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8日晚,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燃放焰火《歷史足跡》。這是在天安門廣場上空拍攝的“腳印”。新華社發
60年前的那個金秋,伴隨新中國的誕生,舊中國四分五裂、民不聊生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中華民族任人宰割、備受欺淩的歷史一去不復返。這是幾千年曆史長河中劃時代的跨越,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歷史起點。
站起來的億萬人民從這裡出發,60年間演繹了亙古未有、波瀾壯闊的歷史性變遷,譜寫出追求富裕、走向強盛的壯麗詩篇。
體制機制跨越: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創造財富的活力奔涌而出
25年前,40歲的柳傳志在中科院計算所傳達室裏憑藉20萬元資金,辦起了一家小公司。誰也不會想到,這家小公司如今已成長為在160多個國家開展業務的聯想集團,躋身全球500強。
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非凡跨越。聯想集團的成長軌跡,生動展示了這一跨越所迸發出的強大活力。
“新中國成立時,國力貧弱,百廢待興,急需搞建設。計劃經濟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符合當時的認識和國情。”經濟學家厲以寧説。
但隨著形勢的發展,計劃經濟體制日益凸顯“管得過多、統得過死”的弊端。“我記得當時一盒火柴,要提價兩分錢,得拿到省委常委會上討論決定。”曾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的任仲夷講述了這樣一個細節。
“在探索和解決社會主義實踐中所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與矛盾過程中,中國選擇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高尚全説。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從農村到城市,從沿海到內地,改革開放春潮涌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並朝著完善的目標邁進。
“將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結合起來,是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的創舉。這是60年發展中最關鍵的變革,最重要的跨越。”厲以寧説。
這是一個充滿激情與夢想的時代。當市場經濟的閘門開啟,中國人的節奏和步伐陡然加快,創造、創業的朝氣噴涌而出……古老中國變得更加年輕、更有活力、更有力量。
改革正向縱深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等其他各項改革也在有序進行,社會主義制度在改革中不斷完善,為生産力的解放、財富的創造打開更廣闊的通途和空間。
對外格局跨越: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參與全球化、現代化的潮流之中
2009年4月18日,博鰲亞洲論壇舉行“尋求金融創新、開放與監管的平衡”分論壇。這是招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行長兼首席執行官馬蔚華(中)在論壇上發言。新華社記者 趙穎全攝
9月10日,為全球矚目的夏季達沃斯年會第三次在中國舉行,中國與全球討論克服危機、重振增長的重大主題。開放的中國,與世界的命運日益緊緊聯絡在一起。
60年前,面對西方國家的政治隔絕、經濟封鎖和軍事包圍,中國人基本處於封閉半封閉的狀態。
從上世紀50年代的對蘇“一邊倒”,到60年代前期前蘇聯撤援後的“自力更生”,再到60年代後期的“閉關鎖國”……中國習慣了關起門來搞建設。
1973年,中國佔世界出口額比重達到歷史最低點,僅有0.65%。
打開國門搞建設,古老的中國向世界敞開胸懷。1979年,鄧小平提出試辦經濟特區,作為實行對外開放的窗口。接著,大規模地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資金、智力以及興辦中外合資企業、外資企業等工作全面展開。
打開國門搞建設,封閉的中國融入世界。“從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設立,開放進而向沿海、沿江及內陸和沿邊城市延伸。直至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誌著中國從一個半開放的社會向全面開放的社會轉變。”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説。
發展開放型經濟帶來多少輝煌:如今,中國是世界第三貿易大國,2008年進出口貿易總額比1950年增長2266倍;利用外資規模連續多年位居發展中國家首位,2002年以來一直居世界前3位;對外經濟合作從無到有,2008年合同金額達到1130億美元;中國外匯儲備從微乎其微到躍居世界首位……
開放改變中國,中國改變世界。
“未來十年哪個國家會為世界經濟增長作出更大貢獻?”在剛剛閉幕的大連夏季達沃斯論壇上,一場近百人參加的投票中,中國得了67票。
從G20華盛頓峰會到倫敦峰會,再到即將舉行的匹茲堡峰會,中國正以與其實力相當的角色發揮著這個發展中大國的作用。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隨著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的崛起,世界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世界銀行副行長詹姆斯·亞當斯説:“如同19世紀歐洲的工業革命、20世紀美國崛起一樣,20世紀中期後發生在中國的故事是世界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事件之一。一個貧窮的大國不僅改變了它的自身,而且使它成為國際舞臺上一個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