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0日在四川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
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長 蔣巨峰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查,並請省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過去的一年,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在省委領導下,在省人大、省政協監督支持下,我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科學發展主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牢牢把握“高位求進、加快發展”的工作基調,奮力推進汶川特大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和災區發展振興,全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較好地完成了省第十一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
汶川特大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勝利完成
2011年是完成汶川特大地震災後恢復重建規劃任務的最後一年。我們加快推進災後恢復重建,切實把災區公共服務設施運營好、管理好、維護好,深入推進與對口援建省市的合作交流,制定實施災區發展振興規劃。到9月底,納入國家規劃的恢復重建項目完工98.68%、概算投資完成98.96%,納入省規劃的103個一般受災縣重建項目也基本完成。
汶川特大地震災後恢復重建面廣、量大、難度高。三年多來,我們堅持把恢復重建作為全省中心工作,認真實施國家《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大力弘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展開了一場艱苦卓絕、感天動地的災後恢復重建鬥爭,災後恢復重建任務勝利完成,如期實現了“家家有房住、戶戶有就業、人人有保障、設施有提高、經濟有發展、生態有改善”目標。民生重建方面,成功解決了540多萬戶、1200多萬人的住房修建問題。3001所學校完工2989所,1362個醫療衛生和康復機構完工1359個。耕地和宅基地損毀的20萬農民安置和生計問題妥善解決,622萬人飲水安全問題成功解決,1449名因災新增“三孤”人員基本生活得到保障,2.7萬餘名地震傷殘人員得到醫療康復,受災困難群眾得到及時救助,再生育家庭已有3194個新生命誕生。基礎設施重建方面,4847公里國省幹線及重要經濟幹線公路完工95.6%,29028公里農村公路重建全部完工,成都至都江堰高速鐵路建成運營,1222座震損水庫、810公里震損堤防除險加固全部完工,1067個電網和電源重建項目完工96.9%,37個水廠重建全部完工。城鎮重建方面,北川、汶川、都江堰縣城主要市政基礎設施全面完成,青川縣城框架基本形成,映秀、漢旺、水磨、街子鎮建成旅遊名鎮或工業新鎮,其他30個重點鎮重建也基本完成。産業重建方面,2440戶規模以上震損工業企業恢復生産,4989個生産力佈局與産業調整項目完成99.97%。新建5個省級開發區和24個對口援建産業集中發展區。市場服務體系項目全面完成,871個商貿流通項目基本完工。農業産業有效恢復。防災減災和生態重建方面,2334處重大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全部完工。完成217.8萬畝災毀土地整理復墾。恢復大熊貓棲息地148.7萬畝。448.9萬畝林草植被全部恢復。
三年負重前行,我們穿越災難、加快發展,創造了世界災後恢復重建史上的奇跡,書寫了從災難到進步、從悲壯到豪邁的恢弘篇章!災後恢復重建不僅取得了巨大的物質成果,而且為應對自然巨災積累了寶貴經驗。
統籌謀劃、精心組織,高效有序推進恢復重建。省委、省政府成立災後恢復重建委員會,統攬全局、科學決策,省人大強化法律監督、工作監督,省政協加強民主監督、積極建言獻策。我們制定實施支持災後恢復重建的政策措施,建立完善條塊結合、上下聯動、對口銜接、統籌協調的工作機制,開展重建專題培訓,強化市縣主體責任,優化完善工作方案,加強過程控制,對共性問題及時研究協調解決,對個性問題適時“發點球”限期解決,有力有序有效推進災後恢復重建。
遵循規律、科學規劃,嚴格按照規劃實施。堅持高起點規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重建立足於功能恢復、提升,産業恢復重建立足於佈局優化、結構升級,住房重建立足於與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結合。明確不在地震活動斷裂帶、地質災害隱患區和行洪通道上建設項目的“三不建”選址原則。本著“安全、經濟、實用、省地”的原則,推進城鄉居民住房重建。堅持開門開放搞規劃,集中全國乃至世界的智慧,組織編制我省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和10個專項規劃、43個行業規劃。所有項目均嚴格按規劃組織實施,並實事求是地開展項目中期評估和調整,使規劃更加符合實際。
依靠群眾、激發活力,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確立群眾主體地位,通過民主決策,調動群眾參與規劃設計、戶型設計、工程施工等各個環節的積極性;通過財稅、金融政策,調動群眾建房興業、創業就業、增收致富的主動性;同步推進精神家園重建,深入開展感恩教育,引導和激勵災區群眾自力更生、堅強奮進。優先推進城鄉住房和學校、醫療衛生機構重建,震後一年內,365萬戶震損住房修復加固全面完成;震後一年半,150萬戶農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後兩年,26萬戶城鎮住房重建基本完成;學校、醫院成為最安全、最牢固、群眾最放心且可供震時避險的場所。高標準、高質量建設公共服務設施,災區公共服務設施和功能實現歷史性跨越。
對口援建、多方參與,匯聚重建強大合力。18個對口援建省市積極響應中央“一省幫一重災縣”號召,派出得力幹部和專業技術力量,投入巨大財力物力,傾情傾力參與災區重建。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海南省、內蒙古自治區主動援建我省災區;其他兄弟省(區、市)、中央各部委和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以及社會各界紛紛向我省提供援助。我們注重銜接協調,加強援建服務,並以此為契機,與對口援建省市建立起更加緊密的長期合作機制。
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努力破解重建難題。面對1.3萬多億元的重建資金缺口,重視發揮政府和市場“兩隻手”作用,通過整合財政資金、優化支出結構和市場找、銀行貸、群眾籌、企業投、社會幫,確保了重建資金總體平衡。用好特殊用地政策,有力保障重建用地需求。開放市場,整合資源,創新機制,有效破解建材緊張、人才短缺等難題,保證了重建工作順利推進。
建章立制、嚴格監管,依法推進恢復重建。嚴格執行《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條例》,及時提請省人大常委會通過有關法規,制定一系列政府規章。堅持進度服從質量,依法依規把好工程設計、施工、驗收等關口,重建工程經受住了余震、洪水和特大山洪泥石流的嚴峻考驗。加強財政、監察、審計監督,選聘志願者和專家擔任社會監督員,資金管理使用情況良好。落實企業安全生産責任,加強施工現場管理,杜絕了重大安全事故發生。
化危為機、恢復提升,推動災區可持續發展。
著眼發展抓重建,抓好重建促發展,搶抓危中之機,推動災區更高水平發展。把基礎設施重建作為基礎性、先導性工程,重點建設一批關係長遠發展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災區發展條件根本性改善。適時把工作重點轉向災區發展振興,推進産業發展、就業促進、扶貧幫困、生態保護和地質災害防治等重點工作,災區發展內生動力明顯增強。
走過三年多艱辛奮鬥的歷程,我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國共産黨的堅強有力,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力支持恢復重建的全國各條戰線的廣大幹部群眾和港澳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向關心支持災區建設的國際友人和有關組織,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謝!
