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主要氣象災害及異常氣候事件
中國政府網
 

     根據中國氣候公報,2003年度,中國出現了乾旱、暴雨洪澇、高溫、低溫連陰雨、颱風、風雹、沙塵暴、雪災、凍害、大霧等多種氣象災害及異常氣候事件,使國民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産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失,災情為中等偏重年份。從全國農作物受災面積統計來看,乾旱和暴雨洪澇仍是主要的氣象災害,其受災面積超過總受災面積的四分之三。其中,又以東北地區春旱、南方地區伏秋連旱、淮河流域汛期暴雨洪澇、黃河中下游秋汛及局地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災情最為嚴重。

 

    東北春旱東北大部自2002年秋季開始,降水一直偏少,2003年度冬春降水量又普遍較常年偏少3-8成,尤其2003年1-5月東北地區平均降水量之少僅次於1993和1965年,是自1954年以來第3個少雨年,同期氣溫普遍偏高,致使東北西部和內蒙古東部旱情較重,部分地區自1999年以來連續5年出現乾旱,而2003年的乾旱又明顯重於前幾年。據5月中旬統計,東北地區受旱面積達660多萬公頃,近千座水庫乾涸,數百條河流斷流,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大面積農田無法正常播種,數百萬農村人口的生活用水出現困難。另外,大興安嶺林區由於持續乾旱,加之氣溫偏高,多次發生森林、草原火災。

 

    南方伏秋連旱盛夏,長江以南大部高溫少雨,7-8月上旬降水總量一般僅有50-200毫米,普遍偏少3-8成;其中湖南南部、江西中南部、福建北部及浙江西南部不足50毫米,偏少8成以上,部分地區降水量為近40多年來同期的最小或次小值。持續高溫少雨,導致江南、華南等地旱情迅速發展,其中浙江、福建、湖南、江西出現了1971年以來最嚴重的伏旱,浙江東部和南部的旱情已超過建國以來乾旱最嚴重的1967年。據8月中旬統計,浙江、福建、湖南、江西、湖北五省農作物受旱面積達562萬公頃,成災352萬公頃,部分地區人、畜飲水發生困難,一些城鎮限量供水、供電,使人們正常的生産、生活受到較大影響。

 

    秋季,南方大部降水仍然偏少,其中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廣西自夏季以來持續少雨,5省7-11月平均降水量遠低於多年平均值,為1954年以來極小值,部分地區伏旱連秋旱,旱情嚴重。受持續少雨乾旱的影響,江西贛江一些河段乾涸,部分河流出現了50年來歷史同期最低水位,一些航道被迫中斷航行,部分水庫也出現了水荒,城鎮供水取水發生困難。湘江長沙段水位一度達到1910年有水位記錄以來的最低值。另外,水力發電受到很大影響,南方多省市出現供電緊張現象。

 

    淮河流域大洪水淮河流域梅雨期(6月21日-7月22日)先後出現6次集中降雨過程,過程降水量普遍有400-500毫米,江蘇、安徽兩省沿淮地區及河南東南部的部分地區達500-600毫米,淮河流域降水量普遍較常年同期偏多1-2倍。主汛期流域平均降水量僅次於1954年,為近50年來第二位。由於雨區和降雨時段集中,雨量大,導致淮河干、支流水位普遍上漲,超過警戒水位,王家壩分別於7日和11日兩次開閘泄洪,淮河流域形成了1991年以來最大的洪水。據安徽、江蘇、河南三省不完全統計,有5800多萬人受災,緊急轉移200多萬人,受災農作物520多萬公頃,絕收120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達350多億元。

 

    黃河中下游秋汛8月中旬-9月上旬,西北東南部、華北南部、黃淮及湖北西北部、四川東部等地頻繁出現強降水過程,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1-2倍以上。陜西中南部、河南、山東西南部、湖北西北部、四川東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遭受較重的暴雨洪澇災害,陜西省渭河干流多次出現警戒流量以上洪峰,漢江發生秋汛;9月下旬-10月中旬,西北東部、華北南部、黃淮西部等地再次出現較強降水過程,致使渭河流域10月初再次出現洪峰,黃河中下游水位上漲,黃河出現歷史罕見的秋汛。陜西、山西、河南、山東沿線地區洪澇災害較重,河南開封、山東東明部分淮區進水,近20萬人被洪水圍困。

 

    南方地區遭受大範圍熱浪襲擊江南、華南出現持續高溫天氣,歷時1個多月,局地近2個月。其高溫範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溫度之高為歷史同期罕見。長江中下游至華南北部地區夏季極端最高氣溫達到38-40℃,浙江中南部、福建北部、江西中部等地高達40-43℃,浙江、福建、江西大部以及江蘇,安徽、廣東、廣西等地的局部地區極端最高氣溫超過了歷史同期最高紀錄。夏季高溫日數,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大部普遍有10-30天,江南中東部、華南北部達30-50天;與常年同期相比,上述大部地區高溫日數普遍偏多5-15天,浙江、江西、福建及廣東北部偏多達15-25天以上。2003年南方地區盛夏(7-8月上旬)35℃以上高溫日數及整個夏季(6-8月)38℃以上高溫日數均達1961年以來極大值。持續高溫加速了南方旱情的發展,影響農作物的生長髮育,同時也使人們正常生産、生活受到較大影響。

