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概況>> 中國簡況
 
永遠的豐碑•紅色記憶:陜甘蘇區第三次反"圍剿"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9月19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2006年11月15日電 1935年7月,蔣介石調集東北軍和陜西、甘肅、寧夏、山西、綏遠等地國民黨軍共13個師又5個旅近10萬人,採取南進北堵,東西夾擊的戰法,組織對陜甘蘇區的第三次“圍剿”。下旬,中國工農紅軍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前敵總指揮部決定,乘國民黨軍“圍剿”部署尚未就緒之際,集中兵力,首先消滅東線孤立突出的晉綏軍一部,爾後打擊南線東北軍第67軍。8月中旬,總指揮劉志丹率領紅26軍一部和紅27軍共5個團及遊擊隊,在吳堡慕家垣和綏德定仙墕,殲晉綏軍1個團又4個連,俘其1800余人,迫使晉綏軍主力撤回黃河以東。從而鞏固了蘇區的後方,為爾後集中兵力打破國民黨軍的“圍剿”創造了條件。

    9月中旬,紅25軍長征到達陜甘蘇區,同紅26、紅27軍合編為紅15軍團,徐海東任軍團長,程子華任政治委員,劉志丹任副軍團長,共7000余人,反“圍剿”的力量得到增強。國民黨軍為了進一步加緊對陜甘蘇區的“圍剿”,以南線的第67軍由中部北進,其軍部率第107師進駐洛川,其第619團1個營進佔羊泉;第110師、第129師(欠685團)沿洛川至延安公路推進至延安;第685團駐甘泉,維護南北交通。紅15軍團首長根據敵第67軍兵力比較分散和甘泉至延安之間的勞山地區,群山連綿、樹木茂密的特點,決心運用圍城打援的戰法,以一部兵力包圍甘泉縣城,切斷駐延安國民黨軍之補給線,迫其回援甘泉;主力進至大小勞山地區設伏,伺機殲滅由延安回援之敵第67軍一部。9月21日,紅15軍團從延川縣永坪地區出發,23日,進至甘泉西北的王家坪地區集結。28日,紅81師第243團和地方武裝包圍了甘泉縣城。29日拂曉,軍團主力進入伏擊地域,隱蔽待機。

    10月1日晨,國民黨軍第110師從延安出發南下,行至四十里鋪時,留1個團在該地守備,師部率2個團直奔甘泉。14時許,當該部進入伏擊地域時,紅81師第241團突然發起攻擊;紅78師騎兵團從側後出擊,斷其退路;紅75師和紅78師主力從兩側發起攻擊,將其分割在大勞山西南的小勞山村和榆樹溝口。經過5個多小時激戰,將其全殲。斃傷師長何立中以下1000余人,俘團長以下3700余人,繳獲長短槍3000余支,輕重機槍180余挺,炮12門,戰馬300余匹。國民黨軍在勞山地區遭受打擊後,採取步步為營的堡壘政策,對陜甘蘇區實行嚴密封鎖,企圖逐步縮小包圍,最後消滅紅軍。10月20日,第67軍第107師1個團附1個營,進駐甘泉以南榆林橋。紅15軍團乘其立足未穩,于25日拂曉對榆林橋守軍發起攻擊,激戰至下午,再殲第107師4個營,俘其團長以下1800余人。

    1935年9月20日,中共中央率陜甘支隊進入甘肅南部宕昌縣的小鎮哈達鋪。在這裡,毛澤東從當地找到的報紙上了解到陜北有相當大的一片蘇區和相當數量的紅軍。當天,毛澤東在陜甘支隊團以上幹部會上提出到陜北去。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通渭縣榜羅鎮召開常委會議,正式確定把中共中央和陜甘支隊的落腳點放在陜北。11月初,陜甘支隊到達陜甘蘇區與紅15軍團在甘泉附近會合後,恢復紅一方面軍番號,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任政治委員,轄第1、第15軍團。下旬,紅一方面軍取得直羅鎮戰役的勝利,徹底打破了國民黨軍對陜甘蘇區的第三次“圍剿”。1936年,紅軍先後舉行東征、西征戰役,陜甘蘇區進一步擴大。至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陜甘蘇區北迄長城,南至淳化,西達固原,東到黃河,總面積12.96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00萬,設有36個縣和1個特區,成為中國革命新的大本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