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概況>> 中國簡況
 
共和國的足跡——1963年:石油基本自給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8月17日   來源:新華社

    1959年,被譽為“鐵人”的大慶油田一二0五鑽井隊隊長王進喜(中)和工人們在井架上。上世紀60年代前半期,隨著大慶石油會戰和華北石油會戰的勝利,我國石油工業有了飛速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石油工業的面貌。1963年12月,周恩來總理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莊嚴宣佈:“我國需要的石油,現在可以基本自給了。”新華社發

 精彩圖集(1963年:石油基本自給) 

    新華社北京8月16日電 上世紀60年代前半期,隨著大慶石油會戰和華北石油會戰的勝利,我國石油工業有了飛速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石油工業的面貌。1963年12月,周恩來總理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莊嚴宣佈:“我國需要的石油,現在可以基本自給了。”

    新中國成立前,我國石油工業的基礎十分薄弱,僅有甘肅玉門老君廟、新疆獨山子、陜西延長等幾個小規模油田,年産不足12萬噸,國內消費的石油基本上依靠進口。新中國成立後,先後開發建設了克拉瑪依油田和冷湖油田及四川油、氣田,擴大了玉門油田,初步形成了玉門、新疆、青海、四川4個石油、天然氣生産基地。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在東北、華北、西南等幾個大盆地進行的區域勘探取得新的進展。1959年全國原油産量達到373萬噸,主要石油産品自給率達到40.6%。但是,這個産量遠遠不能滿足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

    60年代初,我國面臨著來自國內外的嚴重困難和巨大壓力,大慶石油會戰就是在這個時期打響的。會戰過程中,涌現出王進喜等一大批英雄人物,形成了體現中國工人階級風貌的大慶精神。在創業中,王進喜喊出了“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響亮口號。從安裝鑽機到鑽出第一口井,他一連七天七夜不下“火線”。當地老鄉感動地説:“王隊長可真是鐵人啊!”從此,“鐵人”這個響亮的名字,傳遍了全大慶,傳遍了全中國。面對生活上的困難,石油工業部領導提出要發揚“南泥灣精神”,自己動手,豐衣足食。1960年入冬之前,會戰指揮部發動幹部、職工及家屬,四五個月內蓋起30多萬平方米“幹打壘”房屋,保證了隊伍過冬。為了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會戰指揮部組織職工、家屬開荒種地,領導帶頭下地拉犁,表揚和樹立了“五把鐵鍬鬧革命”的薛桂芳等一批家屬中的先進人物。三年多的會戰中,共開荒種地約6700公頃,收糧2300萬公斤,菜3000多萬公斤,保證了會戰職工的基本生活需要,並在發展中初步形成了工農結合、城鄉結合、有利生産、方便生活的新型礦區。經過3年多的奮戰,到1963年,我國高速度、高水平地探明和建設了大慶油田,形成了年産600萬噸原油的生産能力,對實現石油産品基本自給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1964年1月21日,石油工業部黨組向中共中央報告,提出要在天津以南、東營以北的沿海地帶,組織華北石油會戰。參戰職工發揚大慶會戰的光榮傳統,以“鐵人”為榜樣,艱苦奮鬥。石油工業部部長余秋裏多次親臨指揮。到1965年,在山東建成的勝利油田、在天津建成的大港油田都開始出油。華北石油會戰打開了渤海灣地區的勘探局面,在中國東部又開闢了一個新的石油生産基地。

    經過大慶石油會戰和華北石油會戰,到1965年底,中國原油産量達到1131萬噸,實現了國內消費原油和石油産品的全部自給,實現了中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