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綜述
中國政府網
 

    2003年是中國科技工作不平凡的一年。全國科技系統以促進新型工業化為主要目標,以提高創新能力為重點,以深化改革為動力,積極營造創新環境,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科技進步。全國科技界經歷了突發非典疫情的嚴峻考驗,在科技改革和發展上都取得了新的進步。“神舟”五號載人航天實驗取得圓滿成功,成為中國科技事業發展的又一個里程碑,標誌著中國已經進入世界先進航天大國行列。中國國際科技論文數量持續穩定增長,2003年已躍居世界第5位。連續兩屆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産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原始性創新能力的提升。據統計,2003年來自國內的發明專利申請數量8年來首次超過來自國外的申請,扭轉了國外發明專利申請絕對數量長期高於國內的局面。全國高新技術産業繼續迅猛發展,産值達到2.75萬億元,同比增長30.8%;出口總額1001.6億美元,同比增長62.7%。全國技術市場技術合同交易額首次突破1000億元,達到1084.67億元,比上年增長22.68%。全社會科技投入持續增加,全社會研究開發經費總支出超過1500億元,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例達到1.32%左右。

 

1.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工作全面展開

 

    制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項重要任務。為了加強對這項工作的領導,國務院成立了由溫家寶總理擔任組長、陳至立國務委員擔任副組長、有關部門主要領導參加的規劃領導小組。一年來,國務院領導對規劃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溫家寶總理多次主持會議研究規劃工作,明確強調這次規劃要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速實現現代化奠定一個好的科學技術基礎,要從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高度進行總體規劃和統籌安排。陳至立國務委員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廣泛聽取和徵求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對規劃工作進行具體、深入的指導。全國科技界對規劃工作寄予厚望,共有2000多名來自各領域、各行業的專家學者參與規劃戰略研究。通過舉辦研討會、論壇以及開辦網站等多種形式,廣泛徵求全社會的意見,形成了能夠有效凝聚各方面意見和智慧的良好工作局面。規劃涉及的20個戰略研究專題組在對168個子課題的研究成果集成、提煉的基礎上,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2003年底,近500名專家集中一個多月的時間,就未來科技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進行研究、交流,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目前,已經在科技發展指導思想、重要領域、重大項目等方面形成了初步意見和建議,為規劃綱要的制定奠定了堅實基礎。

 

2.科技界在防治傳染性非典型肺炎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3年春季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對科技界是一次嚴峻的考驗。全國科技界迅速行動起來。特別是自4月25日由九個部門共同組成的科技攻關組成立後,集中優勢力量和資源,重點圍繞臨床救治、控制疫情擴散和一線醫護人員防護等緊急需求,組織了3000多名優秀科技人員參加攻關。廣大科技工作者在流行病學調查、早期診斷試劑、中西醫結合治療、滅活疫苗、防護設備等方面獲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與此同時,全國科技界還積極利用“科技活動周”等科普渠道,普及防治非典的科學知識,宣傳防治“非典”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堅定廣大群眾依靠科學戰勝疫病的信心,提高全社會防疫防病能力,為依靠科學戰勝非典做出了貢獻。

 

3.科技體制改革取得新進展,科技發展環境不斷改善

 

    在技術開發類科研機構完成企業化轉制的基礎上,2003年有關部門又在解決遺留的政策問題和推進産權制度改革方面形成了共識。地方開發類科研機構改革也在穩步推進,産權制度改革力度很大。到2003年底,已有70%以上的地方開發類機構完成了工商註冊,有近一半的省(區、市)開發類科研機構轉制工作全面完成。開發類科研機構轉制三年來的實踐表明,科研機構技術創新能力增強,科技産業發展迅速,絕大部分科研機構實現了平穩過渡和加速發展。在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分類改革試點工作順利推進。改革試點已擴大到18個部門的248個院所,佔到中央屬公益類院所總數的94%。參與改革試點的科研機構在分流人才、轉變機制的基礎上,人均事業費從過去1萬多元提高到4萬元。第一批啟動改革的4個部門屬科研機構,初步建立起“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新機制,學科專業和人員結構得到優化,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一支穩定服務於社會公益類事業的精幹科研隊伍正在加速形成。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取得重要進展,高等學校在科技創新方面的積極性和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不斷加強,以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為代表的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實踐證明,國家有關科技體制改革的方向是正確的,措施是得力的,為科技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科技發展環境得到了進一步改善。積極改進科學技術評價工作,頒布了《關於改進科學技術評價工作的決定》和《科學技術評價辦法》(試行),明確了科技評價的價值導向,規範科學技術評價工作程序,引導科學技術評價工作健康發展,在科技界産生了良好反響,對樹立良好學風、引導和激勵創新將産生積極的影響。在《科技進步法》實施十週年之際,全國人大常委會5位副委員長分別帶隊對《科技進步法》的實施情況進行重點檢查,對依法推動科技進步産生了積極影響和重要作用。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取得初步成效,推動了大型科學儀器遠程共用、虛擬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等項目建設。在各地、各有關部門踴躍參與和推進下,“科技仲介建設年”活動取得成效,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了一批仲介機構發展。全國已擁有生産力促進中心超過1000家,數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100多家相繼通過了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服務質量和整體素質明顯提高;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400多家,數量位居世界第二,在孵企業23000多家,並在軟體、集成電路設計等領域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專業孵化器;涌現出風險投資機構300多家,管理風險資金500多億元,投資額85%投向高技術産業;圍繞政府決策、企業管理和投資評估等需求,已建立各類科技諮詢評估機構2300多家;國家大學科技園迅速發展,共入駐或新建各類研究開發機構840多家,在孵企業3800多家,吸引了1600多名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創業。

