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概況>> 中國簡況
 
維吾爾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4月11日 10時41分   來源:國家民委網站

    概況

    維吾爾族總人口為8399393人(2000年),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全區維吾爾族人口8345622人,佔全國維吾爾族總人口的99.4%。新疆的維吾爾族主要分佈在天山以南,塔裏木盆地周圍的綠洲是維吾爾族的聚居中心,其中尤以喀什噶爾綠洲、和田綠洲以及阿克蘇河和塔裏木河流域最為集中。天山東端的吐魯番盆地,也是維吾爾族較為集中的區域。天山以北的伊犁谷地和吉木薩爾、奇臺一帶,有為數不多的維吾爾族定居。此外,在我國湖南省桃源縣和河南省繩池縣,也有少量維吾爾族分佈。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處我國西北邊陲、亞歐大陸腹地,是我國面積最大、陸地邊境線最長的省級行政區。全區面積166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6;陸地邊境線5600多公里,約佔全國陸地邊境線總長的1/4,由北向南依次與蒙古、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8個國家接壤。

    新疆的地形特點是山脈與盆地相間排列,盆地被高山環抱,俗喻“三山夾兩盆”。新疆北有阿爾泰山,南有崑崙山,天山橫亙中部,把新疆分為自然景色各異、風貌迥然不同的南北兩個部分。習慣上,稱天山以南為南疆,天山以北為北疆。天山南麓,有我國最大的盆地塔裏木盆地,盆地中央是我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乾大沙漠。天山北麓,有孕育克拉瑪依油田的準噶爾盆地和寬闊富饒的伊犁河谷地。此外,在天山東端,有我國夏季氣溫最高、陸地上海拔最低的吐魯番盆地。

    山區融雪和降水是新疆河流的源泉。新疆有數百條河流,除額爾齊斯河注入北冰洋外,其餘皆為內流河。世界上最長的內流河塔裏木河和葉爾羌河、玉龍喀什河、車爾臣河灌溉著塔裏木盆地四週肥沃的土地,伊犁河、額爾齊斯河、烏倫古河及瑪納斯河哺育著北疆廣闊的田野和牧場。許多內流河的下游,潴為湖泊,有羅布泊、博斯騰湖、布倫托海、艾比湖等,盛産魚類和蘆葦。

    新疆屬典型大陸性氣候。南疆乾旱而溫暖,有“塞外江南之稱”;北疆較為寒冷,雨雪充沛。區內山脈融雪形成眾多河流,為分佈在盆地邊緣和河流流域的綠洲提供了灌溉水源。在盆地邊緣的沙漠和戈壁開發綠洲,是維吾爾族農業的特色。小麥、玉米、水稻是新疆主要的糧食作物,經濟作物以棉花為主。新疆的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天山有蘊藏量極大的煤和鐵,阿爾泰山以盛産黃金著稱,崑崙山的和田玉自古有名,還有各種有色金屬和稀有金屬、綿延千里的油氣田、亟待開墾的可耕地,地熱、風能、太陽能也有著很大的開發潛力。

    “維吾爾”是民族自稱,意為“團結”、“聯合”、“協助”之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漢文文獻對這個族名有不同的譯寫。4世紀文獻中稱為“袁紇”。6世紀末、7世紀初文獻中稱為“韋紇”。788年以前文獻中稱為“回紇”。788年以後至13世紀70年代則稱為“回鶻”。13世紀70年代至17世紀40年代稱為“畏兀兒”。17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初則稱為“回部”、“纏回”。1935年稱為“維吾爾”,並一直沿用至今。

    現代維吾爾語是維吾爾民族的共同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歷史上,維吾爾語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古突厥語階段(7-13世紀),察合臺語階段(14-18世紀),近代和現代維吾爾語階段(19世紀-現在)。在我國,現代維吾爾語分為中心、和田、羅布三個方言,標準語以中心方言為基礎,以伊犁—烏魯木齊語音為標準音。維吾爾語與同語族的哈薩克語、柯爾克孜語、烏孜別克語等親屬語言既有許多共同之處,也有自己獨具的特點。

    維吾爾族使用文字的歷史十分悠久,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地區採用不同的字母系統書寫自己的語言,文字名稱也不相同。8世紀在鄂爾渾河流域建立政權的回紇人曾用突厥如尼文。9世紀至15世紀之間,今新疆和甘肅河西走廊以及蔥嶺西的回鶻人都曾使用過以粟特字母為基礎的回鶻文,但各地區使用的時間長短不同,東部的回鶻佛教徒使用的時間最長。蔥嶺西回鶻和葛邏祿等部建立的喀拉汗王朝自10世紀信奉伊斯蘭教後,改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文字,稱為王朝突厥文。這種文字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不斷擴大使用範圍,在15世紀基本取代了回鶻文,成為維吾爾族和新疆、中亞一帶突厥語諸族通用的文字。由於起初主要使用在原察合臺汗國的領地,故稱為察合臺文。現行的維吾爾文,是在晚期察合臺文為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經過不斷改進和補充,迄今已成為維吾爾族全民通用的文字。1960年,曾進行過拉丁化的文字改革,但由於全面改用新文字的條件尚不成熟,故1982年9月起停止使用新文字。

    歷史沿革

    維吾爾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遊牧于我國北方和西北貝加爾湖以南、額爾齊斯河和巴爾喀什湖之間的“丁零”(“丁靈”、“丁令”)。也有人認為,維吾爾族的先世與匈奴有血緣關係。

    公元前3世紀,“丁零”生活在山地森林和蒙古草原的北部邊緣,以狩獵和畜牧為生,相繼受草原上的匈奴、鮮卑和柔然汗國的奴役。 4世紀以後,“丁零”又被稱為“鐵勒”、“鐵歷”、“赤勒”或“敕勒”,分佈于西起伏爾加河,東至興安嶺的東西萬餘裏的歐亞北方大草原上。由於他們使用的車輪高大,又被稱為“高車”。活動於貝加爾湖一帶的被稱為東部鐵勒,其中的“袁紇”部,在5世紀時成為“高車”諸部之首,也就是7世紀時“鐵勒”諸部中的“韋紇”。

    5世紀中葉,在準噶爾盆地東部出現了一個以阿史那氏為核心的鐵勒部落,被稱為“突厥”。552年,阿史那氏建立了包括整個蒙古草原和準噶爾盆地的突厥汗國,使其他一些鐵勒部落成為它的屬部。突厥貴族殘酷的統治激起了各鐵勒部落的反抗。為了與突厥貴族相抗衡,“韋紇”、“仆固”、“同羅”、“拔野古”等東部鐵勒中較大的九個部落結成地域性的“回紇”部落聯盟,被稱為“九姓鐵勒”,簡稱“九姓”。

