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産資源: 全省已發現一百多種礦産,其中以非金屬礦産為主。有12種礦産儲量位於全國前3位,其中石煤、明礬石、葉蠟石、水泥用凝灰岩、建築用凝灰岩儲量居全國首位,螢石儲量居全國第二。硅藻土居全國第三位,名列全國前十位的還有硅灰石、珍珠岩、花崗岩、沸石等。金屬礦産中,銀、鋅、釩、鎘的儲量居全國前十位。
生物資源: 省境內的海岸線包括海島線總長6696公里,其中大陸海岸線2414公里,可規劃建萬噸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線506公里,佔全國的307.%。浙江海域是我國最大的漁場,可供養殖的淺海400余平方公里;東海陸架盆地是一個有著良好開發前景的油氣資源區;沿海共有潮間帶灘塗資源2886平方公里。此外,海洋旅遊資源、海洋能資源也很豐富。全省已知植物3800多種,浙江森林面積9020.4萬畝,森林覆蓋率60.97%,被稱為中國的“東南植物寶庫”。“活化石”銀杏等52種野生植物列入國家珍稀保護名錄;已知野生動物689種,其中列入國家一類保護動物18種。
能源: 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開發前景良好。
水資源: 全省平均降水量為2060.5毫米(折合降水總量2134.7億立方米),總水資源量1454.8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2656.2立方米。總用水量223.2億立方米,比上年增長1.4%。全省有氣象雷達觀測站點9個,衛星雲圖接收站點25個,區域自動氣象觀測站1505個。
旅遊資源: 浙江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浙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據最新考古成果,早在10萬年前,就有古人類在今天的浙江境內活動。“建德人”化石的出土,證明了5萬年前已有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新石器時代的蕭山跨湖橋文化遺址(距今7000—8000年)、河姆渡文化遺址(距今5000—7000年)和良渚文化遺址(距今4000—5000年)等是浙江悠久歷史文化的代表。初步統計,東漢以來載入史冊的浙江籍文學家逾千人,約佔全國的六分之一;特別是“五四”以來,出現了魯迅、茅盾等一大批浙籍文化名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兩院”院士(學部委員)中,浙江籍人士佔了近五分之一。浙江山川秀麗,風景優美。浙江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有“魚米之鄉、絲茶之府、文物之邦、旅遊勝地”之稱。全省有西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島湖、普陀山、雁蕩山、莫幹山、天台山、楠溪江、嵊泗列島、雙龍洞、仙都、雪竇山、江郎山、仙居等18個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41個省級風景名勝區,1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省會杭州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也是中國著名風景旅遊城市。2012年全省分別接待境內外旅遊者3.9億人次和865.9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4801億元,旅遊綜合實力位居全國第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