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概況>> 中國簡況
 
2010年江蘇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2月05日   來源:江蘇省人民政府網站

    二、2010年工作總體要求

    今年是全面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為“十二五”發展打好基礎的重要一年,是鞏固發展經濟回升向好局面、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一年,也是面臨形勢極其複雜的一年。從總體上看,今年經濟發展環境將好于去年。全球經濟有望恢復性增長。中央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市場信心明顯增強。我省創新活力、綜合實力和區域競爭力進一步提升。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全省整體納入長三角一體化,給我省帶來了重大發展機遇。同時,我們也要充分認識面臨形勢的嚴峻性和複雜性,看到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固,加快轉型升級的難度還很大,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的任務還很重,必須切實增強憂患意識、風險意識和責任意識,更加週全地做好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的準備,在新的起點上紮實推進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作為重要目標和戰略舉措,著力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鞏固經濟回升向好勢頭;著力發展創新型經濟,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步伐;著力統籌城鄉區域發展,提高協調發展水平;著力深化改革開放,完善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努力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産總值增長10%,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0%,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長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7%,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5%以上,研發投入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達到2%以上,萬元地區生産總值能耗下降4%左右,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削減3%和2.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9%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以內。上述主要預期目標,是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根據需要和可能提出的。地區生産總值增幅與去年持平,目的是引導各地把工作重點放到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上來。今年首次把研發投入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列入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目的是引導各地儘快走上創新驅動的發展軌道。

    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要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堅持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刻不容緩的重大戰略任務。在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同時,大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作為發展創新型經濟的突破口,加快建立以現代農業為基礎、先進製造業為支撐、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産業體系,努力為長遠發展拓展新空間。二是堅持把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作為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保持投資合理增長,積極完善和落實擴大消費的政策措施,堅定不移地實施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戰略,努力構建消費、投資、出口協同拉動經濟增長的新格局。三是堅持把改革創新作為破解發展難題的根本途徑。進一步解放思想,尊重實踐,鼓勵創新,更加注重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實現政府調控與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的有效結合,為經濟社會發展增添新動力。四是堅持把改善民生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堅定不移地落實民生優先方針,不斷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和社會保障水平,提高城鄉統籌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紮實推進全面小康建設進程,努力形成社會和諧穩定的新局面。

    三、抓創新促轉型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優化經濟結構為重點、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關鍵、加強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為倒逼機制、深化改革開放為動力,千方百計擴內需穩外需,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積極推進城市化進程,著力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加快向創新型經濟轉型,增強經濟發展的均衡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

    (一)鞏固和發展經濟回升向好勢頭。

    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仍然是今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要繼續落實好中央宏觀政策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強化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著力增強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

    積極擴大消費需求。一是拓展消費空間。促進旅遊、汽車、通訊等重點消費,發展文化娛樂、健身休閒、家政等服務型消費,擴大基本公共服務消費,推動消費結構優化升級。繼續實施家電、汽車、摩托車等下鄉政策,增加農機具購置補貼,開拓農村消費市場。支持企業開拓蘇貨市場,擴大江蘇産品市場份額。二是促進房地産業平穩健康發展。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逐步擴大供應範圍,將廉租住房實物配租保障對象從低保住房困難家庭逐步擴大到低收入無房家庭,將經濟適用住房保障對象從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逐步擴大到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繼續支持居民自住性住房消費,大力增加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有效供給,加快公共租賃住房建設,推進限價商品住房建設。實施差別化信貸和稅收政策,加強商品住房預售管理,抑制投機投資性購房,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勢頭,防止房地産市場大起大落。三是優化消費環境。鼓勵發展消費信貸,加快城鄉消費設施和服務體系建設,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營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

    著力優化投資結構。一是抓好重點項目建設。全力爭取中央安排的投資項目,繼續落實政府性投資計劃。各級政府性投資集中力量保重點。抓好200個重點項目建設,積極規劃並組織實施連雲港港、太倉港和祿口國際機場、蘇南機場以及長江深水航道建設,按期建成滬寧城際鐵路、江都至海安等高速公路,加快推進京滬高速鐵路江蘇段、寧杭城際鐵路、南京四橋等過江通道和鹽河三級航道建設,儘快開工建設連鹽和滬通鐵路、臨海高等級公路、通榆河南段航道,積極推進南水北調東線一期、新一輪淮河治理、沿海重點供水工程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加大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快建設重點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重大項目,力爭早建成、早收益。二是激發社會投資活力。在市場準入、政府採購、金融財稅等方面提供無差別的政策待遇,進一步消除民間投資進入的不合理限制。三是加強和改進投資管理。對有財政資金投入的建設項目實行全程監督。堅決把好土地、環保、信貸、節能、産業政策等審核關,嚴格控制高消耗、高排放和産能過剩行業的新上項目。

    加強經濟運行調節。強化經濟運行情況監測分析,搞好煤電油氣運的科學調度,保障生産要素供應,確保經濟穩定運行。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落實對中小企業支持的財稅政策,推進銀企合作,切實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

