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概況>> 中國簡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2002年)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3月23日   來源:行政區劃網

二〇〇二年全國省級行政區一覽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石家莊市)   山西省(太原市)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
 遼寧省(瀋陽市)     吉林省(長春市)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上海市 江蘇省(南京市) 浙江省(杭州市) 安徽省(合肥市) 福建省(福州市) 江西省(南昌市) 山東省(濟南市)
 河南省(鄭州市) 湖北省(武漢市) 湖南省(長沙市) 廣東省(廣州市)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 海南省(海口市)
 重慶市  四川省(成都市)  貴州省(貴陽市)  雲南省(昆明市)  西藏自治區(拉薩市)
 陜西省(西安市) 甘肅省(蘭州市) 青海省(西寧市)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
 香港特別行政區  澳門特別行政區  台灣省

二〇〇二年全國縣級以上行政區劃變更情況



河北省:
調整唐山市部分行政區劃:(1)撤銷縣級豐南市,設立唐山市豐南區,以原縣級豐南市的行政區域為豐南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胥各莊鎮。(2)撤銷豐潤縣和唐山市新區,設立唐山市豐潤區,以原豐潤縣和新區的行政區域為豐潤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幸福道。(國務院200221日批准國函[2002]7號)

遼寧省:
1
.將鐵法市更名為調兵山市。(民政部2002220日批准民函[2002]21號)
2
.調整阜新市部分行政區劃:(1)將阜新市細河區的韓家店鎮和西苑街道的王營礦居委會劃歸阜新市海州區管轄,水泉鎮劃歸阜新市太平區管轄,長營子鎮劃歸阜新市新邱區管轄。(2)將海州區的東苑街道,新興街道的遼工大、新榮、怡靜園三個居委會,和平街道的花園、民族、中學、東風、園丁5個居委會,西山街道的興工、西環、育新、電工、丹陽、新建、四合、四保、局北、煤校10個居委會劃歸細河區管轄。(國務院2002427日批准國函[2002]33號)

江蘇省:
1
.調整常州市部分行政區劃:(1)撤銷縣級武進市,設立常州市武進區。武進區轄原縣級武進市的湖塘、牛塘、洛陽、禮嘉、南夏墅、前黃、寨橋、潘家、漕橋、雪堰、奔牛、鄒土區、卜弋、夏溪、嘉澤、湟裏、東安、橫林、遙觀、橫山橋、芙蓉、焦溪、鄭陸23個鎮。區人民政府駐湖塘鎮。(2)常州市郊區更名為新北區。新北區轄原常州市郊區的河海街道、三井鄉和龍虎塘、新橋、百丈、圩塘4個鎮以及原縣級武進市的薛家、安家、魏村、羅溪、西夏墅、小河、孟河7個鎮。區人民政府駐河海中路。(3)將原常州市郊區的永紅、五星、西林、北港4個鄉和新閘鎮劃歸鐘樓區管轄。(4)將原常州市郊區的茶山、雕莊、紅梅、青龍4個鄉劃歸常州市天寧區管轄。(國務院200243日批准國函[2002]22號)
2
.調整南京市部分行政區劃:(1)撤銷南京市浦口區和江浦縣,設立新的南京市浦口區,以原浦口區和原江浦縣的行政區域為浦口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珠江鎮。(2)撤銷南京市大廠區和六合縣,設立南京市六合區,以原大廠區和原六合縣的行政區域為六合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雄州鎮。(國務院200243日批准國函[2002]23號)
3
.撤銷丹徒縣,設立鎮江市丹徒區,以原丹徒縣的行政區域為丹徒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谷陽鎮。(國務院200243日批准國函[2002]24號)
4
.將揚州市郊區更名為維揚區。(民政部20021111日批准民函[2002]182號)

浙江省:
撤銷鄞縣,設立寧波市鄞州區,以原鄞縣的行政區域為鄞州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鄞州路。(國務院200221日批准國函[2002]8號)

