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概況>> 中國簡況
 
2010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2月05日   來源:南方日報

    2010年工作安排

    2010年是我省鞏固經濟企穩向好勢頭的關鍵之年,是全面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的決勝之年,還要確保廣州亞運會、亞殘運會順利舉辦。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意義重大。綜觀國內外經濟形勢,今年將明顯好于去年,但仍然複雜多變。全球經濟已經觸底,一些發達國家經濟開始復蘇,但基礎不穩固、動力不充足,全球經濟復蘇將是一個緩慢曲折的過程。國家宏觀經濟刺激政策效果明顯,積極因素在不斷增加,但市場自我修復尚待時日,經濟增長的持續性面臨考驗。我省經濟運行雖企穩向好但未根本好轉,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仍然不足,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壓力加大。我們必須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對形勢的科學判斷和作出的決策部署上來,既看到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變化和有利條件,進一步增強信心;又充分估計形勢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把各方面困難考慮得更充分一些,把各種應對措施制訂得更週密一些,努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效益和可持續性,為更長時期又好又快發展打牢基礎。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及十七屆四中全會和省委十屆六次全會精神,全面實施珠三角《規劃綱要》,大力推進“三促進一保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定不移調結構,腳踏實地促轉變,著力建設現代産業體系,著力推進自主創新,著力擴大內需,著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著力加快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著力加強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各項目標任務,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努力當好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排頭兵。

    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産總值增長9%左右;人均生産總值增長8%;單位生産總值能耗下降、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減排實現“十一五”目標;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長16%左右;進出口總額增長5%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地方一般預算收入按可比口徑增長9%;服務業增加值佔生産總值比重達46%;研究與發展經費支出佔生産總值比重提高至1.8%;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3‰以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7%。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要圍繞一個核心、突出五個重點。一個核心,就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鍵是推進“三促進一保持”,這是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實現科學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五個重點:一是突出現代産業體系建設。全面落實加快建設現代産業體系的決定,堅持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雙輪驅動,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産業核心競爭力。二是突出自主創新。加大對自主創新的支持力度,完善制度設計和改善環境,推動在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推動我省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搶佔後金融危機時代發展的制高點。

    三是突出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在保持投資合理增長的同時,不斷完善和落實擴大消費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措施,進一步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四是突出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依託主體功能區規劃,堅持生態發展,優化經濟、人口、資源配置,推動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互促互動,加快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社會建設管理一體化。五是突出改善民生。堅持以人為本,把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發展社會事業,擴大和改善公共服務,增進全省人民福祉。

    實現上述目標,必須做好以下六個方面工作:

    一、全力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堅持狠抓發展第一要務,實行擴內需拓市場促外需並舉,加快形成內外需協調拉動發展新格局,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優化投資結構,保持投資較快增長。加快推進“新十項工程”建設,全年安排省重點項目300項,投資3900億元、增長28.7%。加快推進廈深鐵路廣東段等省部合作項目,穗莞深、佛肇等珠三角城際軌道項目,廣深沿江高速、江肇高速等公路項目,臺山核電、陽江核電、珠海LNG接收站、省天然氣管網一期工程等能源項目,以及中委煉油等重化項目。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積極引導資金投向結構調整、自主創新、環境保護、改善民生等重點領域。堅決控制“兩高一資”和産能過剩行業投資。加強財政投資項目跟蹤管理,堅決防止出現“爛尾”工程。鼓勵和擴大民間投資,抓緊出臺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的意見,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拓寬民間投資領域和範圍。

    有效擴大消費需求。促進家電、汽車、住房、旅遊、信息服務等重點消費,發展教育培訓、家政服務、文化娛樂、體育健身、休閒旅遊等新型消費。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增加對城鎮中低收入群眾的補貼,建立完善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全面落實家電、汽車下鄉及以舊換新等政策,深入推進萬巷千街、萬村千鄉、雙百市場、農超對接工程,加強農村市場網絡建設。發展和完善消費信貸,進一步改善消費環境。加強價格調控,保持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繼續抓好“廣貨全國行”等活動,構建穩定的內銷平臺,深度開拓國內市場。

    提高城鎮化水平。把加快城鎮化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加大城鎮化規劃引導,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做大城市經濟。推動新興城市發展,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加快發展“衛星城”、縣城和中心鎮,促進産業和人口集聚。完善大城市落戶政策,放寬中小城市落戶條件,吸納符合條件的農民工有序轉為城鎮居民,有計劃解決農民工在城鎮的就業、社保、子女入學等問題。整體推進新農村建設,實施村道硬化、農村飲水安全、環境綜合整治和農村安居、信息興農工程,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支持廣州、佛山、惠州、中山等地開展統籌城鄉綜合改革試點。

    結合“三舊”改造推進宜居城鄉建設。積極推進舊城鎮、舊廠房、舊村莊改造,規範有序開展拆舊建新。科學規劃城鄉建設,建設一批有嶺南特色的宜居城市、宜居城鎮、宜居村莊。完善文化、交通、供水、供電、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珠三角綠道網,繼續推進萬村綠大行動,優化人居環境。加快保障性住房特別是廉租房建設,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費,增加中小戶型、中低價位普通商品房用地供應。積極推進公共租賃住房建設。整頓規範房地産市場秩序,遏制商品房價格過快上漲。

