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關注東亞峰會?李克強出席,推動中國-東盟合作提質升級

2018-11-14 08:25 來源: 第一財經
【字體: 打印

簡介:今年是中國-東盟建立戰略夥伴關係15週年和中國-東盟創新年。

據外交部網站消息,12日上午,應新加坡共和國總理李顯龍邀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乘專機離開北京,對新加坡進行正式訪問並出席第21次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第21次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和第13屆東亞峰會。

在8日外交部舉行的吹風會上,外交部部長助理陳曉東介紹,中方期待今年的系列會議聚焦東亞,聚焦合作,共同維護多邊主義,維護自由貿易,維護國際規則,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為地區和平、發展與穩定作出積極貢獻。李克強總理將闡述中方對東亞合作的政策主張,提出各機制下深化務實合作的30余項新倡議,推動中國-東盟合作提質升級,推動東亞合作邁上新臺階。

俄羅斯總統普京、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印度總理莫迪、韓國總統文在寅等相關國家領導人均將出席系列峰會。而美國總統特朗普選擇缺席此次東亞系列峰會,由副總統彭斯代為出席。

RCEP談判進程將加速

陳曉東在此前的吹風會上表示,今年是中國-東盟建立戰略夥伴關係15週年和中國-東盟創新年。面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逆風,地區國家積極致力於推進區域合作,中國-東盟合作穩步發展,中日韓合作重新啟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談判提速。

作為亞太地區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議談判,RCEP談判由東盟十國于2012年11月發起,邀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六國共同參加(“10+6”),旨在通過削減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建立16國的大市場,這個市場將涵蓋約35億人口,GDP總和將達23萬億美元,佔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

此前,由於各成員方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等原因,RCEP的談判一直久拖不決。進入2018年後,美國在全球範圍內吹起貿易保護主義之風,國際貿易環境産生變化,推動RCEP談判駛入“快車道”。10月13日,成員方貿易部長已完成最新一輪談判。印尼貿易部長盧尤英(Enggartiasto Lukita)此前在雅加達對媒體表示,該貿易協定的談判已完成“80%~85%”。他説:“我深切感受到,與會各方對達成協定的強烈意向。”據他透露,各方可能在2019年初簽訂RCEP協議。

另據日媒報道,參與RCEP談判的各方正在展開協調,計劃將來把取消關稅品種比例的貿易自由化率提升至約90%,同時考慮寫入設置最長20年寬限期等顧及新興市場國家的內容。有分析認為,貿易自由化率的目標如果能敲定,將為最終協議的達成奠定堅實的基礎。不過,並不是所有成員都認同這一比例的提升,印度曾明確表達反對意見。因此,各方在即將召開的東亞系列峰會上能否達成一定程度上的協議,將成為一大焦點。

東亞-東盟合作收穫新動力

對於東亞地區的合作,陳曉東表示,10+3作為東亞合作的主渠道,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合作格局,影響日益擴大。

“今年10+3合作面臨有利發展機遇。中日韓合作重拾積極勢頭,中日、中韓關係改善,為10+3發展注入新動力。”陳曉東説道,“中方今年是10+3合作共同主席國,期待與各方共同推動10+3合作深入發展,為地區經濟一體化發揮更大作用。中方願與各方探討東亞經濟共同體建設的願景和推進路徑,進一步加強金融合作,提高清邁倡議多邊化的有效性和實用性,深化文化、教育、青年等領域合作。”

誕生於上世紀90年代後期的“10+3”明確了東亞將在經濟、貨幣與金融、社會及人力資源開發、科技等8個領域進行合作。每年都會定期舉行外長、財長會議、領導人會議等。該機制的前身是1990年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提出的“東亞經濟集團”(EAEC)設想,近二十年來,“10+3”已建立65個對話與合作機制,其中包括17個部長級會議機制。正如陳曉東所言,去年以來,中韓,中日雙邊關係的改善,為東亞地區合作注入了新的動力。

2017年12月,韓國總統文在寅訪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今年10月25日~27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時隔七年的訪問預示著中日關係正式回暖,同時雙方也在不斷探索地區經濟合作的新方式:第三方市場合作。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在此前的例行新聞發佈會上表示,中日雙方政府和企業均表現出較強的第三方市場合作的意願。中日兩國經濟互補性比較強,合作基礎深厚。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成為新形勢下中日經貿關係發展新的增長點,為兩國務實合作開闢了新的路徑。(潘寅茹)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王洋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