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概況>> 中國簡況
 
新中國60週年: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取得輝煌成就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9月15日   來源:統計局網站

    建國以來,我國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經過大規模的投資和建設,得到明顯加強,農業、能源、原材料供給能力邁上新臺階,交通運輸、郵電通信形成了縱橫交錯覆蓋全國的網絡體系,水利環境、教育、文化、衛生、體育設施顯著加強,三峽工程、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青藏鐵路、京滬“高鐵”等一大批重大項目建設順利完成或向前推進。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的快速發展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一、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快速增長

    60年來,我國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快速增長。1954-2008年,全國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累計達到365304億元,年均增長13.7%,比同期國民經濟年均增幅高2.4個百分點。建國以來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可以分為以下四個發展階段。

    (一)改革開放以前:緩慢發展階段,工業投資增長相對較快

    建國初期,我國經濟貧窮落後,經過三年恢復期後,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從此以後直到改革開放的近30年時間裏,我國進行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其中重要內容就是開展了大規模的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1954-1977年,全國共完成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基本建設投資2996億元,年均增長8.7%。

    改革開放前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個鮮明特點,是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中工業投資增長速度大大高於其他行業。1954-1977年,工業基本建設投資1183億元,年均增長12.1%,比同期農業投資增幅高3.6個百分點,比同期交通、教育、文化等第三産業投資增幅高5.6個百分點。工業投資的快速增長,與當時經濟建設領域注重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的政策是分不開的,國家把經濟建設的重心向重工業傾斜,使煤炭、石油、電力等行業投資迅速增長。

    這一時期建成的重大項目包括,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引進蘇聯援助的“156項”重點工程中的阜新、撫順、鶴崗、平頂山等煤礦的25個煤炭項目,遼寧撫順第二制油廠和甘肅蘭州煉油廠2個石油項目,河南三門峽水利樞紐、吉林豐滿水電站、甘肅蘭州熱電站等25個電力項目;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北京市“十大”建築工程;1972年成套引進的26個項目中天津北大港、河北唐山陡河和內蒙古元寶山三個電廠;新建、擴建了甘肅玉門、新疆克拉瑪依、山東勝利、黑龍江大慶等油田;建成並交付運營了蘭新線、成昆線、包蘭線、焦枝線等鐵路;天津、連雲港、大連、上海等一批港口建成使用。

    由於“大躍進”、“文革十年”的影響,改革開放前的30年是建國以來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投資年均增長幅度最低的階段。

    (二)1978-1989年:迅速發展前的起步階段,集中力量加大重點行業投入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全社會投資規模很小,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仍十分薄弱。為改變這一狀況,1979-1989年的11年間,國家利用有限資金加大了對重點行業的投入,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基本建設累計完成投資5479億元,年均增長10.7%。

    為填補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缺口,重點緩解能源、原材料、交通運輸等瓶頸制約,國家集中力量建設了一批能源、交通等國家重點項目。1982-1989年,國家共安排重點建設項目319個,累計完成投資2486億元,佔同期全國基本建設投資的29%。其中能源、基礎原材料工業和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項目261個,計劃總投資2927億元,佔全部重點建設項目的94.2%。

    這一時期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投資中第一産業的比重較高。1978-1989年,農林牧漁業累計完成投資509億元,佔全部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投資的8.9%。

    這一時期也是教育、文化、衛生、體育投資快速發展階段。1979-1989年,教育、文化、衛生、體育基本建設累計完成投資839億元,年均增長25.8%,比同期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投資增幅高15.1個百分點。

    這一時期建成了“三北”防護林一期工程、一大批商品糧生産基地和大型水利工程;建成了葛洲壩水電站、平朔露天煤礦等153個重點能源項目;建成了冀東水泥廠等88個重點原材料項目;建成了大秦電氣化鐵路一期工程、秦皇島煤碼頭三期工程、北京-武漢-廣州同軸電纜載波工程等125個重點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項目。1988年我國第一條高速公路——長度為18.5公里的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建成通車;1985年上海寶山鋼鐵總廠一期工程投産;1984年吉林白山水電站一期工程建成投産,新增發電機組90萬千瓦;1984年河北冀東水泥廠建成投産,新增水泥生産能力155萬噸/年;1981年襄樊至重慶的襄渝線建成投入使用,新增營業里程895公里。這些項目的建成投産,緩解了能源、原材料、交通、通訊等行業供應緊張狀況,改善了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投資結構中存在的輕重工業比例失調和社會基礎産業薄弱等問題,為下一步國民經濟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1990-2002年:迅猛發展階段,國債投資極大促進了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

    上世紀90年代以後,為了實現現代化建設的第二步戰略目標,《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對農業、水利、能源、交通、郵電通信、原材料等行業的發展做出了明確的部署,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投資迅速增長。1990-2002年,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基本建設累計完成投資80249億元,年均增長26%,比1979至1989年年均增幅高15.3個百分點,比同期全社會投資年均增幅高4.5個百分點。

