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概況
 
開闢在改革開放中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道路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06月24日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鑒

    粉碎“四人幫”的勝利從危難中挽救了黨和國家,但“文化大革命”遺留下來的政治、思想、組織和經濟上的混亂還極其嚴重。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和全會形成的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中國共産黨第一代領導集體以毛澤東為核心,鄧小平是其重要成員),承擔起艱巨的使命,實現了偉大的歷史性轉折,開創了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

    中國共産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領導和支持了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惟一標準的大討論。這場討論衝破個人崇拜和“兩個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擁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這是經當時中央主要負責人華國鋒批准的《人民日報》、《紅旗》雜誌、《解放軍報》聯合社論中提出的。)的束縛,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這是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

    中國共産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毅然拋棄“以階級鬥爭為綱”這個不適用於社會主義社會的“左”的錯誤方針,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這是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在確定工作中心轉移的同時,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並針對撥亂反正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思潮,旗幟鮮明地強調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這是黨的基本路線的簡稱,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思想開始形成,奠定了新時期黨的基本路線的基礎。

    中國共産黨強調必須以正確的組織路線來保證正確的思想路線和政治路線的實現。根據歷史轉折的新要求,加強黨的組織建設,逐步調整和充實各級領導班子,提出幹部隊伍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方針,廢除幹部領導職務實際存在的終身制,實行新老幹部的合作與交替。

    中國共産黨對重大歷史是非作了認真的清理。採取一系列措施,平反冤假錯案,落實了有利於增強黨的團結和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的各項政策。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專門作出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無産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同時堅決頂住否定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錯誤思潮,維護了毛澤東的歷史地位,肯定了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作用。隨著國內局勢的發展和國際局勢的變化,越來越顯示出黨作出這個重大決策的勇氣和遠見。

    在撥亂反正基本完成的基礎上,1982年9月召開了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次大會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思想,確定分兩步走在本世紀末實現國民生産總值翻兩番的目標。隨後又提出第三步到下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

    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改革開放從十一屆三中全會起步,十二大以後全面展開。它經歷了從農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從經濟體制的改革到各方面體制的改革,從對內搞活到對外開放的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

    改革從農村開始,這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戰略決策。實行家庭聯産承包,是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中共中央尊重群眾願望,積極支持試驗,幾年功夫在全國推開。廢除人民公社,又不走土地私有化道路,而是實行家庭聯産承包為主,統分結合、雙層經營,解決了中國社會主義農村體制的重大問題。8億農民獲得對土地的經營自主權,加上基本取消農産品的統購派購,放開大部分農産品價格,從而使農業生産擺脫長期停滯的困境,農村經濟向著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迅速發展,廣大城鄉人民得到顯著實惠,帶動了整個改革和建設事業。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是中國農民的又一個偉大創造。它為農村剩餘勞動力從土地上轉移出來,為農村致富和逐步實現現代化,為促進工業和整個經濟的改革和發展,開闢了一條新路。

    適應改革從農村向城市發展的新形勢,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這個決定提出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商品經濟,突破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發展,為全面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接著,中國共産黨相繼決定對科技體制和教育體制進行改革,並進一步提出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和任務。

    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是對外開放的重大步驟,是利用國外資金、技術、管理經驗來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嶄新試驗,取得了很大成就。實踐證明,經濟特區姓“社”不姓“資”。在興辦經濟特區之後,又相繼開放沿海十幾個城市,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地區開闢經濟開發區,批准海南建省並成為經濟特區。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兩億人口的沿海地帶迅速發展,有力地推動了全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


    改革和建設的順利進行,需要強有力的思想和政治保證。中國共産黨提出一系列“兩手抓”的戰略方針,強調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犯罪;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中共十二屆六中全會作出《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指出精神文明建設必須是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精神文明建設,是促進全面改革和實行對外開放的精神文明建設,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精神文明建設。黨還強調在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都要進行反對資産階級自由化的教育和鬥爭。

    為了解決香港、澳門、台灣的問題,實現祖國統一,鄧小平尊重歷史和現狀,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偉大構想,即在祖國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在香港、澳門、台灣地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1982年9月,他在同英國首相會見時,闡述了中國解決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維護了祖國的主權和尊嚴。1983年他提出解決台灣問題的“六條”方針,強烈表達了和平統一祖國的願望。他針對分裂中國的圖謀,強調不能放棄用非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