安徽省:
調整合肥市部分行政區劃:(1)合肥市東市區更名為合肥市瑤海區,將合肥市郊區的長淮、方廟兩個街道和城東鄉、七里塘鎮、大興鎮,以及肥東縣的磨店鄉和龍崗鎮的三合、劉大郢、油坊、大彭、羅崗、馬崗、王崗、史城8個村及新站、大店2個居委會劃歸瑤海區管轄。(2)合肥市中市區更名為合肥市廬陽區,將合肥市郊區的三十崗鄉、杏花村鎮、大楊鎮劃歸廬陽區管轄。(3)合肥市西市區更名為合肥市蜀山區,將合肥市郊區的井崗鎮劃歸蜀山區管轄。(4)合肥市郊區更名為合肥市包河區,將原西市區的巢湖路、蕪湖路、寧國路3個街道劃歸包河區管轄。區人民政府駐宣城路。(國務院200221日批准國函[2002]10號)

福建省:
1
.調整莆田市部分行政區劃:(1)撤銷莆田縣。將原莆田縣的常太、華亭、靈川、東海4個鎮劃歸莆田市城廂區管轄,原莆田縣的江口、梧塘、秋蘆、白沙、新縣、莊邊6個鎮和大洋鄉劃歸莆田市涵江區管轄。(2)設立莆田市荔城區,將城廂區荔城街道的文獻、鳳山、長壽、英龍、梅峰5個居委會,城南鄉的鎮海、闊口、新鎮、步雲、埭裏、古山6個村,城郊鄉的長豐、七步、新浦、南郊、華郊、荔浦、徒門、張鎮、西洙、東陽、拱辰、暢林12個村,以及原莆田縣的西天尾、新度、黃石、北高4個鎮劃歸荔城區管轄。區人民政府駐縣巷。(3)設立莆田市秀嶼區,將原莆田縣的笏石、東莊、忠門、東浦、湄洲、東橋、埭頭、平海、南日9個鎮和山亭、月塘2個鄉劃歸秀嶼區管轄。區人民政府駐笏石鎮。(國務院200221日批准國函[2002]9號)
2
.廈門市湖裏區人民政府駐地由興隆路23號遷至禾山鎮。(民政部20021226日批准民函[2002]223號)

江西省:
南昌市郊區更名為青山湖區。(民政部200266日批准民函[2002]97號)

河南省:
1
.濮陽市市區更名為華龍區。(民政部20021225日批准民函[2002]222號)
2
.(1)撤銷安陽市鐵西區、郊區,設立安陽市殷都區、龍安區;調整安陽市北關區、文峰區和安陽縣的行政區域。(2)殷都區轄原鐵西區鐵西路、梅園莊、電廠路、水冶、李珍、紗廠路6個街道,原郊區的西郊鄉、北郊鄉的三家莊、大司空、西大姓、前皇甫、後皇甫、皇甫屯、杜小屯、大碾屯、郭王度、武官、侯莊、小營、秋口、雙塔、東大姓、西司空、枯河17個村,東郊鄉的任家莊村。區人民政府駐梅東路。(3)龍安區轄原郊區文明大道、太行小區2個街道,東風鄉、龍泉鎮,東郊鄉的侯七里、蘇七里、李七里、肖七里、宗村、四府墳、余家莊、侯家莊、燒盆窯9個村,原安陽縣的馬投澗鄉、善應鎮的中龍山、張家莊2個村,曲溝鎮的西高平村,水冶鎮的北彰武村,寶蓮寺鎮的丁家莊、郜家莊、楊家莊、北田村、南田村5個村。區人民政府駐文峰大道西段。(4)北關區轄紅旗路、豆腐營、洹北、解放路、燈塔路5個街道,原安陽縣柏莊鎮的東石桃、西石桃、桃村口、田桃村、李桃村5個村,韓陵鄉的西良貢、養魚屯、六寺、唐莊、羊毛屯、黃家營、西見山、西于曹8個村,白壁鎮的前崇義、中崇義、後崇義、西六村4個村,原郊區北郊鄉的屈王度、方北營、周家營、安陽橋、西漳澗、東漳澗、董王度、馮家廟、宋家廟、十里鋪、馬家壘、張賀壘、程寸營、韓王度、緱家壘15個村,原東郊鄉的小營、李家莊、杏花村、蘇家村、南漳澗5個村。區人民政府駐洹濱南路。(5)文峰區轄南關、東關、西關、甜水井、頭二三道街、東大街、西大街、唐子巷、北大街9個街道,原安陽縣的高莊鄉、寶蓮寺鎮的郭村集、西郭村、楊家井、馬束莊、皇甫莊、三十里鋪、黎莊、梁家莊、崇召、何官屯、任莊、南馬莊、袁薛莊、孫薛莊、張薛莊、劉薛莊、張村、黎官屯、趙官屯、東風、劉王坡、馬官屯、二十里鋪、小營、魏家營、牛房26個村,白壁鎮的鄭家村、晁家村、蓋津店、三府村、任家莊、西瓦亭、東瓦亭7個村,原郊區東郊鄉的汪家店、大營、三官廟、石家溝、王村、郭家街、東關、南關、聶村、後張村、郭家莊11個村。區人民政府駐文明大道。(國務院20021228日批准國函[2002]123號)

