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概況>> 中國簡況
 
中國宗教的主要特徵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24日 09時00分   來源:中央統戰部網站

  在50年代初期,中國共産黨對宗教情況作了科學分析,提出了中國宗教具有“五性”的基本特點,即:群眾性、民族性、國際性、複雜性、長期性,這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科學概括,是中國共産黨正確處理問題、制定宗教工作方針政策的重要理論依據。

  群眾性:中國有多種宗教並存,每種宗教都擁有相當多的信教群眾。對於大多數群眾信仰某一種宗教的民族來説,隨著民族人口增加,信教群眾人數也將相應增加。周恩來説過:“中國的宗教徒有幾千萬,如果加上在家裏信教而不到寺廟去的就更多,差不多有1億了。”可見,在中國總人口中,儘管信仰宗教的人所佔比重不大,但絕對數字不小,具有一定的群眾性,從某種意義上説,如何正確對待宗教信仰問題,就是正確對待信教群眾的問題。

  民族性:主要是指佛教、伊斯蘭教在許多民族中有著廣泛的信仰。全國有16個少數民族中的大部分或一部分信仰藏語系佛教或巴利語系佛教,有10個少數民族大多數群眾信仰伊斯蘭教。宗教對這些少數民族的生産生活和社會活動的各個方面有著深刻的影響。民族與宗教是兩個不同的範疇,但在一些少數民族中,宗教問題往往又與民族問題交織在一起。同時,在民族壓迫制度存在的時代,宗教也曾作為這些民族反抗民族壓迫的旗幟和團結本民族的紐帶。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的消滅,宗教這種旗幟和紐帶作用,已經消失。但它的傳統影響仍存在,同民族問題常常交織在一起,互相影響。如果宗教問題處理不妥當,就會直接影響到民族的團結、國家的統一和邊防的鞏固。因此,在處理宗教問題時,要著眼於民族的發展和進步,著眼于把各民族的信教群眾和不信教群眾緊密地團結起來,共同致力於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   

  國際性:中國的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國傳入的,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國際上佔有重要地位,在許多國家和地區有著眾多的信徒,其中有的宗教在一些國家中被奉為國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宗教方面的對外交往不斷發展,特別是中國實行對外開放後,宗教方面的國際交往日益增多,這有利於團結世界上愛好和平進步的力量,開展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鬥爭,有利於開展經濟、科技和文化交流,加快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同時,國外敵對勢力也會利用宗教進行滲透,作為對我國推行“和平演變”戰略的一個重要手段。這是時刻要警惕的。

  複雜性:宗教是由共同的信仰、宗教感情、宗教道德、宗教儀式、宗教組織等諸多要素構成的,它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現象。宗教在人們之間起著一種紐帶作用,把他們聯絡在一起,形成一種勢力,同時宗教又與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有著密切聯絡,互相影響、呈現出複雜的狀況。宗教的複雜性,還在於國內仍然存在一定範圍的階級鬥爭和複雜的國際環境,必然要影響到宗教。因此,宗教不僅是一種思想信仰,還涉及到社會政治問題、群眾關係、民族關係和國際關係。   

  長期性:中國共産黨人認為,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現象,它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和認識根源。在中國社會主義社會中,隨著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的消滅,宗教存在的階級根源已經基本消失。但是宗教還有得以存在的社會根源和認識根源。宗教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有著較強的適應性。同時,當今世界是一個日益開放的國際社會,中國宗教的存在不可能不受到外國宗教的影響,因此,中國的宗教不僅會長期存在,而且還將按照自身的規律和特點,繼續對社會發生一定的影響。對此,必須要有充分的、清醒的認識,那種認為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經濟文化在一定程度的發展,宗教就會很快消亡的想法,是不現實的,也是非常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