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概況
中國政府網
 

    2003年是不同尋常的一年。全國農機化發展雖然受到了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和嚴重的洪澇、乾旱等自然災害的影響,但經過各級農機管理部門的共同努力,繼續保持了穩定的發展勢頭。

 

    農機裝備總量保持了穩步增長據統計,2003年,全國農機總動力達到6.04億千瓦,比上年增長4.39%;全國農機固定資産原值達到3361.59億元,比上年增長4.92%;拖拉機保有量達到1494.06萬台,增長3.32%,其中大中型拖拉機達到97.26萬台,比上年增長7.65%;小型拖拉機達到1396.8萬台,比上年增長3.03%。拖拉機配套機具達到2292萬部,比上年增長5.77%;聯合收割機擁有量達到36.22萬台,比上年增長16.05%;農用運輸車達到1028.59萬輛,比上年增長7.62%。

 

    農機裝備結構進一步優化大中型拖拉機的增長速度超過了小型拖拉機,大馬力、高性能的農業機械成為農機銷售市場的新熱點;農機具配套比例得到了改善,小型拖拉機擁有量與配套農具比由上年的1:1.48上升為1:1.52;節本增效配套農機具增幅較大,秸稈粉碎還田機、精量半精量(包括免耕)播種機、化肥深施機、機引鋪膜機分別增長7.68%、6.66%、6%和10.94%;畜牧業機械增長較快,達到317.23萬台,比上年增長7.68%。其中牧草收割機達到5.06萬台,比上年增長33.16%;牧草打捆機達到3800台,比上年增長了1.7倍。

 

    農機作業水平穩中有升2003年全國完成機耕面積60943.64千公頃,比上年略有減少;機播面積40714.41千公頃,比上年略有減少;機收面積27360.94千公頃,比上年增長0.77%。機械化耕地、播種、收穫水平在農業結構調整中基本保持了穩定。特別是農機作業範圍不斷擴大,其他農機作業水平在逐步提高。機收大豆面積2163.72千公頃,比上年增長9.11%;機械化青貯秸稈4522.94萬噸,比上年增長18.14%;機收牧草1484.22萬噸,比上年增長1.55%。

 

    農機服務組織蓬勃發展2003年全國各類農機作業服務組織達到3082萬個,比上年增長3.87%,其中農機戶3055萬戶,增長3.9%。在農機戶中,有農機專業戶360萬戶,增長9.21%。全國從事農機作業服務人員達到3686萬人,增長3.71%。農機作業服務以市場為導向,不斷創新服務模式,擴大服務範圍,從産中擴展到産前、産後,從種植業擴展到畜牧業、農副産品加工業,並按照農業産業化經營要求,開展農機社會化服務“一條龍”作業,推進了農業標準化作業、專業化生産、産業化經營,不僅促進了農業效益和農産品質量的提高,增強了優勢農産品競爭力,而且還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全國農機經營總收入達到2269.68億元,比上年增長6.2%。其中農機戶開展農機作業、修理等經營活動的總收入達到2013.45億元,比上年增長6.94%;扣除成本與費用,農機戶獲得的利潤為770億元,比上年增長8.91%。開展農機服務已成為當前農民增收的一個新亮點。

 

    2003年,在國家宏觀經濟政策指導下,全國各級農機管理部門採取有力措施,促進了農業機械化持續、穩定發展。

 