目前,地震災區尚有極少數項目沒有完工,主要是受地震次生災害和二次受災影響的項目,少數工程量大、建設週期長的重大基礎設施和生態修復項目,我們將再接再厲、加快推進。同時,全面實現災區發展振興仍面臨巨大挑戰,我們將深入實施汶川地震災區發展振興規劃,努力把地震災區建設得更加美好,讓災區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十二五”發展實現良好開局
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面對嚴峻複雜的世界經濟形勢,我們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重大決策和宏觀調控政策,細化落實省“十二五”規劃綱要,強化形勢研判,主動應對挑戰,搶抓發展機遇,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增長較快、效益較好、價格趨穩、民生改善的良好態勢。初步統計,全省生産總值突破2萬億元,達到21026.7億元,增長15%;地方公共財政收入2044.38億元,增長30.9%;城鎮登記失業率4.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99元,增長15.8%;農民人均純收入6128.6元,增長20.5%;居民消費價格上漲5.3%;人口自然增長率2.98‰。
一、經濟持續較快發展
投資、消費較快增長。主動對接國家支持的重點和方向,優化投資結構,加大投資力度,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15141.6億元,增長17.7%。貫徹實施《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全面啟動天府新區規劃建設,集中開工了一批重大項目。西部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取得重大突破,主體骨架正在形成,全省鐵路營運里程達到3549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超過3000公里;雙流機場客運量達到2907.4萬人次,成都上升為全國空港第四城;水運港口建設加快推進,集裝箱吞吐能力在建和建成規模達到233萬標箱。“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工程取得重大進展,亭子口水利樞紐等30個續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加快推進,新開工10個大中型水利工程項目。一批重大産業項目、民生和社會事業項目、生態環境建設項目加快實施。全面落實中央穩定物價的各項政策措施,物價漲勢得到初步遏制。千方百計擴大消費需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837.4億元,增長18.1%。
産業發展步伐加快。深入實施“7+3”産業發展規劃和八大産業調整與振興行動計劃。啟動實施233個戰略性新興産品培育計劃,省級財政專門安排20億元重點支持100個戰略性新興産業項目。加快園區發展,提前一年實現“1525工程”培育目標。實施大企業大集團培育計劃和中小企業發展倍增計劃。強化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能力建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20.3%,獲得發明專利授權3270件,財政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216個,高新技術産值突破6000億元,軍民結合産業規模達到158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928.8億元,增長22.3%;凈利潤1961.3億元,增長42.6%。積極落實惠農補貼政策,大力實施新增100億斤糧食生産能力建設和現代農業千億示範工程,新建現代農業産業基地829萬畝、高標準農田209.5萬畝,主要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水平35.8%,糧食産量增長2.1%,連續五年增産。深化現代畜牧業試點和提質擴面,建成國家級生豬調出大縣84個。大力發展林業産業,新建現代林業産業基地400萬畝,發展珍稀樹木示範基地4.3萬畝。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各類經營組織帶動農戶面達59%。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西部物流、商貿、金融中心建設紮實推進,會展、服務外包、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規模以上第三方物流企業發展到1000多家,成都市被授予“中國軟體名城”稱號。旅遊經濟持續高位增長,實現旅遊總收入2449.2億元,增長29.9%。文化産業加快發展,市場規模和效益穩步提升。服務業增加值7015.3億元,增長10.9%。
統籌城鄉發展紮實推進。成都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和省市梯級試點有序推進。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省市縣三級示範片建設取得實質性突破。基本解決農村斷頭公路等突出問題,新建機耕便民道2.9萬公里。改造農村D級危房21.6萬戶,新增4361個自然村通電話、3053個行政村通寬帶,新建農村沼氣池27.7萬口,解決279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工程全面實施。啟動省域城鎮體系規劃修編和四大城市群規劃編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勢頭得到遏制。深入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紮實開展“五亂”治理和城鄉風貌塑造,在5個城市啟動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試點,農村垃圾分類收集體系初步形成,人居環境不斷改善。城鎮化率提高1.62個百分點。
節能減排、生態環保和國土管理工作得到加強。實施一批重大節能減排工程,加快淘汰落後産能,嚴控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項目。預計單位生産總值能耗下降3.5%,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完成國家下達目標任務。設市城市污水處理率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80%和89%,分別提高7個和5個百分點。推進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完成營造林808萬畝,退牧還草圍欄建設1200萬畝,治理沙化土地6.5萬畝,新增森林面積175萬畝、森林蓄積145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35.1%。生態公益林補償制度和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初步建立。治理水土流失2000平方公里。規範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試點和農村土地整治,深入實施“金土地工程”,整理耕地120.8萬畝,新增耕地13.2萬畝。攀西釩鈦磁鐵礦整裝勘查取得新進展。
二、改革開放深入推進
重點領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全面推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試點,省屬國有企業規範董事會建設試點工作有序推進。擴權強縣試點進展順利。市(州)、縣(市、區)政府機構改革基本完成,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工作全面啟動。完善公共財政體系,推進建立均衡性轉移支付新機制,財政支出結構進一步優化,公共財政正在實現由“吃飯型”向“發展型”轉變。認真落實結構性減稅政策,增值稅、營業稅起徵點調整為國家上限2萬元,惠及45萬戶個體戶。組建能源、水務投資集團等專業投融資平臺和四川省公共資源交易服務中心。推進金融改革創新,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34971億元,增長15.0%;貸款餘額22514億元,增長16.3%;直接融資1616.2億元,增長58.0%。民營經濟發展加快,民營經濟增加值佔生産總值的比重提高1.8個百分點,達到57.8%。
