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形
|
河南省地勢西高東低、北坦南凹,北、西、南三面有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四大山脈環繞,間有陷落盆地, 中部和東部為遼闊的黃淮海沖積大平原。山區丘嶺面積佔44.3%,平原和盆地面積佔55.7%。境內有黃河、淮河、衛河、漢水四大水系,其中淮河流域面積佔53%。
|
海 拔 |
地勢西高東低,北、西、南三面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沿省界呈半環形分佈;中、東部為黃淮海沖積平原;西南部為南陽盆地。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別佔總面積、2的55.7%6.6%、17.7%。靈寶市境內的老鴉岔為全省最高峰,海拔2413.8米;海拔最低處在固始縣淮河出省處,僅23.2米。 |
氣 候
|
河南大部分地處暖溫帶,南部跨亞熱帶,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同時還具有自東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氣候過渡的特徵,具有四季分明、雨熱同期、複雜多樣和氣象災害頻繁的特點。全省由南向北年平均氣溫為15.7~12.1℃,年均降水量1380.6~532.5毫米,降雨以6~8月份最多,年均日照1848.0~2488.7小時,全年無霜期189~240天,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
|
能 源
|
河南是全國重要的能源大省,原煤、原油、發電量等均居全國前列。近年來,河南抓住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機遇,著力打造全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煤炭生産能力不斷提高,電力裝機大幅增加,全省發電裝機容量5056.6萬千瓦,居全國第六位;電網建設日益完善,河南電網位於華中、華北、西北聯網樞紐位置,全省500千伏網架已基本形成“兩縱四橫”梯形網格狀結構,220千伏電網基本覆蓋全省各縣。我國首條1000千伏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試驗示範工程縱貫全省,已安全運行兩年,全國能源基地的地位更加鞏固。 |
生物資源
|
河南的生物資源,僅高等植物就有197科、3830余種。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的有小麥、玉米、棉花、煙葉和油料等。動物418種,已知陸生脊椎野生動物520種、佔全國總數的23.9%,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0種。 |
水資源
|
河南地跨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省內河流大多發源於西部、西北部和東南部山區,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條。全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405億立方米、居全國第19位,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不足420立方米,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 |
旅遊資源
|
河南是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在河南已經發現的7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遺址、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5000年前的大河文化遺址,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均有劃時代的意義。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明史中,先後有20多個朝代在此建都或遷都。中國已確定的七大古都河南有其三,即殷商古都安陽、九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開封。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造紙、火藥三大技術均發明于河南。河南地下文物居全國第1位,地上文物居全國第2位。眾多的文物古跡和著名的黃河等自然風光構成了河南豐富的旅遊資源。2012年共接待海內外遊客3.63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8.0%。其中入境遊客190.77萬人次,增長13.4%。旅遊總收入3364.1億元,增長20.1%。截至2012年底共有A級旅遊景區267處。其中,4A級以上景區95處;星級酒店566個,出境遊組團社和國內旅行社1133家。 |
礦 産
|
河南地層齊全,地質構造複雜,礦産資源豐富,是全國礦産資源大省之一。目前已發現的礦種141種,已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種106種,已開發利用的礦産92種。其中:能源礦産6種,金屬礦産23種,非金屬礦産61種,水氣礦産2種。優勢礦産可歸納為煤、石油、天然氣“三大能源礦産”,鉬、金、鋁、銀“四大金屬礦産”,天然鹼、鹽礦、耐火粘土、藍石棉、珍珠岩、水泥灰岩、石英砂岩“七大非金屬礦産”。在已探明儲量的礦産資源中,居全國首位的有8種,居前3位的有19種,居前5位的有26種。其中石油保有儲量居全國第12位,煤炭居第8位,天然氣居第17位。 |
環境狀況
|
2012年全省地表水環境質量斷面化學需氧量、氨氮平均濃度分別比上年下降12.3%和23.0%,飲用水源地取水水質累計達標率保持100%。全省83個省控河流監測斷面中,水質符合Ⅲ類標準的斷面有39個,佔47.0%,比上年提高4.8個百分點;符合Ⅳ類標準的斷面有19個,佔22.9%,比上年提高6.0個百分點;符合Ⅴ類標準的斷面有7個,佔8.4%,比上年減少3.6個百分點;水質為劣Ⅴ類的斷面有18個,佔21.7%,比上年減少7.2個百分點。
城市環境空氣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平均濃度分別下降6.3%、10.8%。所有建設項目所需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全部通過網上進行申報、核定和備案。
2012年末共有國家級生態示範區37個;自然保護區33個,面積759.13千公頃,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1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