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概況>> 中國簡況
 
青藏鐵路環保 人文精神的體現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6月23日 09時38分   來源:青藏鐵路網

    在中國的西部,青藏鐵路宛若一條巨龍,自北向南蜿蜒在世界屋脊,它穿越了崑崙山、可可西裏、唐古拉山等高山大漠,在沉寂萬年的荒原上,繪畫出了一個醒目的現代化符號。5年前,青藏鐵路剛剛開始修建時,人們關注的焦點是這條世界上海拔最高、地質情況十分複雜、投入如此巨大的鐵路能否順利修通。時隔5年,隨著青鐵克服一個個技術難關,鐵軌一截截鋪向拉薩,人們的疑慮漸漸消除,慶倖可以坐著火車穿越西部,領略西部壯麗景色,青藏鐵路在修建過程中對環境的保護、鐵路路基、橋梁對自然景觀的影響以及民族文化的衝擊等又成了人們討論的熱門話題。

    修築青藏鐵路面臨世界鐵路建設難題

    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是我國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之一,它不僅是我國和東南亞地區的“江河源”和“生態源”,也是世界自然基金會確定的“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最優先地區。在可可西裏、羌塘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裏,棲息有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驢等珍稀野生動物。鐵路所經過的地區多為高原草甸地區,受嚴酷的氣候條件限制,植被生長非常緩慢,一旦破壞了就難以恢復。

    多年來對青鐵沿線生態環境調研後,科研人員總結出了有可能引發的環境問題主要有五方面;一、對自然保護區和野生動物的影響;二、對高原湖泊、濕地生態系統的影響;三、對高原、高寒地表植被的影響;四、工程對高原凍土環境的影響;五、對沿線自然景觀的影響。

    這五個方面,無論哪一項做不好,都將對青藏高原、乃至中國以及東南亞的自然地理、氣候生態造成難以挽回的不良後果,在人們越來越注重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的環境質量、強調可持續發展、保持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狀態、珍愛生命物種的今天,修建青藏鐵路,環境保護問題被提到了絕對高度。為了把環境保護工作落到實處,確保建設中各項環保措施的實施,決策部門將建設青藏鐵路原來計劃的5年施工期延長到了6年。同時,自2002年6月29日開工以來,國家為環保投入了大量資金。據國家環保總局監督管理司司長,青藏鐵路建設環保工作聯合檢查組成員祝興祥説,預計國家為青藏鐵路環保投資將達20個億,佔工程總投資的8%,是目前中國政府環保投入最多的鐵路;2005年6月,青藏鐵路建設總指揮部指揮長黃弟福説,至2004年年底,該工程僅環保投入一項就已超過11億元,是目前我國環保投入最多的鐵路工程項目之一。

    環保措施面面觀

    2006年4月,在青藏鐵路全線鋪通,客運列車即將試運行之際,筆者坐汽車有幸沿著青藏鐵路走了一遍,聽到和看到許多有關環保的事。

    青藏鐵路從立項開始,就對沿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和多年凍土環境狀況進行了8次大規模現場調研、踏勘和採樣。用獲得的試驗成果指導青藏鐵路建設的環保設計和施工,在攻克“生態脆弱”難題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青藏鐵路的設計線路,充分考慮了環境保護、野生動物遷徙等因素。設計中對穿過可可西裏等自然保護區的線路區段進行了多方案比選,採用了對保護區擾動最小、對自然景觀影響最小的線位;在西藏自治區境內,避開了神湖納木錯湖及其保護區;為保護林周彭波黑頸鶴自然保護區,選擇了繞避黑頸鶴棲息地林周改經由羊八井通過,延長線路30公里,為此增加投資3個億。在野生動物活動地段設置通道33處,其中緩坡通道13處,橋梁通道18處,隧道上方通道2處,以保障沿線野生動物遷徙活動不受影響。進入到具體施工過程後,根據實際需要,進一步強化和擴大了這種力度。如,為穩定凍土層和便於野生動物的穿行,在原設計量的基礎上,新增修了大量的橋梁和隧道。2003年8月,國家青藏鐵路建設領導小組對青藏鐵路設計方案進行了部分調整,並將以橋代路工程從原設計的70多公里增加到150多公里,增加以橋代路的目的之一,是為了保證野生動物遷徒路線不受影響。

    2004年9月,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潘岳通報説,青藏鐵路建設和施工中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是青藏鐵路建設的重要任務,也是國內外關注的焦點。為使青藏鐵路的建設對青藏高原環境的影響得到有效控制,有關部門在建設前認真做好環境影響評價,貫徹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原則,在工程的設計、建設、運營中充分重視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工作,並採取了嚴格措施。

    開工伊始,青藏鐵路的建設者嚴格、全面執行有關法律法規,尤其是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野生動物保護法,以及自然保護區條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要求環保設施和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産。可可西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青水河特大橋,堪稱充分考慮環保要素的典範,全長近12公里的橋梁,基礎全部修在地下百多米深的永久凍土層上,地面則高架起了橋梁。在橋墩之間,留有足夠的空間。既保護凍土層,又便於野生動物穿行。