    統一九姓鐵勒各部的第一代可汗是骨力裴羅。744年 (天寶三年),以骨力裴羅為領袖的回紇聯盟在唐朝大軍的配合下,推翻了突厥汗國,並建立起漠北回紇汗國。回紇汗國的疆域包括貝加爾湖以南,陰山以北,興安嶺以西和阿爾泰山以東的蒙古草原地區。諸部落原有的名稱從此基本消失,統稱“回紇”。就在這一年,骨力裴羅被唐朝冊封為懷仁可汗,回紇汗國成為唐朝的屬國。此後,歷代可汗都接受唐朝的冊封。回紇與唐朝一直保持友好和從屬關係,並兩次出兵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788年(唐貞元四年),回紇可汗頓莫賀上書唐朝,取“迴旋輕捷如鶻”之意,改回紇為“回鶻”。

    9世紀中葉,回鶻為黠戛斯所敗。回鶻諸部紛紛離散,有的被黠戛斯所俘,有的南遷至內地,但大部分遷到西域,進入安西都護府轄地和于闐以西的地方。還有一些到達甘肅西部,投奔了吐蕃。

    西遷的回鶻,一部分進入天山東部地區。866年,居住在北庭和吐魯番一帶的回鶻首領仆固俊自北庭出擊,大敗吐蕃的大將尚恐熱,奪取西州、北庭、輪臺等要地。從此,回鶻人以高昌為中心建立了高昌回鶻王國。其勢力範圍東起哈密,西及阿克蘇,北至伊犁河,南接吐蕃(今和田、敦煌間)。

    西遷的回鶻,還有一支進入中亞草原地區。10世紀中葉,回鶻聯合葛邏祿、樣磨等族建立了強大的喀拉汗王朝。起初,建都城于八拉沙袞城(今巴爾喀什湖南吹河源西南),後來遷都喀什噶爾。強盛之時,其轄境包括今新疆地區的疏勒、莎車、于田、和田等地。到11世紀初,玉素甫•喀迪爾汗將於闐的李氏王朝滅亡,把伊斯蘭教傳到今日的和田地區。喀拉汗王朝統治時期,在促進當地各族經濟發展、提倡遊牧的突厥部落定居和傳播伊斯蘭教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12世紀初,部分契丹人在耶律大石的率領下,從東北西遷至中亞,先後征服了喀拉汗王朝和高昌回鶻王國,建立了契丹人的政權,史稱西遼。西遼統治者對回鶻百姓的政治壓迫和經濟掠奪非常嚴重。西遼末期,蒙古強盛。高昌王決定依靠蒙古汗國來擺脫西遼統治。他們設計除掉了西遼派來的少監,並宣佈脫離西遼,歸順成吉思汗。高昌回鶻王國成為蒙古汗國的屬國。

    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臺在封地上建立了察合臺汗國。到1320年,分裂為東、西兩部分。1514年夏,東察合臺汗國阿黑麻汗的三子賽義德定都葉爾羌,稱葉爾羌汗國。其疆域東起哈密,西至帕米爾高原,南界西藏,北接天山。在它最強盛時,除了天山南部地區外,還將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伊塞克湖地區、費爾幹納盆地以及巴達克山和瓦罕地區都納入了自己的統治範圍。賽義德汗以伊斯蘭教為旗幟,統一了整個塔裏木盆地。

    西遷後定居西域的回鶻,既融合了早就分佈在天山以北和西部草原遊牧的突厥語各部,又融合了兩漢以來移居這裡的漢人,他們同原來就居住在南疆廣大地區操焉耆、龜茲、于田語的人民以及後來遷來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等長期相處,繁衍發展,到16世紀初形成維吾爾族。這一時期是維吾爾族民族形成的重要時期。

    9至12世紀,回鶻社會經濟和文化迅速發展。遊牧的畜牧業逐漸轉向定居的農業。回鶻地區與內地的商業貿易空前繁榮。通過“互市”將馬匹、玉器、乳香、藥材等大量運往內地,換回鐵器、茶葉、絲絹和錢幣。封建制度進一步確立,形成了以回鶻可汗和各級伯克(官吏)組成的農、牧主階級。兼有漢族和西域特點的回鶻文化高度發展,表現在使用回鶻、漢、梵、萃利、婆羅米等多種文字和歷算、繪畫等各個方面。這個時期,南疆地區形成了維吾爾兩大文化和文學中心,即北部的吐魯番(包括天山以北的別失八里)和南部的喀什。這個時期産生的大量文獻,包括行政公文、文學創作、宗教典籍和民間契約等,是研究維吾爾族歷史和語言文化的重要材料。

    蒙古興起後,現新疆大部分地區屬察合臺汗國領地。在大批漢族人民調遣到天山南北屯田的同時,還有許多維吾爾族人進入內地,除了手工業工匠之外,還有不少知識分子,其中就有今湖南桃源縣的維吾爾族和回族的祖先。維吾爾族對元代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都有重大的影響。當時,許多維吾爾族人入仕元朝,他們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出現了不少優秀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史學家和翻譯家。最早的蒙古文就是塔塔統阿採用回鶻文字母創制的。廉希憲、桑哥、阿禮海涯、燕只不花、脫烈海牙等在元朝中央和地方政府中擔任過中書平章政事、尚書右宰相和平章政事、宣慰使等重要職務。流傳于明代的散曲“海鹽腔”是著名的維吾爾文學家貫雲石的創作之一。沙剌班、廉惠山海牙參加了《金史》、《遼史》和宋英宗、顯宗實錄的修纂。傑出的農學家魯明善著有《農桑衣食撮要》。《資治通鑒》、《本草》、《貞觀政要》等書,也在當時譯成了回鶻文。

    從14世紀末到16世紀末,東起哈密、南至和田的廣大維吾爾族地區,經過二百多年的分散割據,才逐步統一成個大範圍的封建割據的喀什噶爾汗國。因遷都葉爾羌,又稱葉爾羌汗國,統治者仍是蒙古察合臺後裔。清初,葉爾羌汗國與清朝建立了朝貢和通商關係,維吾爾族和內地各族人民之間的往來繼明代時疏時密之後又趨於正常化。由於代表不同地方封建集團的伊斯蘭教“黑山”、“白山”兩個教派爭權,1678年北疆準噶爾汗國的噶爾丹汗在維吾爾人伊斯蘭教白山派(依禪派)首領阿帕克和卓的引導下,率領準噶爾軍隊南下,消滅了葉爾羌汗國,並建立了以阿帕克和卓為“帕夏”(皇帝)的政教合一的農奴制傀儡政權,對南疆實行殘酷統治和任意掠奪。阿帕克和卓及其後人,為了保住自己的統治地位,相繼依靠準噶爾部蒙古人和中亞的外來侵略者,不斷在南疆製造分裂和暴亂,給維吾爾族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清朝平定了準噶爾貴族的叛亂。1759年,又粉碎了阿帕克和卓的後人大和卓木波羅尼都和小和卓木霍集佔在南疆的反清叛亂,剿滅了所謂獨立的“巴圖爾汗國”。這一系列措施在客觀上起到了安定新疆局勢、有利於民族發展的作用。

