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概況>> 中國簡況
 
2010年重慶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2月02日   來源:重慶日報

    二、2010年工作目標和主要任務

    今年是提速落實“314”總體部署和國發3號文件,完成“十一五”規劃、謀劃“十二五”發展的關鍵之年。綜觀國內外形勢,世界經濟有望恢復性增長,我國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逐步鞏固,國家宏觀經濟政策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提高針對性和靈活性,發展環境將好于去年。當前的重慶,直轄以來積蓄的發展勢能正在不斷釋放,“314”總體部署和國發3號文件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三峽工程後續工作啟動又將增添新的動力,我們有條件、有底氣發展得更好更快。同時要看到,世界經濟復蘇將是一個曲折緩慢的過程,國際市場需求仍然疲弱,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大宗商品價格可能震蕩走高。國內部分行業産能過剩問題在外需萎縮情況下更加凸顯,伴隨沿海地區加快轉型,國內市場競爭更趨激烈。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國內外形勢的複雜性,增強憂患意識和風險意識,善於審時度勢,敢於克難攻堅,更加積極地搶抓機遇,更加科學地謀劃發展,更加有效地破解難題,推動重慶發展上水平、增後勁、可持續。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按照“314”總體部署和國發3號文件要求,提速推進、攻堅突破、全面發力,突出抓好“五個重慶”、統籌城鄉、內陸開放、深化改革、振興區縣、改善民生等重點工作,堅定不移調結構,腳踏實地促轉變,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在建設西部地區重要增長極、長江上遊地區經濟中心和城鄉統籌發展直轄市的征程中邁出更大步伐。

    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全市生産總值增長13%。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3%。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均增長18%。進出口總額達到120億美元,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增長25%,利用內資增長25%。單位生産總值能耗下降4.6%,全社會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削減0.5%和1.5%,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6%,主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00天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不超過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11%和12%,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

    實現上述目標,必須把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作為貫徹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堅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擴大開放中促轉變,在改革創新中促轉變,在改善民生中促轉變,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今年,要認真做好八個方面的工作:

    (一)鞏固和發展經濟回升向好勢頭。堅持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改善投資和消費比例關係,逐步形成消費與投資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新格局。

    堅決貫徹中央宏觀調控政策措施,主動對接國發3號文件和部市合作協議,對接國家投資和信貸計劃,爭取更大支持。繼續執行我市應對金融危機的一系列提振措施,再推出支持區縣城市建設、降低企業社保費率、增加城鄉居民社保補助等新舉措,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努力擴大消費需求。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加大政府改善民生、擴大消費的財政支出,逐步消除制約居民消費的制度性障礙,提高居民消費能力。依託中心城市優勢打造西部消費之都,加快建設會展、購物和美食之都,培育和建成一批百億商圈、百億市場、百億商貿企業,啟動建設西部國際會展中心,規劃建設重慶國際美食樂園,增強重慶對周邊地區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合理佈局並積極推進城鄉商業網點建設,新增商業設施100萬平方米。加快完善“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推進鄉鎮農貿市場改擴建,活躍城鄉市場。加大家電、汽摩下鄉等政策落實力度,鼓勵發展消費信貸,爭取設立消費金融公司。穩定擴大汽車、住房等大宗消費,發展物業、家政、養老等服務消費,開發文化娛樂、休閒旅遊、體育健身等新型消費,推動消費結構升級。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深入開展産品質量和食品藥品安全專項整治,嚴格實行産品質量追溯和召回制度,營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

    堅持擴大投資需求與優化投資結構並重,鞏固工業、基礎設施、房地産及其他第三産業齊頭並進的投資格局。研究制定民間資本項目核準、融資服務、財稅扶持等具體辦法,拓寬民間投資渠道。政府性投資主要用於“五個重慶”建設等民生工程和“三農”、自主創新、節能環保等重點領域。加強政府投資項目全程監管,堅決杜絕“半拉子”工程。嚴把新上項目審核關,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

    提高資源要素保障能力。加強煤電油氣運調度,緩解電力、天然氣供需矛盾,努力保障經濟運行和人民群眾生産生活需要。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持,開展銀企對接,促進貸款穩定增長。堅持有保有壓,優先保障“五個重慶”建設和重點項目用地需求,嚴禁違法佔地、粗放用地。加強價格監測預警,擇機推進資源性産品價格和環保收費改革。

