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概況>> 中國簡況
 
2010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2月05日   來源:南方日報

    四、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

    堅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推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健全推動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理順省級政府部門職責關係。全面推進市縣政府機構改革,切實精簡機構、理順關係、轉變職能、提升效能。繼續支持深圳、陽江和順德區深化行政管理體制綜合改革試點。進一步精簡行政審批事項,支持深圳、佛山、中山、江門等市開展創新審批方式改革,在省直部門開展優化審批流程、實行網上審批試點。加快政府與仲介組織分離。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實施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制度。

    推進富縣強鎮事權改革。按照“權責一致、重心下移、減少層次”的原則,將部分經濟社會管理權下放給縣一級。通過授權、委託等方式,將行政許可權和行政執法權下放給具有一定人口規模和經濟實力的中心鎮或特大鎮。轉變縣鎮政府職能,強化縣鎮面向基層和群眾的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市場監管職責。深化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建立“省保縣、市保鎮、縣保村”的隔層財政保障機制。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建立土地流轉市場,開展農田集約改革。

    深化財稅和投融資體制改革。注重培植財源,堅持依法徵收、應徵盡收,提高徵管效能,挖掘增收潛力。加大支出結構調整力度,把財力主要用於解決事關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重大問題。深化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完善激勵型財政機制和省級財政競爭性分配機制,探索建立先富幫後富的橫向轉移制度。深化投資體制改革,規範政府投資項目決策規則和程序,實施項目立項、用地預審、環境評價、規劃許可等事項的並聯審批。加快組建地方金融機構,構建具有廣東特色的地方金融體系。推進建設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創新綜合試驗區,開展城市和農村金融改革創新試驗。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推進設置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試點。加強金融監管,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深化價格改革。加快推行階梯式水價和超計劃、超定額加價等節水價格制度,完善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機制。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試點。完善醫藥價格形成機制,推進醫療服務分級定價等改革試點。完善糧食收購價格政策,穩定農資價格。推進路橋、電信收費改革,加強行政事業性收費管理,全面清理涉及居民用水、用電、用氣、有線電視等壟斷性經營服務收費。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快國有經濟戰略調整和重組,鼓勵優勢國有企業強強聯合,支持行業龍頭企業、優勢企業兼併重組落後企業或困難企業。加大資本運作力度,深化産權多元化改革,加快股份制改造。推進董事會試點,健全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改善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完善考核和分配激勵機制,建立健全國有資産保值增值機制。

    加強招商引資、招才引技。創造更加開放、更加優化的投資環境,完善招商引資政策,加大招商選資力度。優化利用外資結構,重點引進龍頭型和基地型外資項目,爭取更多世界500強企業、行業龍頭企業和中央企業、大型民企到我省設立地區總部,引導外資投向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産業。制訂積極的人才引進政策,引進海內外頂尖創新科研團隊和領軍人才來粵創新創業。大力發展服務貿易,以廣州、深圳國家服務外包示範城市為主要載體,積極承接國際軟體外包和商務服務外包。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扶持有條件的加工貿易企業向自主生産、自主研發、自主品牌轉型,支持加工貿易企業擴大內銷。

    拓展粵港澳臺和泛珠合作。簽署和實施粵港合作框架協議,深化基礎設施、産業、環保、文化、旅遊、教育、司法等重點領域合作。落實CEPA和服務業開放先行先試政策措施,強化服務業合作。完善粵港、粵澳高層會晤機制,加強粵港澳民間交流。加快推進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鐵路客運專線等重大項目建設,繼續推進深圳前後海地區和深港河套地區開發。落實《橫琴總體發展規劃》,聯合港澳推進橫琴開發建設。積極擴大對台貿易,組織對臺專項招商引才引技。加強與泛珠兄弟省區交通、經貿、産業等領域的合作,加快出省通道建設,與合作各方共同辦好第六屆泛珠論壇和洽談會。積極參與上海世博會,擴大和提升廣東形象。

    全面加強國際合作。面向世界,加強與美國、歐洲、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的經貿交流與合作。抓住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建立和實行零關稅政策的機遇,完善與東盟國家的交流合作機制,積極推進重大活動與項目建設。引導企業到東盟投資發展,加快中國越南(深圳—海防)經貿合作區建設。推進中新(廣州)“知識城”項目等建設。鼓勵企業“走出去”,開展境外加工生産、營銷網絡構建、能源礦産資源開發及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

    五、高度重視改善民生和發展社會事業

    把改善民生、發展社會事業作為擴大內需、調整經濟結構的重點,集中力量辦一些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實事。