對外開放邁出新步伐。招商引資和經貿合作取得重大成果,承接産業轉移規模與質量明顯提升,電子信息、汽車製造、油氣化工等産業快速崛起。實際利用外資110億美元,增長57%;到位國內省外直接投資7083.4億元,增長32.7%。第十二屆西博會四川簽約項目6822.8億元,上屆西博會簽約項目履約率99.1%。新引進境外世界500強企業13戶,總數達到173戶。推動外貿創新發展,進出口總額477.8億美元,增長46.2%,其中出口290.4億美元,增長54.2%。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營業額50.1億美元,增長24.6%。區域合作進一步深化。新增國際友城6對。外事、港澳臺僑和口岸、海關、檢驗檢疫工作得到加強。
三、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進一步加強
民生工程深入實施。全省用於民生保障方面的財政支出2974億元,佔總支出的63.6%。“十項民生工程”投入1195.5億元,完成計劃的142.2%。深入實施藏區“三大民生工程”,解決2.6萬戶牧民定居問題,新錄取8612名藏區學生和4131名彝區學生到內地接受免費職業教育,阿壩州扶貧開發和綜合防治大骨節病試點易地搬遷項目竣工7442戶。推進涼山彝區跨越式發展和安寧河谷經濟發展帶建設,在404個村啟動實施彝家新寨建設。大力改善川東北革命老區發展條件。廣安水淹區、二灘水淹區、通江縣沙溪—瓦室及巴州區上八廟—青木片區、萬源市大竹河片區等集中連片扶貧開發深入推進。涼山州鹽源縣等11個高海拔縣參照執行高海拔少數民族自治州補助政策。全面完成三年醫改目標,完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7.9%;所有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並實現零差率銷售;基層醫療衛生體系加快建設,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加快推進,公立醫院改革穩步推進。加強基本藥物管理和藥械市場監管,強力推進食品添加劑專項整治行動,食品藥品安全形勢總體穩定並向好發展。保障性住房開工24.2萬套、建成10.1萬套,改造棚戶區居民住房15萬戶。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嚴格汛期值守、巡查、預測預警預報等制度,落實工程治理和應急避險防災措施,有效杜絕了重大群死群傷事件。
就業和社保工作成效明顯。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結合重大産業培育做好人力資源保障和就業促進工作,城鎮新增就業76.1萬人。推進青年見習基地建設,實施小額貸款項目,積極推動青年就業創業。農村勞動力技能提升培訓57.4萬人,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2300.5萬人。勞動關係總體穩定。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和新農保試點覆蓋面分別達69.1%、70.2%,農村低保老人提前全部納入新農保。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月人均增加173元、達到1288元,城鄉低保標準平均值分別達到251元/月和1329元/年,較2010年底分別提高44元和305元。730.9萬人次城鄉貧困群眾得到醫療救助。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實施教育改革發展中長期規劃、“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新一輪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十年行動計劃”。“兩基”工作順利通過國家驗收。彝區和秦巴山區各縣均納入免費中職教育計劃。高等教育質量建設穩步推進。家庭困難學生資助政策不斷完善。天府科技英才、企業家培育、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等計劃順利實施。新建留守學生之家566個、藏區青少年活動中心156個。四川川劇大劇院試運行,省圖書館新館、美術館、非遺保護中心建設進展順利。全省文化館(站)、公共圖書館和部分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1.74萬個農家書屋基本建成。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6.6%、97.7%。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醫療衛生事業加快推進,傳染病、地方病、職業病防治成效明顯,嬰兒死亡率連續四年低於全國平均值,孕産婦死亡率同比下降6.3%,民族地區衛生發展“十年行動計劃”啟動實施,中醫藥發展加快。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繼續開展關愛女孩行動,大力發展婦女兒童事業,支持殘疾人事業發展。全民健身邁出新步伐,競技體育取得優異成績。檔案服務功能得到提升,統計、科普、測繪、地方誌工作得到加強,哲學社會科學繁榮進步。地震、水文、氣象監測預報服務取得明顯成效。
社會管理創新發展。紮實推進社會管理創新綜合試點工作,社區服務體系逐步建立。全面實施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縱深推進“大調解”工作,有效化解社會矛盾,信訪工作有序開展。深入排查整治社會治安重點地區和突出問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整體聯動防控體系不斷健全。深入開展打黑除惡專項鬥爭、“清網行動”和掃黃打非行動。維護司法公正,做好行政復議、法律服務、法律援助工作。國家安全和保密工作進一步加強。強化安全生産監督管理,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分別下降9.47%、6.15%。打擊侵犯知識産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專項行動成效顯著。
民族宗教工作穩步推進。全面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大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民族團結、宗教和睦局面繼續鞏固。把維護藏區穩定作為重中之重,藏區大局保持穩定。
國防建設不斷加強。國防動員“五個一”、徵兵工作、雙擁優撫、軍民共建活動紮實推進,軍隊退役人員接收安置穩步進行。人防指揮所、核心疏散基地等重點人防工程建設有序推進。
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和親切關懷下,省委正確領導,省人大常委會、省政協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監督支持,全省廣大幹部群眾共同奮鬥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駐川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政法幹警、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向大力支持四川改革發展的中央各部委、兄弟省(區、市),向香港特別行政區同胞、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台灣同胞和海外僑胞、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紮實做好2012年工作
