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概況>> 中國簡況
 
2010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2月05日   來源:福建日報

    二、紮實做好2010年工作

    今年是完成“十一五”規劃的最後一年,是全面貫徹國務院《意見》的第一年。從有利條件看,世界經濟有望恢復性增長,國內經濟回升向好基礎逐步鞏固,我省經濟積極向好趨勢顯現,經濟發展環境將好于去年。從不利因素看,經濟回升的內在動力仍然不足,擴大需求存在較大制約,外部環境不確定因素很多,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十分複雜,特別是轉變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在新的起點上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必須增強信心,增強憂患意識,增強緊迫感,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有機統一起來,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

    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按照“五個更加注重”的要求,緊緊抓住國務院出臺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意見》的重大歷史機遇,緊緊抓住發展第一要務,擴大需求推動持續增長,轉變方式提升發展水平,先行先試深化改革開放,改善民生發展社會事業,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凝心聚力、乘勢而上,努力建設科學發展之區、改革開放之區、文明祥和之區、生態優美之區。

    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産總值增長10.5%左右;地方級財政收入增長11%;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長16%;外貿出口增長8%左右;按可比口徑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不低於80億美元;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3%以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3%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5%。實現單位生産總值能耗降低3.2%,完成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年度減排任務。

    新的一年,政府的所有工作必須緊緊圍繞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戰略,深刻認識重大意義,遵循總體要求,把握戰略定位,強化保障措施,細化實施方案,明確工作責任,全面落實各項任務,廣泛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努力推動新一輪更高層次的發展。重點做好以下九個方面工作:

    (一)夯實“三農”基礎,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提高糧食保障能力。完善農民種糧直接補貼等政策,增加涉農補貼規模,提高主要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有效防止耕地拋荒,大力推廣關鍵增産技術,積極發展超級稻、再生稻,提高糧食單産,確保糧食自給水平不下降。落實儲備糧定單收購政策,推進儲備糧庫建設,拓展糧食産銷協作,切實保障糧食安全。

    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扶持農業産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提高農産品精深加工能力,增強龍頭企業輻射帶動作用。鼓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業生産組織化程度。推廣集約化、設施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産,扶持發展種子種苗産業,支持優勢産區發展特色産品,引導畜牧和水産業健康生態養殖。壯大品牌農業,推行農産品質量認證和標識認證制度。健全監管機構,完善監測網絡,實行嚴格的追溯制度,保障農産品質量安全。

    促進農業“五新”進村入戶。實施新産品、新技術、新肥料、新農藥、新機具推廣示範工程,為農民提供近距離技術指導。推動“五新”融入生産、儲存、加工、流通各環節,構建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技術鏈和服務鏈,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能力。運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和電化教育手段,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和新型農民遠程培訓。

    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土地開發整理,加快中低産田改造、旱片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水利工程建設,全面完成大中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繼續實施大中型灌區配套改造和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抓好農村路網、村通客車、信息化和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工程,加強農村公路養護管理。推進江海堤防防洪工程和中小河流域綜合治理,新建擴建一批標準漁港。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加大強農惠農力度。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妥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健全農村土地管理機制。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提高林權證到戶率,降低育林基金徵收標準,支持永安國家林業示範區改革與發展。創新農村工作機制,完善幹部駐村任職、農村“六大員”、科技特派員、專家服務團等制度,實行從優秀村主幹中考錄鄉鎮機關公務員,探索對村級幹部的激勵機制。建立村級公益事業投入長效機制,將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範圍擴大到全省。深化鄉鎮機構改革,健全基層農技服務和新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

    (二)突出轉型升級,著力建設先進製造業重要基地

    加快重點産業調整振興。一是抓好項目帶動。深入實施14個重點産業調整振興方案,今明兩年推進落實950個製造業重點項目,加快21個成長型産業集群和産業基地建設。推動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集中實施300個重點技改項目,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産業。二是深化品牌帶動。實施標準化戰略,鼓勵企業參與國際、國家和行業標準制修訂,全面加強質量管理。加大品牌培育和保護力度,提高馳名商標、名牌産品市場佔有率。三是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引導企業加大研發和技改投入,加快産品更新換代。支持企業優化重組,促進集約發展。推動企業強化協作配套,培育零部件“小巨人”,形成産業群協同競爭優勢。四是創造企業成長的良好條件。加快建設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落實對小型微利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創新中小企業信貸融資服務,完善信用擔保補償和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培育發展創業投資、財務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落實先進製造業用地扶持政策,引導工業項目向園區集中。完善營銷聯盟等機制,支持企業建設營銷網絡和發展電子商務。強化經濟運行調度,全力做好煤電油氣運保障。

