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農墾系統概況
中國政府網
 

    2003年,農墾系統按照中央和農業部的統一部署,積極實施農墾發展行動計劃,不斷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大力發展優勢産業,經濟發展速度和運行質量出現前所未有的好形勢。全年實現國內生産總值1025.18億元,同比增長12%,創“九五”以來的新高和首次實現兩位數增長;全系統全年實現利潤38.1億元,增長81%,盈利額不僅創造了農墾歷史最高水平,而且出現一二三産業全面盈利的可喜局面;墾區人均純收入3581元,增長5.9%。

 

優勢産業發展加快

 

    全面實施農墾發展行動計劃,加快優勢産業升級,是2003年農墾工作的一個重點。通過一年的工作,主要有五個方面的新進展。

 

    農墾大豆産業黑龍江等大豆主産墾區,通過一系列技術創新,戰勝前旱後澇、低溫寡照等多年未見的嚴重自然災害,大災之年取得了較好收成,保持了穩定的經濟效益。黑龍江墾區1020萬畝大豆,平均單産達165公斤,其中500萬畝高油高産大豆,平均單産達180公斤,顯示出國家基地的強大競爭力。

 

    農墾種業各墾區繼續加強與科研單位的合作,根據生産需要,成功引進、擴繁、推廣了一大批新品種,種業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種植業以小麥、水稻、大豆、棉花等常規種子的生産為重點,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供種能力進一步提高,可向農村提供優良種子12億公斤以上。畜牧業突出了奶牛、豬、羊等産業的良種引進、繁育和示範推廣,北京、上海兩個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奶牛育種中心,生産能力不斷擴大,年供應奶牛凍精達500萬支,成為中國畜牧業的主要商品良種基地。

 

    天然橡膠産業各植膠墾區除了繼續抓好技術創新,提高膠樹開割率外,進一步加快了加工佈局調整和技術改造步伐,已建成年産萬噸以上的加工廠6個,同時關閉了一批污染嚴重的小加工廠。各主要植膠墾區的橡膠産品交易也全部納入電子商務交易平臺,通過電子商務交易和適時參與期貨交易,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天然橡膠預警預報系統在上年試運行的基礎上,成功地實現了季度預警預報,達到了預期目的。

 

    農墾乳業積極推動乳品加工龍頭企業的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和科技創新,擴大了生産規模,增加了市場份額,提高了經濟效益,增強了輻射帶動作用。各墾區還充分發揮奶源基地規模化養殖優勢,結合實施“學生飲用奶奶源升級計劃”,不斷加強奶源基地建設,提高奶牛養殖技術、奶源管理水平和原料質量,逐步形成了一套與國際接軌、符合中國國情的奶源管理體系和生産規範。

 

    農墾現代農業示範工程建設通過近幾年的建設,15個現代農業示範農場在精準信息農業、設施農業、生態農業、産業化農業、高效特色農業等領域的示範功能開始顯現。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步伐加快,農墾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示範帶動作用進一步發揮。

 

    此外,圍繞優勢産業的發展,各墾區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進一步拓展了發展空間。

 

各項改革不斷深化

 

    2003年,各墾區按照農業部要求,堅持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針對農墾體制機制的深層問題,繼續深化改革,取得了新的進展。

 

    非公有制經濟迅猛發展,所有制結構更加優化各墾區進一步加快國有經濟佈局調整步伐,通過收購、租賃、股份制等多種形式,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積極參與國有中小企業的改組、改制、改造,使農場大部分中小型二三産業企業由國有轉為民營。通過落實政策、強化服務,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促進了墾區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吸引了大量社會資本和外資來墾區興辦實業,既壯大了非公有制經濟,又擴大了墾區經濟總量。全系統農墾生産總值中非國有經濟完成額為335.04億元,佔全系統經濟總量的32.7%,比上年增加2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69.15億元,第二産業增加值141.89億元,第三産業增加值124億元,各産業佔非國有經濟總量的比重分別為20.6%、42.4%、37%。非國有經濟從業人員達到157.33萬人,其中:第一産業63.31萬人,第二産業40.29萬人,第三産業53.73萬人。從業人員收入總額為133.62億元,人均收入8493元。

 

    産業公司組建取得新進展,墾區核心競爭力逐步形成在國有經濟佈局調整過程中,已轉為企業集團的墾區,充分發揮集團化優勢,通過資本紐帶和市場手段,對墾區的優勢産業和優勢資源進行全方位的調整、重組、聚合,已經在糧、油、糖、果、麻、膠、奶等支柱産業上組建了一大批集加工、銷售與生産基地為一體的産業公司,成為墾區經濟發展的龍頭和骨幹。

 

