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006年9月20日電 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後,華北地區的正面戰場作戰基本結束,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敵後遊擊戰爭上升到主要地位。根據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指示,八路軍總部迅速作出了分兵發動群眾,開展獨立自主的敵後遊擊戰爭,創建敵後抗日根據地的部署,令第115師以一部在聶榮臻率領下,創建晉察冀邊抗日根據地,師部率主力南下創建以呂梁山為依託的晉西南抗日根據地;令第129師由正太路南下開闢以太行、太岳山脈為依託的晉冀豫邊抗日根據地;令第120師繼續創建晉西北抗日根據地。
晉察冀邊區是以山西五台山區為中心,包括平漢鐵路以西、平綏鐵路以南、同蒲鐵路以東、正太鐵路以北的廣大地區,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1937年9月下旬,遵照毛澤東關於五台山脈地區應使之成為重要的遊擊戰爭區域之一,現在就宜於加緊準備的指示,羅榮桓即率第115師工作團開赴冀西阜平、曲陽地區,著手進行創建抗日根據地的工作。10月下旬,第115師主力奉命南下後,留獨立團、騎兵營、師教導隊、總部特務團和一部分隨營學校學員,約3000人,在聶榮臻率領下,繼續發展晉察冀邊區抗日武裝和創建抗日根據地。為進一步打開局面,聶榮臻立即率留下的部隊分別向察南、冀西、五台和定襄、平山和盂縣等四個地區展開,並組成工作團配合中共地方組織宣傳抗日,發動群眾,成立戰地動員委員會、抗日救國會以及農、青、婦等抗日群眾組織,建立政權,大力擴充部隊和組織遊擊隊、自衛隊、義勇軍,不僅使遊擊隊獲得迅速發展,而且使主力部隊擴大到7600余人。
11月7日,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成立了晉察冀軍區,聶榮臻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下轄4個軍分區,各軍分區均建立了支隊,每個支隊下轄3個大隊,每個大隊由1500至2000人編成。晉察冀軍區的成立,使該地區的部隊迅速壯大,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爭也蓬勃發展起來,對侵佔平漢、平綏、同蒲、正太鐵路和北平、天津、張家口、太原、石家莊等大中城市的日軍構成了嚴重威脅。11月中旬,日軍即調集2萬餘人分八路對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實施圍攻,經過近一個月的作戰,粉碎了敵人的“八路圍攻”。至12月下旬,邊區發展到30余縣,部隊發展到2萬餘人。
1938年1月10日至15日,在河北阜平召開了晉察冀邊區軍政民代表大會,出席會議的有共産黨員、國民黨員、各抗日軍隊和群眾團體的代表,有工人、農民、開明紳士、資本家和宗教人士的代表,有蒙、回、藏等少數民族的代表等,共140余人。會議經過民主選舉,成立了晉察冀邊區臨時行政委員會。這是敵後由共産黨領導建立的第一個統一戰線性質的抗日民主政權,它的成立,標誌著八路軍首創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基本形成。此後,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在敵後不但站穩了腳跟,而且在強敵圍攻中不斷發展壯大。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主席團于1938年10月5日在致聶榮臻等人的慰問電中,讚譽晉察冀邊區為“敵後模範的抗日根據地及統一戰線的模範區”。
至1938年10月,八路軍共作戰1500余次,殲敵5萬餘人,收復大片國土,從山區到平原,建立了晉察冀、晉綏、晉冀豫、晉西南和山東等大塊抗日根據地,開闢了廣大的敵後戰場,部隊發展到15萬餘人,成為華北抗戰的主力軍。敵後戰場的開闢和抗日根據地的建立,成為堅持長期抗戰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