    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堅持整合資源、拓展需求、打造平臺、循序漸進,發展資源消耗低、帶動系數大、綜合效益好的新興産業。節能環保産業以重點工程和龍頭企業為依託,推廣應用污染防治和節能新技術、新裝備、新産品。新能源産業重點扶持發展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和設備製造,培育核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産業。生物醫藥及新藥産業重點培育基因工程藥物、現代中藥等,推進生物資源系列開發。新材料産業重點加快光電材料、催化及光催化材料、改性高分子材料、稀土材料等的産業化,壯大化工輕紡新材料、新型建築材料、特種金屬及陶瓷材料等産業。信息網絡産業重點壯大微波通信、計算機及外設、數字視聽等産業。突破物聯網産業關鍵技術,加快信息識別和傳感技術的産業化,啟動示範項目和示範區建設,促進物聯網技術在食品安全、災害監測、現代物流、智慧交通等領域的推廣應用。海洋新興産業重點加強中試基地及研發平臺建設,爭取建立國家區域海洋研究中心,培育海洋生物制藥、海水綜合利用、海洋能源資源和海洋信息開發等産業,加快建設海洋經濟強省。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扶持現代物流業,加快重點物流節點城市、現代物流園區和物流中心建設,培育和引進一批覆蓋範圍大、功能作用強的專業化骨幹企業。壯大信息服務業,增強數字內容服務和軟體信息技術服務能力,提高“數字福建”應用水平。培育外包服務業,落實軟體業扶持政策,依託福州、廈門等軟體園區,拓展軟體開發、系統應用和業務流程等領域外包,建設服務外包基地城市。積極發展面向民生的服務業,提高物業管理服務水平,完善家政服務、養老服務、文體娛樂等功能和網絡。加快發展旅遊業,把握高速鐵路時代新機遇,以濱海旅遊、生態旅遊、紅色旅遊和文化旅遊為重點,整合和保護旅遊資源,完善營銷服務,開發多樣化産品,促進兩岸業界共同培育市場,提升“海峽旅遊”品牌,打造我國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遊中心。

    進一步強化自主創新。堅持創新驅動與産業發展相結合,著力構築特色鮮明的區域創新體系。一是加強創新平臺建設。推進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企業技術中心和技術開發基地建設。聯合中科院共建海西物質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等研發機構。構建高新技術産權交易平臺。辦好第八屆“6·18”項目成果交易會,提高研發徵集量、企業參與度和成果對接率。二是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實施一批科技重大專項和産學研合作項目,突破制約産業發展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加大科技資源整合和投融資力度,支持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共建技術創新聯盟。完善扶持科技經紀服務的政策,有效促進技術成果轉化。三是加強創新環境建設。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機制,發揮稅收優惠、政府採購等政策激勵作用。支持開展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創新高技術園區管理體制機制。加大知識産權創造、應用、保護和管理力度。四是加強創新人才支撐。加強人才規劃,實施培養和引進高層次人才的鼓勵政策,為引進高端人才提供“保姆式”全程服務,讓各類人才引得進、留得住、幹得好。

    (三)發揮投資消費拉動作用,積極有效擴大內需

    保持投資持續增長。把握政策導向,組織實施一批投資大、效益好、拉動效果持久的重點項目,有效尋找新的項目源,增強投資內生動力。落實重點項目建設責任制,加強項目報批、徵地搬遷協調服務,推行施工管理標準化,加快項目建設進度。今年安排省重點項目523個,力爭新開工120個、投産120個,總投資14351億元,年度投資1720億元。落實鼓勵和擴大民間投資的政策,面向社會資本推出一批基礎設施和大型公共工程建設項目。辦好第三屆世界閩商大會,促成一批投資合作項目。依託重大項目和重點産業,擴大與央企、境外企業的戰略合作,加快培育新增長區域。

