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概況>> 中國簡況
 
西藏自治區主席向巴平措作政府工作報告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2月27日   來源:西藏日報



政府工作報告

——2007年1月12日在西藏自治區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上


西藏自治區主席向巴平措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自治區人民政府,向大會做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06年工作回顧

    2006年,我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自治區第七次黨代會決策部署,開拓進取,真抓實幹,圓滿完成了自治區八屆人大五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實現了“十一五”開門紅,在推進跨越式發展、促進長治久安的道路上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經濟總量再上新臺階。預計,2006年全區生産總值完成290.3億元,比上年增長13.2%,連續第六年保持12%以上的增長速度,是近十年來增幅最大的一年。人均GDP突破10000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可達14.56億元,增長21.02%;稅收可達18.48億元,增長16.73%。

    —農牧區面貌發生新變化。全區掀起了以農牧民安居樂業為突破口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高潮,25萬農牧民住上了安全適用的“安居”新房,以“八個基本解決”為著力點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明顯進展,各族群眾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正在向現代文明的新生活邁進。

    —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有新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達8932元,增長6.2%。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可達2350元,增長13.1%,連續第四年保持兩位數增長,是十年來增幅最大的一年。

    —非公有制經濟有新發展。全區個體工商戶可達6.87萬戶,私營企業可達3414戶,分別增長11%和29.8%。非公有制經濟稅收可達9.75億元,增長41%,佔全區稅收的58%,對全區稅收的貢獻率首次超過國有和集體企業,已成為推動我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消費市場呈現新熱點。旅遊、汽車、住房、餐飲、休閒娛樂等消費需求不斷增長,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可達85.6億元,增長17.1%,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年。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逐漸增強。

    —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青藏鐵路全線通車運營、林芝機場通航、中印乃堆拉邊境貿易通道恢復開放,開放條件顯著改善,區域經濟合作不斷加強,對外貿易快速增長,新的開放格局正在形成。

    一年來,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狠抓首要任務,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

    我們把改善農牧民生産生活條件、增加農牧民收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任務,以農牧民安居工程為切入點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卓有成效,農牧民生産生活條件和農牧區面貌發生了新的變化。堅持積極推進、量力而行、充分尊重群眾的意願,投入資金28.38億元,完成了4.7萬戶的農牧民安居工程新建和改擴建任務。配套設施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同時還解決了12個鄉、123個建制村通公路,新增用電人口21萬人,又有32萬人喝上了乾淨衛生的水,已有50個中心鄉鎮郵政網點正式營業,完成1064個建制村通電話的任務,基本配齊了縣鄉醫療機構必需設備,完成了4614例白內障復明手術,碘鹽推廣人口覆蓋率達到35%、提高了7個百分點,“八個基本解決”邁出了實質性步伐。組織實施了19個農牧業綜合開發區,開展了20個鄉的“整鄉推進”扶貧開發工作。實施糧油單産行動計劃,優質糧油播種面積達到122萬畝。加強農田草場水利基本建設,新增和改善農田灌溉面積8萬畝。農牧業綜合生産能力穩步提高,糧食産量保持基本穩定,畜産品産量持續增長,鄉鎮企業快速發展。農牧民經紀人達到1.36萬人,農牧區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26個。自治區安排4000萬元,培訓基層農牧業科技人員和農牧民25.7萬人次。大力發展勞務經濟,輸出勞務70多萬人次,實現勞務收入8億元。特色農牧業、採集業、運輸業和旅遊業等對農牧民增收的作用日益顯現。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紮實推進,廣大群眾沐浴著黨的陽光雨露,更加感受到祖國大家庭的無比溫暖,更加感受到中國共産黨好、社會主義好,更加心向黨、心向祖國,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更加堅定,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的決心更加堅定。

    二、加強引導扶持,特色産業逐步壯大

    我們按照“一産上水平、二産抓重點、三産大發展”的要求,不斷加大扶持力度,安排專項資金3億元,著力推進特色産業建設,自我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實施特色農牧業項目64個,惠及農牧民36.4萬人,實現人均增收660元;13家農牧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實現産值9.2億元,增長8.2%。以特色農牧業為主導的第一産業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實現增加值51.1億元,增長6.5%。玉龍銅礦正式開工建設,雄村銅礦完成礦區勘探,巨龍銅礦地質勘查繼續深入,扎布耶鹽湖鋰資源開發二期工程正式啟動,“5100”冰川礦泉水進入內地市場。主要工業産品産銷兩旺。以優勢礦産業、藏醫藥業、建築建材業、民族手工業為重點的第二産業有新發展,實現增加值76.4億元,增長21.3%。狠抓景區景點開發和接待能力建設,全區接待遊客245萬人次,旅遊總收入可達27億元,分別增長36.1%和39.5%。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第三産業快速發展,實現增加值162.8億元,增長11.8%。