    清政府為加強對新疆的管轄,在新疆實行軍政合一的軍府制度。在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設總統伊犁等處將軍作為西域最高的軍事行政長官,統治南疆、北疆,統轄歸附於清朝的中亞和哈薩克、布魯特(柯爾克孜)各部。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分別採用州縣制、扎薩克制和伯克制。喀什噶爾參讚大臣總理維吾爾族聚居的南疆8城(喀什噶爾、英吉沙爾、葉爾羌、和田、阿克蘇、烏什、庫車、喀喇沙爾)。這些地區的長官阿奇木伯克,總管各種事務。另外,還有管理地畝、糧賦、司法、水利、治安、商業和宗教的伯克。伯克們受到清政府的優遇,授予品級、田地、養廉銀和種地人戶(農奴),有軍功者還可豁免田賦、差役。由於朝廷任免的各級伯克代替了原來的世襲伯克,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地方勢力,促進了封建農奴制的解體。此外,清政府還採取了興辦屯墾、舉辦商業、降低稅率等一系列措施。這在客觀上對維吾爾族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18世紀中葉以後,新疆完全處於清政府的直接統治之下,但各族人民艱難困苦的生活處境並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封建統治階級日益沉重的階級壓迫和殘酷剝削,最終使廣大維吾爾族人民忍無可忍,紛紛奮起反抗。1765年,新疆爆發了烏什起義,這是維吾爾族人民第一次大規模的武裝反封建鬥爭。在賴黑木圖拉、額色木圖拉父子的領導下,起義群眾殺死阿奇木伯克及烏什辦事大臣。起義者堅守陣地,連婦女、兒童也投入戰鬥,他們屢敗清軍,堅持半年之久。在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的情況下,維吾爾族封建主為維護其統治、達到擺脫清政府羈絆的目的,不斷煽動民族主義情緒,利用教派鬥爭緩和階級矛盾。從1820年至1828年,受英國唆使,南疆維吾爾族反動封建主的代表、大和卓木之孫張格爾,以宗教旗幟為掩護,由英國提供武器和直接指揮策劃,多次侵擾南疆,未能得逞。此後的二、三十年間,張格爾的子侄自稱和卓,繼續騷擾南疆,涂炭生靈,使廣大維吾爾族人民深受其害。他們的反動行徑不但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反而激起了各族人民的反抗,總是以失敗告終。

    鴉片戰爭爆發後不久,在太平天國、捻軍和雲南、陜西、甘肅各族農民武裝起義的影響下,新疆于1864年爆發了反清民族大起義,迅猛的反清風暴席捲天山南北,震撼了清朝在新疆的統治。此間,在南疆和北疆先後出現了幾個互不統屬的割據政權:以庫車為中心的熱西丁汗和卓(回族)、以烏魯木齊為中心的妥明(回族)、以和田為中心的哈比布拉汗(維吾爾族)、以喀什為中心的金相印(回族)與思的克伯克(柯爾克孜族),以伊犁為中心的塔蘭其蘇丹(維吾爾族)。但是,“民族”、“宗教”的旗號轉移了群眾鬥爭的目標,以致維吾爾族和新疆各族人民用鮮血換來的勝利果實,最終總是被一小撮民族和宗教上層所篡奪。封建割據政權的頭目們稱王、稱汗,對勞動人民進行更加殘酷野蠻的封建統治。他們相互火並,給新疆各族人民帶來了更大的災難。

    1865年,喀什噶爾封建主金相印和思的克伯克,利用維吾爾等各族人民在疏附的起義,企圖以擁護“聖裔”號召群眾,從浩罕將張格爾之子布素魯克迎來喀什。英國扶持的浩罕國軍官阿古柏,趁機入侵新疆,建立了“哲德沙爾汗國”(七城汗國),佔領了南疆和北疆的烏魯木齊、瑪納斯等地,對新疆各族人民施行中世紀伊斯蘭教汗國野蠻、暴戾的統治,維吾爾族人民與各族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浩劫。

    在阿古柏入侵南疆之際,沙俄為了維護其在中亞的既得利益,與英國保持勢力均衡,加緊和阿古柏勾結,背著清政府暗地與阿古柏簽訂了非法的通商條約。1871年,沙俄藉口“中國西部各省的暴動”,俄國“絕無坐視之理”,悍然以“代收代守”為名出兵,侵佔伊犁。沙俄侵略者在伊犁地區進行了長達十年的殖民統治,對新疆各族人民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其間所犯罪行,罄竹難書。在阿古柏和沙俄的血腥統治下,維吾爾族和新疆各族人民面臨著深重的民族危機。

    徹底摧毀阿古柏政權、收復伊犁是新疆和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願望。在維吾爾族和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和協助下,1877年清軍取得了討伐阿古柏得勝利。1881年,中、俄兩國簽訂《伊犁條約》。中國雖然收復了伊犁,卻失去霍爾果斯河以西7萬多平方公里之地,賠款900萬盧布。在此之前,沙俄通過1860年的《中俄北京條約》和1864年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兩個不平等條約,已經強割中國西北地區44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不僅如此,沙俄還在不得不交還伊犁時繼續作惡,用武力劫走當地維吾爾、回、蒙古、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族人民達10萬人之多。與此同時,侵略軍肆意破壞農田、水渠、房屋、果園,搶劫糧食、牲畜。伊犁九城有五城幾成廢墟,有三城只剩下頹垣瓦礫一片。伊犁河右岸九個鄉的維吾爾族人民,所有財物也被洗劫殆盡。

    1884年,清政府將原伊犁將軍所轄西域之地建為行省,名為新疆。清政府這一措施,對於鞏固西北邊疆、防禦外國侵略、開發和建設新疆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維吾爾族和新疆各族人民在外國侵略者和本族封建統治階級造成的戰爭災難中,深感分裂祖國、破壞民族團結的危害。建省以後,新疆與內地的關係更加密切,維吾爾族和新疆各族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的鬥爭中也愈益團結一致。

    辛亥革命以後,新疆處在楊增新、金樹仁、盛世才的統治之下。1933年,英國策動泛突厥主義分子穆罕默德•伊敏和沙比提大毛拉等人在喀什建立“東突厥斯坦獨立伊斯蘭共和國”。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陰謀支持馬木提、堯樂瓦斯組織所謂“獨立”的伊斯蘭教國家,馬木提又勾結馬虎山共同叛亂。這一系列罪惡活動,都遭到維吾爾族和新疆各族人民的堅決反擊,帝國主義的分裂陰謀始終未能得逞。

