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概況>> 中國簡況
 
中共第十一屆歷次中央全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8月28日 15時34分   來源:人民網

   中共十一屆一中全會

    中國共産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于1977年8月19日在北京召開。

    全會選舉了黨的中央機構。選舉華國鋒為中央委員會主席,葉劍英、鄧小平、李先念、汪東興為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全會選舉了中央政治局委員23名,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3名,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5名。

    中共十一屆二中全會

    中國共産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于1978年2月18日—23日在北京舉行。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出席了會議。

    華國鋒主持會議並作了重要講話。全會對中央政治局提出的各項文件進行了認真的討論。通過了《政府工作報告》、《1976年至1985年發展國民經濟規劃綱要(草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改草案》和《關於修改憲法的報告》,決定提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審議。全會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國務院總理和國務院其他組成人員、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的候選人名單,決定分別提請五屆全國人大和五屆全國政協會議討論。

    全會還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新歌詞,也決定提請五屆人大會議討論。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中國共産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于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舉行。出席會議的有中央委員169名,候補中央委員112名。中央及地方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列席了會議。

    全會的中心議題是討論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全會討論了黨的思想路線問題,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全會高度評價了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認為這對於促進全黨和全國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線,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會議堅決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強調黨中央在理論戰線上的崇高任務,就是領導、教育全黨和全國人民歷史地科學地認識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功績,完整地、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以發展。

    全會討論了黨的政治路線問題。全會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這個不適用於社會主義社會的口號,否定了“無産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錯誤理論,重申了毛澤東1957年作出的中國“大規模的急風暴雨式的群眾階級鬥爭已經基本結束”的正確論斷,作出了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這是黨第一次明確解決了從1957年以來一直未能解決好的工作重點轉移問題,標誌著黨開始全面地、認真地糾正“文化大革命”中和以前的“左”傾錯誤,是黨在政治路線上最根本的撥亂反正。同時,全會指出,實現四個現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産力,也就必須要求多方面地改變同生産力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産關係和上層建築,改革一切不適應的管理方法、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場廣泛、深刻的革命。對於社會主義社會的階級鬥爭,應該按照嚴格區別和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的方針去解決,按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程序去解決,決不允許混淆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的界限,決不允許損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全會指出黨的新時期政治路線的基本內容是: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同心同德,進一步發揚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動員起來,鼓足幹勁,群策群力,為在本世紀內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進行新的長征。

    全會討論了黨的組織路線問題,強調了實事求是的原則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全會總結了黨的歷史的經驗教訓,認真討論了“文化大革命”中發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實事求是地審查和解決了黨的歷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錯案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決定撤銷中央發出的有關“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和天安門事件的錯誤文件,糾正過去對彭德懷、陶鑄、薄一波、楊尚昆等所作的錯誤結論,肯定了他們對黨對人民的貢獻。會議認為,過去那種脫離黨和群眾監督,設立專案機構審查幹部的方式,弊病極大,必須永遠廢止。全會決定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和黨規黨法,嚴肅黨紀。並選舉産生了以陳雲為首的由一百人組成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這是保障黨的政治路線的貫徹執行的一個重要措施。另外,會議同意華國鋒的提議:全國報刊宣傳和文藝作品要多歌頌工農兵群眾,多歌頌黨和老一輩革命家,少宣傳個人。認為這是黨內民主生活健全化的重要標誌。全會強調了黨中央和各級黨委的集體領導,著重提出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任務。

    全會還討論了經濟建設問題。全會指出,在經濟建設問題上,從糾正急於求成的錯誤傾向和全黨要注意解決好國民經濟重大比例嚴重失調等問題出發,必須採取一系列新的重大措施,對陷於失調的國民經濟比例關係進行調整,並且對權力過分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著手認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平等互利的經濟合作,努力採用世界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並大力加強實現現代化所必須的科學和教育工作。這些思想,是黨確立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經濟的重要方針的開端。

    全會從調動幾億農民的社會主義積極性,在經濟上充分關心他們的物質利益,在政治上切實保障他們的民主權利的指導思想出發,制定了發展農業生産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決心首先集中主要精力把農業搞上去。全會原則同意1979、1980兩年的國民經濟計劃安排,同意將《中共中央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和《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試行草案)》下發到各省、市、自治區討論和試行。

    全會增選陳雲為中央政治局委員、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央委員會副主席;鄧穎超、胡耀邦、王震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增補黃克誠、宋任窮、胡喬木、習仲勳、王任重、黃火青、陳再道、韓光、周惠9人為中央委員。會議決定成立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並選舉陳雲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書記,鄧穎超為第二書記,胡耀邦為第三書記,黃克誠為常務書記,王鶴壽等為副書記。

    十一屆三中全會所作出的這些在領導工作中具有重大意義的轉變,標誌著中國共産黨從根本上衝破了長期“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使廣大黨員、幹部和群眾從過去盛行的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束縛中解放出來,在思想上、政冶上、組織上全面恢復和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結束了1976年10月以來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將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事業引向健康發展的道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了黨和國家歷史的新篇章,是建國以來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中共十一屆四中全會