    三、積極擴大投資,基礎設施明顯改善

    我們千方百計爭取國家投資,努力擴大社會投資,著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瓶頸”制約得到一定緩解。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231.1億元,增長17.8%,其中,國家投資120億元。民間投資活躍,投資達48.2億元,增長47.1%。對口援藏力度進一步加大,援藏領域逐漸拓寬,落實對口支援資金13.57億元,建設項目達500個,援藏資金重點投向農牧區。“117”重點項目、70個對口援藏項目和40週年大慶項目等一批標誌性工程順利建成。

    青藏鐵路建成通車,結束了西藏不通鐵路的歷史,開闢了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紀元。林芝機場正式通航。新藏公路整治改建全面啟動,滇藏公路多普瑪至類烏齊、中尼公路日喀則至拉孜段順利建成通車,新增3個縣通油路。新增電力裝機容量5.8萬千瓦,獅泉河電站建成發電,直孔電站兩台機組並網發電,巴河雪卡電站開工建設,第三期農網工程全面實施。滿拉、墨達、雅礱灌區建設進展順利,江雄水庫主體工程完成。電話用戶突破100萬戶,年末可達130萬戶,增長30.6%。拉薩經濟技術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進展。

    四、注重促進和諧,社會發展全面進步

    我們以農牧區為重點,大力推進社會發展,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教育方面,完成了5個縣的“普六”、9個縣的“普九”和9個縣的掃盲任務,建設了77所鄉鎮規範化小學,改擴建了17所農牧區寄宿制初級中學,西藏大學改擴建工程進展順利,拉薩高等師範專科學校掛牌成立,西藏職業技術學院組建成立。衛生方面,農牧民免費醫療國家補助標準有所提高,新建鄉鎮衛生院146個,改擴建縣級衛生服務中心6個,農牧區基層醫療機構充實醫護人員302名,基層的醫療條件得到了改善。科技方面,牦牛胚胎移植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太陽能、沼氣開發得到大力推廣,科技特派員制度試點工作繼續深入,氣象、水文、地震等科技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科技支撐能力逐步增強。文化方面,新建了9座中波臺,完成了817個自然村的廣播電視村村通建設任務,“三大重點文物”保護維修工程進展順利,23個點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又有8個文物點被確定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文化産業開始起步。多彩哈達》獲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大獎,特別是拉孜農牧民的演出節目,得到了中央領導和全國觀眾的高度讚揚,充分展示了新時期西藏農牧民邁向幸福生活的良好形象。社會科學、新聞出版、體育等事業不斷發展。人口資源環境方面,農牧區“一孩、雙女”戶困難家庭扶助制度全面實施,婦女兒童、優生優育和老齡、殘疾人工作得到加強;西藏高原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工程前期工作進展順利,自然保護區規範化建設積極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工程深入實施,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得到嚴格執行,砂金礦實現全面禁採。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得到重視和加強。外事、統計、審計、質監、“雙擁”等工作都有新進展。

    五、創新體制機制,改革開放步伐加快

    我們加大改革力度,擴大開放領域,為跨越式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農牧區“三個長期不變”基本政策不斷完善,草場承包經營責任制進一步落實,草場承包到戶6.9萬戶、1.87億畝。農牧區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啟動。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市場主體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糧食市場和價格基本穩定。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綜合配套改革順利實施。國有企業、投資、財稅、住房等改革穩步推進。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取得成效。堅持“請進來”、“走出去”,全區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36.1億元,增長32.7%;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2.9億美元,增長40.7%,其中自産産品出口4040萬美元,增長18%。

    六、高度關注民生,保障水平穩步提高

    我們著眼于維護社會公平、促進社會和諧,積極解決了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認真落實促進就業的各項優惠政策,做好大中專畢業生就業服務指導工作,安排3000萬元購買2700個公益性就業崗位,全年新增就業1.7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3%以內。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範圍進一步擴大,確保了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按時足額發放。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覆蓋全區。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到230元,4.47萬人納入低保範圍,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全區共安排各類救助款1.52億元,救助受災和困難群眾69.6萬人次。將年人均純收入500元以下的農牧民納入農牧區特困群眾生活救助範圍,救助對象增加到19.83萬人,落實救助資金3700萬元。“五保戶”供養標準達到年人均1300元。村幹部誤工補貼提高到2000元。自2006年10月1日起,發放農牧區基層老幹部、老黨員、老模範生活補貼468萬元。加大清欠力度,兌現農民工工資1.59億元、徵用農用土地補償安置費4312萬元。投資2.3億元,建設了涉及35個縣、294個鄉鎮的幹部職工週轉房18萬平方米,基層幹部職工住房條件得到改善。