    1933年 “四•一二”政變後,盛世才攫取了統治新疆的大權。此時,正值我國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産黨開始了在新疆的革命活動,領導新疆各族人民為爭取和實現和平民主進步而鬥爭。1935年,經過中國共産黨的努力和各族人民的強烈要求,盛世才採取一些進步措施,提出了“反帝、親蘇、民族平等、清廉、和平、建設”六大政策。同年,我黨領導各族人民組織成立了群眾性的反帝鬥爭組織“新疆民眾反帝聯合會”,出版了刊物《反帝戰線》。1937年,北上抗日的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的一部分進入新疆。接著,黨中央、毛主席先後派遣陳潭秋、毛澤民、林基路等同志到新疆,根據中國共産黨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積極開展工作。在新疆工作的共産黨員,克服重重困難,貫徹執行黨的方針政策,在新疆傳播馬列主義,毛澤東的著作《論持久戰》和《新民主主義論》在新疆出版。隨著黨在新疆地區工作的開展,維吾爾族和新疆各族人民學到了革命的真理,人民的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1942年,盛世才公開投靠了國民黨,反蘇反共,新疆的共産黨員、進步人士、愛國青年和無辜的勞動人民遭到殘酷的迫害。陳潭秋、毛澤民、林基路等大批共産黨員、進步人士被投入監獄並被秘密殺害,革命先輩為黨的事業和新疆各族人民的利益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1944年8月,盛世才下臺,國民黨開始直接統治新疆。國民黨在政治上實行高壓政策,進駐新疆的軍隊人數驟增至10萬。推行保甲制度,建立“自衛團”,以鎮壓各族人民。維吾爾族地區原有的“伯克”,在辛亥革命以後雖已廢除,但許多“伯克”有錢有勢,橫行地方。維吾爾族地區一般每縣都有5個卡孜阿訇(大阿訇),掌管當地宗教事務。封建豪紳與宗教上層密切勾結,操縱基層政權。在維吾爾族聚居的城鄉,宗教法庭是執法機關,權限之大是信仰伊斯蘭教各國中僅有的。勞動人民蒙冤受屈,重則慘遭鞭笞、斷肢、油烹、活埋等酷刑,輕則臉抹黑灰、倒騎毛驢遊街示眾。教權與政權的結合從生活上、精神上奴役著維吾爾族人民。

    國民黨統治新疆期間,苛捐雜稅達數10種之多,農民每年僅交納的土地稅一項就佔全年收入的15%以上。各族人民平均納稅金額比1937年增加了7倍。經過中國共産黨人10年努力而開始發展起來的工商業,幾乎摧殘殆盡。國民黨統治新疆的時期是維吾爾族和新疆各族人民歷史上極其黑暗的時期。

    1944年,在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個地區爆發了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鬥爭(解放後統稱“三區革命”)。在中國共産黨的影響下,三區革命領導人阿合買提江•哈斯木、阿巴索夫等,對麥斯武德、穆罕默德•伊敏、艾沙、烏斯滿及其他民族分裂主義分子進行了堅決的鬥爭,糾正了革命初期的嚴重缺點和錯誤,有力地打擊了國民黨在新疆的統治,對促成新疆的和平解放起了一定的作用。

    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已在全國取得決定性勝利,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迫近新疆地區。9月25日,新疆國民黨駐軍在警備司令陶峙岳的率領下,通電起義。9月26日,以包爾漢為首的新疆省政府也宣佈起義。新疆通過和平的方式獲得解放,維吾爾族和新疆各族人民的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

    維吾爾族社會制度,在不同歷史時期有多種不同的組織形式。

    據《舊唐書•回紇傳》載,回紇最初稱其首領為“俟斤”、“頡利發”。後來,吐迷度自稱可汗。內外宰相和其他各級官吏,一般從俟斤、頡利發和可汗的家族和血緣親近的氏族部落中挑選任命。由骨力裴羅締造的回紇汗國是以內九族(九姓回紇)為核心,再加上外九族而構成的。內九族中的藥羅葛氏為王族集團,可汗常從藥羅葛氏裏産生。外九族原為聯合回紇反對突厥的一個部落聯合體。795年,汗位從藥羅葛氏轉到阿跌氏手中。

    在高昌回鶻王國時期,最高統治者稱為“亦都護”,其權利是專制和世襲的,他是王國的最高立法者和執行者,亦都護委任九宰相、都督、司法官和各級伯克對國家事務和地方行政進行管理。

    喀拉汗王朝的政治制度從多方面繼續了原回鶻、樣磨、葛邏祿、烏古斯等突厥語部族的傳統,同時也深受伊斯蘭國家尤其是薩曼王朝社會制度的影響。最初,喀拉汗王朝實行“雙王制”,即大可汗和副可汗,大可汗稱“阿爾斯蘭汗”,駐于八拉沙袞,副可汗稱為“卡迪爾汗”,先駐于怛邏斯,後遷至喀什噶爾。後來,喀拉汗王朝的最高統治集團還使用過“布格拉汗”“桃花石汗”等稱號。王朝的中央和地方官吏有宰相、傳令大臣、宮廷大臣、將軍、財務大臣、內侍大臣、葉護、伯克等。

    葉爾羌汗國實行分封制,每位汗登基後的首要工作就是分封近親和功臣。受封者是封地的總督。封地不能世襲,但是當某個總督的勢力發展到足以與汗抗衡時,封地便成為世襲了。汗國的官制較為複雜,汗廷的最高行政官是宰相,地方官主要由汗廷委派的行政官員。葉爾羌汗國時期,宗教勢力——和卓是不可忽視的力量,在汗國後期他們把持和操縱著政權。

    清朝前期,在新疆實行軍府制,並在維吾爾聚居區採取了許多新的政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改革了伯克制,即分散阿奇木伯克的權利,廢除世襲制為任命制,並規定伯克的養廉、俸祿辦法,儘量限制伯克無端搜刮百姓,但是伯克仍舊是獨霸一方的封建領主。