    這一時期,國債資金對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投資的拉動作用非常突出。1998年起,在不利的國際國內環境下,國家為啟動內需,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1998-2002年5年內共發行6600億元特別國債,用於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投資。這些資金主要用於農業、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礎設施、城鄉電網改造、中央儲備糧庫等基礎設施項目,另外有部分技改貼息資金用於一些基礎産業的技術改造項目。這些資金的投入,帶動了大量社會資本的進入,使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投資快速增長,從而進一步帶動全社會投資和整個經濟的穩定增長。1998-2002年5年間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投資73380億元,年均增長13.1%,比同期全社會投資年均增幅高2.2個百分點,有力地帶動了全社會投資的增長,也使國民經濟平穩度過困難時期。

    1990年至2002年,是我國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的時期,一大批重大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建成投産,並開始發揮效益。全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黑龍江和內蒙古100億斤商品糧基地等項目使我國農林牧漁業基礎設施水平得到改善;神府東勝礦區、新疆塔裏木油田、大亞灣核電站、嶺澳核電站一期工程、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二灘水電站等工程緩解了能源緊張狀況;京九鐵路、北京西客站、上海浦東和廣州白雲新機場、上海地鐵二號線等項目投産,沈大高速建成通車,高速公路建設進入如火如荼階段,現代化交通網絡開始形成;水利方面進行了長江、黃河等主要幹流、湖泊的防洪堤建設,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開始啟動。

    (四)2003-2008年:全面快速發展階段,能源和基礎原材料工業投資增長加快,國家資金繼續向中西部地區傾斜,資金來源渠道呈現多樣化

    黨的十六大以來,國家一方面採取積極措施加大政府對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另一方面,鼓勵外資和民營資本對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項目投資,使我國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水平又有了大幅提高,人民生活環境和城鄉面貌得到明顯改善。2003年到2008年的6年間,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總額246770億元,年均增長24.5%,比同期國民經濟年均增長速度高8個百分點。2008年,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施工投資項目158350個,比2002年增加60352個;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204796億元,比2002年增長2.1倍。這一時期的投資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能源和基礎原材料投資快速增長。2003年到2008年6年間能源工業投資年均增長27.3%,其中煤炭採選業和石油加工及煉焦業年均增長分別高達44.6%和43.1%;基礎原材料工業年均增速達40.6%。

    二是國家在政策、資金上注重加強對中西部的扶持,中西部地區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投資快速增長。2003至2008年,中西部地區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施工項目509758個,佔全國的66.2%,比2002年提高5.9個百分點;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投資129805億元,年均增長達27.8%,比全國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投資年均增長水平快3.3個百分點。

    從投資資金來源看,中西部地區6年的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投資資金來源中國家預算內資金為12443億元,佔全國的61.6%,比1995年和2002年分別提高0.5個和5.5個百分點。國家資金的注入,緩解了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緊張的矛盾,帶動了其他資金對中西部地區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的投入,使中西部地區建成了一大批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項目,如三峽工程、青藏鐵路,渝懷線鐵路,甘肅寶天高速公路,陜西黃延高速公路,貴州黔西電廠,內蒙古錫盟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等等。這些項目的建成投産,極大地改善了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落後的面貌,為提高中西部地區人民的生活水平,縮小與東部地區的差距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是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的投資主體和資金來源渠道開始多樣化。改革開放初期,用於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投資的資金基本上都是國家資金。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外資和民間資本在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上起的作用越來越大,較好地解決了國家資金不足的問題。2008年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投資的資金來源中,國家預算內資金佔9.1%、國內貸款佔21.9%,利用外資佔1.4%,自籌資金佔60.9%。投資主體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投資佔61.6%,外資佔4.6%,私營個體佔7%。雖然國有投資對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仍佔絕對控股地位,但投資主體和資金來源已逐步多樣化。

    四是先後建成了一批關係國計民生的項目。其中百億元以上項目包括石油、鋼鐵、電力、鐵路、地鐵、港口、機場等多個行業建設工程,如西氣東輸管道基建項目,西電東送工程,大慶油田開發産能建設工程,中海油海上油氣田勘探開發投資項目,浙江鎮海800萬噸/年煉油擴建工程,上海賽科90萬噸/年乙烯工程,廣東江門、浙江烏沙山和北侖、江蘇太倉、福建後石、山西陽城等電力項目,青藏線、寧西線、渝懷線、株六復線、浙贛線、朔黃線、內昆線等鐵路項目,福建三福高速公路項目,廣州地鐵二號線工程,天津港擴建工程,洋山深水港集裝箱項目一期工程,廣州白雲機場遷建工程等。2008年10月,三峽工程全部機組提前一年投産交付使用。

  上一頁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