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工作者在進行牛胰島素的合成實驗。
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電 人和動物胰臟內有一種呈島形分佈的細胞,分泌出一種叫胰島素的激素,具有降低血糖和調節體內糖代謝的功能。胰島素是一種蛋白質,蛋白質是生物體的主要功能物質,生命活動主要通過蛋白質來體現。1889年,德國的敏柯夫斯基首次發現了胰臟和糖尿病的關聯後,就不斷有人研究胰臟的“神秘內分泌物質”。1921年,加拿大的弗雷德里克•班廷等因首次成功提取到了胰島素,並成功地應用於臨床治療,獲得了1923年諾貝爾醫學獎;英國化學家弗雷德里克•桑首次闡明了胰島素分子的氨基酸序列,獲得了1958年諾貝爾化學獎。
作為一種蛋白質,胰島素由A、B兩條 鏈,共17種51個氨基酸組成。人工合成胰島素,首先要把氨基酸按照一定的順序連結起來,組成A鏈、B鏈,然後再把A、B兩條鏈連在一起。這是一項複雜而艱巨的工作,在上世紀50年代末,世界權威雜誌《自然》曾發表評論文章,認為人工合成胰島素還有待於遙遠的將來。
1958年12月底,我國人工合成胰島素課題正式激活。中科院生物化學研究所會同中科院有機化學研究所、北京大學聯合組成研究小組,在前人對胰島素結構和多 合成的研究基礎上,開始探索用化學方法合成胰島素。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和北京大學化學系負責合成A鏈,中科院生物化學研究所負責合成B鏈,並負責把A鏈與B鏈正確組合起來。
概括起來,研究過程可以分成三步︰第一步,探索把天然胰島素的A、B兩條鏈,重新組合成為胰島素的可能性。研究小組在1959年突破了這一關,重新組合的胰島素結晶和天然胰島素結晶的活力相同、形狀一樣;第二步,分別合成胰島素的兩條鏈,並用人工合成的B鏈同天然的A鏈結合生成半合成的牛胰島素,這一步在1964年獲得成功;第三步,經過半合成考驗的A鏈與B鏈相結合後,通過小鼠驚厥實驗證明了純化結晶的人工合成胰島素確實具有和天然胰島素相同的活性。
研究小組經過6年多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在1965年9月17日,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原國家科委先後兩次組織著名科學家進行科學鑒定,證明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具有與天然牛胰島素相同的生物活力和結晶形狀。
隨後,1965年11月,這一重要科學研究成果首先以演示文稿形式發表在《科學通報》雜誌上,1966年3月30日,全文發表。
自1966年3月“人工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的研究工作在《科學通報》雜誌上對外發表後,許多國家的電視臺和報紙先後作了報道。各國科學家紛紛來信表示祝賀。諾貝爾獎獲得者、英國劍橋大學教授托德的來信為這一偉大的工作向研究者致以最熱忱的祝賀。
人工牛胰島素的合成,標誌著人類在認識生命、探索生命奧秘的征途中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促進了生命科學的發展,開闢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在我國基礎研究、尤其是生物化學的發展史上有巨大的意義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