    七、貫徹黨的政策,民族宗教工作進一步加強

    我們全面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鞏固和發展了全區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和諧發展的大好局面。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廣泛深入開展了以“三個離不開”為主要內容的民族團結進步實踐活動。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幹部和婦女幹部的培養使用。藏語言文字工作繼續加強。“興邊富民行動”成效顯著,邊境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發展加快。認真實施《宗教事務條例》,研究制定了《西藏自治區實施〈宗教事務條例〉辦法(試行)》,貫徹落實“劃清兩個界限、盡到一個責任”的政策原則和工作要求,牢牢把握“兩條底線”,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和宗教活動場所,維護了正常的宗教秩序。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加強了對宗教界愛國人士的教育培養,寺廟愛國主義教育進一步深化。

    八、建設平安西藏,社會局勢持續穩定

    我們積極推進平安西藏建設,社會局勢連續第17年保持基本穩定。堅決貫徹中央確定的反分裂鬥爭方針,統一思想,加強教育,主動治理,嚴厲打擊了達賴集團煽動製造的各種分裂破壞活動。基層基礎全面加強。反恐處突能力進一步提升。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狠抓重特大案件的偵破,依法打擊了偷渡、走私、販毒、涉槍、涉爆等違法犯罪活動。邊境管控得到加強,軍警民聯防機制不斷健全。初步建立了青藏鐵路護路聯防工作機制。妥善調處和及時化解了人民內部矛盾。切實加強道路交通安全、食品藥品市場監管工作,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産安全得到保障。

    在過去的一年裏,我們依法接受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的監督和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積極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600件,辦復率達100%。我們不斷轉變政府職能,注重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深入貫徹行政許可法和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公共服務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進一步提高;完善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和政府決策相結合的決策機制,科學民主決策成為政府工作規範;深入開展糾風、執法監察和治理商業賄賂專項工作,政風建設和廉政建設進一步加強;制定各類應急預案78項,初步建立了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體系;加快電子政務建設,積極推進政府管理創新,政府自身建設成效明顯。

    在中央下發關於進一步做好西藏發展穩定工作的意見後,2006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又下發了關於加快西藏發展維護西藏穩定的10個方面40條優惠政策,加大對我區的扶持力度,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西藏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對西藏各族人民的特殊關懷。同時,我們進一步加大了與國家有關部門的銜接彙報力度,“十一五”時期投資規模和重點建設項目基本確定。這對於繼續保持我區來之不易的大好形勢,推進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具有重大意義。

    這些成績的取得,是中央親切關懷和全國人民無私支援的結果,是自治區黨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區各族人民同心同德、頑強拼搏的結果。在此,我代表自治區人民政府,向付出辛勤勞動的全區各族人民,向全國人民特別是承擔對口支援的省市、中央國家機關和中央大型骨幹企業,表示崇高的敬意!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向駐藏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政法幹警,表示誠摯的謝意!向關心、支持我區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海內外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經濟社會發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困難和問題。主要是:農牧區社會事業發展仍然滯後,農牧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尚需進一步探索建立;特色産業的發展與規模化、市場化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政府扶持措施仍需進一步完善強化;基礎設施建設還難以滿足跨越式發展的要求,能源供需矛盾尤為突出;發展環境需要繼續優化,招商引資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就業觀念落後與就業市場化趨勢的矛盾日益顯現,就業壓力明顯加大,就業形勢比較嚴峻。同時,青藏鐵路通車運營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對我們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提出了許多新的更高的要求。一些地方、部門服務意識不強,工作作風亟需改進。對這些困難和問題,我們一定高度重視,堅持用改革和發展的辦法,努力加以解決。

    認真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入貫徹民族區域自治法,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活動,使“三個離不開”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加強藏語言文字工作。重視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和婦女幹部。繼續實施“興邊富民行動”,加快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發展,安排6000萬元專項資金,幫助5000戶邊境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農牧民實現安居。