廣東省:
1
.(1)撤銷縣級新會市,設立江門市新會區。新會區轄原縣級新會市的會城鎮、大澤鎮、司前鎮、沙堆鎮、古井鎮、三江鎮、崖門鎮、雙水鎮、羅坑鎮、大鰲鎮、睦洲鎮。區人民政府駐會城鎮。(2)原縣級新會市的棠下鎮、荷塘鎮、杜阮鎮將劃歸江門市蓬江區管轄。(國務院2002622日批准國函[2002]56號) 
2
.順德市人民政府駐地由縣前路16號遷至德民路3號。(民政部2002114日批准民函[2002]179號)
3
.調整廣東省佛山市行政區劃:(1)撤銷佛山市城區和石灣區,設立佛山市禪城區。以原佛山市城區、石灣區和原南海市南莊鎮的行政區域為禪城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大福南路。(2)撤銷縣級南海市,設立佛山市南海區。以原縣級南海市的行政區域(不含南莊鎮)為南海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南海大道。(3)撤銷縣級順德市,設立佛山市順德區。以原縣級順德市的行政區域為順德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德民路。(4)撤銷縣級三水市,設立佛山市三水區。以原縣級三水市的行政區域為三水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人民三路。(5)撤銷縣級高明市,設立佛山市高明區。以原縣級高明市的行政區域為高明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文匯路。(國務院2002128日批准國函[2002]109號)

廣西壯族自治區:
1
.(1)撤銷百色地區和縣級百色市,設立地級百色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右江區向陽路13號。(2)百色市設立右江區,以原縣級百色市的行政區域為右江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向陽路19號。(3)百色市轄原百色地區的田東縣、田陽縣、平果縣、德保縣、靖西縣、那坡縣、淩雲縣、樂業縣、西林縣、田林縣、隆林各族自治縣和新設立的右江區。(國務院200262日批准國函[2002]47號)
2
.(1)撤銷賀州地區和縣級賀州市,設立地級賀州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八步區賀州大道。(2)賀州市設立八步區,將原縣級賀州市的行政區域和鍾山縣的西灣鎮劃歸八步區管轄。區人民政府駐向陽路1號。(3)賀州市轄原賀州地區的富川瑤族自治縣、鍾山縣、昭平縣和新設立的八步區。(國務院2002618日批准國函[2002]51號)
3
.(1)撤銷河池地區和縣級河池市,設立地級河池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金城江區新建路。(2)河池市設立金城江區,以原縣級河池市的行政區域為金城江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江北東路。(3)河池市轄原河池地區的南丹縣、鳳山縣、天峨縣、東蘭縣、都安瑤族自治縣、大化瑤族自治縣、巴馬瑤族自治縣、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和新設立的金城江區。原河池地區的宜州市由廣西壯族自治區直轄。(國務院2002618日批准國函[2002]52號)
4
.撤銷柳州市市郊區。將原郊區的長塘鎮、沙塘鎮、石碑坪鎮、洛埠鎮、白露鄉和黃村鄉白沙、黃村、雅蓮3個村劃歸柳州市柳北區管轄,羊角山鎮的水南、架鶴、雞喇、社灣、陽和5個村和雞喇居委會劃歸柳州市魚峰區管轄,太陽村鎮、西鵝鄉和羊角山鎮的新雲、門頭、帽合3個村以及黃村鄉的渡口、基隆、磨灘3個村劃歸柳州市柳南區管轄,柳東鎮和魚峰區的譚中街道劃歸柳州市城中區管轄。(國務院2002622日批准國函[2002]57號)
5
.(1)撤銷柳州地區和來賓縣,設立地級來賓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興賓區建設大道。(2)來賓市設立興賓區,以原來賓縣的行政區域衛興賓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來賓鎮前衛路。(3)來賓市轄原柳州地區的沂城縣、象州縣、武宣縣、金秀瑤族自治縣和新設立的興賓區。原柳州地區的縣級合山市由廣西壯族自治區直轄。(4)將原柳州地區的鹿寨縣、融安縣、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劃歸柳州市管轄。(國務院2002929日批准國函[2002]88號)
6
.(1)撤銷南寧地區和崇左縣,設立地級崇左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江州區石林大道。(2)崇左市設立江州區,以原崇左縣的行政區域為江州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新民路。(3)崇左市轄原南寧地區的寧明縣、扶綏縣、龍州縣、大新縣、天等縣和新設立的江洲區。原南寧地區的縣級憑祥市由廣西壯族自治區直轄。(4)將原南寧地區管轄的隆安縣、馬山縣、上林縣、賓陽縣、橫縣劃歸南寧市管轄。(國務院20021223日批准國函[2002]121號)