    (二)推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落實産業調整振興規劃,抓好大項目、大産業、大基地建設,推動工業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機械裝備製造、重化工三大板塊,打造亞洲最大的筆記本電腦基地、國家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和中西部重要的重化工基地。全力推進惠普及富士康、廣達、英業達等筆記本電腦項目,加快長安魚嘴基地、汽車綜合試驗場、長征重工鐵路機車等項目建設,培育風電、特高壓輸變電、軌道交通等裝備製造産業鏈,建成重鋼600萬噸精品鋼材基地和西南鋁大飛機配套材料基地,開工MDI一體化等項目,完成工業投資2000億元,實現工業總産值1萬億元。推動産業集聚,培育一批千億級、百億級園區,規劃啟動江南工業走廊。加快信息化建設,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融合發展。主動迎戰新科技新産業革命,著力培育新能源汽車、物聯網、風電光伏、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産業,搶佔産業發展制高點。

    加快發展服務經濟,促進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做大做強金融保險業,打造解放碑、江北嘴金融核心區。建設主城區“三基地四港區”和萬州、涪陵等物流樞紐,引進和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物流企業,發展多式聯運和電子商務。組建會展企業聯盟,整合培育知名展會品牌,促進會展業快速發展。培育重慶工業服務港和五里店工業設計科技園。建設國家數字出版、動漫産業、大足影視劇製作等基地,搬遷做大書刊交易市場。大力發展會計、法律、評估、設計等仲介服務業。加快把旅遊業培育成為戰略性支柱産業,強力實施旅遊大項目、大投入、大營銷。規劃建設好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遊帶,著力打造白帝城、小三峽、天坑地縫、釣魚城等景區,推出一批精品旅遊線路和旅遊商品。完善以交通、酒店為重點的旅遊基礎設施,培育遊艇經濟、生態健身、森林旅遊等新興旅遊熱點,豐富溫泉旅遊主題年活動,辦好中國國內旅遊交易會。旅遊接待人次和總收入均增長30%以上。

    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突出企業主體地位,推動産學研融合,促進科技、標準、品牌與産業同步發展,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佔GDP比重提高到1.7%。支持科研院所和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質檢中心建設。繼續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加快組建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提高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率。推動新能源汽車、LED燈具等新産品應用示範。加快知識産權保護模範城市建設,專利授權量增長25%以上,商標擁有量增長15%以上。全面加強質量管理,鼓勵企業參與制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創建聯盟標準,採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落實財政投入、科技創業投資和擔保政策,科技風險投資規模達到60億元。辦好高交會暨軍民兩用技術博覽會。堅持人才強市戰略,落實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統籌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和城鄉人力資源開發,加強人才交流合作,營造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制度環境,讓重慶成為創新創業人才大展身手的樂土。

    強化節能減排,抑制過剩産能,推動經濟加快轉入綠色發展軌道。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改善用能結構。實施100項重點節能項目,全面開展企業能耗審計。推廣節能共性技術,嚴格執行節能強制標準。大力推動公共機構節能。加強資源綜合利用,提高工業固體廢棄物和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水平。實施主城區第五批企業環保搬遷,完成主城區燃煤設施清潔能源改造。嚴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低産出項目,淘汰一批小水泥、小煤礦、小火電、小鋼廠。抓好長壽化工園、白濤工業園、重鋼集團等循環經濟試點。完善排污權交易和綠色信貸辦法,推進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建立碳排放統計評估體系,開展低碳經濟試點。

    (三)提速建設“五個重慶”。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優先,尊重自然、遵循規律,著力突破城市轉型發展中的瓶頸,全方位提升城市發展品質和綜合競爭力。

    著力提升人居環境質量。把推進舊城改造與提升城市功能、維護自然人文景觀與延續歷史文脈有機統一起來,規劃建設一批傳世建築精品,高品位打造主城“兩江四岸”濱江地帶,彰顯重慶山水城市、歷史文化名城的獨特風格和魅力。按照“減量、增綠、留白、整容”原則,全面完成主城區危舊房三年拆遷改造任務,全面啟動城中村片區改造,加快居住小區和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合理控制城市建築高度和密度,有效增加開敞空間,新建一批廣場、城市公園和社區公園。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擴大數字化城市覆蓋面,促進城市管理現代化。