    全面貫徹黨的宗教政策。堅持“劃清兩個界限,盡到一個責任”的政策原則和工作要求,牢牢把握“兩條底線”,保護群眾的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的宗教活動。認真落實《宗教事務條例》及《西藏自治區實施〈宗教事務條例〉辦法(試行)》,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和宗教活動場所,維護正常的宗教秩序。繼續深化寺廟愛國主義教育,堅決讓憲法和法律進寺廟、進管理制度、進僧尼頭腦,培養壯大宗教界愛國力量,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九、始終堅持主動治理,努力建設平安西藏

    牢固樹立穩定壓倒一切的思想,深入開展平安西藏創建活動,創造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

    繼續深入開展反分裂鬥爭,確保社會局勢的持續穩定。堅持中央對達賴集團鬥爭的基本方針,緊緊依靠群眾、堅持重心下移、打牢鬥爭基礎,牢牢把握反分裂鬥爭的主動權。理直氣壯地揭批達賴集團,使廣大幹部群眾認清達賴政治上的反動性、宗教上的虛偽性和手法上的欺騙性。密切關注敵對勢力活動的新動向,嚴密防範和嚴厲打擊西方敵對勢力、達賴集團進行的各種滲透、分裂破壞活動。強化軍警民聯防機制,加強邊境管控,堅決打擊非法出入境。大力建設縣公安局、鄉鎮派出所等基層公安機關和檢察院、法院、司法系統基層政法機構,鞏固基層基礎,建立健全反分裂鬥爭的長效機制。加大反恐力度,積極預防、果斷處置突發恐怖事件。

    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堅持打防結合、預防為主、專群結合、依靠群眾的方針,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廣泛開展平安創建活動,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措施落到實處。依法打擊各種刑事犯罪活動,深入開展“打黑除惡”專項行動。加強政法隊伍建設,提高公正文明執法能力。

    統籌協調各方面利益關係,妥善處理社會矛盾。更加積極主動地正視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健全社會輿情匯集和分析機制,完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制度,把矛盾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著力解決土地徵用、城鎮建設拆遷、拖欠農民工工資等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人民內部矛盾引發的群體性事件,高度警惕分裂主義分子和其他敵對勢力插手利用人民內部矛盾製造事端。

    加強公共安全建設,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加快建設應急管理信息平臺,健全應急預案體系,形成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提高危機管理和抗風險能力。積極推進防災減災體系建設。高度重視安全生産工作,落實責任,嚴格管理,強化監督,嚴格執行重特大安全生産事故責任追究制度。切實做好礦山生産安全、道路交通安全、食品藥品安全、人口密集區和重點場所消防安全工作,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健康安全和財産安全。

    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努力促進管理創新

    我們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必須堅持改革創新、強化服務,始終做到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為人民服務、讓人民滿意。

    轉變政府職能,強化公共服務。切實落實企業自主權。進一步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事項,簡化辦事程序,推進行政審批從“審批制”向“服務式”轉變。進一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繼續加強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職能,更多地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調節經濟活動。更加注重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以發展社會事業和解決民生問題為重點,進一步優化公共資源配置。改進公共服務方式,提高公共服務質量,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行政務公開,加快電子政務建設,及時發佈公共信息,為群眾生活和參與經濟社會事務管理創造便利條件。

    實行科學民主決策,努力推進決策制度化。逐步建立與科學發展觀相適應的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專家諮詢、社會公示與聽證、決策評估等制度。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必須深入調查研究,廣泛集中民智,充分徵詢社會各界的意見;事關專業性、技術性強的重大建設項目,必須組織專家進行技術評估,科學論證,慎重決策;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熱點問題,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傾聽群眾意見,實行社會公示制和聽證制;事關農牧區發展的難點問題,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尊重群眾意願,充分發揮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建立健全決策反饋糾偏機制和決策責任追究制度,做到有責必問,有錯必究。認真開展農業普查工作,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堅持依法行政,規範行政行為。認真實施行政許可法,嚴格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接受監督,切實將政府對經濟社會的管理納入依法運轉的軌道。加強行政執法,明確執法職責,完善執法程序。加強執法檢查,規範執法行為,提高行政效率。完善監督機制,形成監督合力。完善行政復議、行政賠償和補償等制度。貫徹落實公務員法,加強教育和管理,努力建設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