    精心組織“三夏”和“三秋”機械化生産2003年“三夏”期間,正值全國防治非典疫情的關鍵時期,聯合收割機跨區轉移受阻,外出務工農民不能及時返鄉,麥收機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三秋”期間,大部分地區又遭遇了嚴重的旱、澇災害,致使騰茬整地和播種難度加大,秋冬種的進度普遍推遲。面對比較嚴峻的形勢,全國各級農機管理部門沉著應對,克服困難,全力以赴,打贏了抗擊非典保夏收、抗旱防澇搶秋種這兩場硬仗,贏得了各級政府的充分肯定和農民群眾的歡迎。一是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兩手抓”的統一部署,切實做好“三夏”期間小麥跨區機收工作。堅持一手抓非典防治,一手抓跨區機收,統一監測,嚴格消毒,加強調度,搞好服務,確保機車和人員安全、有序地開展小麥搶收作業。據統計,全國小麥主産區共組織了5000多個機收作業隊,設立2700多個接待服務站,組織了150多萬台收穫機械投入“三夏”作業,共完成機收小麥麵積1.6萬千公頃,小麥機收比例超過72%。各麥收主戰場沒有發生一例非典病例或疑似病例報告,奪取了農村非典防治和跨區機收的雙勝利。二是精心組織,落實措施,緩解農機作業供需矛盾。各地農機管理部門早部署、早安排,提前做好了“三夏”、“三秋”農機作業市場摸底調查,發佈作業市場需求信息,組織簽訂作業合同,開展技術培訓,檢修農機具和做好零配件的供應工作。同時還制定了“三夏”、“三秋”農機作業應急預案,加大組織協調力度,努力增加投入,合理調配農機資源,大力發展省內跨區作業,開展農機幫扶作業,大大緩解了麥收機械的供需矛盾。如河南省加大財政補貼力度,非典期間新增聯合收割機2萬台;江西省啟動了“農機為農抗非典促增收”活動,專門安排100萬元用於農機作業補助,對困難戶免費作業;湖北省為跨區作業的機具開闢“綠色通道”,確保了省內外的聯合收割機的順利轉移。三是千方百計加快農作物的收種進度。“三夏”期間,各級農機管理部門合理調度農機作業機具,確保成熟一塊,收穫一塊,幫助農民實現了“龍口奪糧”。“秋分”剛過,各地按照全國“三秋”機械化生産現場會精神,採取有效措施,組織農業機械投入秋冬種,搶收整地,排澇除漬,搶時播種,基本保證了秋冬種進度,為扭轉糧食播種面積持續下滑,逐步恢復和提高糧食生産能力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加大農業機械化政策法規建設力度圍繞《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這兩部法律的立法工作,全國農機系統積極支持,搞好配合,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03年6月,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將《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列入了本屆人大的立法計劃,為正式啟動《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的審議程序打下了基礎。《道路交通安全法》以法律授權的形式,明確了農機管理部門行使對拖拉機的安全監督管理職能,穩定了農機安全監理體制。另外,農業部還對涉及農機化的相關規章、標準進行了修訂,頒布實施了《聯合收割機跨區作業管理辦法》;審定通過了農機化行業標準37項,報批32項。各地政府高度重視發展農機化,一些省、地(市)、縣(市)都結合實際,頒發了促進農機化發展的文件。如重慶市人民政府印發了《關於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意見》,山西省人民政府出臺了《關於發展機械化保護性耕作農業的實施意見》等。各地還相繼出臺了一些農機化的管理規章和扶持政策,農機化政策法規體系得到了進一步完善。

 

    重點實施保護性耕作和秸稈綜合利用兩大工程2003年是農業部確定的“全國農業科技年”。為了把“農業科技年”活動落到實處,各級農機管理部門重點抓了保護性耕作、秸稈機械化還田等七項重點工作和標誌性活動,並以此為契機,推動了農機科技創新和推廣工作的全面開展。一是繼續組織實施保護性耕作項目。在中央財政的支持下,農業部增設了20個保護性耕作示範縣,使保護性耕作示範縣涵蓋了北方13個省的58個縣,示範面積達到了110千公頃。同時在河北省召開了全國保護性耕作現場會議,交流了工作經驗,開展了技術培訓,推動了保護性耕作項目的落實。二是加大了秸稈綜合利用示範工作力度。秸稈綜合利用示範工作是農業部2003年承諾為農民辦的11件實事之一。為了把實事辦好、好事辦實,加大了組織工作力度,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的通知》,並在山東召開了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現場會,總結推廣了秸稈機械化還田等8項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提出了“開發秸稈産業、發展秸稈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的新思路,推動了工作的開展。據統計,全國10個示範省市共完成秸稈綜合利用面積9300千公頃,投入各類秸稈綜合利用機械設備204萬台(套),重點區域內基本上沒有發生大規模的焚燒秸稈現象。三是加強了農機化科技攻關和成果應用。列入“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的“農業機械化關鍵技術研究開發”項目,順利通過專家鑒定和驗收。特別是在水稻種植和收穫、保護性耕作、牧草種子收穫與産後處理、高效施藥、玉米收穫等關鍵技術和機具研究開發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在通過鑒定的10項科技成果中,有6項成果居於國內領先水平,4項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較好地實現了科研成果的先進性、實用性和經濟性的統一。部分技術成果已開始得到應用,綜合經濟效益開始顯現,為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大力發展區域特色農機化隨著農業結構調整的深化和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規劃的實施,各地圍繞大農業,發展大農機,根據不同地區的區域特色和經濟發展水平,選擇不同的農機化發展重點,使農機化呈現出區域特色化,發展多樣化,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如安徽省立足山區資源優勢,以茶葉加工機械化為突破口,推動農機“上高山”,著力提高特色農産品的生産、加工機械化水平,實現山區優勢、特色農産品的加工增值,農機化成為山區茶農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內蒙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重點發展牧草收割、青貯機械,積極適應當地發展畜牧業的迫切需要;廣西壯族自治區是中國甘蔗主産區,農機管理部門組織實施了240千公頃甘蔗生産機械化技術推廣項目,每畝甘蔗地可增産原料蔗1噸,共為農民增收6600萬元以上;江蘇、湖北等省積極探索油菜播種、收穫機械化的發展途徑,及時召開油菜機械化生産現場會,推廣新機具、新技術,深受農民歡迎;圍繞大豆産業振興計劃,黑龍江省財政投入1800萬元,組建了18個村級股份制農機作業公司,創新農機服務經營機制,推進了優質大豆標準化生産、規模化經營、産業化發展;山東省以市場為導向,積極開展機械化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全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超過六成,為全省農民增加收入9億多元,秸稈經濟成為山東農民增收的新的增長點;四川省加強了農村機電提灌和鄉村機耕道路建設,改善了丘陵山區農民的生産生活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