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貌 |
江西常態地貌類型以山地、丘陵為主,山地佔全省面積的36%,丘陵佔42%,平原佔12%,水域佔10%。主要山脈多分佈于省境邊陲,東北部有懷玉山,是本省銅儲藏量最多的地區;東部有武夷山;南部有大庚嶺和九連山,有“鎢都”的美稱;西部有羅霄山脈;西北部有幕阜山和九嶺山。 |
氣 候
|
江西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冬夏季長而春秋季短,全年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一年四季天氣複雜多變,春季(3至5月)陰冷多雨,常出現大風、強降水、冰雹等強對流性天氣;4至6月降水集中,是江西的雨季,這時期易發生洪澇災害;雨季結束後(7至8月)全省進入盛夏高溫季節,常伴有伏旱發生,但有時受颱風影響,也會出現較明顯降水;秋季(9至11月)秋高氣爽,氣溫適宜,是一年中最宜人的季節,但常伴有秋旱發生;冬季(12月至次年2月)濕冷,冷空氣影響頻繁,常出現低溫雨雪冰凍災害。
江西年平均氣溫17.8℃,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5.8℃,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8.8℃,極端最低氣溫為-18.9℃(1969年2月6日出現在彭澤縣),極端最高氣溫為44.9℃(1953年8月15日出現在修水縣);年平均日照時數1712小時,年總輻射量4446.4MJ/㎡;年平均降水量1645毫米;年無霜期平均天數272天。
|
生物資源
|
江西已知野生高等植物5117種,佔全國總數的17%,其中,苔蘚類563種,蕨類435種,裸子植物31種,被子植物4088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野生植物9種,Ⅱ級保護野生植物46種;國家珍貴樹種26種,約佔全國的20%。分佈于宜春市的落葉木蓮為我省特有樹種,是木蓮屬唯一落葉的植物;東鄉縣的野生稻為近代水稻始祖,是我國分佈最北的野生稻;南昌金蕎麥、鄱陽湖莼菜、彭澤中華水韭、贛南野生菜、九江野生蓮均為國內珍稀物種;萍鄉市的長紅檵木母樹,樹齡300多年,為世界僅存的長紅檵木母樹。此外,宜豐縣的穗花杉群落、鉛山縣的南方鐵杉天然林、德興市和玉山縣的華東黃杉天然林均為國內罕見的珍稀植物群落。
|
動物資源
|
江西已知野生脊椎動物845種,佔全國野生脊椎動物總種數的13.5%。其中,哺乳類105種,約佔全國的21%;鳥類420種,約佔全國的34%;爬行類77種,約佔全國的20%;兩棲類40種,約佔全國的14%;魚類203種,約佔全國的5%。鄱陽湖是聞名世界的水鳥越冬地,每年平均有40多萬隻水鳥在此越冬,其中包括佔全球種群99%的極危物種白鶴、90%的瀕危物種東方白鸛。鄱陽湖江豚450多頭,佔長江流域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
|
森林資源 |
江西森林覆蓋率63.1%,活立木蓄積量4.45億立方米,活立竹總株數19億根,均位居全國前列。全省森林多屬天然次生林,針葉林面積比重大,杉木、馬尾松、樟樹為本省主要鄉土樹種;油茶、板栗、柑橘為本省主要經濟林樹種。江西現有林業自然保護區220個(其中,國家級11個)、森林公園161個(其中,國家級45個,居全國前列)、濕地公園51個(其中,國家級15個)。 |
礦産資源
|
江西礦産資源豐富,截至2009年底,已發現各種有用礦産187種(以亞礦種計)。其中,已探明有資源儲量的133種,居全國前十位的有66種。銅、金、銀、鉭、銣、伴生硫、化工用白雲岩、滑石、麥飯石、鈾、釷等11種居全國首位;鎢、鋰等12種居全國第2位;鈹等6種居全國第3位。江西有色金屬、貴金屬和稀有金屬礦産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銅、鎢、鈾、鉭、重稀土、金和銀礦被稱為“七朵金花”。江西已建成亞洲最大的銅礦和全國最大的銅冶煉基地。
|
水資源
|
江西是長江流域的重要省份之一,全省97.7%的國土面積屬於長江流域,水資源比較豐富,多年平均降水量1638毫米,多年平均水資源量1565億立方米。境內河流、湖泊眾多,贛江、撫河、信江、修水和饒河為全省五大河流,全境1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3700多條,2平方公里以上湖泊有70余個,人均擁有水量和耕地畝均佔有水量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
旅遊資源
|
江西是“紅色搖籃,綠色家園”,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全省現有世界遺産地5處、世界地質公園4處、國際重要濕地1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4處。主要旅遊景區可概括為“四大名山”:廬山、井岡山、三清山、龍虎山;“四大搖籃”: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人民軍隊的搖籃南昌、共和國的搖籃瑞金和工人運動的搖籃安源;“四個千年”:千年瓷都景德鎮、千年名樓滕王閣、千年書院白鹿洞、千年古剎東林寺;“六個一”:一湖(鄱陽湖)、一村(婺源)、一海(廬山西海)、一峰(龜峰)、一道(小平小道)、一城(共青城)。經過多年的發展,現有旅遊景區(點)2500余處。其中,國家A級旅遊景區150處(5A級旅遊景區5處)。當前推向市場的五彩精華旅遊線、紅色經典旅遊線、綠色精粹旅遊線、鄱陽湖體原生態旅遊線等四條黃金旅遊線路受到海內外遊客的青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