    加強廉政建設,切實改進政風。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的方針,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堅決治理商業賄賂,突出抓好建設工程招投標、經營性土地招標拍賣掛牌出讓、採礦權轉讓、政府採購、醫藥購銷等方面的監督。嚴格執行《黨政機關國內公務接待管理規定》,突出治理違規購買、乘坐超標車問題。大力精簡會議和文件,提高辦事效率,堅決杜絕“門難進、人難找、臉難看、事難辦”的現象。堅持維護群眾利益高於一切,關心群眾疾苦重於一切,解決群眾困難先於一切,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撲下身子、放下架子,加強調查研究,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倡導勤儉辦一切事業,積極建設節約型政府。建立和完善行政效能監察評估機制,提高行政效能。

各位代表:全面完成今年的目標任務需要我們共同拼搏,努力構建和諧社會需要我們奮力開拓。讓我們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按照自治區第七次黨代會的部署,把中央的親切關懷和全國人民的無私援助化作自身發展的動力,以更加奮發向上的熱情,更加求真務實的作風,同心同德,艱苦奮鬥,為推進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諧西藏建設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

    政府工作報告專業術語名詞解釋

    “八個基本解決”:是指到“十一五”末,一是基本解決鄉鎮、村通公路的問題;二是基本解決農牧民用電問題;三是基本解決農牧民飲水安全問題;四是基本解決農牧民安居問題;五是基本解決鄉鄉通郵、村村通電話問題;六是基本解決碘缺乏致病問題;七是基本解決白內障致殘問題;八是基本解決縣鄉醫療設備缺乏問題。按照中央的要求,《西藏自治區“十一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改善農牧民生産生活條件的一系列目標任務。2006年1月17日,自治區主席向巴平措在全區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首次提出了“八個基本解決”,充分體現了自治區對改善農牧民生産生活條件的決心。

    勞務經濟:是指經濟欠發達地區和農村以優勢的勞動力資源為要素,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在常駐戶口以外地區,從事勞務活動,獲得經濟收入,從而帶動本地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促進生産要素在更大範圍內優化配置,提高整體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一种經濟發展形式。

    無公害食品:狹義的“無公害食品”是指長期食用,不會對人體健康産生危害的食品;廣義的“無公害食品”包括有機食品、自然食品、生態食品、綠色食品、無污染食品等等。我國現在所稱的“無公害食品”已不是廣義上的“無公害食品”,而是專指産地環境、生産過程和最終産品符合無公害食品標準和規範,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無公害農産品標識的食品。這類産品生産過程中允許限量、限品種、限時間地使用人工合成的安全的化學農藥、獸藥、漁藥、肥料、飼料添加劑等。這類食品符合國家食品衛生標準,而比綠色食品標準要寬。

    綠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按照綠色食品標準生産,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綠色食品商標標誌的安全、優質食品。綠色食品並非指“綠顏色”的食品,而是對無污染食品的一種形象表述。綠色象徵生命和活力,自然資源和生態資源是食品生産的基本條件,由於與環境、健康和安全相關的事物通常冠之以“綠色”,為了突出這類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態環境,對環境保護的有利性和産品自身的無污染與安全性,因此命名為綠色食品。綠色食品分為A級和AA級,AA級綠色食品與有機食品遵守相同的原則和標準。

    有機食品:指來自有機農業生産體系,根據有機農業生産要求和相應標準生産加工,並且通過合法的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的農副産品及其加工品。(有機農業牶按照有機農業生産標準,在生産過程中不使用有機化學合成的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和畜禽飼料添加劑等物質,不採用GMO方法獲得的生物及其産物,採取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協調種植業和畜牧業的關係,促進生態平衡、物種的多樣性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地理標誌産品:是指産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質量、聲譽或其他特性本質上取決於該産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經審核批准以地理名稱進行命名的産品。

    農牧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指以依法享有家庭承包經營權、從事同類産品生産經營和服務的農民為主體,自願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包括基層專業合作組織和專業聯合組織。需要説明的是,長期以來,對這種組織形式名稱的表述不盡統一,《農業法》稱“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十六大三中全會決定稱“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004年和2005年的中央1號文件稱“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部的一系列文件中也稱“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無論在名稱上如何表述,其內涵是一致的。

    農牧區綜合改革:是在農村稅費改革進入取消農業稅的新階段,中央為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體制機制保障和動力源泉所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主要內容是推進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同時統籌推進糧食流通體制、徵地制度和農村金融等方面的改革。農村綜合改革涉及調整農村生産關係和上層建築不適應生産力發展的某些環節和方面,目標是逐步建立精幹高效的農村行政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覆蓋城鄉的公共財政制度,以及農民增收減負的長效機制,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

