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畜牧業概況
中國政府網
 

    2003年,儘管受非典疫情衝擊、自然災害以及飼料原料價格上漲等不利因素影響,中國畜牧業仍保持了的快速發展。各級畜牧飼料部門認真貫徹行業發展的各項方針政策,堅持發展不動搖,抓住重點不放鬆,採取切實措施,狠抓重點工作和保障措施的落實,各項工作取得明顯進展。

 

    經受非典影響,仍實現最好效益2003年中國畜牧業一季度開局良好,二季度受“非典”和畜産品出口受阻等不利因素影響,一度出現生産下滑,效益下降。“非典”過後,畜牧業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全年保持了穩定發展勢頭。據統計,全國肉類總産6932.9萬噸,同比增長5.3%,禽蛋2606.7萬噸,同比增長5.8%,奶類1848.6萬噸,同比增長32.0%。生豬産品價格在前5個月持續下降後快速上漲,仔豬、活豬、豬肉全年平均價格分別比上年上漲5.4%、8.4%、5.7%,上漲幅度大於玉米價格漲幅,使豬糧比價回升2.7%,養豬效益明顯提高,是近三年來最好的,農戶飼養1頭豬獲利約80-120元。牛羊肉價格繼續保持上升趨勢,牛羊肉全年平均價格同比分別上漲8.0%和1.3%,飼養一頭育肥牛獲利500元以上,一隻肉羊80元左右。奶牛強勁發展勢頭不減,價格繼續攀升,養一頭年産5噸以上的奶牛,按每公斤1.8-1.9元計算,銷售收入在9000元以上,扣除生産成本,獲利超過3000元。養禽業由於上年價格偏高且受非典影響較大,全年價格同比下降,但下半年效益有所回升。全年看,畜牧業效益良好,畜牧業産值9538.8億元,同比增長7.3%,前三季度農民現金收入人均1802元,比上年同期增加80元,扣除價格因素的影響,實際增長3.8%。其中出售牧業産品收入312.3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4.2元,增長4.8%。

 

    較高的效益推動畜牧業發展熱潮持續升溫各地把發展畜牧業作為推動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促進農民增收的突破口,紛紛制定加快發展畜牧業的政策和措施,加大扶持力度。黑龍江和新疆提出了種植業與畜牧業要主輔轉變,建設畜牧大省區的奮鬥目標。吉林提出實施以糧換肉工程,建設畜牧大産業。遼寧提出實施畜牧業倍增計劃,實現畜牧業跨越式發展。雲南提出要把畜牧業做強做大,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産業。山東、江西、安徽等省政府多次召開畜牧業專題會議,研究解決畜牧業發展的有關問題。畜牧業已經成為農村經濟增長的亮點和熱點。

 

    畜牧業佈局和生産方式出現新的變化為適應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需要,畜牧行業正發生多方面的深刻變化,這些變化具體體現為:

 

    畜産品生産格局的轉變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資源配置的優化,畜牧業生産由飼養成本較高的地區向成本較低的地區轉移步伐加快。一種是由城市近郊向遠郊農村轉移;另一種是跨省區轉移。如北京、上海和南方部分省市,已計劃逐年減少畜禽飼養數量,陸續將肉、蛋、奶生産基地遷到周邊省或北方産糧大省,上海今年已將部分奶牛轉移到浙江、江蘇兩省飼養。

 

    畜牧業産業化經營進一步走向成熟多元化投資促進龍頭企業快速發展。各地通過政策、環境和服務的改善,廣泛吸引民間、工商和域外資本參與畜牧業産業化經營,一大批龍頭企業應運而生。雙匯、雨潤、光明、蒙牛、伊利等大型企業也在全國10多個省市投資新建分廠。産業化經營機制不斷完善。各地積極探索以利益為紐帶的運行機制,通過合作社和專業協會等合作經濟組織實現企業和農戶的對接,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非典”期間,一批龍頭企業能夠保護養殖戶的利益,兌現産銷合同,讓利於民。各級畜牧部門轉變工作方式,積極為龍頭企業的生産基地和養殖小區提供技術服務,既保證了龍頭企業的原料供應和質量,又促進了生産發展和農民增收,實現了養殖和加工的“雙贏”。

 

    畜牧業生産方式轉變步伐加快農區標準化養殖小區蓬勃發展,2003年,全國新建各類畜牧生産小區達2萬多個,加速了畜牧業規模化專業化的步伐。牧區積極推行禁牧、休牧和劃區輪牧,實行舍飼圈養,減輕了草原放牧壓力,加速了草原植被恢復,改善了草原生態環境,提高了科學養畜水平。

 