 

    低溫連陰雨8月中旬至9月上旬,華北南部、黃淮、江淮、漢水流域及四川東北部地區出現歷史同期罕見的低溫陰雨和寡照天氣,雨日多在15天以上,其中黃淮、江淮及漢水流域超過20天,黃淮大部這一時段最大連續降雨日數為歷史同期之最。由於黃淮和漢水流域是中國糧棉主要産區,這一時期又正值産量形成的關鍵時期,長時間的低溫陰雨寡照對作物産量、品質造成不利影響,田間內澇和漬害普遍發生,病蟲害流行,河南、安徽、湖北、江蘇等地受災較重;9月下旬後期至10月中旬前期,上述大部地區再次出現長時間的低溫連陰雨天氣,由於這些地區8月中旬以來多次出現低溫連陰雨天氣,降水偏多、氣溫偏低、光照嚴重不足。8月中旬至10月中旬日照普遍偏少100-150小時,黃淮、江淮北部偏少達150-300小時,部分地區農田內澇和漬害較重,秋收秋播明顯推遲。

 

    氣象地質災害嚴重5月11-17日,江南、華南北部及貴州等地遭受暴雨、大暴雨襲擊,湖南湘江流域發生約10年一遇的較大洪水,湘江幹流全線超過警戒水位,江西贛江上中游、撫河上遊發生超警戒水位的洪水,湖南郴州及廣東梅州、河源、韶關等地發生嚴重山澇,給生命財産帶來了嚴重損失。

 

    5月11日,貴州三穗縣發生特大山體滑坡,造成重大人員傷亡。據統計,南方這次強降水過程共造成50多萬公頃農作物受災,134人死亡;7月上旬,湖南澧水流域連降暴雨、大暴雨,局部出現山洪、塌方、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有20多個縣市受災,緊急轉移47萬人,受災農田近24萬公頃;7月12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因短時強降雨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造成50人失蹤、1人死亡;7月13日,湖北秭歸因強降雨發生特大山體滑坡,造成14人死亡、10人失蹤。

 

    風雹災害2003年中國有1300多個縣(市)次出現冰雹或龍卷風,降雹次數比常年偏多,其造成的經濟損失也偏重。其中4月12日,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有35個縣市遭受風雹襲擊,冰雹最大直徑60-70毫米,風力達8-11級,受災農作物5萬多公頃,倒損房屋6萬多間,死亡8人;6月19-21日,河南省38個縣市區相繼遭受冰雹及雷雨、大風襲擊,重災區降雹持續20-30分鐘,大冰雹直徑50毫米,瞬時最大風力達10級。致使大面積農作物減産、甚至絕收,受災農作物近13萬公頃,死亡5人。

 

    颱風災害2003年(1-12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上共有21個颱風生成,其中有6個在中國登陸,登陸颱風個數比常年略偏少,造成的經濟損失也輕於往年。颱風帶來的豐沛降水使南方地區旱情及高溫天氣得到緩和,但第7、12、13號颱風登陸時強度強、破壞力大,狂風暴雨給沿海部分地區造成嚴重損失。

 

    沙塵暴災害2003年春季,中國共出現了7次沙塵天氣過程,其中有2次沙塵暴。與過去幾年相比,2003年的沙塵天氣過程偏少、範圍偏小,所造的影響也較輕,而初春(3月初)中國北方地區沒有出現沙塵天氣過程是近幾年沒有過的。

 

    大霧災害本年度冬季,中國東部和西南部分地區大霧天氣較多。其中,2003年1月,華北、黃淮和南方大部地區大霧天氣多,影響範圍廣;2月,華北及其以南廣大地區霧日普遍有10-20天,部分地區多達20天以上;10月東北和華北部分地區、11月中國中東部地區也先後多次出現大範圍的大霧天氣。大霧給交通帶來了較大影響。

 

    大雪災害冬季,內蒙古降雪過程十分頻繁。尤其2002年12月中、下旬,中西部地區出現罕見的大範圍降雪、降溫天氣,雪量大且持續時間長,其中錫盟、烏盟、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等地降了中到大雪,局地降了暴雪,最大積雪深度10-20厘米。由於積雪較厚,加之氣溫異常偏低,致使部分牧區遭受嚴重雪災。據2002年12月底統計,全區受災人口50多萬人,受災草場1950多萬公頃,受災牲畜1283萬頭(只),因災死亡牲畜8萬頭(只)。

 

    凍害2002年12月下旬至2003年1月上旬,受強冷空氣頻繁影響,中國大部地區出現持續降溫和雨雪天氣過程。黃河流域氣溫異常偏低,出現歷史上少有的大範圍封凍現象,江蘇洪澤湖也出現了大面積結冰現象。1月5-7日,南方地區出現同期罕見的大範圍雨雪天氣,部分地區還出現了凍雨,廣西、廣東等地出現大面積霜凍或冰凍天氣,對農業生産造成了較嚴重危害。其中,廣西農作物受災近53萬公頃,農業經濟損失達20多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