    1884年,清朝政府在新疆建省,廢除了伯克制度,削弱了地方封建割據勢力,實現了新疆與其他各省行政制度的一致,實行更為直接的統治。

    辛亥革命後,新疆進入了軍閥統治時期。楊增新、金樹仁政府基本上承襲了清朝末年的制度,保留了封建王公制。盛世才統治前期,為了穩定局勢,爭取民心,鞏固統治,制定並執行“六大政策”,這在客觀上穩定了新疆的政治局勢。隨著時間的推移,盛世才暴露他軍閥本性,徹底投靠國民黨蔣介石,新疆完全處於國民黨中央政府的直接統治之下。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黨中央立即在新疆設立中共中央新疆分局,並相繼在新疆建立了各級黨的領導機關。1949年12月17日,在黨的領導下,由新疆各族各界代表聯合組成的省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包爾漢任人民政府主席。省人民政府徹底廢除了歷來反動統治者執行的民族壓迫政策,保證了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並在全疆開始土地改革運動。

    1953年12月22日,經中央人民政府批准的《新疆省民族區域自治實施辦法》正式發佈。在新疆先後成立了巴裏坤哈薩克自治縣、木壘哈薩克自治縣、焉耆回族自治縣、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和昌吉回族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在這個基礎上,1955年10月1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正式成立,首府設在烏魯木齊。民族區域自治的實施,進一步實現了維吾爾族和新疆各族人民當家作主的願望,大大提高了各族人民的積極性。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根據民族區域自治法賦予的權力和新疆的實際,制定了適應新疆特點和需要的各種法規和決議。

    風俗習慣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維吾爾族人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優秀的文化,形成自己的民族習俗,有著獨特的民族風情。

    維吾爾族群眾現在普遍信仰伊斯蘭教。歷史上,維吾爾族曾經信仰過薩滿教、摩尼教、祆教、景教和佛教等。10世紀末,喀拉汗王朝開始信奉伊斯蘭教。到了公元15世紀時,伊斯蘭教在維吾爾族地區逐漸佔據統治地位,成為全民信仰的宗教。伊斯蘭教有不同的教派,維吾爾族大多數人信仰遜尼派的教法學派之一哈乃斐派,也有相當一部分人信仰神秘主義的蘇菲派,在新疆稱為依禪派。此外,還有少部分人信仰瓦哈比派。遜尼派自稱正統派,是伊斯蘭教教徒最多的派別,他們篤信胡達和胡達的使者穆罕默德,崇奉《古蘭經》。禮拜寺是遜尼派教徒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新疆的依禪派尊奉遜尼派教義,但是在對《古蘭經》和《聖訓》的解釋上有自己獨特的思想體系,他們提倡“不重今生重來世”,要禁欲、苦行和守貧。麻札是依禪派教徒活動的中心,朝拜麻札是該教的重要特點。

    維吾爾族的習俗有命名禮、搖床禮、割禮、婚禮、葬禮等。命名禮、搖床禮是給嬰兒舉行的儀式,給嬰兒起名和祝願他們。割禮一般只限于7歲至12歲的男性兒童,是男孩步入成年的標誌。

    維吾爾族過去曾盛行包辦婚姻,現在自由戀愛較為普遍。婚前,男方必須向女方交財禮。維吾爾族婚禮由阿訇主持。首先要念“尼卡”確立夫妻關係。“尼卡”儀式結束後,要舉行婚宴,招待各自的親戚、好友與同事。婚禮有迎新娘儀式、“要力托素西”(意為擋道、攔路)、揭面紗儀式、新郎與新娘為自己的婚禮所舉行的慶賀儀式等。在多數地區,新娘進入新屋後,新郎方面要為男女賓客準備豐盛的宴席。宴席完了之後,要舉行“麥西來甫”。在這期間,人們會歡歌雀躍,氣氛非常熱烈。在跳舞的過程中,有一對男女會有目的地上來跳舞,男的故意揭開新娘的面紗,女的再蓋上,直到重復三遍時,新娘站起來,向賓客們深深地鞠一躬,而賓客們用掌聲表示這一儀式的結束。

    維吾爾族遵照伊斯蘭教規,實行土葬,主張速葬。在超渡亡靈的伊斯蘭教儀式“納瑪孜”結束後,用抬屍床將屍體送至墓地,挖穴安葬,不用棺材,不用任何陪葬品。墓丘多長方形,也有圓形的。墳地周圍砌圍墻,不許牲畜進入,不許取土挖土。維吾爾族在死者當日、3日、7日、40日和週年時進行祭奠活動,維吾爾語稱作“乃孜爾”。在所有的祭奠活動中,7日、40日與週年都比較隆重,要宴請親屬、朋友、鄉親與同事做“杜瓦”(祈禱),請阿訇誦經。祭奠中的飯食主要是抓飯等。按照傳統習俗,凡來參加“乃孜爾”的男子必須頭戴帽子,女子頭戴圍巾。

    維吾爾族的傳統飲食以麵食為主,喜食羊、牛肉,蔬菜吃得相對較少。主食的種類很多,最常吃的有馕、抓飯、包子、拉麵等。馕是用小麥麵或玉米麵製成的,在特製的火坑內烤熟,為形狀大小和厚薄不一的圓形餅。抓飯,維吾爾語稱“頗羅”,是用大米、羊肉、羊油、食油、胡蘿蔔燜成的一種飯食,味道鮮美。蒸包子,維吾爾語稱“曼它”;烤包子,維吾爾語稱“撒木薩”,用面做皮,用羊肉丁、羊油拌少許洋蔥做餡,皮薄肉多。另外有拉麵、炒麵、湯麵、“納仁面”等。名菜有烤全羊、清燉羊肉、烤肉等。維吾爾族嚴格禁止吃豬肉、驢肉、狗肉、騾肉。在南疆部分地區還禁食馬肉(北疆牧區或農牧區則無此限制)。一般未唸經宰殺的牲畜和家禽也禁食。維吾爾族喜歡飲茶。維吾爾茶是由小豆蔻、肉豆蔻、肉桂、丁香、孜然、胡椒、幹姜、蓽澄茄等15種天然植物經科學加工精製而成,具有健脾胃、化食、散寒、驅風、潤便、醒腦之功能。

    維吾爾族服飾種類多樣而又優美。傳統的男子外衣稱為“袷袢”,長過膝、寬袖、無領、無扣,穿時腰間係一長帶。女子普遍穿連衣裙,外罩坎肩或上衣。婦女和姑娘都喜歡用天然的烏斯蔓草汁畫眉,染指甲,戴耳環、手鐲、戒指、項鏈等。婦女外出時,要帶頭巾或蒙面紗。維吾爾族不論男女老幼都喜歡戴“尕巴”(四楞花帽),用黑白兩色或彩色絲線繡出各種民族形式的花紋圖案。過去未婚少女都梳十幾條髮辮,以長髮為美。婚後一般改梳兩條,辮梢散開,頭上別一把新月形的梳子作為裝飾,也有將雙辮盤成發髻的。現在,除了傳統的服裝和服飾之外,在城市普遍流行穿時裝。