    中共十二大以後,中國按照“一國兩制”的構想解決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的問題。在經過兩年的談判後,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兩國政府領導人在北京正式簽署了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聯合聲明中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問題的解決為澳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範例。經過談判,1987年4月13日中葡兩國政府領導人在北京簽署了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聯合聲明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于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召開了中共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次大會的主要歷史功績,是比較系統地論述了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明確概括和全面闡發了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確認了鄧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的經濟發展戰略: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産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産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産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大會高度評價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開始找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意義,強調指出,這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繼找到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實現第一次歷史性飛躍之後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

    十三大以後,在國際國內的複雜艱難情況下,中國共産黨團結和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克服種種困難,實現了社會穩定、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中國經濟從1984年到1988年經歷了一個加速發展的飛躍時期,展現了農業和工業、農村和城市、改革和發展相互促進的生動局面,整個國民經濟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同時在前進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是物價波動大了一點,重復建設比較嚴重。中國共産黨決定用一段時間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以利於更好地推進改革和建設。1989年春夏之交發生了一場政治風波,黨和政府依靠人民、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平息在北京發生的反革命暴亂,捍衛了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維護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證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繼續前進。與此同時,中央明確宣告,黨的基本路線和十三大的決策是正確的,絕不因為發生這場政治風波而動搖。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選出新的中央領導集體。經過四中全會、五中全會,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有計劃、有步驟地實現了順利的交接。中共中央全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繼續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努力糾正“一手比較硬,一手比較軟”的現象,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黨的建設工作。在國際局勢劇變的情況下,中國共産黨按照冷靜觀察、沉著應付的方針,堅持把注意力集中在辦好自己的事情上,相繼作出關於加強廉政建設的決定,關於進一步治理整頓、深化改革的決定,關於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絡的決定,關於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的決策,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關於搞好國營大中型企業的決定,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決定。中國共産黨在歷史關鍵時刻作出的這些重大決策,是完全正確的。

    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僅需要一個穩定的國內環境,也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鄧小平審時度勢,提出了一整套外交戰略。他提出,和平和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要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他主張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和國際經濟新秩序的準則。他強調中國永遠屬於第三世界,永遠不稱霸。在他的主持下,實現了中美建交,締結了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恢復了中蘇兩黨兩國的關係,發展了同周邊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的友好關係。他對許多國家進行了訪問,接待了許多國家的領導人。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風雲變幻,社會主義事業出現嚴重曲折的局勢,他提出要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要把國家的主權和安全始終放在第一位。鄧小平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爭取有利的國際條件,為維護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1992年初,鄧小平視察南方發表重要談話,科學地總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基本實踐和基本經驗,從理論上深刻地回答了長期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特別是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關係問題。談話強調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要求我們思想更解放一點,改革開放的膽子更大一點,建設的步子更快一點,千萬不可喪失時機。同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全體會議,完全贊同鄧小平的重要談話,認為談話不僅對當前的改革和建設,對開好中共十四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而且對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接著,中共中央和國務院作出關於加快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一系列決定。

    1992年10月,召開了中共第十四次代表大會。以鄧小平南方談話和十四大為標誌,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新的階段。

    十四大以後,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舉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旗幟,領導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按照十四大的部署,抓住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展,保持穩定,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一貫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實現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提前達到了鄧小平確定的“三步走”發展戰略中的第二步戰略目標,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重大新成就。

    “八五”(1991—1995)期間,國民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2%,1995年達到57600多億元,提前5年實現了原定2000年比1980年翻兩番的目標;經濟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對外開放的總體格局基本形成;城鄉人民生活繼續改善。“八五”期間,扣除物價因素,城鎮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年均增長7.7%,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4.5%;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取得進展,安定團結的局面進一步鞏固。

    根據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1996年3月舉行的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批准了國務院根據《建議》制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綱要》提出未來15年的主要奮鬥目標是:“九五”時期,全面完成現代化建設的第二步戰略部署,2000年在人口將比1980年增長3億左右的情況下,實現人均國民生産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基本消除貧困現象,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10年,實現國民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推進改革和發展的同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要取得顯著進展,實現社會全面進步。

