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中旬,廣西戰役結束。我第4野戰軍12兵團40軍、15兵團43軍進入廣東雷州半島,隔瓊州海峽與海南島相望。當時,海南島有國民黨防禦總司令薛岳10萬兵力和大量飛機、艦船,構成了所謂海陸空立體防禦的“伯陵防線”。
4野大多數是東北人,從白山黑水一直打到瓊州海峽,包括12兵團副司令兼40軍軍長韓先楚在內許多人都是第一次見到大海。有的戰士捧起海水就喝,咂咂嘴才知道海水是鹹的。激動過後,面對茫茫的大海,所有人都明白,這回真是最後一戰了。
韓先楚認定既然沒有翻不過的山,就沒有過不去的海。他走到漁民中去找出路,漁民們告訴他:每年正月到清明,瓊州海峽都是北風或東北風,渡海最為有利,帆船順風順浪,一夜可達對岸。過了穀雨(4月20日),就是南風,南渡就是逆風了;他還了解到,漁民大多都駕船去過海南島的臨高角,那裏有大片沙灘,帆船一下子就靠上去了。渡海作戰,船是關鍵。但敵人從雷州半島撤退時,將沿海各種船或劫走或燒燬,我軍在海邊連一條帆船也沒見到。韓先楚下令成立“動員船隻工作隊”分頭開始找船和對船工進行動員。一天,從廣西北海潿洲島過來一個漁民,説那裏有被敵人劫去的400多條雙篷雙桅大船,韓先楚趕緊派人去偵察,發現該島只有500守敵,就立即派副軍長解方帶人去攻島奪船。到渡海作戰時,我軍連奪帶徵已有1000多條船、動員船工1400多人。
部隊接著成立帆船改裝廠,將美軍10輪大卡車上的發動機拆下來,將帆船改裝成機帆船。後來,又將野戰炮、山炮、戰防炮、重機槍等裝在上面,製成“土炮艇”。
海南島戰役的發起時間最初定在1950年春節前;但春節前的2月1日,在廣東軍區司令員葉劍英主持召開的廣州會議上,又將戰役的發起時間推遲到6月份。後來,15兵團給軍委、毛澤東的報告中甚至提出“時間可能要長,最好不限制,爭取1950年完成任務為原則”。
韓先楚是會上唯一主動要求在大舉登陸時隨第一梯隊上島的兵團級指揮員。除此之外,他對會上有人提出的到港澳購買登陸艇和改裝機帆船的説法,出言謹慎,因為他心裏只有穀雨前的打算,與毛澤東1月10日電 報“不依靠北風而依靠改裝機器的船這個方向去準備,由華南分局和廣東軍區用人力於幾個月內裝置幾百個大海船的機器,爭取春夏兩季內解決海南島問題”的指示不吻合。
韓先楚從廣州開會回來,有關推遲渡海的決定,40軍裏只有少數軍主要領導知道,連師級主官都不知道。全軍仍按3月份完成渡海作戰的時間表進行訓練。官兵們每天在海灘上加緊練習盪鞦千、走浪橋;在海裏,練習游泳、射擊、划槳、搖櫓;練“四組一船”、“六組一船”、近航、遠航。部隊春節都沒放假。為落實廣州會議“夜間分批小部隊偷渡,加強瓊崖軍事力量,配合我軍強行登陸”的作戰方針和檢驗部隊3個月來海上訓練成果。1950年3月5日19時,40軍352團1營乘14條船從雷州半島的徐聞縣燈樓角起渡,這是我軍第一次潛渡瓊州海峽。該營約12個小時後,在海南島西側的白馬井順利登陸,全殲守敵一個營,與前來接應的瓊崖縱隊會合,後轉戰到五指山根據地。
3月26日19時,40軍一個加強團分乘81條帆船第二次潛渡。這次選擇的登陸點是敵正面防禦的臨高角,因下半夜風向突變,渡海部隊分散在20余公里寬的海灘上強行登陸,突破了敵人4個團兵力的合圍企圖,于29日與瓊崖縱隊會師。
兩次潛渡成功,韓先楚認為大規模渡海作戰的條件已經成熟。他經過對登陸所需要的月亮、潮汐和日出時間的研究,結合漁民提供的瓊州海峽每月有二次大潮,每次退潮後3天內流速較小,即使無風,也可以搖櫓划槳通過主流的經驗,把海南島登陸的預定時間定為4月15、16、17日中的一天。這是全年最佳,也是最後一個時機。
3月31日,韓先楚主持召開40軍黨委會,建議兵團立即組織實施主力渡海。同一天,由他口述,發給兵團、4野並中央軍委一份很長的電報,其中有一句話“如果43軍未準備好,我願率40軍主力渡海作戰”。據説海南島戰役得以進行,這份電報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950年4月16日,雷州半島最南端的燈角樓,40軍300多條雙桅篷木船,沿著海岸排出5公里多。19時30分,韓先楚所在的指揮船升起4顆白色信號彈,頃刻間,3個師6個團的信號彈也騰空而起。與此同時,燈角樓東側三塘的43軍兩個團81條帆船也同時起航。
渡海主力船隊順風順流通過海峽主流,風就停了,戰士們划槳搖櫓繼續前進。不久,出現了敵人的炮艦,韓先楚命令“土炮艇”迎戰,迫使敵艦遠離我主力船隊。
17日3時,40軍先頭部隊在臨高角一帶搶灘登陸,並一舉突破敵防禦陣地。至6時許,全部順利登陸。
遠在北京的總參謀部作戰室,當代總參謀長聶榮臻聽到“韓先楚已經上島了”時,説:“有這一句就夠了”。
海南島戰役結束兩個月後,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第七艦隊封鎖了台灣海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