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形
|
山西疆域輪廓呈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是典型的為黃土廣泛覆蓋的山地高原,地勢東北高西南低。高原內部起伏不平,河谷縱橫,地貌類型複雜多樣,有山地、丘陵、臺地、平原,山多川少,山地、丘陵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80.1%,平川、河谷面積佔總面積的19.9%。全省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500米以上,最高點為五台山主峰葉鬥峰,海拔3061.1米,為華北最高峰。
|
氣 候
|
山西地處中緯度地帶的內陸,在氣候類型上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由於太陽輻射、季風環流和地理因素影響,山西氣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熱同步、光照充足、南北氣候差異顯著、冬夏氣溫懸殊、晝夜溫差大的特點。山西省各地年平均氣溫介於4.2—14.2℃之間,總體分佈趨勢為由北向南升高,由盆地向高山降低;全省各地年降水量介於358—621毫米之間,季節分佈不均,夏季6—8月降水相對集中,約佔全年降水量的60%,且省內降水分佈受地形影響較大。
|
面 積
|
全省縱長約682公里,東西寬約385公里,總面積15.67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1.6%。
|
礦産資源
|
山西省礦産資源豐富,已發現的礦種達120種,其中,查明資源儲量的有70種,保有資源儲量居全國前十位的有36種。具有資源優勢並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的礦産有煤、煤層氣、鋁土礦、鐵礦、銅礦、金紅石、冶金用白雲岩、耐火粘土、水泥用灰岩、熔劑用灰岩、芒硝、石膏、硫鐵礦等13種,其中,煤炭保有資源儲量2767.85億噸,佔全國保有資源儲量的20.1%;煤層氣保有資源儲量1825.16億立方米,佔全國保有資源儲量的88.2%;鋁土礦保有資源儲量14.16億噸,佔全國保有資源儲量的36.5%。此外,錳、銀、金、石墨、膨潤土、高嶺岩、石英岩(優質硅石)、含鉀岩石、花崗岩、沸石等10種礦産也有著良好的勘查、開發前景。
|
植物資源
|
山西植物資源豐富,目前已知的維管植物有2700多種,其中,木本植物有463種。山西植被從南到北可分為:南部和東南部是以落葉闊葉林和次生落葉灌叢為主的夏綠闊葉林或針葉闊葉混交林分佈區,也是植被類型最多、種類最豐富的地區;中部是以針葉林及中生的落葉灌叢為主、夏綠闊葉林為次分佈區,是森林分佈面積較大的地區;北部和西北部是溫帶灌草叢和半乾旱草原分佈區,森林植被較少,優勢植物是長芒草、旱生蒿類和檸條、沙棘等。山西野生植物資源豐富,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南方紅豆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連香樹、翅果油樹、水曲柳、核桃楸、紫椴等。野生藥用植物有1000多種,廣泛分佈在丘陵山地,比較著名的有黨參、黃芪、甘草、連翹等。
|
動物資源
|
山西野生動物以陸棲類為主,已知的有439種(含歷史記錄種)。屬於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有71種,其中,一級保護動物有17種:褐馬雞、金雕、朱鹮、白鸛、黑鸛、玉帶海雕、白尾海雕、虎頭海雕、丹頂鶴、大鴇、胡兀鷲、遺鷗、虎、金錢豹、梅花鹿、原麝、林麝。二級保護動物有54種,包括鳥類42種,兩棲類1種,獸類11種。屬於省級重點保護的有蒼鷺、星頭啄木鳥等27種。屬於有益的、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野生動物315種。
|
水資源
|
山西共有大小河流1000余條,分屬黃河、海河兩大水系。其中,我國第二大河流黃河,沿山西境界流程968公里。境內流域面積大於10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5條(不包括黃河),小于10000平方公里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48條,小于1000平方公里大於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397條。汾河是山西境內第一大河,幹流全長694公里。山西屬於黃河水系的較大河流有汾河、沁河、丹河、涑水河、三川河,屬於海河水系的較大河流有桑幹河、滹沱河、濁漳河、清漳河。黃河流域在山西境內的面積有97138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62%;海河流域在山西的流域面積59133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38%。主要特點是河流較多,但以季節性河流為主,水量變化的季節性差異大。以徑流量和開發條件比較,清漳河、沁河、滹沱河、濁漳河的條件較為優越,水能蘊藏量佔到全省的80%—90%。山西省的主要水資源量由地表水資源和地下水資源組成,水資源的主要補給來源是當地降水。由於降水量分佈不均及水文下墊麵條件的差異,在地域上水資源分佈極不均勻,總的趨勢是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山西是全國水資源貧乏省份之一。1956—2000年系列全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123.8億立方米,其中,河川徑流量為86.77億立方米,地下天然水資源量(即降水入滲補給量)84.04億立方米,河川基流量(重復量)為47.01億立方米。全省水資源可利用量為83.8億立方米,為全國的67.7%,且多分佈于盆地邊緣及省境四週,人均佔有量為全國的17%,畝均佔有水量只有全國的11%。
|
旅遊資源
|
山西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是我國旅遊資源最為富集的省份。“華夏古文明,山西好風光”是對山西旅遊的高度概括。山西省現存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1處,佔全國的11.5%,位居第一,其中,大同雲岡石窟、平遙古城、五台山為世界文化遺産。全國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築物70%以上在山西境內,享有“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博物館”的美譽。四大佛教聖地之一的五台山,寺廟群集千年之萃。建於北魏的恒山懸空寺懸于懸崖峭壁之上,以驚險奇特著稱。太原的晉祠是形式多樣的古建築薈萃的遊覽勝地。平遙古城是全國現存三座古城之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産名錄。芮城永樂宮是典型的元代道觀建築群,宮內壁畫是我國繪畫藝術的珍品。解州關帝廟是全國規模最大的武廟。雲岡石窟是全國三大佛教石窟之一,氣勢雄偉。因拍攝《大紅燈籠高高挂》而聞名的祁縣喬家大院,加上祁縣渠家大院、靈石王家大院、太谷三多堂等,共同組成山西晉中的大院民俗文化。
山西名山大川遍佈,自然風光資源豐富優美。北嶽恒山是五嶽之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綿山氣候宜人,自古就是避暑勝地。黃河壺口瀑布是僅次於黃果樹瀑布的全國第二大瀑布,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龐泉溝、蘆芽山、歷山、莽河等自然保護區,風景秀麗,景致各異。
山西是老革命根據地,革命活動遺址和革命文物遍佈全省。著名的有八路軍總部舊址、黎城黃崖洞八路軍兵工廠、文水劉胡蘭紀念館等。
2012年,山西省接待海外旅遊者189.2萬人次,接待國內旅遊者1.9億人次,分別增長21.8%和29.8%;旅遊外匯收入7.2億美元,國內旅遊收入1766.3億元,旅遊總收入1813.0億元,分別增長27.0%、35.3%和35.0%。
|
環境保護與綠化
|
2012年,山西省繼續淘汰落後産能,全省資源綜合利用率、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均達到50%以上。大打環境質量改善攻堅戰,在全部設區市開展PM2.5監測,11個設區市空氣質量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水質優良斷面上升5.3個百分點,太原環境質量改善初見成效。加大植樹造林力度,完成營造林460多萬畝。深入推進重點區域生態環境治理修復,地下水位平均回升1.13米,全省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年末全省森林面積282.4萬公頃,森林覆蓋率18.03%。全省11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平均為348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