    突出財政金融支持重點。進一步增強財政政策與金融政策的聯動效應。財政要在統籌安排、平衡收支的基礎上,加大投入力度,保障中央新增擴內需項目配套資金、政府性投資項目資金需求,繼續向“三農”、民生、社會事業等領域傾斜,繼續安排科技成果轉化、産業調整振興和外經貿轉型升級等專項資金,落實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有效防範和化解潛在財政風險。金融要繼續保持信貸總量合理增長,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産業、重點産業、重大基礎設施和農村、中小企業等方面的信貸支持。加快引進總部性金融機構和外資金融機構,支持地方金融機構和重點擔保機構做大做強。鼓勵金融機構網點向中小城市和中心鎮延伸。積極擴大直接融資,引導和推進企業上市、並購重組,促進産業資本和金融資本有效融合。大力發展産權基金、創業投資基金及各類股權投資基金,探索建立新型科技金融機構。注意防範金融風險,保障金融體系安全穩健運行。

    (二)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制定出臺新興産業發展規劃和實施意見,明確年度行動方案和發展目標,集中力量支持新能源和智慧電網、新材料、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節能環保、軟體和服務外包、物聯網等重點新興産業發展,加快將新興産業培育成為支柱産業。實行政策聚焦,著力突破一批關鍵技術,抓好一批重大産業化項目,培育一批創新型龍頭企業,形成一批千億元級新興産業集群,打造一批特色産業基地。

    繼續推進重點産業調整振興。全面落實重點産業調整振興規劃和配套政策,突出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發展,加快推進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石油化工和冶金、船舶等支柱産業高端化、規模化、品牌化。大規模開展技術改造,深入實施百項千億重點技改工程,引進一批先進技術設備,提高優勢産業競爭力。繼續淘汰落後産能。全面提升産品質量。推動優勢企業兼併重組,促進重點産業合理佈局、集約發展,形成新的發展優勢。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服務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超過40%。積極發展生産性服務業,重點發展金融保險、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科技服務、信息服務等産業。著力發展面向民生的服務業,積極發展社區服務、養老服務和市政公用事業,推動商貿、旅遊業實現更大發展。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服務業,完善以農資供應、農産品營銷和科技、信息、金融服務為主體的農村生産生活服務體系。加快發展移動多媒體、網絡電視等新興文化業態,推動江蘇文化産品和服務“走出去”,增強市場競爭能力。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引進國內外知名服務企業。加快服務業集聚區建設,積極培育服務業大企業大品牌。制定和落實更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進一步優化服務業發展環境。

    (三)切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把自主創新作為發展創新型經濟的關鍵,大力培育自主知識産權和自主品牌,推動經濟發展走上創新驅動的軌道。

    強化企業自主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支持企業設立和兼併國內外研發機構。深入實施知識産權戰略,創建實施知識産權戰略示範省。加大對自主創新産品的支持力度,加大對企業增加研發投入的支持力度。

    深入推進産學研結合。積極開展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份建設工作,深入推進創新型科技園區建設。充分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創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勵與企業共建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培育更多原創性重大技術成果。加強創新公共平臺和服務體系建設,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力度,加快推進100個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重大科技成果産業化。

    加快人才資源開發。突出培養創新型人才,積極引進大批海內外高層次技術領軍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和創新團隊。進一步完善創新創業政策,充分激發各類人才的創新活力,努力營造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制度環境。

    (四)在推進城鄉統籌中夯實“三農”發展基礎。

    紮實做好農業農村工作。堅持穩糧保供給、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統籌、強基增後勁,健全強農惠農政策體系,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一是加快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能力建設,推進糧食高産技術普及化,穩定3000萬畝水稻面積。以現代農業産業園區、農産品加工集中區、農産品批發市場為載體,培育壯大優勢特色産業,著力提高農産品精深加工能力,提高農産品質量和附加值,培育農産品品牌。二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抓好農田水利建設,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力度,提高高標準農田比重,增強綜合生産能力。紮實推進農村六件實事工程,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三是深化農村各項改革。在依法自願有償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基礎上,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組織。穩妥開展萬頃良田建設工程試點。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改善和創新農村金融服務,進一步發揮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主力軍作用,發展村鎮銀行、農村小額貸款公司和農民資金互助組織,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著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增強農村基層組織服務能力。

    積極推進城市化。把加快城市化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促進大中小城市和中心鎮協調發展、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良性互動。一是提高城鎮承載能力。完善中心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創新城市管理體制,增強輻射帶動力。加強中小城市和中心鎮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服務能力,提高産業集聚和吸納人口就業能力。二是注重集約發展。推進節約型城鄉規劃建設,節約用地,嚴控增量,盤活存量,促進工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居住向社區集中。切實維護農民合法權益,堅決遏制違規違法用地現象。三是突破體制障礙。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有序解決符合條件的進城務工人員落戶和社會保障問題。在有條件的地區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城鎮社保、宅基地和住房置換城鎮住房改革試點。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讓廣大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五)以沿海開發為重點推進區域協調發展。