2012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重要一年。當前,世界經濟形勢仍十分嚴峻複雜,復蘇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上升。我國經濟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鞏固和擴大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成果,但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矛盾和問題仍然突出。儘管我省近些年經濟社會發展勢頭良好,但長期制約我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體制性、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同時,經濟社會發展中也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是推動價格上漲的因素仍然很多,保持投資穩定增長難度加大,企業生産成本和融資成本大幅上升,電力、天然氣等能源生産要素供應持續偏緊,經濟增長的資源和環境約束加劇,農業基礎仍然薄弱,農民持續穩定增收難度大。做好今年的工作,我們面臨巨大挑戰,同時也蘊含著重大機遇。國家深入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支持成渝經濟區建設、推動藏區跨越發展、實施連片扶貧開發等,為我省加快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我們將主動應對挑戰、搶抓發展機遇,進一步堅定信心和決心,乘勢而上,加快發展。
綜合考慮宏觀經濟形勢和我省實際,2012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産總值增長12%;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1.7萬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進出口總額增長15%;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增長14.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3%,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3.5%;居民消費價格漲幅4%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8‰以內;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
實現上述目標,我們將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突出科學發展主題、貫穿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把握“穩定增勢、高位求進、加快發展”的工作基調,突出“規模擴大、結構調整、民生改善、社會穩定”的總體目標,抓好“兩化”互動、統籌城鄉、投資拉動、産業支撐四大著力重點,在調結構、穩物價、惠民生的前提下保增長、求提高,努力推動全省經濟社會跨越發展。
圍繞上述目標,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成渝經濟區建設,推動全省區域協調發展
認真實施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按照“雙核五帶”總體佈局,做強做大成都發展核心,加強成都都市圈資源優化配置,加快成德綿樂同城化進程,增強區域輻射帶動能力;加快沿長江、成綿樂、成內渝、成南(遂)渝、渝廣達發展帶建設,積極承接雙核輻射,強化産業協作配套,大力發展通道經濟和臨港經濟,推進沿線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著力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儘快形成一核支撐、多頭並進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切實加強川渝合作,完善區域合作機制和工作推進機制,合力推動跨區域合作項目實施,推進跨區域城市群和川渝合作示範區規劃建設。
全面啟動天府新區建設。圍繞“産業成都”目標定位和現代産業、現代生活、現代都市三位一體要求,著力打造宜業、宜商、宜居的國際化現代新城區。嚴格實施總體規劃,建立健全體制機制,採取強有力措施加快推進新區建設。按照現代製造業為主、高端服務業集聚要求,大力發展具有創新性、先導性和帶動作用強的高端産業和産業高端,吸納聚集一批跨國公司、優勢企業和創新研發機構。按照“一城六區”組合型城市佈局要求,推進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能力和産城一體單元建設,突出“一城”,加快上馬一批公共服務項目和重大商務項目,儘快形成中央商務區功能。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要求,切實保護生態資源、注重文化傳承,先行建設一批重大生態項目,加強對歷史文化城鎮、街區和體現地域文化景觀的保護。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建設起步區,加快推進新川創新科技園、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等重大項目建設,大力推進“兩湖一山”國際休閒度假旅遊區建設,迅速上規模、聚人氣、上檔次、樹形象。
加快攀西地區和民族地區、革命老區發展。大力推進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建設,促進攀西釩鈦稀土産業優化升級,加快建設安寧河谷經濟發展帶,強化彝家新寨等民生事業發展。全面實施促進藏區跨越發展規劃,繼續抓好藏區“三大民生工程”。深入實施革命老區發展規劃,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優勢資源開發,保護和利用紅色文化,積極發展特色旅遊産業。
二、大力實施“兩化”互動,促進産城一體發展
著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深入實施工業強省戰略,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壯大優勢産業,建設一批重大産業基地,圍繞重點産業、企業、産品,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和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強化經濟運行調節,提升工業經濟綜合競爭力。充實戰略性新興産業項目庫,抓好100個戰略性新興産品的産業化,大力培育一批戰略性新興産業示範基地。優化“7+3”産業發展規劃,重點支持優勢産業鏈的龍頭企業、重點産品、關鍵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産業,推動産能過剩行業兼併重組。加快發展大企業大集團,儘快形成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和領軍企業。認真落實國務院支持小微型企業發展的財稅金融政策,推進小企業創業基地建設,大力培育“小巨人”、“成長型”企業。著力打造“中國白酒金三角”。強化以質量為核心的“川企”、“川造”品牌推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7.5%。
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推進西部商貿、物流、金融中心建設,加強服務貿易、商務信息、會展經濟等平臺建設,積極引進國內外企業在我省設立總部及區域性交易中心、運營中心和研發中心;加強現代物流體系和平臺建設,重點發展第三方物流;大力發展金融業,加強金融基礎建設,優化金融生態環境,把成都金融總部商務區融入天府新區規劃加快建設,規劃建設第二金融後臺服務集聚區。大力發展專業化的科技服務、法律服務、工業設計、軟體設計等服務外包業和物聯網、下一代互聯網、雲計算等信息服務業,積極發展網絡購物、地理信息等新型服務業態。加快發展涉農服務業。積極發展生活性服務業。優化旅遊産品體系,強化境外旅遊營銷,啟動實施“全面推進旅遊標準化行動計劃”,建設稻城亞丁國際精品旅遊區,旅遊總收入達到2800億元。研究制訂現代服務業發展指導目錄,認真落實用電、用氣支持和營業稅差額納稅試點等政策。推進成都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啟動省級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2%。
