。無數男女信徒,整裝敬禮,觀瞻佛容,場面宏偉壯觀。 扎什倫布寺的曬佛節,于每年藏曆四月十五日舉行。青海省西寧市塔爾寺的曬佛 節,于正月十五日于山前展曬 獅子吼佛、釋迦佛、宗喀巴和金剛薩睡佛像。寺前, 臨時搭有大帳,供該寺法臺暫時辦事之用。

    甘肅省夏河縣拉卜楞寺的曬佛節于正月十三日,由該寺總法臺率領各昂次代表和 在職僧官,到河南宗王府前南 山麓舉行曬佛儀式。小寺院的曬佛規模較小,一般在寺內舉行。如四川省理塘寺每年正月十五在寺內舉行,佛像3米左右,曬佛與酥油花燈會同時進行,前往參觀者成千上萬,十分熱鬧。

    12、雲南藏族的宗教節日

    格東節

    格東節又稱跳神節,是一種跳神驅鬼的宗教活動。跳神活動由喇嘛寺自行組織。各寺舉行格東節的時間不一,多數寺院在藏曆冬月舉行。中甸松讚林寺(歸化寺)過格東節的時間在藏曆冬月二十六日至二十九日。二十六日舉行跳神預演,二十七日、二十八日進行誦經法會,二十九日正式舉行跳神活動。這天喇嘛們要帶上動物面具跳神。面具眾多,有馬、鹿、猴、牦牛、狗、烏鴉、豬、虎等動物面具。這些面具是喇嘛自己動手製作的,做工精緻,栩栩如生。每位喇嘛帶著一種面具,身穿袈裟,在嗩吶、鼓、鈸等宗教樂器的伴奏下,在歸化寺前面的平臺(小廣場)上,比試著各種動作,形象逼真,給人一種神秘感,氣氛莊嚴而肅穆。歸化寺附近的藏民,包括中甸縣城的藏民把歸化寺前面的平臺擠得滿滿的,周圍屋頂、斷墻上也站滿圍觀生眾。帶著面具跳神的喇嘛,好像並不關心圍觀群眾的多少與反映,他們專心致志地跳著古樸的舞蹈,這是跳給神看,這是為神餓日跳,並非為生眾們跳。這種氛圍、這種感受,只有觀看過跳神的人才會有。

    德欽東竹林寺、維西康普壽國寺、中甸大寶寺等喇嘛寺院,每年也都舉行格東節。

    雞足山朝山會

    雞足山是佛教名山,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為朝山拜佛的日子。據史料記載,佛教進入雞足山始於宋代,盛于明代。清代范承勳的《雞足山誌》載:宋代有僧人濟在青巔山峻石出家修行,崇奉迦葉。元代有僧人源空、普通、本源等先後在山結茅潛修。明代先後有圓慶、凈月、周理、無住、洪如、大錯、擔當等高僧在此山修行。在嘉靖至萬曆年間,雞足山有大小寺院數百座,僧人上千。同時,道教也進入雞足山,並在山上修建了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玉皇閣、真武閣等道觀。清代有虛雲、自性、洪舒、普行等高僧在此山修行。雞足山是中國佛教名山,與峨眉山、五台山、九華山、普陀山齊名。屆時,當地及鄰縣、鄰地州的白族、納西族、藏族、漢族、彝族等民族的佛教信眾,蜂擁而至,絡繹不絕,到雞足山拜佛敬香,也有來自西藏的藏民和海外的佛教信眾,香火之旺,為滇省之最。

    雞足山又是享譽國內外的風景勝地,有四觀八景。四觀:觀日、觀雲、觀海、觀雪;八景:天柱佛光、華首晴雷、蒼山積雪、洱海回嵐、萬壑松濤、飛瀑穿雲、重崖返照、塔院秋月。歷代名人楊黼、楊慎、李元陽、徐霞客、趙藩、袁嘉谷、徐悲鴻等慕遊雞足山,並寫下讚美詩文和留下字畫,大大增強了雞足山的文化品位。於是,朝山會期間,附近白族、漢族、納西族、彝族等民族中,不信佛教的群眾也前往雞足山遊覽。成千上萬的人朝雞足山,人們稱之為朝山拜佛節。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