 

4.實施人才、專利和技術標準三大戰略舉措成效顯著

 

    為了有效應對加入世貿組織後的機遇和挑戰,經國家科教領導小組批准,啟動實施了人才、專利和技術標準三大戰略舉措。兩年來,這項戰略部署已經取得了重要進展和明顯成效。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長期以來存在的科技人才斷檔的問題已經得到解決,一支以中青年科學家為中堅力量、老中青相結合的科技人才隊伍基本形成。國家各類科技計劃都把培養人才作為重要任務,僅973計劃近兩年就培養博士、碩士各3000名,有900多名博士後出站。承擔863計劃的科研人員中,年輕人佔到一半以上。信息領域第三代移動通信課題組的200多名科研人員平均年齡不到30歲,正是這支富有活力的青年群體創造了中國100年電信史上的第一個國際標準。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負責人中,45歲以下中青年學者佔69.8%。從2003年獲得國家科技獎的成員結構看,40歲以下的佔39%,40歲到50歲的佔32%。留學人員回國數量持續增加,年遞增率達13%以上,一些留學人員開始以研究團隊形式回國服務。在專利方面,國家863、攻關計劃均提出知識産權目標要求,發明專利申請量大幅增長。2003年來自國內的發明專利申請量達到5.7萬件,超過國外申請8000余件;發明專利申請增幅達到31.3%,超過了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增長的勢頭;職務申請首次超過非職務申請。在技術標準方面,初步形成了各部門、各地方聯合推動技術標準工作的格局,技術標準已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導向。目前重要技術標準研究正在順利開展,已經完成技術標準52項,標準草案98個。這些重要技術標準的確立,將為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贏得更多的主動權。

 

5.重大科技專項取得重要成果,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

 

    2003年是實施重大科技專項的關鍵一年。全國共有19個部門和22個省、市參與了重大科技專項的實施,總投入超過200億元,其中地方、部門配套投入近40億元,企業投入超過100億元。到目前為止,重大科技專項已提出專利申請600多項,初步形成各類技術標準50多項,一批重大高新技術獲得階段性重要突破,使中國在一些關鍵技術領域的創新能力得到了增強。繼方舟、龍芯CPU之後,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眾志CPU系統芯片成功實現量産,並與國內開發的Linux操作系統集成,研製出新一代網絡計算機。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産權的永中集成辦公軟體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電子政務應用示範工程取得重要進展,在安全監管、安全審計、網絡監控預警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自主知識産權的技術和産品,為中國信息安全提供了有效支撐。電動汽車專項取得技術突破,在電動汽車整車開發、燃料電池轎車開發、混合動力功能汽車、高性能動力蓄電池等方面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産業技術支持體系。功能基因組和生物芯片專項分離克隆出水稻分蘗控制基因MOCI,這是中國首次克隆出主要農作物重要農藝性狀的功能基因,標誌著中國水稻功能基因研究能力達到國際領先地位;用於癌症檢測、丙肝診斷、遺傳病檢測等方面的三類生物芯片,已作為生物製品I類新藥投入使用,成為中國生物芯片研究從實驗室走向實用階段的重要標誌。食品安全專項建成了中國第一個進出口監測與預警及風險分析控制系統。農産品加工專項首次構建中國主要農産品加工標準體系框架。奶業專項解決了胚胎移植關鍵技術,優質奶牛胚胎生産佔全國需求量的50%以上,為奶業配套技術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創新藥物與中藥現代化”專項建立了新藥篩選、新藥安全評價、臨床試驗、生物技術藥物規模化製備等技術平臺,已有一批創新藥物獲得臨床批文和生産證書,加快了中藥現代化進程。水污染控制技術與治理工程專項開展了城市水環境質量改善和安全飲用的研究與示範,取得了成效。

 

    通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以及973、863和科技攻關計劃等的支持,中國還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意義和影響的創新成果。在基礎研究領域,中國科學家在光電功能材料、納米科技、疾病基因組學、腦科學、古生物學、化學等領域的創新成果引人注目。全透明KBBF單晶的生長、離子型聲子晶體新概念的提出與驗證、多壁碳納米管的合成與製備、家族性房顫基因的發現、澄江動物群脊椎動物起源和熱河生物群鳥類演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都受到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關注。在戰略高技術領域,中國在核心軟體、系統芯片、大規模並行計算、高溫氣冷核反應堆、基因治療藥物、超級雜交稻育種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聯想“深騰”6800超級計算機成功研製,峰值運算速度達每秒5萬億次。這一切都表明,多年來困擾中國科技發展的原始性創新能力不足問題正在得到改觀。