    1996年10月10日中共十四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決議》提出了今後15年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目標。

    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逝世。鄧小平是中國共産黨、中國軍隊和中國各族人民公認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領導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産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久經考驗的共産主義戰士,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者。全國各族人民,包括香港同胞、澳門同胞、台灣同胞以及海外僑胞,為中國失去了鄧小平這樣一位偉大人物,感到無限悲痛。世界人民,各國領導人和各方面國際朋友,也為世界失去了鄧小平這樣一位偉大人物,表示深切哀悼。中國各族人民決心化悲痛為力量,在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堅強領導下,把鄧小平開創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繼續推向前進,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實現了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回歸祖國,標誌著“一國兩制”構想的巨大成功,標誌著中國人民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1997年9月,中國共産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十五大確立了以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明確了中國跨世紀發展的奮鬥目標和任務。為貫徹十五大精神,中央先後召開七次全會,分別就農業和農村工作、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制定“十五”計劃、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等重大問題,作出決定和部署。五年來,中國走過了很不平凡的歷程,在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實施擴大內需的方針,適時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克服亞洲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波動對中國的不利影響,保持了經濟較快增長。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成效,農業的基礎地位繼續加強,傳統産業得到提升,高新技術産業和現代服務業加速發展。建設了一大批水利、交通、通信、能源和環保等基礎設施工程。西部大開發取得重要進展。經濟效益進一步提高,財政收入不斷增長。“九五”計劃勝利完成,“十五”計劃開局良好。

    ——改革開放取得豐碩成果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

    公有制經濟進一步壯大,國有企業改革穩步推進。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較快發展。市場體系建設全面展開,宏觀調控體系不斷完善,政府職能轉變步伐加快。財稅、金融、流通、住房和政府機構等改革繼續深化。開放型經濟迅速發展,商品和服務貿易、資本流動規模顯著擴大。國家外匯儲備大幅度增加。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民主法制建設繼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邁出新步伐。愛國統一戰線發展壯大,民族、宗教和僑務工作取得新進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取得新成效。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和計劃生育等事業全面進步。宣傳輿論工作和思想道德建設不斷加強,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

    ——國防和軍隊建設邁出新步伐

    人民解放軍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繼續加強,國防實力和軍隊防衛作戰能力進一步提高。軍隊、武警和民兵在保衛和建設祖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

    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城鄉市場繁榮,商品供應充裕,居民生活質量提高,衣食住用行都有較大改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成效明顯。“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基本完成。

    ——祖國統一大業取得新進展

    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堅持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嚴格執行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香港和澳門社會經濟穩定。海峽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不斷加強。反對“台獨”等各種分裂圖謀的鬥爭深入開展。

    ——對外工作開創新局面

    根據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堅持正確的對外方針和政策,廣泛開展雙邊和多邊外交,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和合作,中國的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

    ——黨的建設全面加強

    全黨對鄧小平理論的學習不斷深入。中共中央提出並深刻闡述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講”集中教育和“三個代表”學習教育活動卓有成效。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建設全面推進,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加強。幹部制度改革邁出新步伐。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深入開展,取得新的明顯成效。

    實踐證明,黨的十五大和十五大以來中央作出的各項重大決策是正確的,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取得的成就,是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鬥的結果,為今後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2002年11月中國共産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的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鬥。大會對黨的十五屆以來的五年工作和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十三年偉大實踐的基本經驗進行了科學的、全面的總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對中國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和改革等各方面的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

    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必須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中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是全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中國共産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學判斷黨的歷史方位的基礎上提出來的。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核心在堅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全黨同志要牢牢把握這個根本要求,不斷增強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根據十五大提出的到二○一○年、建黨一百年和新中國成立一百年的發展目標,中國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

    ——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産總值到二○二○年力爭比二○○○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基本實現工業化,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城鎮人口的比重較大幅度提高,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社會就業比較充分,家庭財産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基層民主更加健全,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這次大會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目標,是與加快推進現代化相統一的目標,符合中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符合人民的願望,意義十分重大。

    大會強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毫不放鬆地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要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方針,推進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建設,不斷提高全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要旗幟鮮明、毫不動搖地把反腐敗鬥爭深入進行下去。

    大會號召,全黨同志和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萬眾一心,奮發圖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共同創造我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