海南省:
調整海口市行政區劃:(1)撤銷瓊山市和海口市秀英區、新華區、振東區,以原瓊山市和海口市秀英區、新華區、振東區的行政區域設立海口市秀英區、龍華區、瓊山區、美蘭區。(2)秀英轄海口市原秀英區的行政區域和原瓊山市的石山鎮、永興鎮、東山鎮以及遵譚鎮以海榆中線公路為界的西側地區,區人民政府駐秀華路。(3)龍華區轄海口市原新華區的行政區域和原瓊山市的龍橋鎮、龍泉鎮、新坡鎮、遵譚鎮以海榆中線公路為界的東側地區以及府城鎮的薛村、大樣村,區人民政府駐民聲東路。(4)瓊山區轄原瓊山市的府城鎮(薛村、大樣村除外)、龍塘鎮、雲龍鎮、紅旗鎮、舊州鎮、三門坡鎮、甲子鎮、大坡鎮和海口市原振東區的國興街道以及藍天街道的米鋪居委會、道客居委會,區人民政府駐建國路。(5)美蘭區轄海口市原振東區的行政區域(國興街道和藍天街道的米鋪居委會、道客居委會除外)和原瓊山市的靈山鎮、美蘭珍、三江鎮、大致坡鎮,區人民政府駐振興路。(國務院20021016日批准國函[2002]92號)

四川省:
撤銷溫江縣,設立成都市溫江區,以原溫江縣的行政區域為溫江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柳城路。(國務院2002414日批准國函[2002]28號)

雲南省:
1)撤銷麗江地區和麗江納西族自治縣,設立地級麗江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古城區福慧路。(2)麗江市設立古城區。古城區轄原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的大研鎮、龍山鄉、七河鄉、大東鄉、金山白族鄉、金江白族鄉。區人民政府駐大研鎮福慧路。(3)設立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玉龍納西族自治縣轄原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的黃山鎮、石鼓鎮、巨甸鎮、白沙鄉、拉市鄉、太安鄉、龍蟠鄉、金莊鄉、魯甸鄉、塔城鄉、大具鄉、寶山鄉、奉科鄉、鳴音鄉、石頭白族鄉、仁和傈僳族、黎明傈僳族鄉、九河白族鄉。縣人民政府駐黃山鎮。(4)麗江市轄原麗江地區的永勝縣、華坪縣、寧蒗彝族自治縣和新設立的古城區、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國務院20021226日批准國函[2002]122號)

陜西省:
1
.撤銷長安縣,設立西安市長安區,以原長安縣的行政區域為長安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韋曲鎮。(國務院200262日批准國函[2002]45號)
2
.撤銷耀縣,設立銅川市耀州區,以原耀縣的行政區域為耀州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城關鎮。(國務院2002618日批准國函[2002]54號)