 

6.科技與經濟結合更加緊密,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在高新技術産業化方面,國家53個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主要經濟指標大幅度增長,實現工業總産值17307億元,工業增加值4272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0%以上;出口創匯570億美元,同比增長73%。2003年全國高技術産品出口同比增長62.7%,增幅高出同期外貿出口28.1個百分點,佔全國外貿出口比重已達25.1%,成為拉動外貿增長、優化對外貿易結構的重要力量。一大批民營科技企業從小到大,迅速崛起,成為高技術産業領域最富有活力的生力軍。在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已經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高新技術産業群,形成了一大批科技水平高、國際競爭力強的優勢企業。

 

    在農業領域,按照中央關於把“三農”問題列為重中之重的要求,緊緊圍繞農業高效、高産和農民增收,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工作。突破農業發展的一批關鍵技術,選育出農作物新品種363個,累計推廣面積近2億畝;農業節水重大專項篩選出一批具有高效水分利用型農作物品種,提出灌溉新方法,節水效果達到30%以上。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作為突破口,國家共投入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8億元,吸納地方和企業投入配套資金24億元。國家農業科技園區2003年總産值達到175.4億元,涌現出許昌、壽光等一批有全國影響的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為吸納就業和帶動周邊地區農民致富做出了貢獻。農業科技特派員制度試點工作已在全國大部分省市區展開,形成了科技人員積極主動走向農村基層經濟和科技活動的熱潮。電腦農業專項在全國建立了27個應用示範區,累計增産糧食27億多公斤,使700多萬戶農民受益,2003年底該項成果還獲得聯合國世界信息峰會大獎。科技部、農業部、勞動部和共青團中央聯合啟動了“星火科技培訓專項行動”,全國已形成5000多個國家、省、市、縣四級星火培訓基地為主的星火培訓體系,累計培訓農民達7000多萬人次。

 

    在工業領域,重點圍繞振興裝備製造業和促進傳統産業結構調整進行了部署。數控五軸五面加工中心等高端數控機床研製取得突破,一舉打破了國外對中國長期實行的技術封鎖,為西電東送、南水北調、載人航天等重點工程提供了急需裝備。通過對鎂合金關鍵技術研究及産業化的重大攻關,初步形成從高品質鎂材料生産到鎂合金産品製造的完整産業鏈,為中國實現由鎂資源大國向鎂生産強國的跨越奠定了基礎。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裝備製造業試點工作取得成效。製造業信息化工程已在全國27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47個中心城市和2000家製造企業全面推開,成為中國信息化建設的一個亮點。網絡化協同設計製造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成功運用,上網企業超過4000家,特別是在抗擊非典期間發揮了作用。

 

    在社會發展方面,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努力改變長期以來社會發展科技領域相對薄弱的局面。推動了清潔能源汽車、潔凈煤技術、可再生能源、油氣資源、礦産資源、海洋資源的開發應用,開展了針對湖泊污染控制、城市大氣污染控制、城市水環境質量改善、安全飲用水、固體廢棄物處理以及西部生態環境和自然災害的監控、預報等方面的綜合技術研究,啟動了煤礦瓦斯治理等安全生産的重大問題研究和城市公共安全試點工作,開展了中藥現代化、新藥創制、重大疾病診斷技術等方面的研究,促進了社會領域的持續健康發展,取得了良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7.國際科技合作領域進一步拓展

 

    2003年是中國國際科技合作取得重要進展的一年。國際科技合作的主動性和能力明顯增強,中國科學家在廣泛參與國際大科學工程方面佔有一席之地。中歐雙方已就中國加入伽利略計劃正式簽訂了合作協議,中國將參加該計劃包括衛星製造、發射、地面站建設、應用産品開發、標準制定等全過程工作。經國務院批准,中國于2003年2月正式加入國際熱核聚變試驗堆(ITER)計劃談判,目前正結合製定中長期規劃進一步論證。經國務院批准,中國正式加入海洋科技界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綜合大洋鑽探計劃(IODP計劃)。國際“人類肝臟蛋白質組計劃”是生命科學領域一項重大的科學命題,由中國科學家賀福初院士領銜,有16個國家和地區的80多個實驗室報名參加,這是首次由中國科學家牽頭負責的重大國際合作計劃。在中外合作科研機構和合作示範基地建設方面,中德通信軟體技術研究所、中西(西班牙)智慧交通中心、中英智慧交通中心等相繼建立,中美(馬裏蘭)科技創業園、中英(劍橋/曼城)科技創業園等海外創業園先後啟動。在加強國際雙邊及多邊科技合作方面,積極組織與世界經合組織、亞太經合組織、亞歐會議、世界知識産權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等的科技合作,努力推動中國的大學、科研院所和其他機構參加歐盟第六個科技框架計劃。一批重大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取得實質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