    農業經營體制不斷完善,家庭農場經營自主權進一步落實各墾區採取多種形式和措施,完善土地長期承包制度,積極探索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試行“兩田制”等新的承包辦法,使土地資源逐步向種田能手集中。目前,江蘇、安徽、湖北、河北、山西等墾區除保證農工基本生活田外,對其餘土地全部實行招標承包,擴大了家庭農場的經營規模。新疆兵團和黑龍江等耕地面積較大的墾區,多年來一直堅持大力推行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取得了良好成效。不少墾區在鞏固“兩費自理”的基礎上,放開家庭農場用工制度和分配製度,進一步增強了家庭農場的風險意識和市場主體意識。與此同時,橡膠、劍麻等長期作物的轉讓、租賃也取得重大進展,大部分長期作物已轉讓或租賃給了職工家庭和專業大戶經營,形成了與大農場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新機制。

 

    此外,各墾區按照黨的十六大精神,積極與地方政府協調,加快社會職能剝離步伐,進一步減輕了職工的社會負擔。

 

科技創新成效明顯

 

    2003年是全國農業科技年。根據農業部的統一部署,農墾系統認真制定工作方案和實施計劃,積極開展科技年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加強重大技術的推廣應用,優勢産業的技術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種植業圍繞大豆、水稻、小麥、棉花和熱帶作物等重點産業狠抓技術推廣,效果明顯。黑龍江墾區在大豆生産中積極應用推廣新品種、科學輪作、精量點播、地膜覆蓋、測土施肥、配方施肥、根瘤菌等一整套新技術,確保大災之年不減産。新疆兵團在棉花生産中廣泛應用膜下滴灌、微機平衡施肥技術,不斷提高棉花産量和品質。熱作墾區在全面推行割制改革後,又試驗推廣了香蕉標準化生産及機械化采收處理新技術、甘蔗機械化種植技術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加速企業技術進步,工業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一些墾區以實施國家“雙高一優”技改項目和國債技改貼息項目為契機,引進新技術、新工藝,加快技術改造步伐和新産品開發步伐,使骨幹龍頭企業産品質量和技術含量不斷提高。2003年,農墾系統又有29個項目列入國家“雙高一優”技改項目計劃,總投資達26.8億元,其中,銀行貸款19億元,企業自籌7.8億元;有17個項目列入國債技改項目計劃,其中已有6項獲得貼息8534萬元。

 

    加快無公害農産品生産,積極開展經濟技術合作通過建設無公害農産品示範基地、培訓推廣無公害生産技術標準,農墾無公害農産品生産有了很大發展,一批優質農産品已陸續成規模地銷往國內外市場。為配合全國農業科技年活動,在墾區和科研單位之間構建科技成果交流轉換平臺,農墾系統以《中國農業信息網》為載體,開展了“全國農墾農業科技成果網上交流洽談活動”,推動了墾區內外生産與科研的緊密結合,促進了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的轉化。

 

    加強培訓,隊伍素質普遍提高圍繞提高農墾幹部職工科學文化素質,墾區上下舉辦了不同層次、各種類型的科技培訓班約3800期,培訓職工約35萬人次。為進一步提高貧困農場職工文化素質,在農業部的統一部署下共培訓了貧困農場青年職工7500多人,併為150個貧困農場科技圖書室無償贈送各類科技圖書30萬冊,受到墾區和貧困農場職工群眾的普遍歡迎。

 

發展環境繼續改善

 

    多項重大政策陸續出臺並逐步得到落實2003年,影響農墾經濟發展和職工切身利益的養老保險和戶口農轉非政策,經國務院同意得以出臺。11個原來沒有納入養老保險社會統籌的墾區從2003年7月1日起全部進入當地社會統籌。中央通過轉移支付對各地基金缺口的補貼,也基本到位。20個相關省區還對農墾職工及家屬的農業戶口轉為非農業戶口進行了部署。農業部根據農墾系統土地確權劃界工作進展情況,與國土資源部共同研究提出了落實農墾國有土地確權政策的具體措施,進一步推動了農場確權劃界工作的開展。

 

    農墾系統的改革和發展日益得到社會的關注和支持2003年,中央媒體多次深入農墾基層採訪,就農墾經濟社會發展的成績進行系列宣傳報道,就急需解決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進行呼籲,為農墾的改革與發展創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一些在國內很有影響的農村問題專家,與橡膠墾區的領導和農場場長,共同研究橡膠墾區的改革問題,對促進墾區深化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外部環境的改善和自身經濟的發展,引起了各級領導對農墾的重視,黑龍江、雲南、遼寧、上海、寧夏、湖北等省、市政府,多次召開會議,聽取農墾工作彙報,專題研究農墾工作,幫助農墾落實政策,為加快農墾改革和發展創造條件。

 

    文化建設進一步加強隨著農墾改革與發展的不斷向前推進,各墾區越來越重視文化建設。一些墾區根據時代發展要求,積極探索新時期農墾精神和農墾文化內涵,積極培育和弘揚農墾精神,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增強了農墾的凝聚力,為經濟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