    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施《廣東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綱要(2009-2020年)》。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制度,以點帶面推進各項民生事業建設,逐步縮小區域之間、城鄉之間、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差距。加快建立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相適應的公共財政體系。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績效考評機制。

    穩定和擴大就業。完善和落實積極就業政策,力爭全年新增就業125萬人。大力推進全民創業,鼓勵支持高校畢業生到中小企業、城鄉基層就業和創業帶動就業。開發公益性崗位,加強對就業困難人員和零就業家庭的就業援助。探索“積分制”方式建立農民工公共服務政策體系。建設統一規範的人力資源市場,構建城鄉一體化公共就業服務平臺。推進全民技能提升儲備計劃,實施“校企雙制”辦學模式及“百校千企”行動計劃,開展全省職工技能大賽和工業設計大賽。建設全國一流的職業能力開發評價示範基地,開展工業設計師職業資格試點。啟動構建全國和諧勞動關係示範區工程。加強勞動監察和仲裁。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地稅部門全責徵收社會保險費模式,推進社會保險擴面徵繳。完善外來務工人員參加社會養老保險辦法。加快解決城鎮無保障老年居民養老保障、困難企業退休人員和職工醫療保障問題。鞏固養老保險省級統籌,穩步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積極穩妥推進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最低養老金制度和珠三角地區城鄉養老保險一體化制度。加快推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加快發展殘疾人事業。積極推進全民醫保,推動醫保異地轉移接續。加快醫療保險門診統籌、市級統籌和城鄉統籌。擴大失業保險基金支出範圍試點。加快國家級工傷康復基地建設。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和社會優撫對象待遇。加強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和使用監督。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建立縣域內義務教育資源合理配置機制,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積極穩妥推進義務教育學校佈局調整,加快義務教育規範化學校建設,維護中小學校舍安全。深入實施教育資源下鄉行動計劃。加強農村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推進職業教育發展壯大工程和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工程,提高高中階段教育發展水平。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進珠三角地區職業教育基地建設。推行中等職業技術教育“雙零”培養模式。調整優化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資源,提高教學質量,提升高校科研創新能力和國際化水平。深入實施師資隊伍建設工程,做好中小學代課教師轉崗工作。推進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落實中小學教師工資福利待遇“兩相當”。

    推進文化強省建設。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升文化軟實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宣教活動,加強公民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建設,加大公益宣傳力度。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繁榮哲學社會科學。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進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和省文藝院團改革試點,加快全省有線廣電網絡重組、出版發行及新華書店重組。完善文化服務體系,加快重點文化工程及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推進“農家書屋”,實施電影放映工程,逐步構建全省五級公共文化設施及服務網絡,形成城市“十五分鐘文化圈”和農村“十公里文化圈”。加大對外文化交流力度,推動嶺南文化走出去。扶持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化遺産保護,做好文物普查工作。打造文化品牌和文化經典板塊,鼓勵創作文藝精品,培育文藝名家。大力發展文化産業,建設一批數字出版、動漫設計等文化創意産業園。辦好第九屆全國(廣州)藝術節。

    全面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完善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推進城市社區和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繼續實施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項目。逐步施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配備和使用基本藥物並實現零差率銷售。加強對處方藥的監管,建立省基本藥物採購、配送和儲備制度。穩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鼓勵社會資源投資辦醫,加快民營醫療機構發展。加強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發展中醫藥事業,發揮中醫藥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中的作用。加快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做好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疾病防控。

    推進“規劃到戶、責任到人”扶貧開發。落實幫扶責任,建立扶貧開發項目建設競爭機制。推行“一村一策、一戶一法”扶貧措施,集中力量落實對全省3409個貧困村、70萬戶貧困戶的定點幫扶工作。建立結對幫扶工作機制,提高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培育發展扶貧龍頭企業,推廣“企業+基地+貧困農戶”的産業化扶貧模式。開展村級農民互助金試點。設立全省“扶貧濟困日”。積極推進智力扶貧、旅遊扶貧、勞務扶貧,增加貧困家庭非農收入。