    全面推進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圍繞形成服務周邊地區發展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完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一是構建“三縱六橫九環”海峽鐵路網,開工浦建龍梅、南三龍等線路,續建14個項目,深化衢寧、長泉等項目前期工作。二是建設“三縱八橫”海西高速公路網,開工10個、續建25個項目,新增通車里程391公里。三是壯大海峽西岸港口群,繼續整合港灣資源,加強深水航道、疏港通道和公共配套設施建設,重點發展大型集裝箱和散貨港區。四是優化空港佈局,加快現有機場更新改造和新建、遷建機場的前期工作。五是打造沿海重要能源基地,抓好在建核電項目,加快核電後備廠址前期工作,推動主幹電網、特高壓電網、智慧電網和省外聯網建設,抓緊天然氣二期管網、抽水蓄能電站、煤炭中轉儲備和石油儲備基地建設。六是健全城市基礎設施功能,加快建設城市路網、綜合樞紐、軌道交通、公共停車場、公交和客貨運場站,提升供水供氣和防洪排澇能力。

    培育和擴大消費需求。一是提高消費能力。深化分配製度改革,規範整頓分配秩序,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農民收入、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部分優撫對象待遇水平。落實中小學校、公共衛生與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政策。推動工資集體協商和工資支付保障制度建設,落實最低工資制度,完善對低收入困難群體的轉移支付制度。二是拓展消費空間。加快供銷社改革和發展,加強農村流通體系建設,健全經營服務和購銷網絡,開拓農村市場。落實和完善鼓勵家電、汽車、摩托車消費的相關舉措,以三網融合促進信息消費,培育新型消費業態。三是優化消費環境。加快商貿流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合理佈局商業網點。積極發展消費信貸。抓好食品藥品專項整治,加強重要商品、居民生活必需品的價格監測和調控保障。

    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落實穩定房地産市場、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的工作責任制,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勢頭。加快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設,加大舊城區、棚戶區和農村危房改造力度,大規模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擴大廉租住房保障範圍。把握好土地供應的總量、結構和時序,提高土地供應和開發利用效率。合理引導住房消費,抑制投資投機性購房需求。加強商品房銷售管理,嚴厲查處圈地不建、捂盤惜售、囤積房源、哄抬房價等違規行為。

    (四)凸顯前沿平臺功能,建設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

    打造更具特色的對臺合作格局。爭取對臺先行先試政策,推動廈門市綜合配套改革,充分發揮經濟特區的龍頭作用。推進福州(平潭)綜合實驗區開發建設,明確功能定位,改善基礎設施,加強産業支撐,營造優美環境,推動設立海關特殊監管區,探索兩岸共同開發模式。做好臺商投資區擴區和新設工作。辦好第二屆海峽論壇,突出民間性、社會性、廣泛性,打造兩岸同胞大交流、兩岸經貿大合作、兩岸關係大發展的重要平臺。

    建設兩岸經貿合作緊密區域。一是加強産業深度對接。促進一批台資先進製造業和高新技術項目生成落地,加快形成廈門灣、閩江口、湄洲灣、東山灣等産業對接集中區。拓寬産業合作領域,開展研發合作,重點抓好智慧電子、節能環保、服務外包等方面對接。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赴臺投資。二是拓展對臺各類園區。推進石化、光電、汽車、裝備製造等專業園區建設,加快高科技園區對接,完善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林業合作實驗區,辦好海峽兩岸農産品集散中心、農業技術合作中心、林業博覽園和台灣農民創業園。三是加快金融合作步伐。積極爭取開辦新台幣離岸金融業務,推動人民幣作為閩臺貿易結算貨幣,建立兩岸貨幣清算機制,促進閩臺金融機構雙向互設、互相參股。

    建設兩岸文化交流重要基地。加大涉臺文物保護力度,抓好閩南文化生態保護30個示範點建設,推動建立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深化媽祖等民間信俗和祖地文化的雙向交流,加強與台灣基層民眾的交流交往。推進動漫、網絡遊戲等文化産業對接,建立海峽兩岸文化産業園和文化産業合作中心。推動閩臺院校學生互招、學歷學分互認和師資互聘,設立兩岸教育合作試驗園區。構建閩臺知識産權服務平臺。

    建設兩岸直接往來綜合樞紐。發展對臺客滾運輸,爭取開通更多對臺集裝箱班輪、散雜貨不定期航線,推動空中直航增開航班、增設航點。促進閩臺口岸信息共享,試行便利人員往來的管理辦法,推進“小三通”海空聯運。加快開通郵件航空運輸,推動建立對臺郵件總包交換中心,促進廈金海底通信電纜敷設,建設便捷的信息溝通渠道。