    維吾爾族傳統的庭院式的住宅大致可分為“外間”、“餐室”、“後室”三種基本平面組合形式。各地區大都以一種形式為主,但同一形式在具體佈局上也有較大差別。浩瀚的沙漠、劇烈的風沙、夏季炎熱少雨、冬季寒冷的生態環境,使維吾爾族非常注重對環境的改造和美化,因而庭院式的住宅在果園花圃、白楊、葡萄棚的襯托、掩映中顯得非常樸實、清新與雅靜。對房屋的裝飾,維吾爾族也非常重視,呈現出多樣化的裝飾手段。不過,每個家庭墻壁上都挂有壁毯,土坑上都鋪有地毯,這是其共同的特點。

    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前兩個節日都來源於伊斯蘭教,日期是按伊斯蘭教歷計算的,每年都在移動。肉孜節又叫“開齋節”,因為它在封齋一個月後舉行,一般要過3天。古爾邦節又叫“宰牲節”,在肉孜節過後70天舉行,家境好的,都要宰一隻羊。諾魯孜節是維吾爾族人民最古老的傳統節日,在春分時節,相當於公曆3月22日。在這一天,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和傳統的“麥西萊甫” 。

    維吾爾族是一個尊老愛幼,熱情好客的民族。路遇尊長或朋友,要把右手放在胸口,男子相見要握手,婦女相見要互相擁抱,貼一下右臉,都以“撒拉木”問安,最後,雙手撫膝躬身道別。晚輩要先向長輩施禮,現在多以握手作為見面禮。

    維吾爾族普遍認為賓客盈門是令人羨慕的事,説明這家人為人好。通常客人如果同時到來,要分男女長幼進門,上炕入座,最尊貴及最年長的客人,要坐在炕中間主人特意鋪的褥子上。飯前飯後主人都會提著洗手壺為客人沖洗雙手,一般沖洗三遍,客人不得將水亂甩。主人先給每人斟一碗茶水,雙手敬上,然後在客人面前鋪開一張餐布,擺上各種點心、瓜果及美食,有條件的還要宰羊款待來賓,讓客人盡情享用。有時主人會彈起都塔爾、熱瓦甫等民族樂器,以歌舞助興。用餐結束時,在年長者的帶領下,要念“都瓦”祈禱。如果天晚了,主人總要熱情挽留,拿出最好的被褥給客人用。客人臨走時,主人總要送出大門以外,目送客人遠去。

    維吾爾族文學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容,在維吾爾族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是祖國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維吾爾文學的主體由三部分組成:民間文學、古典文學、現當代文學。

    維吾爾民間文學體裁形式多樣,有民間故事、寓言、笑話、諺語等。其中,民間故事是維吾爾族民間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故事內容往往是統治者殘酷盤剝勞動人民,而勞動人民利用智慧,巧妙地揭發和挫敗統治者的陰謀詭計,如《桑樹蔭影的故事》、《阿凡提的故事》等。還有鼓舞勞動熱情,抒發對美好生活的願望和教育後代,以及描寫愛情生活的故事。如民間故事《三條遺囑》是教育人民要團結互助,戰勝困難,從而獲得幸福的故事;《兩個懶漢》是教育人們要熱愛勞動,不圖安逸享受的故事;《聰明的其滿汗》、《農家姑娘》、《鍾情機智的女人》是對維吾爾族婦女們勤勞和高尚品德的熱情讚揚和歌頌。

    維吾爾古典文學以《烏古斯可汗傳》、《福樂智慧》、《突厥語大辭典》、《真理的入門》和《五部長詩集》最為著名。

    《烏古斯可汗傳》,又稱《烏古斯可汗傳説》,是在古代維吾爾族人民中廣為流傳的一部民間英雄史詩。其內容主要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古代維吾爾族古老的神話、傳説;第二部分主要講述了烏古斯可汗征戰的歷史。它用民間史詩特有的寫法敘述了許多歷史故事,再現了維吾爾族先民社會生活的原始風貌,對於研究古代維吾爾族的歷史、文學和語言具有重要的價值。

    《福樂智慧》是玉素樸•哈斯•哈吉甫獻給當時喀拉汗王朝的君主不格拉汗的。用突厥文寫成,直譯應為“給予幸福的知識”。闡述詩人經邦治國的政治主張和哲學觀點,體現了詩人倡導的行為準則和人生理想。詩歌總結了維吾爾族草原遊牧文化,詩人公開宣稱“以秦國聖哲的至理微言寫成”,既繼承了漢族文化,又接受了阿拉伯、波斯和中亞文化的影響,從而開創了維吾爾文學的新時代,這部輝煌巨著具有深刻的社會性、哲理性、優雅的藝術性和多種文化的兼容性,影響大、流傳廣。目前,《福樂智慧》在國內有維文、漢文版本,在國外已有俄文、英文、德文、土耳其文、烏茲別克文、哈薩克文、吉爾吉斯文等多種全譯本和日文、烏克蘭文等節譯本。

    《突厥語大辭典》是瑪赫穆德•喀什噶裏于公元1074年用阿拉伯語編寫成,是世界上第一部大型突厥語辭典。這部辭典提供了有關新疆和中亞地區豐富的歷史、地理知識和各種專業術語,可稱為一部關於突厥民族的簡明百科全書。全書除了長篇序言外,共有七千多詞條。《突厥語大辭典》附有一幅圓形地圖,這幅地圖描繪出作者當時所了解的世界,也是流傳到今天的最早和最完整的中亞地圖。

    《真理的入門》是由艾合買德•尤格納克寫于13世紀初的一部勸戒性長詩。用阿魯孜韻律的木塔卡裏甫格式寫成。作者以伊斯蘭教的倫理道德觀念,勸戒世人遵循教規和公德,以此恢復社會的秩序和寧靜。《真理的入門》對研究喀喇汗王朝時期的維吾爾文學、語言、歷史和哲學等都具有重要價值。

    《五部長詩集》由艾裏希爾•納瓦依創作,為五部敘事長詩的合集,用察合臺文寫成,其哲學思想對維吾爾族的倫理道德的形成影響極大。五部敘事長詩中以《聖賢傳》最為有名,記述了伊斯蘭教發展史上的一些著名聖賢人物,對維吾爾古典文學影響很大,並在維吾爾人的精神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此外,17世紀—20世紀初還出現了一些揭露封建統治勢力與封建專制制度的作品,如赫爾克特的《愛情與苦惱》、阿不都克熱木•那扎裏的《熱比亞一賽丁》、《萊麗與麥吉儂》等。

    維吾爾現當代文學受俄國影響較大。小説、戲劇的出現,突破了過去以詩歌獨尊的傳統,代表作有黎•穆塔裏甫的《黎•穆塔裏甫詩選》(漢文)、《黎•穆塔裏甫文集》(漢、維文),尼米希依提的《祖國之戀》、《塔裏木姑娘》,賽福鼎•艾則孜的《第一列火車的嗚叫聲》、《阿曼尼莎汗》等。