    舉全省之力推進沿海開發。江蘇沿海區位條件優越,發展潛力巨大。實施沿海開發戰略,為我省三大區域帶來了共同發展的重大機遇。要認真落實沿海地區發展的各項任務和政策措施,堅持集約發展、錯位發展、聯動發展、統籌發展,在推進重點工作上求突破。發揮連雲港港在沿海開發中的龍頭作用,加強沿海地區以港口群為重點的綜合交通樞紐和網絡建設。加快發展臨港産業帶,著力培育沿海特色産業基地。合理規劃城鎮體系,加快中心城市建設。科學有序推動沿海灘塗圍墾開發利用。以創新的思路、紮實的工作,奮力開創沿海發展新局面。

    促進區域共同發展。蘇北各市要立足城市定位,搶抓沿海開發和全面融入長三角的歷史機遇,堅持工業化、城市化雙輪驅動,繼續推進南北共建開發區,更好地接受發達地區輻射帶動,加快振興步伐。蘇中要加速跨江聯動、江海聯動,推進産業升級,實現快速崛起。蘇南要著力發展創新型經濟,率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提升國際競爭力。以積極參與和服務上海世博會為契機,提高長三角區域合作水平,在更高層次上推動資源整合和優勢互補,加快一體化進程。

    加快支援四川綿竹災後重建,提前實現三年恢復重建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目標。繼續做好援藏援疆等對口支援工作。

    (六)紮實推進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

    落實節能減排和污染治理重點任務。突出抓好工業、交通、建築等領域和能源、原材料等行業節能改造,培育一批循環經濟示範企業和園區,推動重大節能、低碳技術開發,支持循環經濟技術研發、示範推廣和能力建設,健全廢棄物回收系統。落實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措施,加強大氣區域聯防體系建設,提高機動車尾氣排放標準,綜合治理灰霾污染,改善城市和區域空氣質量。全面開展第二輪化工生産企業專項整治。深化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重點改善鐵路沿線環境,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抓好城鄉河道治理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新增城鎮污水日處理能力100萬立方米,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86%以上。如期完成淮河治污工程,加強沿海主要河流和長江支流綜合整治,打造南水北調東線和望虞河、通榆河“清水廊道”。

    加大太湖流域水環境治理力度。全面實施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方案。加快生態清淤和走馬塘等重點工程建設,完成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開展污染企業強制性清潔生産審核,確保飲用水源安全,確保不發生大面積湖泛。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下降5%,國家考核斷面水質達標率不低於80%。

    加強生態建設和保護。紮實推進以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生態宜居為核心理念的節約型城鄉建設。加快綠色江蘇建設,新增造林15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0%。制定實施水污染物排放許可證管理辦法,擴大排污權有償使用試點,開展二氧化硫排放權交易,完善生態補償政策並擴大試點範圍。深化資源性産品價格和環保收費改革。加強基層環保能力建設,加大環境監管力度,實行嚴格的環保問責制。深入開展生態示範創建活動,新增一批國家級環保模範城、生態市(縣、區),擴大生態文明建設試點。

    (七)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一是深入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落實省級政府機構改革“三定”規定,全面完成市、縣和鄉鎮政府機構改革,在實行財政省直管縣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縣(市)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壯大縣域經濟。抓好南京國家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蘇州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等試點,鼓勵各地積極探索改革新舉措。二是繼續推進經濟領域改革。進一步優化國有經濟佈局,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省屬國有企業要通過兼併重組增強綜合競爭力。完善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促進民營經濟快速健康發展,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金融服務、社會事業領域,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重組。三是積極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提高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增強縣級基本財力保障。健全預算制度,強化預算執行,開展財政資金績效評價和績效審計,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四是著力推進社會領域改革。實施義務教育改革試點,完善素質教育評價機制。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在60%的縣(市、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在公共衛生和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單位實行績效工資,積極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經營性出版單位全面轉制,積極推進報刊出版單位分類改革和市、縣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

    著力提升開放型經濟國際競爭力。堅持外貿、外資、外經、外包、外智“五外”聯動,推進科教、文化、旅遊、農業等領域的開放,落實和完善支持對外開放的各項政策,繼續保持開放型經濟在全國的領先優勢。一是切實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大力優化出口産品結構,擴大有自主知識産權和自主品牌的産品出口,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和服務外包,提高出口産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堅持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深度開發傳統市場,積極拓展新興市場。完善應對貿易摩擦預警機制,進一步促進貿易便利化。二是著力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引導外資投向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産業等新興産業,引導外資參與我省企業改組改造,引導外資向蘇中、蘇北轉移和增加投資,鼓勵跨國公司在我省設立地區總部等功能性機構,延伸外資企業産業鏈。三是加快“走出去”步伐。完善境外投資促進體系,鼓勵有市場需求的行業有序向境外轉移産能,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收購境外知名品牌和營銷網絡,開發利用境外資源,加快推進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提高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水平。四是推進開發區創新發展。推動開發區科技創新、功能創新、集約發展,加快轉型步伐,加強資源整合,建設特色園區。完善蘇新、蘇臺、蘇港合作機制,促進經貿合作區建設。做好台灣江蘇周活動後續工作,放大蘇臺合作效應。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