    優勢産業帶建設和結構調整不斷深化根據《奶業優勢區域發展規劃》和《肉牛肉羊優勢區域發展規劃》,各級畜牧部門以良種和適用技術推廣為突破口,以實施兩個優勢區域發展規劃為重點,推動畜牧業結構的調整。一是良種繁育等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向優勢區域傾斜。在規劃的優勢區域內,加大了對奶牛良種場改擴建和肉牛肉羊良種工程的國家扶持力度。各地根據國家確定的優勢畜産品區域佈局和生産實際與資源特點,紛紛制定本地的優勢畜産品發展規劃和切實可行的扶持政策,加大對優勢區域的扶持力度。二是組織重大技術推廣項目的實施。在北京等10個省(區、市)繼續實施“萬枚高産奶牛胚胎移植富民工程”,選擇遺傳品質優良的種用奶牛,生産1萬枚高産奶牛胚胎,繁育高産奶牛2500-3000頭,使農民直接增收4000余萬元。三是在奶業優勢區域內積極開展奶牛良種評定標準和登記管理工作試點,以此促進優勢區域內奶牛的品種改良,提高單産。

 

    動物防疫工作不斷強化從非典防治工作中吸取經驗教訓,加強對重大動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是2003年動物防疫工作的一個特色。各地紛紛加大防疫工作力度,切實落實各項防治措施。一是組織實施春季防疫和秋冬防疫兩次大規模行動,切實採取免疫、撲殺、消毒、檢疫等技術措施,使重大動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同時,加強對奶牛結核病、狂犬病、血吸蟲病等人畜共患病的防治和對瘋牛病等外來動物疫病的防範。二是鞏固和強化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組織完成了對6省5個無規定動物疫病區示範區建設項目的驗收,並進一步按國際標準完善管理規範和技術標準,力爭早日建成國際認可的無疫區。三是落實動物防疫工作政府責任制。按照國務院要求,進一步落實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在動物防疫工作中各自的職責任務,層層建立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一些地方已經對動物防疫工作不力的責任人予以追究。

 

    畜産品安全工作繼續深入2003年繼續從生産資料質量、獸藥殘留和違禁物監控等方面狠抓畜産品質量安全。第一,加強飼料和獸藥等生産資料的質量管理。制定並實施全國飼料和獸藥監測計劃,發佈了畜牧業國家和行業相關質量和檢測方法標準65項。組織了2次飼料企業安全生産聯檢和4次質量監督抽查,共檢查企業1260家,檢測飼料和動物飲用水樣品2181批次並依據檢查和檢測結果,依法吊銷、登出162家飼料添加劑和添加劑預混合飼料企業的生産許可證,有效地維護了飼料生産秩序。同時制定了《獸藥生産質量管理規範檢查驗收辦法》,完成了近60家獸藥生産企業(車間)GMP檢查驗收工作。飼料、獸藥生産環節管理水平和産品質量都進一步提高。

 

    第二,是開展獸藥殘留監控和“瘦肉精”等違禁藥品專項整治。發佈了12種動物性産品中獸藥殘留檢測方法標準,組織檢測動物性産品獸藥殘留樣品17116批次,並有針對性地組織實施了蜂産品獸藥殘留專項整治計劃。對飼料中添加“瘦肉精”等違禁藥品的行為繼續實施嚴厲打擊。組織對15個省份實施了17次拉網式檢測,共抽檢生豬尿樣7875批次,對少數違規養豬場(戶)進行嚴肅查處。經過全年的努力,飼料産品合格率達92.7%,獸藥産品質量合格率達%,飼料和生豬尿樣中“瘦肉精”檢出率分別為0.07%和0.79%,分別比上年下降0.07和1.55個百分點。

 

    草原保護與建設工作全面展開2003年農業部召開的全國草原工作會議,總結了草原工作取得的成就和經驗,分析了草原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明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草原工作的總體思路、奮鬥目標和主要任務,提出了草原工作的戰略重點已經由經濟目標為主,轉到生態、經濟目標並重,生態優先上來。這一戰略重點的調整,是草原工作進入新階段的重要標誌之一。在全國草原工作會議的推動下,各項草原保護和建設工作進展加快。一是繼續組織較大規模的國家投資建設,實施退牧還草、牧草種子基地和天然草原植被恢復與建設等項目,加強對草原保護和建設的支持。二是加強《草原法》執法工作。開展《草原法》貫徹專題宣傳活動,宣傳普及修改後的《草原法》,提高廣大幹部群眾依法保護草原的意識。草原監理工作進一步走上正軌,全年查處破壞草原的違法案件X起,破壞草原的違法行為得到遏制。三是積極開展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試點工作。主要草原牧區積極推行禁牧休牧,一些地區以政府名義發佈了禁牧令。內蒙古實行草畜平衡的草原面積近2億畝,錫林郭勒盟所有牧戶都簽訂了草畜平衡責任書。同時還組織草原輪牧禁牧休牧舍飼養畜技術交流,為草畜平衡試點提供技術支持。四是加強草原防火工作。各級草原防火機構嚴格執行防火期24小時值班制度和火情報告制度,及時對火災特別是境外火進行動態監測,建立火災預警機制,加強防火物資儲備庫建設。2003年沒有形成重大草原火災,草原建設成果得到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