    維吾爾族民間音樂從體裁上可分為木卡姆、民間歌曲、民間歌舞、民間器樂、説唱音樂、宗教音樂等,繼承了疏勒樂、于闐樂、龜茲樂、高昌樂、伊州樂的的優良傳統。其中,“十二木卡姆”是一種包括歌曲、器樂曲和舞蹈在內的古典大曲形式,有喀什木卡姆、多朗木卡姆、哈密木卡姆三種類型,由民間音樂家們在習俗節日、喜慶婚禮和娛樂晚會上表演。16世紀傑出的維吾爾族女音樂家阿曼尼沙蒐集整理各地流行的木卡姆,將其編為十二套歌舞大曲,使木卡姆形式趨於定型。2005年,“十二木卡姆”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維吾爾族民族樂器有彈撥、吹奏和打擊樂器等數十種之多。“獨他爾”和“熱瓦甫”是最常用的獨奏和合奏樂器,音色清亮、柔和。“達甫”是用手指敲擊的羊皮鼓,鼓邊木框鑲有許多活動的小鐵環。隨著鼓聲鏗鏘作響,多用於舞蹈伴奏。

    維吾爾族的舞蹈輕巧、優美,以旋轉快速和多變著稱。傳統的舞蹈有頂碗舞、大鼓舞、鐵環舞、普塔舞等。“賽乃姆”是最普遍的民間舞蹈形式。即興表演的舞蹈有時一人獨舞,有時二人對舞,也有時三、五人同舞的。在樂隊伴奏之下,圍坐成圓圈的群眾拍手唱和。當音樂節奏由中速轉為快速,舞步也越來越急促時,“凱——那”(加油)、“巴力卡勒拉”(妙啊)的呼聲隨之四起,舞蹈者的情緒也更加熾烈。各地的“賽乃姆”具有自己的風格,通常冠以地名。如喀什“賽乃姆”、伊犁“賽乃姆”等,以示區別。流行全疆尤其盛行于南疆的“夏地亞納”,意為歡樂的舞,是一種民間集體舞蹈。參加人數不限,隊形也不固定。不同地區的“夏地亞納”,曲調各有特點,有的歡騰華麗,有的渾厚有力。“夏地亞納”的基本步伐以小跳步為主,兩臂上舉,手掌內外快速抖動,給人以歡樂、輕快之感。被譽為民間藝術之花的“多朗”舞,是富有勞動人民生活氣息的舞蹈。它的內容表現了古代麥蓋提一帶人民的狩獵活動。舞蹈動作驃悍、剛勁、熱情奔放、節奏感強。伴奏“多朗”舞的音樂,稱為“多朗木卡姆”、“多朗賽乃姆”,曲調結構樸實、演唱風格寬廣、豪邁,具有濃郁的草原情調。還有流行于吐魯番、鄯善、哈密等地的“納孜爾庫姆”,用舞蹈動作表現活潑、詼諧的內容,充分反映出維吾爾族人民樂觀開朗的性格。

    維吾爾醫藥學是中國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維吾爾族醫藥學”簡稱“維醫”,有悠久的歷史和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維吾爾醫學以“土、水、火、空氣”為代表的“四大物質學説”和“血津、痰津、膽津、黑膽津”的“四津體液學説”為基本理論,創立了一整套診斷和治療疾病的方法。診斷疾病重視查脈、望診和問診。內科疾病多以內服藥為主,非體液型氣質失調疾病採用調正法,體液型氣質失調疾病採用致病體液成熟法、致病體液排泄法、主藥根治法,此外還有熏藥、坐藥、放血、冷熱敷、日光浴、溫泉浴、埋熱沙等20多種療法,對肝膽疾病、消化疾病及白癜風、糖尿病、血管硬化性心臟病等有著較好的療效。在外科方面,在服藥的同時採用烙法、熱罨、披獸皮、結紮、手術、針刺、按摩、手法復位等20多種療法,常用藥已達800多種,製劑400多種。

    維吾爾族出現過許多優秀的醫生、醫學家和醫學著作。維吾爾名醫比吉•讚巴•希拉汗的《醫學寶鑒》、《傷寒解義》,維吾爾著名科學家、哲學家、天文學家、醫學家法拉比(870—950年)的《論自然界》、《論人體學》、《論神經學》、《器官的功能》、《論自然物的熱性、寒性,濕性、乾性》,維吾爾名醫賈馬力丁•阿克薩依的《阿克薩依》,著名維醫藥學家胡都優木汗•阿吉(1567—1658)參與編寫的《回回藥方》,喀什維醫醫院創建人玉素甫•阿吉生前編著的《卡祖農》,第一部大型維醫著作四卷本的《維吾爾醫百科全書》等,都是優秀的維吾爾醫學著作。

    發展現狀

    解放初期,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進行為新疆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70年代末,改革開放的春風為新疆的發展帶來了蓬勃的生機;2000年,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為新疆加速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新疆和平解放後的50多年裏,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幫助和支持下,維吾爾族和新疆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共同奮鬥,為建設美麗、富饒的新疆進行了不懈努力,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

    進行大規模農業基本建設,農業生産不斷發展。1950年, 在各級政權建立後,黨領導新疆各族人民開展了減租反霸運動。以此為基礎,1951年9月,新疆擁有四百萬人口的農業區開始進行土地改革,1963年底勝利結束。土改後的第一年,糧食大幅增産,原來處於半饑餓狀態的貧困農民生活普遍得到了改善。在民主改革取得勝利的基礎上,維吾爾族和新疆各族人民開展了互助合作運動,勝利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大搞農田水利建設,使新疆農業生産實現了跨越式的大發展,到1978年,全區糧食産量達370.0萬噸,比1949年的84.8萬噸增加了3.4倍。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的推廣和農村産業結構的調整,充分調動了維吾爾族農民的生産積極性,給廣大的維吾爾族農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實惠,維吾爾族農民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快車道。到2005年,新疆全區農林牧漁業總産值達831.1億元,糧食總産量876.6萬噸,棉花産量187.4萬噸,油料産量38.9萬噸,甜菜産量419.1萬噸,牲畜年末存欄5350萬頭。目前,新疆已成為全國最大商品棉、啤酒花和番茄醬生産基地,全國重要的畜牧業和甜菜糖生産基地。