    著力提升暢通水平。建成“二環八射”國家高速公路網,推進“一環兩射一聯”地方高速公路項目,開工渝黔鐵路新線、渝萬城際鐵路、成渝城際鐵路等項目,完成江北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和黔江機場建設。推進寸灘三期、涪陵龍頭山等港口建設,實施嘉陵江、烏江等重要航道治理和船舶標準化改造。提速建設軌道交通一、三、六號線及二、三、六號線延伸段。加快建設雙碑等五座大橋、慈母山等兩座隧道、兩路等五座換乘樞紐和一批公共停車場,開工解放碑地下環道,渠化道路交叉口,消除一批堵點。堅持建管並重,優先發展公共交通,著力優化公交線網、運力結構和信息化管理系統,規範營運秩序,提高公共交通服務能力。強化道路交通管理,從嚴控制佔道施工和佔道停車,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壓力。

    著力提升生態綠化水平。堅持生態與産業兼顧、建設與管護同步,全面展開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作。植樹造林500萬畝,集中打造百個萬畝示範片。提升高速公路綠化層次,切實抓好長江兩岸森林工程示範段綠化,加快建設區縣城周森林屏障和森林公園。加強濕地保護。啟動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加快主城“四山”生態恢復和城市主次幹道綠化帶建設,建成城市生態林100萬平方米、城市綠地400萬平方米。

    著力提升城鄉安全保障能力。認真落實信訪條例,全面推行“三項制度”,深化幹部大走訪活動,實行重大事項信訪穩定風險評估,努力化解疑難信訪積案,構建社會矛盾大排查、大調解工作體系。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引導群眾依法表達利益訴求。深入開展“打黑除惡”專項鬥爭,依法打擊各類犯罪,切實做好違法人員教育改造和幫教安置工作。整治公共複雜場所、城鄉結合部等治安亂點,加快建設公共安全視頻信息系統。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基層基礎建設,發展壯大群防群治力量。加大預防青少年犯罪和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力度。做好國家安全工作,嚴防敵對勢力滲透和破壞。開展安全生産基層基礎突破年活動,做到交通、煤礦、建築、水利、危化、特種設備等重點領域隱患即排即治。加強城鄉消防基礎建設,進一步整治高層建築消防隱患。安裝公路防護欄1000公里。全年安全事故死亡人數下降2.5%。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實行工程治理與搬遷避讓相結合,嚴防人員傷亡。做好氣象災害預防和公共氣象服務。加快政府應急平臺、搜救基地、物資儲備庫和應急隊伍建設,增強預防控制和應急處置能力。

    著力提升市民健康素質。加快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構建城鄉統籌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編制實施三甲醫院發展規劃,改擴建一批區縣醫院,推進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標準化。加大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投入,完善醫療衛生機構補償機制,推進國家基本藥物零差價銷售試點。啟動公立醫院改革試點,規範發展民營醫療機構。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發展心理諮詢業,促進市民心理健康。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不動搖,促進優生優育。支持青少年事業發展,完成婦女兒童發展規劃綱要任務。認真貫徹全民健身條例,增強全民體質。建成一批社區體育設施、學校塑膠運動場和城鎮登山步道,為1100個行政村修建籃球場、配置乒乓檯。發展競技體育,做強重點項目,辦好業餘體校,培育後備人才。辦好市第三屆運動會和各類特色賽事。

    (四)推動城鎮化健康發展。科學實施城鄉總體規劃,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增強縣域經濟實力,促進主城、區縣城和小城鎮協調互動發展。全市城鎮化率提高到53%。

    今年,主城拓展全面進入外環時代。按照建設1000平方公里、1000萬人口的國家中心城市目標,加快建設北部新區,提速開發西部新城、東部片區和南部片區,推動人口和産業向外環有序擴展,儘快形成一批新的功能組團。調整優化內環功能佈局,完善中央商務區功能,發展總部經濟、服務外包和現代服務業,促進産業高端化。內環與外環之間重點佈局先進製造業和大型物流基地,促進産業向輻射型、帶動型轉變。加快重大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提升主城綜合服務功能。超前規劃建設一批連接各組團和衛星城的軌道交通、快速通道、綠色廊道,增強主城對外輻射帶動力。主城各區要嚴格遵循組團功能定位,錯位發展、特色發展、聚合發展,避免同質化。