    環保意識深入人心

    在青藏鐵路沿線,在每一個施工現場“愛護高原每一寸草地”、“珍惜高原生態、修建環保鐵路”、“高原野生動物是人類的朋友”等醒目的大標語牌,時刻提醒施工人員要做把環保放在首位。曾幾何時,在我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忽略環保、只求短期經濟效益和工程進度的事例比比皆是,從上個世紀的50年代到改革開放之初,砍伐山林、圍湖造田、草原墾植等一系列行為帶來的後果,今天開始無情地顯現出來。青藏高原同樣也不例外,50年前修建青藏公路時,由於缺乏環保意識和環保條件,就地取土,當年用鐵鍬挖起草皮的地方,至今寸草不生;當青藏公路還是土路時,常常由於雨水、冰雪而不能通行,貨車司機們只好另辟通途,在荒原草甸任意行駛,留下一道道已逐步沙化的印痕;由於極少數不法分子的偷獵、盜獵及氣候變化,青藏高原上特有的動植物資源面臨瀕危狀態。所有這些,對今天的青藏鐵路建設者都是無情的警示。

   為了環保悲劇不在今天青藏鐵路建設工地上重演,一系列細緻而又明確的環保措施隨著青藏鐵路的開工下達到了各施工單位。每一個施工工地都制定了《環保日常管理規定》、《環境保護目標》等規章制度,使環保管理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同時他們還利用工餘時間,積極組織全體參建員工進行環保知識的系統學習,使環保意識深入人心,愛護環境,保護環境成為每個施工人員的自覺行為。

   首先,為了不破壞兩側的植被,施工車輛活動範圍被減小到了最低限度。工地上,卡車卸下填料後並不掉頭,而是沿著來時的車轍緩緩倒行至500米外的採土場,開始下一輪的裝運;將施工場地線路佔地處的草皮,一塊塊小心起出,地表草皮移植養護後,再鋪回原處,用於樁基周圍的植被恢復,較好地保護了的生態環境;寧肯繞遠,不在有植被的地方取土;工地産生的廢料,全部堆放在指定位置,運往格爾木或拉薩垃圾廠處理;除了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有的自然生態,為把青鐵建成一條綠色長廊,青藏鐵路建設部門組織國內外環保科研力量,開展“青藏鐵路高寒植被恢復與再造試驗”課題研究,總結推廣路基邊坡、水溝、取土場植草和植被恢復等先進施工法,在海拔4300米以上的不同地段開展植草和植被恢復試驗,總面積達8萬平方米,路基兩邊經過移植的草皮與天然植被已渾然一體,顯示出勃勃的生機;2003年夏季,國家瀕危一級保護動物藏羚羊遷徙産仔之際,在藏羚羊遷徙路上施工的部門不惜承擔巨大的經濟損失,毅然多次停工並清理施工場地,為藏羚羊讓路。

    以上這些舉措,反映的是國家決策部門和施工單位對青藏鐵路環境保護的高度重視,而在那些具體工作的施工者身上,更是從一點一滴做起,有關救助野生動物、為環保獻計獻策、從家鄉帶來草種和黃土,為美化環境不遺餘力的事跡在各個工段都層出不窮。在這些平凡的鐵路建設者身上所體現出的環保意識更是難能可貴,從一個側面説明了我國國民素質的提高。

   民族文化的交融是歷史的進步

    對於青藏鐵路修進西藏,人們在叫好的同時,也不免擔憂將來去西藏的其他民族的人多了,現代化的東西多了,會不會對西藏的傳統文化造成衝擊。有這種擔憂的人,大多是熱愛西藏、熱愛西藏文化的人,但也不可否認,這種憂慮中多少還存在一些誤區。

    藏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偉大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燦爛的文化,這種文化是那樣地令人眩目,令人為之驚嘆,以至今天,人們在談論西藏、想往那片高天厚土的時候,腦海裏所浮現的首先是一個個人文場景。

    優秀的文化從來都是開放的,也不會懼怕外來文化的碰撞,在相互交匯的過程中,它會吸取有益的成份,使自己變得更富有魅力。文化的交匯只是一個過程,而不可能成為一個結果。正是改革開放,西藏打開了封閉的大門,使西藏文化為更廣泛的人群所了解並喜愛,今後青藏鐵路通車,對於更好地傳揚藏族優秀文化、豐富藏族文化,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在亙古不變的荒原,一條代表人類當今發展水平、充滿現代色彩的鋼鐵長路橫亙其上,不管它怎麼樣盡可能縮小身形,怎麼樣精心地把自己裝扮得如同原初生長在這塊土地上一樣,但它畢竟是一條鋼鐵的巨龍,承載的是和這片土地截然不同的另類氣息,如何使其相互調和,這是一個值得人們深入探討的課題。此外,修建青藏鐵路時的環保應該説做得是不錯的,但鐵路通車之後,如何使鐵路的存在對高原原始風貌的擾動減少到最小,使野生動物如何適應這條它們從未見過的鐵路,對各站點上上下下的人員如何管理,對各式各樣的旅遊怎麼樣規範等,都是需要及時解決的問題。

    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慶黎説,從現在看來,青藏線的開通對生態的影響不大。從國家決心修築青藏鐵路,就思考環保問題,考慮了規劃、建設、管理上如何保護生態。在青藏線的路線設計上,採取“繞路拐彎”方法,盡可能不破壞環境,使原始的森林、草場、濕地都得以保護。他説,至於下一步運營,也已經考慮採取一系列符合實際的保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