    中國共産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于1979年9月25日—28日在北京召開。出席這次會議的有中央委員189人,候補中央委員118人,另有16名中央機關和地方黨委的負責同志列席了會議。

    華國鋒主持會議並講了話。這次全會討論和通過了葉劍英代表黨中央、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週年大會上的講話和《中共中央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

    全會通過協商和無記名投票,增補王鶴壽、劉瀾波、劉瀾濤、安子文、李昌、楊尚昆、周揚、陸定一、洪學智、彭真、蔣南翔和薄一波12位同志為中央委員,準備在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時,請求對這一增補手續予以追認;全會選舉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趙紫陽和中央委員彭真為中央政治局委員。

    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

    中國共産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于1980年2月23日—29日在北京召開。參加會議的有中央委員201人,候補中央委員118人,另有各地方部門負責人37人列席了會議。

    會議由華國鋒主持。全會經過充分討論作出以下決定:一、決定提前召開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對黨的十一大未能解決的重大問題加以完善解決。二、增選胡耀邦、趙紫陽為中央政治局常委。重新設立中央書記處,選舉胡耀邦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萬里、王任重、方毅、谷牧、宋任窮、余秋裏、楊得志、胡喬木、胡耀邦、姚依林、彭衝為中央書記處書記。三、通過了《中國共産黨章程》(草案)。準備將草案提交黨的十二大審議通過。四、通過了《關於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共12條,總結了黨幾十年來處理黨內關係的經驗教訓。五、決定徹底為劉少奇平反,恢復名譽。撤銷黨的八屆十二中全會強加給他的“叛徒、內奸、工賊”的罪名和把他“永遠開除出黨,撤銷其黨內外一切職務”的錯誤決議。恢復劉少奇作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和無産階級革命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的名譽。六、批准了汪東興、紀登奎、吳德、陳錫聯4位同志辭職的請求。免去或提請免去他們所擔任的黨和國家的領導職務。七、建議全國人大修改憲法第四十五條,取消公民“有運用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的權利”的規定。

    十一屆五中全會,進一步解決了組織路線問題,對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從組織上保證黨的政治路線、思想路線的貫徹,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

    1981年6月27日至29日,中國共産黨十一屆六中全會在北京舉行。會議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這是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中國共産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于1981年6月27日—29日在北京召開。出席會議的有中央委員195人,候補中央委員114人。有關方面負責人53人列席了會議。

    十一屆六中全會的議程是:(一)審議和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二)改選和增選中央主要領導成員。

    全會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段是預備會議,從6月15日開始至25日結束,討論了《決議》和改選、增選中央主要領導成員問題。第二階段是正式會議,從6月27日開始至29日結束,27日通過了《決議》,28日進行了選舉,29日通過了會議公報。

    全會一致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決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辨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對建國以來的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作出正確的總結,科學地分析了在這些事件中黨的指導思想的正確和錯誤,分析了産生錯誤的主觀因素和社會原因。實事求是地評價了毛澤東在中國革命中的歷史地位,充分論述了毛澤東思想作為中國共産黨的指導思想的偉大意義。《決議》充分肯定了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闡明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確立的適合中國情況的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道路,進一步為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黨的建設指明了繼續前進的方向。《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標誌著黨勝利完成了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對多年來的“左”傾錯誤和毛澤東晚年的錯誤作了科學的分析,堅決維護了黨長期鬥爭形成的優良傳統,維護了毛澤東思想的科學真理和毛澤東的歷史地位。

    《決議》共分八部分:(一)建國以前28年曆史的回顧;(二)建國32年曆史的基本估計;(三)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七年;(四)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五)“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六)歷史的偉大轉折;(七)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八)團結起來,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鬥。

    全會一致同意華國鋒辭去黨中央主席和中央軍委主席職務的請求;通過無記名投票選舉胡耀邦為中央委員會主席,趙紫陽和華國鋒為中央委員會副主席,選舉鄧小平為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決定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由中央主席胡耀邦和副主席葉劍英、鄧小平、趙紫陽、李先念、陳雲、華國鋒組成,選舉習仲勳為中央書記處書記。

    這次全會是繼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的歷史上又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會議,它以在黨的指導思想上完成撥亂反正的歷史任務而載入史冊。

    中共十一屆七中全會

    中國共産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于1982年8月6日在北京舉行。出席會議的有中央委員185人,候補中央委員112人,列席21人。

    中央政治局常委胡耀邦、葉劍英、鄧小平、趙紫陽、李先念、陳雲、華國鋒主持了會議。全會決定,1982年9月1日召開中國共産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全會審議並通過了中央委員會向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審議並通過了《中國共産黨章程(修改草案)》,決定將這兩個文件提交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審議。

    全會討論並通過了分別給劉伯承同志、蔡暢同志的致敬信。全會決定在他們因年高久病,不再擔任領導職務之際,以全會的名義表達全黨同志對他們的親切問候和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