    力促對外貿易穩定增長。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優化出口産品結構。穩定勞動密集型産品出口,擴大機電産品和高新技術産品出口,提高擁有自主品牌、核心技術和高附加值産品出口比重。深度開拓國際市場,在鞏固美歐日等傳統市場的同時,積極拓展東歐、中東、南美、東盟、北非等新興市場。擴大先進技術裝備、關鍵零部件和緊缺物資進口,促進進出口貿易均衡發展。積極應對國際貿易壁壘和貿易摩擦。推行新型通關模式,優化通關環境。

    大力發展農業農村經濟。加強“三農”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生産能力,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繼續加大農業投入,落實農業補貼等強農惠農政策,建設優質型、生態型現代農業,穩定糧食生産。大力發展園藝産業、南亞熱帶農業、優質畜禽、珍貴樹種、油茶等特色效益農林業。加強農産品質量安全監管,實行農産品標識管理和市場準入制度,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産,積極發展無公害農産品、綠色食品。加強地理標誌産品申報和保護。扶持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農業現代化示範區、現代農業園區,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應用,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推進珠三角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加快建設現代標準農田、標準魚塘和標準漁港。積極發展現代林業、畜牧業和漁業,推進深水網箱養殖,實施南珠振興工程。健全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加大對農田水利和中小型灌區改造投入,基本完成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

    發展壯大民營經濟。完善民營經濟發展政策,加強和改善政府服務,為民營企業發展創造寬鬆環境。健全多層次信用擔保體系,支持金融機構增加對民營企業貸款,拓寬民營企業直接融資渠道。引導和扶持民營企業加快技術研發、創新産品、打造品牌。完善對中小企業的服務體系,支持建設一批技術支持、創業輔導、市場開拓等公共服務平臺。辦好第七屆中博會。

    二、加快推動産業結構轉型升級和自主創新

    突出重點産業推動現代産業體系建設取得新突破,力促産業技術水平、品牌價值和核心競爭力有較大提升。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扶持金融、物流、信息服務、科技服務、服務外包、商務會展、文化創意和總部經濟等八大高端服務業,促進生産性服務業與先進製造業融合發展。建設和謀劃一批現代服務業重大項目和集聚區。推進廣州、深圳建設區域金融中心和佛山建設廣東金融高新技術服務區。加快高端信息服務産業集聚,建設國家信息服務産業基地。推進全國旅遊綜合改革示範區建設,深入實施國民旅遊休閒計劃,辦好廣東國際旅遊文化節和第八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支持丹霞山申報世界自然遺産,發展壯大旅遊支柱産業,建設旅遊經濟強省。發展面向社區和農村的生活性服務業,提升商貿、餐飲、文娛等傳統服務業。積極穩妥推進服務業對外開放,打造“廣東服務”國際品牌。

    突出發展先進製造業和高技術産業。實施重點産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推進省市共建先進製造業基地,加快8.5代液晶面板生産線、珠海通用飛機和航空産業基地、廣州船用中低速柴油機、廣汽自主品牌乘用車、南沙核電産業園、大型鑄鍛件等一批重大産業項目和國家高技術産業基地建設,培育綠色裝備製造示範等項目。推動具有自主知識産權技術的應用開發和産業化推廣,組織實施高技術産業化專項。提升發展電子信息、軟體和集成電路設計等高技術産業,延伸和完善産業鏈與創新鏈。

    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堅持全面發展與重點突破相結合,研究制定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規劃。務實發展低碳經濟,培育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生命健康、節能環保、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戰略性新興産業,推進中海油珠海深水工程基地建設。選擇一些條件比較成熟的産業儘快實現核心技術突破,重點在數字家庭、電動汽車、物聯網、生物醫藥、風能、太陽能、半導體照明、郵輪遊艇等領域實現突破並加快産業化。支持高新技術企業通過中小板、創業板等資本市場發展壯大。爭取與國家聯合設立新興産業創業投資基金。

    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堅持工業化與信息化相融合,加快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改造提升家電、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建材、中藥等傳統優勢産業。加快培育傳統産業數字化改造示範企業。加強産業集群示範區建設,推進專業鎮技術創新工程,建立區域性産業技術創新中心,引導産業集群健康發展。大力發展工業設計,創建國家級工業設計産業示範基地。堅持以質取勝,實施名牌帶動戰略,引導部分優勢傳統産業註冊集體商標,推廣實施企業聯盟標準,打造産業集群區域品牌。

    大力推動自主創新。深入實施廣東自主創新規劃綱要,努力建設創新發展高地。加強省部産學研創新平臺、示範基地和創新聯盟建設。全面開展省院戰略合作,加快促進重大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編制實施重點産業技術路線圖,攻克産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加強知識産權工作,實施“百所千企知識産權對接工程”。大力實施技術標準戰略,建設現代産業先進標準體系。實施“百強創新型企業”培育工程,打造一批科技型領軍企業。紮實推進科研院所改革重組,組建若干創新主體科研機構。推進深圳國家高技術産業創新中心、廣州國際生物島等建設,在節能環保、現代農業等領域新建一批重大創新平臺。加快推進散裂中子源大科學裝置、華南超級計算中心等重點項目。啟動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和工程中心建設。推動高新區、高技術産業基地和大學科技園建設。支持廣州國家級開發區開展創新發展模式改革試點。支持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研發核心技術。