甘肅省:
1
.(1)撤銷張掖地區和縣級張掖市,設立地級張掖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甘州區南環路。(2)張掖市設立甘州區,以原縣級張掖市的行政區域為甘州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縣府街。(3)張掖市轄原張掖地區的臨澤縣、高臺縣、山丹縣、民樂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和新設立的甘州區。(國務院200231日批准國函[2002]16號)
2
.(1)撤銷平涼地區和縣級平涼市,設立地級平涼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崆峒區西大街。(2)平涼市設立崆峒區,以原縣級平涼市的行政區域為崆峒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西大街。(3)平涼市轄原平涼地區的涇川縣、靈臺縣、崇信縣、華亭縣、莊浪縣、靜寧縣和新設立的崆峒區。(國務院200262日批准國函[2002]46號)
3
.(1)撤銷酒泉地區和縣級酒泉市,設立地級酒泉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肅州區倉門街。(2)酒泉市設立肅州區,以原縣級酒泉市的行政區域為肅州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西大街。(3)酒泉市轄原酒泉地區的金塔縣、安西縣、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和新設立的肅州區。原酒泉地區的縣級玉門市、敦煌市由甘肅省直轄。(國務院2002618日批准國函[2002]53號)
4
.(1)撤銷慶陽地區和縣級西峰市,設立地級慶陽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西峰區長慶北路。(2)慶陽市設立西峰區,以原縣級西峰市的行政區域為西峰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九龍南路。(3)慶陽縣更名為慶城縣。(4)慶陽市轄原慶陽地區的鎮原縣、環縣、華池縣、合水縣、寧縣、正寧縣和新更名的慶城縣以及新設立的西峰區。(國務院2002622日批准國函[2002]55號)

寧夏回族自治區:
1
.調整銀川市市轄區行政區劃:(1)撤銷銀川市城區、新城區和郊區,設立銀川市西夏區、金鳳區和興慶區。(2)西夏區轄原新城區的朔方路、文昌路、北京西路、西花園路、寧華路5個街道辦事處和原郊區的鎮北堡鎮、興涇鎮、蘆花鄉,區人民政府駐懷遠東路。(3)金鳳區轄原新城區的鐵東、新城東街2個街道辦事處和原郊區的良田鄉、興源鄉、銀新鄉以及賀蘭縣的豐登鄉,區人民政府駐新夏東路。(4)興慶區轄原城區的行政區域和原郊區的紅花鄉、滿春鄉、大新鄉、永固鄉、掌政鄉、通貴鄉,區人民政府駐上海東路。(國務院20021019日批准國函[2002]95號)
2
.調整石嘴山市部分行政區劃:(1)撤銷石嘴山市石炭井區,劃歸大武口區管轄。(2)將平羅縣的隆湖吊莊鄉及崇崗鄉的長勝、九泉、潮湖3個村劃歸大武口區管轄。(國務院20021019日批准國函[2002]96號)
3
.將靈武市由目前吳忠市代管變更為由銀川市代管。(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20021025日批准寧政發[2002]92號)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1
.調整烏魯木齊市南泉區行政區劃:(1)將烏魯木齊市天山區的烏拉泊街道和烏魯木齊縣的達坂城鎮、東溝鄉、西溝鄉、阿克蘇鄉、柴窩堡鄉歸烏魯木齊市南泉區管轄。(2)南泉區更名為烏魯木齊市達坂城區。區人民政府駐地由魚爾溝遷至達坂城鎮。(國務院200239日批准國函[2002]20號)
2
.(1)設立縣級阿拉爾市,市人民政府駐阿拉爾。(2)阿拉爾市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直轄。(3)阿拉爾市行政區域界線走向為:自東經81°52’56”、北緯40°56’25”起,自南偏西南至東經81°44’23”、北緯40°44’08”,再向南偏東南經塔裏木河至東經81°58’04”、北緯40°28’14”,折向西沿塔南二幹渠南側三公里,經和田河、沿塔南總幹渠南側至上游水庫,沿上游水庫1.8億立方米庫容淹沒線向北至北壩線,沿北壩線外側100米向南偏東南至東經80°44’03”、北緯40°27’17”,然後向東略偏東北至阿克蘇河,沿阿克蘇河而上至阿克蘇河攔河閘,再沿塔北總幹渠而下,至東經80°36’44”、北緯40°39’48”,斜向東北方向至多浪水庫北側,沿多浪水庫北側至塔北截洪排,沿塔北截洪排北側而下,折向東至起點。(國務院2002917日批准國函[2002]81號)
3
.(1)設立縣級圖木舒克市,市人民政府駐齊幹卻勒。(2)圖木舒克市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直轄。(3)圖木舒克市行政區域界線走向為:自東經79°29’00”、北緯40°05’50”起,向東南至東經79°34’30”、北緯40°00’40”,折向南偏東南至東經79°36’30”、北緯39°54’00”,折向西南經東經79°33’00”、北緯39°51’30’再折向西,經1082109110871088米高程點、阿不根河、葉爾羌河北側、達板山南側、496連南側、小海子水庫庫外引水渠南側至東經78°43’29”、北緯39°39’06”,沿小海子水庫5億立方米庫容淹沒線以外150米至北壩,順北壩外側水渠向東北方向經水工團1連北部折向南,沿麻扎爾山西側、南側、東南側山腳至公路,沿公路向北至東經78°52’10”、北緯39°45’38”,界線大體向北偏東北經東經78°54’15”、北緯39°46’50”、甘木裏克河、永安壩水庫西側和西北側、烏庫麻扎山山腳、1100米高程點、寶爾塔哈山腳1116米高程點,再折向東略偏北,經1098米三角點至起點。(國務院2002917日批准國函[2002]82號)
4
.(1)設立縣級五家渠市,市人民政府駐五家渠。(2)五家渠市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直轄。(3)五家渠市行政區域界線走向為:自黃家梁子小路與老龍河交匯處,向南沿老龍河、下家海子北側水渠、老東幹渠至102團墳地,沿102團墳地與梧桐窩子村耕地分界處,至甘莫公路東經87°40’55”、北緯44°13’46”,再沿甘莫公路至八一水庫泄洪渠,沿八一水庫泄洪渠向西南至南閘門,折向北沿八一水庫南側、西側至南大渠、接老龍河,再向南經猛進水庫北側、南側(米泉市現有耕地的北側)至場界溝,沿場界溝向南至東經87°30’49”、北緯44°00’00”,再向西至和平渠,沿和平渠向北經頭屯河、二桐苦溝、公安幹渠、鄧家大溝至東經87°22’33”、北緯44°33’09”,沿幹溝向北至10312連與13連分界水渠,沿水渠向東經10312連、10連北側(昌吉回族自治州與農六師土地確權線)至起點。(國務院2002917日批准國函[2002]83號)