    現代工業從無到有,迅速發展壯大。剛剛和平解放的新疆,現代工業幾乎一片空白。為迅速改變這一狀況,駐疆人民解放軍和新疆生産兵團的廣大戰士,節衣縮食,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無私地將積累和節約的資金全部投入新疆的現代工業建設,創建了新疆第一批鋼鐵、紡織、發電、汽車修配、農機、露天煤礦等現代化工礦企業,為新疆現代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到1978年,新疆工業企業單位達3731個,是1949年的十多倍,工業總産值達33.9億元(當年價),比1952年增加了16.7倍(按可比價計算)。改革開放以來,從擴大企業自主權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按照中央部署,新疆以國有企業為重點的企業改革取得顯著成效。2006年底,新疆已有29家上市公司,總股本達100.19億元,總市值達735.58億元。經過新中國成立後50多年的發展,新疆已形成了一個包括鋼鐵、煤炭、石油、機械、建材、紡織、皮革、制糖等門類基本齊全,具有一定規模的現代工業體系。2004年,新疆工業企業個數達5807個,工業總産值達1656.0億元(當年價)。目前,新疆已成為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煤電、煤化工基地,克拉瑪依油田、塔裏木油田和吐哈油田“三大油田”油氣産量屢創新高,準東、準北、準南、三塘湖、吐哈、伊犁、尤魯吐司、焉耆和塔北“九大煤田”預測儲量約佔全國煤炭預測總儲量的30%,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的達坂城、阿拉山口、吐魯番等“九大風區”開放潛力巨大。新疆能源工業的迅速發展,將為緩解我國能源供應緊張、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對外開放逐步展開並不斷深化。新疆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佔全國1/4的陸地邊境線,為新疆對外開放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1986年,自治區人民政府根據新疆的實際情況,在國家人力物力的支持下,實行了“全方位開放,向西傾斜”、“外聯內引、東聯西出”的方針,1987年,新疆已與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關係。90年代,我國發展戰略重點西移,北疆鐵路的建成使新亞歐大陸橋全線貫通,這裡對外貿易的觸角延伸至太平洋和大西洋沿岸;南疆鐵路的建成打破了塔裏木盆地的封閉,石油、棉花的外運再也不受外在條件的限制。邊境貿易一直是新疆對外開放的重頭戲。1986年,國家正式批准新疆開展地方邊境貿易。目前,新疆已與119個國家和地區建成了貿易往來關係,擁有國家批准的一類開放口岸16個,其中陸路口岸14個,航空口岸2個;二類開放口岸11個。“十五”期間,新疆邊境貿易額累計達148.1億美元。作為國家實施沿邊開放戰略的重點省區,新疆已經逐步形成了沿邊、沿橋(亞歐大陸橋)和沿交通幹線向國際、國內拓展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成為中國向西開放的前沿。

    交通、通訊、郵電事業突飛猛進。新中國成立前的新疆,人們遠行、運物主要借助畜力,現代交通基本空白。新中國成立後五十多年來,新疆的交通運輸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62年底蘭新鐵路鋪軌到烏魯木齊,結束了新疆沒有鐵路的歷史;1984年全長476公里的南疆鐵路吐魯番至庫爾勒西段建成通車,1990年全長460公里從烏魯木齊至阿拉山口的蘭新鐵路西線順利建成通車,貫通第二亞歐大陸橋;1994年蘭新鐵路復線建成通車,1999年全長975公里的南疆鐵路庫爾勒西至喀什段建成通車。到2005年,正線營運里程已超過3000公里。1949年,新疆只有幾條簡易公路,通車里程僅3361公里,到2005年,全區公路通車里程已達89531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41公里,一級公路883公里,二級公路6993公里。目前,已形成了以烏魯木齊為中心,以7條國道為主骨架,東聯甘肅、青海,西出中亞、西亞各國,南通西藏,並與境內68條省道相連接,境內地市相通、縣鄉相連的公路交通運輸網。新疆民航現已新建擴建了烏魯木齊等11座機場,形成了以烏魯木齊為中心,連接國內外65個大中城市和區內12個地、州、市的空運網,通航里程已達16.18萬公里。郵電通訊已建立起了以烏魯木齊為中心,輻射各地州市縣鄉的日趨完善的郵電通訊網絡。全疆所有縣市均已實現全國電話長途直撥,全疆電話數達262.6萬戶。數據通信網、多媒體通信網發展迅速,相繼建成了覆蓋各地州市的ATM寬帶網,並開展了IP寬帶網城域網的建設。移動通信網絡能力大幅提高,建成了覆蓋全疆的移動網,全區移動通信交換機容量已達292.4萬戶。

    教育事業興旺發達。新中國成立初期,新疆學院是新疆唯一的高等學校,學生僅300人;中學只有9所,不足3000人;小學生不到20萬,而且多半集中在城市,牧區兒童幾乎無書可讀,文盲率高達90%以上。經過五十多年的建設,新疆的教育事業實現了巨大的飛躍,2005年與1949年相比,全區小學由1335所增加到5209所,在校學生數由19.79萬人增加到214.38萬人;普通中學由9所增加到1952所,在校學生數由0.29萬人增加到154.13萬人;普通高校由1所增加到31所,在校學生數由0.04萬人增加到18萬人。全區受教育人口比例顯著提高,2005年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8.7%,小學畢業生升學率99.3%;初中學齡兒童入學率87.7%,初中畢業升入普通高中升學率40.7%;青壯年文盲率已降至2%以下。同時,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維吾爾族15歲以上人口文盲率已下降到9.22%,6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也達到了6.83年。

    衛生事業快速發展。1949年,新疆只有54醫療機構、696張病床,每萬人只有1.6張病床、0.19名醫生,而且衛生機構都集中在少數城市(鎮),那時的人均預期壽命只有30歲。2005年末,全區已有衛生機構8087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516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97個,衛生監督檢驗機構30個;衛生技術人員9.63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助理醫師4.14萬人,註冊護士3.07萬人;擁有病床7.98萬張,其中醫院、衛生院擁有床位7.60萬張。鄉鎮衛生院有825個,衛生技術人員1.34萬人,擁有床位1.29萬張。廣大農牧區已初步形成了縣、鄉、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危害各族群眾健康的地方病、傳染病已基本被消滅,農牧民缺醫少藥、備受疾病折磨的歷史早已結束。目前,新疆人口平均期望壽命已延長到71歲。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解放初期,新疆大部分群眾衣不裹體,食不果腹,生活十分貧苦。到1978年,新疆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319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119元,新疆各族群眾的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到 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100元,人均消費支出6208元,人均住房使用面積20.15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482元,人均消費支出1924元,人均住房面積21.13平方米。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總體上正在實現從溫飽型向小康型的轉變。

    進入21世紀的新疆,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工農業生産和社會各項事業迅速發展,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新疆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前景是美好的,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維吾爾族和新疆各族人民通過共同努力,一定能把新疆建設得更加美麗富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