    狠抓節能減排、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節約集約用地。堅決落實節能減排責任制和問責制,確保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任務。完善和落實促進節能減排的市場準入標準、強制性能效標準和環保標準。制定不同生態功能區産業環境準入機制,提高項目資源環境準入門檻。實施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加大節能技術、産品推廣力度,推進工業、建築、交通、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加快淘汰小鋼鐵、小水泥等落後産能。推廣工業園區循環經濟試點。實施節能發電調度,繼續推進小火電關停和火電廠脫硫脫硝設施建設。加大水源保護力度,繼續推進重點污染源治理。完善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和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加快珠三角地區中心鎮污水處理廠建設,推進國控、省控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優化能源結構,加快發展核電、可再生能源等清潔能源。培育森林資源,增加森林碳匯。推進林分改造,加強沿海防護林、紅樹林、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城市林業和粵北生態修復等生態工程建設。加強海洋環境監測,嚴格控制重點海域排污總量。全面推進節約集約用地試點示範省建設,完成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加強土地計劃管理和土地審批。加強耕地保護,探索建立耕地保護的經濟激勵機制。大力推進利用園地山坡地開發補充耕地。加大閒置土地處置力度,嚴格查處違法違規用地行為。

    三、積極推進珠三角一體化和東西北地區加快發展

    深入實施珠三角《規劃綱要》,以“雙提升”、“雙轉移”為抓手,大力推動珠三角一體化和産業轉型升級,推動東西北地區加快振興,帶動環珠三角地區發展。

    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出臺《廣東省主體功能區規劃(2010—2020年)》,明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生態發展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域。研究制定相應的區域發展政策,引導經濟佈局、人口分佈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組織推動各市縣按照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對本地主體功能進行定位,修改完善相關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鄉規劃。開展主體功能區規劃實施試點。

    加快珠三角一體化發展。以廣佛同城化為引領,以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為突破口,推動産業轉型、環境再造和保護,建設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經濟圈。推進珠三角城際軌道、公路、水電油氣管網等一體化建設,加快年票互通、公共交通一卡通、高速公路電子聯網收費和電信同城化。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産業競爭力,打造優質産業集聚地、裂變發展地,建立現代産業示範區。發揮廣州、深圳中心城市功能,與港澳協調城市規劃,構建世界級城市群。完善區域統一的就業、社保、衛生服務等體系,率先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扶持發展北部。建立支持山區跨越發展的長效機制,推動山區5市生態發展、綠色崛起。加強山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支持粵北各市承接珠三角産業轉移,做大做強汽車配件、機械設備、電子信息、有色金屬等支柱産業,建設我省特色製造業集聚區和珠三角先進製造業配套基地。培育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生態漁業和生態旅遊業。發展民營經濟和引進外資並舉,建設特色産業群和專業鎮,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壯大。

    加快發展東部。推動粵東4市産業錯位發展、一體推進。培育發展石化、能源、電子信息、環保等新興支柱産業和裝備製造業,推動紡織服裝、玩具、陶瓷等傳統優勢産業轉型升級,發展臨海臨港工業、海洋經濟、現代農業和特色文化旅遊業。積極擴大招商引資,發展壯大民營經濟。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大力整頓規範市場秩序。加快推進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汕尾加快融入珠三角和汕頭、潮州、揭陽三市集聚融合發展,建設汕潮揭城市群。支持粵東各市參與海西經濟區建設,發展對臺經貿合作。辦好第三屆粵東僑博會。

    振興發展西部。推進粵西區域功能整合,推動産業佈局、基礎設施、城鎮建設、環境保護等一體發展。加快鋼鐵、石化、核電等重大項目建設,延伸産業鏈條,發展壯大臨港重化産業集群。推進廣鋼環保搬遷湛江項目和中科合資廣東煉化一體化項目前期工作。加快交通網絡建設,推進湛江港、茂名港、陽江港和口岸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臨港物流等服務業。做大做強現代特色農業、海洋漁業和濱海旅遊業。支持湛江、茂名納入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和建設成為通向海南國際旅遊島的重要通道。

    深入推進産業和勞動力“雙轉移”。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産業轉移工業園上水平。加大園區招商引資力度,突出培育主導産業,發展配套産業,推動形成特色鮮明、配套完善的産業集群。強化産業園區合作共建機制,支持珠三角企業向東西北轉移。大力推進職業技能培訓,開展技工院校“百校扶百縣”等活動,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

    繼續做好對口援建工作。加快對四川汶川和甘肅“三縣一區”災後援建項目進度,力爭9月底前基本完成對口援建任務。積極加強與災區經貿、旅遊、勞務等合作。繼續做好援藏援疆和對口幫扶廣西、三峽庫區等工作。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