二〇〇二年全國行政區劃統計表
(截至二〇〇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4 直轄市
23
  
5
自治區
2
特別行政區
合 計 34 

275 地級市
22
地 區
30
自治州
5
 
332
合 計

830 市轄區
381
縣級市
1478
 
116
自治縣
49
 
3
自治旗
2
特 區
1
林 區
2860
合 計

66 區公所 
20600
 
17196
 
282
蘇 木 
1160
民族鄉 
2
民族蘇木 
5516
街 道 
44822
合 計

北京市

 

16 市轄區
2
 
18
合 計

141 
46
 
5
民族鄉 
130
街 道 
322
合 計

天津市

 

15 市轄區
3
  縣
18
合 計

120 
18
 
2
民族鄉 
99
街 道 
239
合 計

河北省

11 地級市
11
合 計

36 市轄區
22
縣級市
108
 
6
自治縣
172
合 計

1 區公所 
933
 
981
 
54
民族鄉 
233
街 道 
2202
合 計

山西省

10 地級市
1
地 區
11
合 計

22 市轄區
12
縣級市
85
 
119
合 計

564 
634
 
186
街 道 
1384
合 計

內蒙古自治區

7 地級市
5
 
12
合 計

19 市轄區
13
縣級市
17
 
49
 
3
自治旗
101
合 計

503 鎮
430
 鄉
282
蘇 木 
17
民族鄉 
2
民族蘇木 
178
街 道 
1412
合 計

遼寧省

14 地級市
14
合 計

56 市轄區
17
縣級市
19
 
8
自治縣
100
合 計

613 
302
 
78
民族鄉 
558
街 道 
1551
合 計

吉林省

8 地級市
1
自治州
9
合 計

19 市轄區
20
縣級市
18
 
3
自治縣
60
合 計

460 
298
 
28
民族鄉 
240
街 道 
1026
合 計

黑龍江省

12 地級市
1
地 區
13
合 計

64 市轄區
19
縣級市
46
 
1
自治縣
130
合 計

475 
410
 
59
民族鄉 
381
街 道 
1325
合 計

上海市

 