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全面完成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區域中心城市總體規劃和市、鎮總體規劃的修編完善。著力培育“四大城市群”,加強城市間分工協作,推進跨區域城市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的共建共管。突出發展區域性中心城市和大城市,加快培育一批中小城市和重點鎮。支持有條件的地區高水平規劃建設城市新區,構建新型城市形態,有序拓展城市發展空間。以集中集聚集約發展推動産業園區建設,注重園區整合,形成一批特色鮮明的産業集聚區,推動産城一體化。注重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産業培育,增強吸納就業和人口集聚功能。細化落實相關政策,有序引導符合條件的農民工轉為城鎮居民,在條件成熟的地級市和縣城開展新進城人口融入城市試點工作,做好新生代農民工工作。繼續實施好國家房地産調控政策,促進房地産市場健康發展。城鎮化率提高1.6個百分點。
進一步強化科技支撐。把科技成果轉化作為全省科技工作的“一號工程”,推進科技成果商品化、資本化、産業化;著力培育和做強做大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産業、企業和産品。加快實施重大科技專項,著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深入實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和高新技術産業科技支撐行動。推進國家級和省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建設。規劃建設四川科技創新核心區,搞好成都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推進綿陽科技城建設,加快國家新型工業化(軍民融合)産業示範基地建設。加強創新型企業培育,推動産業技術創新聯盟建設,促進産學研結合。加強知識産權保護。深入實施全省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大力實施重大人才工程。
三、保持投資穩定增長,積極擴大消費需求
強化投資拉動。全力推進西部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加快建設成綿樂客專、成渝客專、成蘭、蘭渝等19個在建鐵路項目,積極推進川藏鐵路成都至昌都段、成昆鐵路擴能改造、隆黃鐵路內江至畢節段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快建設樂雅、麗攀、成自瀘赤等39個高速公路項目,力爭納黔、達陜、映汶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4000公里;推進成都國家級航空樞紐建設,加快推進稻城亞丁機場、阿壩紅原機場建設;加快亭子口航電樞紐、渠江廣安段航運工程、南充港、廣元港建設,做好岷江港航電綜合開發前期工作。大力實施“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規劃和渠江流域防洪規劃,加快武引二期、小井溝、開茂水庫等40個在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設,開工建設毗河供水一期、九龍等12個大中型水利工程。突出産業創新和技術改造投資,加快富士康、仁寶、緯創、聯想等電子信息産業項目和吉利、一汽大眾等汽車項目以及“三江”流域在建大型水電工程、福溪火電廠等能源項目建設,推動官地、錦屏、向家壩水電站等一批能源項目順利投産。加快西部信息網絡樞紐建設。
擴大消費需求。堅持短期政策與長期戰略相結合,構建擴大消費的長效機制。落實好收入分配調節的各項政策,合理增加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者收入,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居民消費預期。拓寬和開發消費領域,鼓勵發展社會化養老、家政、醫療保健等服務業,落實好帶薪休假制度,促進旅遊、健身、文化等消費,創新電子商務、服務消費、信貸消費、租賃消費等新型消費業態和商業模式,推動消費結構升級。改善城鄉消費環境,推進城鄉流通體系建設,建設一批物流配送中心和鄉鎮綜合商貿中心,大力促進農村消費。整頓規範市場經濟秩序,讓群眾放心消費、安全消費。
四、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深化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深入推進成都國家試驗區和省市梯級試點,在成渝經濟區四川部分推廣試點經驗。全域編制城鄉規劃,開展新村、新型農民集中居住區、新農村綜合體建設規劃編制。推動城鎮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積極穩妥推進農村産權制度改革,抓好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建立健全農村産權交易制度。大力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有條件的地區在自願基礎上穩妥推進農民相對集中居住,嚴格規範、積極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試點。探索建立城鄉生産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推動産業互動發展、城鄉經濟相融。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示範推廣,實施農業科技重大專項攻關,著力構建現代農技推廣體系。繼續實施新增100億斤糧食生産能力建設工程,確保糧食安全。建設現代農業産業基地810萬畝,重點培育馬鈴薯、蔬菜、水果、油菜、茶葉和中藥材、煙葉等特色優勢産業。深入實施現代農業千億示範工程,建設300個萬畝示範區。深入開展現代畜牧業深化試點和提質擴面,推進40個現代畜牧業重點縣和88個生豬基地縣建設,深化紅原、爐霍牧區生態型特色畜牧業試點,發展現代高原草地畜牧業。積極推進現代林業産業基地建設,加快發展林下經濟,引導農民發展立體林業。開展農業機械化示範縣建設。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著力培育一批加工型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強農業標準化建設。高度重視農産品質量安全。第一産業增加值增長3%。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進10個縣的“全域灌溉”試點,實施“六江一幹”重點河段堤防工程,加快179個中小河流治理項目,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300座。支持山丘區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壩、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設,推進丘區和盆周山區“集雨灌溉工程”,加快農村機電提灌設施更新改造。繼續實施好新增農資綜合補貼資金集中用於糧食基礎能力建設和退耕還林基本口糧田建設項目。建設高標準農田200萬畝。新改建農村公路1.5萬公里。提高農村自來水普及率,解決240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新增農村沼氣用戶25萬戶。以藏區無電地區為重點完善農村電網,解決2.2萬無電戶用電問題。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管理機制,完善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籌資籌勞政策。