    “三個長期不變”:是指土地歸戶使用,自主經營,長期不變;牲畜歸戶,私有私養,自主經營,長期不變;草場公有,承包到戶,自主經營,長期不變。

    “整鄉推進”扶貧開發:是借用全國“整村推進扶貧開發”的概念,結合西藏實際,在西藏扶貧開發工作中使用的一個名詞。所謂“整鄉推進扶貧開發”就是指在政府的引導和支持下,積極組織動員社會各界,以重點扶持鄉鎮為基本單位,以貧困群眾為對象,以增加農牧民收入為中心任務,以經濟、社會、文化、教育、衛生等全面發展為基本目標,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産業開發、勞動力培訓轉移為工作重點,堅持開髮式扶貧的方針,推行參與式扶貧,統一規劃,分年實施,綜合投入,突出重點,綜合開發,實現貧困群眾逐步穩定解決溫飽,鄉鎮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一種扶貧模式。

    “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是指按照現代市場流通模式的要求,在農村推行農家店連鎖經營,力爭用三年時間,在試點區域內培育出25萬家左右的“農家店”,建立以城區店為龍頭、鄉鎮店為骨幹、村級店為基礎的現代農村市場流通網絡,滿足農民消費需求,改善農村消費環境,讓農民方便消費、放心消費。

    “雙百市場工程”:是指國家通過政府政策引導、企業資助建設,面向國內外市場,從2006年開始,用三年的時間,每年重點改造100家大型農産品批發市場和著力培育100家大型農産品流通企業,構建與國際市場接軌的農産品現代流通體系,拓寬保障農産品流通安全、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渠道。

    農村電影“2131”工程:是指21世紀1個建制村1個月放映1場電影。

    “迎評促建”:是指通過迎接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促進學校各方面工作的規範化建設,全面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迎評促建”的原則是“以評促改、以評促建、以評促管、評建結合、重在建設”。

    和諧文化:是以崇尚和諧、追求和諧為價值取向,融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規範、社會風尚為一體的社會主義文化,反映人們對和諧社會的總體認識、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和諧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徵、文化源泉和精神支撐,也是衡量社會和諧水平的重要尺度。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的一個科學命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我國整個社會價值體系中居於核心地位,發揮著主導作用,決定著整個價值體系的基本特徵和基本方向,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導思想包括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一是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三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四是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這四個方面相互聯絡、相互貫通,共同構成辯證統一的整體。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傳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上述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相關文化空間。

    青藏鐵路精神:是指“挑戰極限,勇創一流”。其內涵充分體現了廣大青藏鐵路建設者不辱使命的責任意識,頑強拼搏的奉獻情操,務實創新的科學態度,以人為本的建設理念和勇攀高峰的攻堅品格。

“劃清兩個界限、盡到一個責任”:是指劃清正常宗教活動和利用宗教從事分裂活動的界限、群眾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和黨員不得信仰宗教的界限,各級政府和廣大公務員要盡到引導群眾崇尚科學文明、追求進步的責任。

    “三個離不開”:是指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

    零就業家庭:是指在法定勞動年齡內,有就業願望和勞動能力,但無家庭成員從事有收入的工作或家庭成員均為靈活就業人員且收入達不到最低工資標準的城鎮家庭。

    “35、45”人員:是指有就業願望和勞動能力的城鎮失業人員中女性35周歲以上,男性45周歲以上,因自身就業條件差、技能單一等原因,在勞動力市場競爭就業困難的勞動者。

    農牧區“一孩、雙女”戶困難家庭扶助制度:是指對我區夫妻雙方均為農業戶口、1933年1月1日以後出生、現存一個子女或兩個女孩或子女死亡現無子女、年滿55周歲以上的農牧區家庭實施獎勵扶助,每人每月安排50元(每年600元)的扶助資金,直到亡故,其所需資金由中央財政補助80%,地方財政承擔20%。目前,全區共有“只有一個子女或兩個女孩或子女死亡現無子女”的農牧區老年人2萬餘人,絕大多數在生産、生活和養老方面需要特殊關懷和照顧。2005年,我區在4個地市的12個縣開展了試點工作。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國家人口計生委、財政部同意我區從2006年開始全面實施這項制度。2006年,我區農牧區“一孩、雙女”戶困難家庭扶助制度目標人數為20449人,扶助資金為1226.94萬元。2007年,據預測,全區農牧民“一孩、雙女”戶困難家庭扶助制度目標人數為25237人,共需資金1514.22萬元。該項制度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西藏工作的高度重視,對各族群眾尤其是困難群眾的特殊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