    (五)全力做好外經貿工作,推動對外開放縱深拓展

    在擴大份額中轉變外貿發展方式。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行出口退稅超基數地方負擔部分由省級財政統一承擔的辦法,支持大宗傳統特色優勢商品出口,加大對機電和高新技術産品出口的扶持,組織企業參加境內外重點展會,鼓勵發展出口信貸,擴大出口信用保險和出口企業先退後審覆蓋面。全面啟動重點商品出口基地建設,推動加工貿易向産業鏈高端發展,擴大自主品牌和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産品出口。積極發展外貿物流業,發揮保稅港區等政策功能,拓展國際中轉業務,開闢腹地貨源基地,建設晉江、南平、三明、龍岩和周邊省份的“無水港”,鼓勵發展“飛地港”,支持臺商依託海關特殊監管區開展加工增值復出口業務,加快形成大物流、大港口、大外貿新格局。有效應對國際貿易摩擦,積極開拓東盟等自貿區市場,鞏固歐美日等傳統市場,拓展拉美、非洲等新興市場。鼓勵企業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增加重要資源和原材料進口。加快推進“無紙化”通關建設,堅持和完善重點口岸7天工作制和24小時預約通關,擴大電子口岸覆蓋面,拓展鐵海聯運和區港聯動政策覆蓋範圍。實施“走出去”戰略,推動企業到境外建立生産基地、資源基地、研發機構和營銷網絡。

    在穩定規模中提升利用外資質量。一是有備招商、擇優選資。完善外商投資指導目錄,主動推介一批産業龍頭項目和關鍵配套項目,鼓勵外資投向産業調整振興等重點領域,積極吸引研發機構和地區總部。二是拓展載體、有效集聚。出臺開發區擴區、整合、用地、用海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辦好“9·8”、“5·18”、第二屆世界投資論壇等重大經貿活動,積極參與、支持辦好上海世博會。三是引資引智、一體運作。注重吸引領軍型創新創業人才,引進先進理念和技術,發揮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相結合的放大效應。四是改進服務、提高效率。推行一條龍、一站式管理,健全外商投資重點企業和重大項目的跟蹤落實機制,爭取列入全國簡化外資審批的試點省份,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

    在拓展平台中密切閩港澳僑合作。始終如一重視發揮港澳僑的優勢,提升合作水平和成效。完善閩港合作八大平臺,著力推動我省製造業與香港專業服務業對接,聯手拓展國際服務外包業務、培育國外展會基地、開展專業化招商推廣活動,共同構建外貿物流配送平臺。深化閩澳四項合作,依託澳門經貿渠道,持續開拓葡語系國家市場。創新海外華僑華人經貿合作的形式和載體,積極引進僑智僑資。充分發揮涉港澳僑和外事部門的平臺作用,在牽線搭橋、跟蹤服務、重點突破上拓展新作為。

    (六)持續推進生態省建設,精心保護青山綠水

    強化環境綜合治理。落實環保“一崗雙責”,推進“六江兩溪”重點流域整治,治理畜禽養殖、石板材和工礦業污染,整頓污染集控區,加大重點區域、主要海灣和近岸海域的污染防控。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等長效機制,加強濕地和自然保護區管理,強化飲用水源地保護,重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實施陸源排海溯源追究,大力治理海漂垃圾。專項治理亂建墳墓,狠抓城市內河、噪音和機動車尾氣污染治理,控制農村面源污染,改善城鄉生態和人居環境。

    嚴格節能減排責任。對新上項目嚴把産業政策、資源消耗和環境保護關,加快淘汰落後産能,發展低碳經濟,推動綠色增長。抓好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節能減排,實施十大重點節能工程200個項目,實現每個縣(市)至少建成一座垃圾無害化處理場、一座污水處理廠及其配套管網。完善節能減排考核和獎懲機制,嚴查偷漏排等違法行為。加強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推動節能減排新技術、新裝備的研發、引進與應用,支持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發展循環經濟。

    合理開發利用資源。按照生態功能區劃規範開發建設行為。加強水資源開發利用管理,清理整頓小水電項目,落實水電站最小下泄流量。嚴格河道、海域採砂監管。優化森林資源結構,提高森林資源質量。加大礦産資源開發整合和保護力度,規範勘查開發行為。運用土地價格調節機制,引導節約集約用地。保護海洋資源和天然岸線,合理開展灣外圍海填海造地試點,有序利用和管理無居民海島。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