加快新村建設步伐。以示範片建設為突破口,重點抓好新農村50個省級示範片和10個整體推進縣建設,全省基本實現新農村建設目標的村達到1萬個以上。切實把新村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完成以縣為單位的新村建設規劃,在同步謀劃産業培育與發展的基礎上,實施新村建設整體性安排,合理確定新村(聚居點)的發展規模、空間佈局、聚集度,建立完善建管機制。探索發展各具特色的新農村綜合體模式,建成新農村綜合體50個以上。紮實推進渠江流域以新村建設為重點的新農村建設,確保因災民房倒塌農戶全部住進新房。加強對農村建房的技術指導,改造農村D級危房18.2萬戶。
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把川東北秦巴山區、川南烏蒙山區、大小涼山彝區、川西北高原藏區作為主戰場,集中力量打好新一輪扶貧攻堅戰。強化多村連片扶貧開發,實施500個貧困村整村推進。加大連片特困地區以外重點貧困縣和貧困村幫扶力度,做好重點庫區和移民安置區扶貧開發工作。大力推進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深入開展“領導挂點、部門包村、幹部幫戶”活動。
五、推進文化事業與文化産業發展,加快建設文化強省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建立健全文化管理體制和政策保障機制。按中央部署要求,完成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主要任務,積極扶持轉制院團面向市場、服務群眾。培育文化市場主體,大力推進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完成博文集團組建工作。紮實推進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加快完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培育産權、版權、技術、信息等要素市場。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快建設四川大劇院、社科館、文藝家之家和省群眾文化活動中心、文化演藝中心、新聞發佈中心等省級重點文化工程建設。加大對基層文化事業的支持力度,推進基層文化設施建設科學化、規範化和標準化。扶持藝術創作生産,打造“藝術川軍”。深入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推進電視“戶戶通”、廣播“村村響”和農家書屋建設,支持農村電影放映。深入開展“春雨行動”,提高民族地區廣播電視製作譯製播放能力。加強文化遺産和文物保護,大力推進國家大遺址保護成都片區相關工作,啟動國有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傳承和弘揚藏、彝、羌等民族文化。發揮教育在文化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促進教育與文化緊密結合。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大力弘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大力發展文化産業。繼續實施重大文化産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藏羌文化産業走廊、成都東部新城文化創意産業園等重點文化産業園區和廣播影視、出版發行、印刷複製産業基地建設。實施主導産業引領發展戰略,形成“5+2”重點文化産業發展格局。實施精品戰略,培育一批具有鮮明四川特色和比較優勢的文化産品品牌、文化企業品牌、區域文化産業品牌,推動巴蜀文化“走出去”。做強做大國家動漫遊戲産業(四川)振興基地。推進“三網融合”。加快發展網絡廣播電視、手機電視等新媒體新業態。開展廣播電視綠色頻率頻道創建活動。規範演出市場、藝術品交易市場。
六、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
紮實推進民生工程。進一步提高公共財政用於民生保障支出佔總支出的比重。繼續實施“十項民生工程”,省級財政擬安排資金超過200億元。落實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城鎮新增就業75萬人。加強就業扶助,切實抓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城鎮就業困難人員、退役人員和“9+3”免費職業教育畢業生、地震災區失地農民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大力扶持自主創業,抓好成都、綿陽和攀枝花創建國家級創業型城市試點。積極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做好社會保障工作,加大社會保障擴面徵收力度,紮實推進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實現新農保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全覆蓋。鞏固擴大醫保覆蓋面,開展城鄉統籌的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試點,建立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即時結算和異地就醫結算機制。擴大工傷保險覆蓋面,開展工傷預防試點。健全社會救助機制,強化孤兒保障和五保供養工作,做好殘疾人保障工作。持續關愛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積極幫助化解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不斷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新機制。積極推進公立醫院改革,重點深化縣級醫院改革。加強職工體檢和職業病防治基地建設。支持三州中心醫院建設。穩步推進新農合市級統籌試點,提高農民受益面和保障水平。健全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資、建設、分配、管理體系,建設保障性住房19萬套,改造各類棚戶區9萬戶。提升食品藥品安全監測能力,全面加強食品、藥品等重點産品監管。努力發展社會福利、慈善事業。
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嚴格執行最低工資標準,及時制定實施全省企業工資指導線。積極穩妥擴大工資集體協商覆蓋範圍,引導企業穩步增加普通職工特別是一線職工工資。全面落實事業單位績效工資考核兌現。啟動實施農民收入促進計劃,認真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加快發展現代種植業、現代畜牧業、現代林産業及其精深加工、配套服務等增收致富産業;發展提升勞務經濟水平,增加工資性收入;推進集體土地徵收制度改革,保障農民的土地財産權,分配好土地非農化和城鎮化産生的增值收益,努力增加農民財産性收入。適時調整優撫對象撫恤和生活補助標準,落實城鄉低保調標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待遇等政策,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城鄉孤老、醫療救助、臨時生活困難救助等社會救助體系。加大財政對經濟薄弱地區和農村居民的轉移支付力度。
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繼續把控制食品價格過快上漲作為穩定物價的重點,增加生産、保障供給,搞活流通、降低成本,加強監管、規範秩序。細化保供穩價應急預案。健全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挂鉤的聯動機制。
七、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增強經濟發展動力和活力
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繼續推進省屬國有企業改制重組,加強國有資産監管,確保國有資産保值增值。推進資源性産品價格改革,深化水電資源開發補償機制試點。穩步推進電價改革,實施居民階梯電價改革方案。深化擴權強縣改革,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積極穩妥地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加快建立市縣兩級公共資源交易中心。