18 市轄區
1
 
19
合 計

132 
3
 
99
街 道 
234
合 計

江蘇省

13 地級市
13
合 計

52 市轄區
27
縣級市
27
 
106
合 計

1194 
135
 
1
民族鄉 
260
街 道 
1590
合 計

浙江省

11 地級市
11
合 計

30 市轄區
22
縣級市
35
 
1
自治縣
88
合 計

824 
539
 
14
民族鄉 
233
街 道 
1610
合 計

安徽省

17 地級市
17
合 計

44 市轄區
5
縣級市
56
 
105
合 計

1020 
747
 
9
民族鄉 
220
街 道 
1996
合 計

福建省

9 地級市
9
合 計

27 市轄區
14
縣級市
45
 
86
合 計

621 
335
 
18
民族鄉 
130
街 道 
1104
合 計

江西省

11 地級市
11
合 計

19 市轄區
10
縣級市
70
 
99
合 計

789 
712
 
7
民族鄉 
107
街 道 
1615
合 計

山東省

17 地級市
17
合 計

48 市轄區
31
縣級市
60
 
139
合 計

8 區公所 
1253
 
289
 
5
民族鄉 
372
街 道 
1927
合 計

河南省

17 地級市
17
合 計

48 市轄區
21
縣級市
89
 
158
合 計

869
1231
 
21
民族鄉 
301
街 道 
2422
合 計

湖北省

12 地級市
1
自治州
13
合 計

38 市轄區
24
縣級市
37
 
2
自治縣
1

102
合 計

738 
215
 
9
民族鄉 
272
街 道 
1234
合 計

湖南省

13 地級市
1
自治州
14
合 計

34 市轄區
16
縣級市
65
 
7
自治縣
122
合 計

8 區公所 
1097
 
1159
 
98
民族鄉 
221
街 道 
2583
合 計

廣東省

21 地級市
21
合 計

48 市轄區
31
縣級市
42
 
3
自治縣
124
合 計

1458 
18
 
7
民族鄉 
361
街 道 
1844
合 計

廣西壯族自治區

14 地級市
14
合 計

32 市轄區
7
縣級市
57
 
12
自治縣
108
合 計

750 
515
 
61
民族鄉 
62
街 道 
1388
合 計

海南省

2 地級市
2
合 計

4 市轄區
6
縣級市
4
 
6
自治縣
20
合 計

181 
20
 
17
街 道 
218
合 計

重慶市

 

15 市轄區
4
縣級市
17
 
4
自治縣
40
合 計

683 
555
 
8
民族鄉 
101
街 道 
1347
合 計

四川省

18 地級市
3
自治州
21
合 計

42 市轄區
14
縣級市
121
 
3
自治縣
180
合 計

32 區公所 
1937
 
3001
 
108
民族鄉 
197
街 道 
5275
合 計

貴州省

4 地級市
2
地 區
3
自治州
9
合 計

9 市轄區
9
縣級市
56
 
11
自治縣
2
特 區
87
合 計

696 
508
 
253
民族鄉 
82
街 道 
1539
合 計

雲南省

6 地級市
2
地 區
8
自治州
16
合 計

10 市轄區
10
縣級市
80
 
29
自治縣
129
合 計

597 
767
 
175
民族鄉 
43
街 道 
1582
合 計

西藏自治區

1 地級市
6
地 區
7
合 計

1 市轄區
1
縣級市
71
 
73
合 計

140 
533
 
8
民族鄉 
8
街 道 
689
合 計

陜西省

10 地級市
10
合 計

23 市轄區
3
縣級市
81
 
107
合 計

930 
681
 
3
民族鄉 
128
街 道 
1742
合 計

甘肅省

10 地級市
2
地 區
2
自治州
14
合 計

15 市轄區
4
縣級市
60
 
7
自治縣
86
合 計

6 區公所 
460
 
1039
 
39
民族鄉 
107
街 道 
1651
合 計

青海省

1 地級市
1
地 區
6
自治州
8
合 計

4 市轄區
2
縣級市
30
 
7
自治縣
43
合 計

115 
253
 
30
民族鄉 
26
街 道 
424
合 計

寧夏回族自治區

4 地級市
4
合 計

7 市轄區
2
縣級市
14
 
23
合 計

78 
234
 
31
街 道 
343
合 計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2 地級市
7
地 區
5
自治州
14
合 計

11 市轄區
20
縣級市
62
 
6
自治縣
99
合 計

11 區公所 
229
 
588
 
43
民族鄉 
133
街 道 
1004
合 計

香港特別行政區

 

澳門特別行政區

 

台灣省

資料暫缺


本表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