    支持萬州加快建成重慶第二大城市,提速發展六個區域性中心城市,大力發展其他區縣城。加大對遠郊區縣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支持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提高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對遠郊區縣特色工業園區繼續全額返還稅收增量市級留成部分,支持新上一批促進結構優化、帶動本地就業、符合生態環保要求的大項目、好項目。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

    加快發展小城鎮。整合小城鎮建設專項資金,把國家重點鎮和市級中心鎮培育成為人口集聚、産業集聚和商品集散的縣域次中心。推進鄉村規劃,改造自然村落,實施巴渝新居工程和農村危舊房改造,引導農村居民就近有序轉移和集中居住。

    把合理的資源環境容量作為城鄉規劃建設的前提,促進城鄉生態文明。以城中村改造和提高園區投資強度為重點,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發展低碳建築,建設全國可再生能源建築應用示範城市和大型公共建築節能監管體系示範城市。啟動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深入開展梁灘河等次級河流綜合整治和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100%達標。縣城以上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場全部建成投用,提高污水集中處理率和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開展重金屬污染治理和交通噪聲污染整治。

    (五)全面加強“三農”和庫區工作。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完善強農惠農政策,夯實農業農村持續穩定發展基礎。繼續抓好糧食生産,建設10個糧食産能縣,糧食産量穩定在1100萬噸以上。打造國家現代畜牧業示範區,建設20個生豬重點基地縣,提高規模化養殖水平。擴大蔬菜基地和標準化果園規模,扶持發展生態漁業、草食牲畜,加快推進現代煙草農業建設。辦好第二屆中國柑橘文化節。放活林權經營,大力發展山地綠色食品、林下經濟、木竹加工、苗木花卉、中藥材、森林旅遊,促進興林致富。實施地理標誌産品保護,打造農産品特色品牌。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園區和農業科技貿易城,啟動建設江津雙福農産品批發交易市場。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壯大龍頭企業,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完善農村現代服務體系,開拓農産品市場,推廣農業新技術新成果,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提高3個百分點。堅持勞務輸出和返鄉創業兩手抓,新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30萬人,新建一批返鄉農民工創業園區,引導和支持返鄉農民工就地創業。開工金佛山大型水庫,建成一批水利工程,加強渠係整治,新增旱澇保收、節水灌溉面積各20萬畝。百強鎮防洪基本達標。紮實推進農村電網改造和行政村通寬帶工程。新建改建農村公路8000公里,實現鄉鄉通水泥路、村村通公路。

    同心同德建設和諧穩定繁榮新庫區。認真編制三峽工程後續工作實施規劃,努力爭取特惠政策,為庫區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突出移民安穩致富、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地質災害防治三大重點任務,爭取國家預安排資金,啟動一批條件成熟的後續建設項目,實現移民遷建與後續工作的有效對接。加快移民生態工業園建設,因地制宜發展清潔能源、石油天然氣化工、機械製造、紡織服裝、綠色食品等特色産業。深化對口支援工作,爭取中央企業結對幫扶庫區區縣。開展移民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主題年活動,新增城鄉移民就業4萬人。做好淹沒農轉非移民養老保險工作,提高三峽庫區社會保障水平。強化三峽水庫綜合管理,開展消落區綜合整治,加快實施庫區及其支流水污染防治項目。搞好避讓搬遷和城集鎮安全防護,啟動實施地質災害防治“金湯工程”。認真解決移民困難群眾生産生活問題,完善庫區維穩機制,保持庫區社會穩定。

    加快“兩翼”發展。加大市屬國有企業支持“兩翼”特色工業園區力度,啟動第二輪50億元擔保融通計劃。完善“圈翼”互動機制,增強“圈翼”對口幫扶實效。對渝東南民族地區和巫溪、城口等困難區縣實行特殊扶持政策,儘快打通對外聯絡通道,支持發展有資源優勢的特色産業。通過林權改革和山林經營,實施“兩翼”農戶萬元增收工程,讓渝東南、渝東北地區林農廣泛受益。實行相對扶貧標準,將低於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0%的人口納入扶貧開發範圍。開展整村脫貧推進年活動,啟動250個村整村脫貧,完成扶貧移民3萬人。進一步組織社會力量參與扶貧。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