深化財稅金融改革。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集中財力辦好“九件大事”,支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城市新區建設、文化繁榮發展、新村建設、自主創業、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全覆蓋、地質災害防治、完善群眾健康安全保障體系。健全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加強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編制管理,強化預算執行監督。全面啟動縣級公務卡改革試點。加強鄉鎮財政建設,優化轉移支付辦法。有序擴大部門預算公開範圍,穩步推進“三公”經費公開。繼續加強和規範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管理,有效防控和化解政府性債務風險。落實增值稅、營業稅、所得稅等結構性減稅政策。優化信貸結構,加強對重點在建續建項目和保障性住房建設、符合産業政策的企業特別是小型微型企業以及企業技術改造的信貸支持。大力培育面向小微企業和“三農”發展的金融機構,積極推動農村支付基礎設施建設。保持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擴大直接融資比重。積極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規範發展民間借貸。
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突出重點産業、重大項目、龍頭産品和外資利用,引進國內省外直接投資7500億元,到位外商投資100億美元以上。實施“三帶動”外貿創新發展戰略,選擇培育10個外向型産業園區,大力拓展國(境)外市場,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550億美元。有重點、有步驟實施“走出去”戰略,引導優勢企業到境外投資發展,穩步推進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深化與對口援建省市的合作,擴大與周邊省(區、市)的合作,加強與泛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等區域的合作。辦好第十三屆西博會。做好外事、港澳臺僑和口岸、海關、檢驗檢疫等工作。
支持民營經濟加快發展。全面落實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著力推進市場準入標準和優惠扶持政策公開透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明文禁止準入的行業和領域,堅決制止對民間資本單獨設置附加條件。加快研究出臺民間投資産業指導目錄,支持民間資本投資實體經濟,建設一批各具特色的民營經濟産業集中發展區。支持大型民營企業通過參股、控股、並購等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家、省重大科技計劃項目和技術攻關。
八、做好節能減排工作,加強生態環境建設
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嚴格執行國家産業政策,堅決遏制高耗能行業過快增長,確保萬元GDP能耗下降3.5%。突出抓好工業節能減排,開展“千家企業節能行動”,實施節能減排重大支撐項目、重點示範項目,加快淘汰落後過剩産能。深入推進建築、交通運輸、商貿、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重點抓好大氣、水體、重金屬、機動車尾氣、危險化學品、固體廢物、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對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實行總量控制,確保完成國家下達的年度減排目標。加快污水處理廠、垃圾焚燒和處理場及配套設施建設。加強危險廢物、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防治。落實岷江、沱江流域跨界斷面水質超標資金扣繳制度,開展出川斷面區域環境綜合整治。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管理。深化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實施環境優美示範工程,推進環保模範城市創建活動。
加強生態建設和地質災害防治。深入實施重點生態工程,完成營造林600萬畝,治理沙化土地6.5萬畝,增加森林面積175萬畝、森林蓄積1450萬立方米。強化水土保持預防監督管理,綜合治理水土流失2000平方公里。繼續推進生態縣 (市、區)和生態工業園創建活動。加強自然保護區和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管理,強化川西北地區濕地保護,搞好生態脆弱和敏感區域生態修復。全面推進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加快實施重大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和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搬遷安置工程,切實做好重要場鎮、人口聚集區、受災群眾安置點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區等重點區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嚴密監測、重點防治地震災區地質災害重大隱患點,及時採取監測預警、搬遷避讓、應急除險等措施,防止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
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大力推廣節水技術和産品,鼓勵企業加強污水綜合治理回用,加快建設節水型社會。堅守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大力推進節約集約用地。堅持差別化供地政策,著力保障重點新區、重點項目、重大産業和重大民生工程用地。加強礦産資源勘探,形成一批重要礦産資源戰略接續區。抓好國家、省循環經濟試點,推行強制性清潔生産審核制度。
九、全面發展社會事業,推進社會管理創新
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深入實施教育改革發展中長期規劃,全省地方屬學校的財政性教育經費佔生産總值的比例達到4%以上。繼續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加強農村義務教育,搞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改革試點。大力實施職教攻堅和“9+3”免費教育計劃,搞好國家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加強中職學校基礎設施和教學設備建設,把新扶貧標準以下農村貧困家庭子女納入免費中職教育。大力實施高等教育質量工程。全面推進新一輪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十年行動計劃”。加快推進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提高基層醫療服務和疾病防控能力。做好艾滋病、大骨節病、包蟲病等重大傳染病、地方病以及職業病防控工作。實施民族地區衛生發展 “十年行動計劃”。發揮資源優勢,加快中醫藥和民族醫藥發展。繼續實施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 “三項制度”,切實穩定低生育水平,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做好老齡工作和關心下一代工作,認真實施婦女兒童發展綱要,大力發展青少年事業。不斷完善公共體育服務設施,深入落實《全民健身計劃》,增強人民體質,提升競技體育水平。大力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加強科普、地方誌和檔案基礎等工作。