    做好人口計生、民政、雙擁等工作。落實人口計生管理目標責任制,深入開展“兩無”活動,穩定低生育水平。完善計生利益導向機制,探索流入流出兩地協同管理新模式,支持韶關、惠州開展人口計生改革綜合試點。落實婦女、兒童發展規劃,切實維護婦女兒童權益。發展體育事業,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提高競技體育水平。辦好惠州第十三屆省運會,抓緊推進2011年深圳大運會籌備工作。全面貫徹民族、宗教政策,維護民族團結和宗教和睦。加強國防教育,完善國防動員體系,做好優撫安置和“雙擁”工作,鞏固軍政軍民團結。繼續做好外事、僑務、人防、氣象、地震、統計、檔案、方志、參事、文史等工作。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學習借鑒香港、新加坡經驗,完善社會管理體制機制,推動深圳、珠海等地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先行先試,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完善社會管理和突發事件預知預警信息共建共享機制,提高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水平。加強社區管理,推進以“居住證”為核心的“一證通”制度,切實加強對流動人口和在粵外國人的服務管理。加強信訪、調解工作,鞏固完善鎮街綜治信訪維穩平臺,健全矛盾排查調處和權益保障等機制,妥善處理群眾關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嚴厲打擊涉黑、“兩搶一盜”、綁架柺賣兒童婦女、“黃賭毒”等嚴重刑事犯罪和制假販假、走私販私、詐騙、傳銷等經濟犯罪活動。嚴密防範打擊各種敵對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活動。加強安全生産,強化交通、消防等重點領域安全整治,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

    六、增強政府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能力

    按照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要求,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切實提高各級政府破解難題、推動科學發展的能力。

    加強民主法制建設。認真落實人大及其常委會各項決議決定,堅持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自覺接受監督。認真接受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主動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各人民團體的意見建議。加大辦理省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省政協提案的工作力度。加強社情民意調查,健全重大事項專家諮詢、公眾參與、社會聽證制度。廣泛接受社會公眾和新聞輿論監督,引導群眾通過互聯網等渠道理性表達訴求。推進政務、廠務、村(居)務公開,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加強政府法制建設,更加注重政府規章和規範性文件制定的民主性、科學性。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推動創建法治城市和法治縣(市、區),全面提高市縣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健全行政執法體制,規範行政執法行為,完善行政執法程序。加強行政復議和行政應訴工作。健全行政問責制,重點問責不作為和亂作為,做到有責必問、有錯必糾、問責必嚴。

    加強政風建設。堅持執政為民,密切聯絡群眾,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真心實意為群眾多做好事、多辦實事。堅持艱苦奮鬥,勤儉節約,嚴格控制樓堂館所、公務接待等支出,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堅持求真務實,進一步精簡會議、文件,嚴格控制各類評比達標、表彰慶典等活動。健全抓落實的工作機制,狠抓各項工作落實。進一步加強審計、監察工作。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反腐倡廉,注重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加強公務員教育管理,建設為民、務實、廉潔、高效的公務員隊伍。

    科學編制“十二五”規劃。堅持科學發展、先行先試,注重協調發展、民生優先、繼承發展,以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為目標,以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重點,高水平、高質量編制“十二五”規劃。

    各位代表!今年我省將隆重舉辦廣州第十六屆亞運會和第一屆亞洲殘疾人運動會,這是全省、全國和全亞洲人民的一大盛事。我們要緊緊抓住這一歷史性機遇,舉全省之力做好亞運會和亞殘運會的各項籌備組織工作,堅持科學辦會、安全辦會、節儉辦會,努力辦成具有“中國特色、廣東風格、廣州風采”,“團結、祥和、文明、精彩”的體育文化盛會,推動全省科學發展上新水平。我們要高水平做好籌備工作,加強與亞奧理事會、亞殘奧理事會及各國各地區奧委會的溝通聯絡,強化各級各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全面推進亞運場館及交通等配套設施建設,實現一流設施的目標。我們要高效率科學組織賽事,開展亞運城市行動計劃,做好賽時運行工作,精心組織火炬傳遞和開閉幕式等大型活動,全力做好參會人員出入境、住宿餐飲、醫療保障等服務,按照“平安亞運”要求加強安保工作,實現一流組織的目標。我們要高標準推進城市環境綜合整治,認真落實亞運會空氣質量保障方案,積極開展珠三角城市群空氣污染聯防聯治,加強水環境綜合治理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城市美化、綠化、凈化、亮化工程,實現一流環境的目標。我們要營造熱情友好的迎亞運氛圍,深入開展“迎接亞運會、創造新生活”主題活動,掀起全民迎亞運、開展體育健身活動的高潮,推廣亞運文化,廣泛傳播奧林匹克精神,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亞運的氛圍,確保亞運會、亞殘運會辦得精彩成功。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們肩負著更加艱巨、繁重而光榮的任務。我們堅信,任何困難阻擋不了我們科學發展的步伐,任何挑戰動搖不了我們先行先試的決心!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的正確領導下,齊心協力,開拓進取,紮實工作,努力推動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當好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排頭兵,共創富裕、民主、文明、法治、和諧新廣東的美好未來!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