加強社會管理創新。深入推進社會管理創新綜合試點,加強城鄉和諧社區建設,強化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創新社會組織管理。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聯絡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強化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加強和改進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由戶籍人口向常住人口覆蓋。加強信訪工作,開展領導幹部接訪和幹部下訪。繼續開展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健全矛盾糾紛“大調解”體系和運行機制,妥善解決各類社會訴求。深入開展社會治安專項打擊和整治行動,健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整體聯動防控體系。維護司法公正,做好“六五”普法和法律援助工作。加強國家安全和保密工作。深入開展安全隱患排查和治理,切實抓好重點行業和企業的安全管理,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高度重視並切實加強校車交通安全工作,發現問題迅速限期整改,徹底消除隱患,確保孩子安全。做好事故災難、公共衛生、食品安全、社會安全等事件的預防預警和應急處置工作,組織開展全省防災減災大演練。加強地震、氣象、測繪、水文監測預報工作。
做好民族宗教工作。認真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維護民族團結,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強化依法管理,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充分發揮宗教界人士在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和諧中的積極作用。高度重視藏區維穩工作,旗幟鮮明地開展反分裂鬥爭。
加強國防建設。切實做好國防教育、國防動員、徵兵、民兵預備役和擁軍優屬工作,進一步做好轉業復員退伍軍人接收安置工作。推進人防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加快人防重點工程建設。
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各位代表!一年來,我們深入推進法治政府創建活動,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提升機關行政效能,政府自身建設取得新進展。向省人大常委會提請審議地方性法規草案7件,制定政府規章10件,辦理全國、省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1578件;省直部門審批事項從486項減少到478項,其中由省級部門審批387項、受理和初審並報國務院審批91項;全面推進政府績效管理,成為全國試點省之一;省政府政務服務中心現場辦結率97.4%、按時辦結率99.99%;主動公開政府信息,省政府網站績效評估上升至全國第4位、政府信息公開專項指標連續3年居全國第1位。但是,政府工作與人民群眾的期望還有不小差距。職能轉變仍不到位,辦事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一些行政機關和工作人員服務意識不強,群眾觀念淡薄;腐敗現象在一些領域和部位仍然易發多發。新的一年,我們將高度重視、切實解決存在的問題,不斷加強和改進政府自身建設,著力創造西部最優政務環境,努力建設人民滿意政府。
堅持執政為民,推進共建共享。進一步把以人為本、執政為民貫徹落實到全部工作中,竭力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解難事,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努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讓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使我們的工作獲得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努力實現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強化法治理念,嚴格依法行政。嚴格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自覺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嚴格執行省人大決議決定;主動接受省政協的民主監督,重視發揮省政協的參政議政作用;強化監察、審計監督,重視司法監督,主動接受群眾和輿論監督。突出重點領域和群眾密切關注的問題,提高行政立法質量。以實施行政強制法為契機,深化行政執法責任制,依法細化量化自由裁量權,提高執法水平。推進行政復議規範化建設。堅持依法決策、民主決策,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和集體討論決定作為重大決策的必經程序。
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行政效能。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創新服務方式。健全政府職責體系,著力解決職責交叉、政出多門、相互推諉問題,防止越位、錯位和不到位。重視發揮行業協會、仲介組織等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鞏固提升“兩集中、兩到位”,加強政務服務中心建設,增強電子政務大廳服務功能。切實加強機關效能建設,深化績效管理試點,建立省、市、縣三級規範統一的政府目標績效管理框架。推進機關事務管理體制改革,降低行政成本。嚴格行政問責,健全糾錯改正機制,提高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
加強能力建設,推進科學行政。前瞻研判宏觀形勢,密切關注走勢,更加注重工作的針對性、創造性和實效性,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加強統計監測分析,及時發現新情況新問題,超前謀劃、提早應對,制定管用實用的辦法和措施。加強比較研究,學習借鑒好經驗,總結提升好做法,及時轉化為切合實際的有效工作舉措。注重學習提高,做好公務員隊伍的教育培訓工作。
創新工作方法,增強工作實效。遵循經濟規律,把握市場法則,注重政府和市場“兩隻手”良性互動,善於運用市場機制解決發展中的困難問題。準確把握先導性政策取向,加強政策運作機制創新,優化政策組合,發揮和放大整體效應。注重發揮決策諮詢委、社科院、社科聯、行政學院和省政府參事、文史館員等的積極作用,集思廣益,科學決策。
改進工作作風,加強廉政建設。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堅決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不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和脫離實際的政績工程,堅決反對揮霍浪費。深化政務公開,做好省政府部門“三公”經費公開工作。強化權力運行監督,依法全面清理規範行政權力,推進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基本建立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框架,突出工程建設、土地出讓、招投標、醫藥採購等重點領域,加大對腐敗行為和腐敗分子的查處力度。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新的征程。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抓住機遇,團結進取,紮實工作,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黨代會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