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潘主任,你好。這兩天雲南魯甸地震是全國所有民眾都特別關心的一個話題,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關注,李克強總理親自到前線指揮抗震救災工作。首先請您給我們介紹一下這次發生在雲南魯甸地震的具體情況。2014-08-06 14:00:40
-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 潘懷文]8月3日16時30分,在雲南魯甸發生了6.5級地震,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12公里,是一次比較淺源的地震。據現在了解的情況來看,地震已經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地震發生以後,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全社會也都給予了極大關注,方方面面都投入到抗震救災工作當中,大家已經從新聞媒體上不停的關注著災區各項救災活動的開展。這次地震是一次震級比較高的事件,也造成了嚴重的災害損失。這次地震有如下幾個特點。2014-08-06 14:01:22
- [潘懷文]第一,這次地震震級比較高。雲南是我國地震災害多發的省份,此次地震也是自從2000年1月15日雲南姚安發生6.5級地震以來的又一個6.5級地震,也就是説在過去的14年當中,沒有發生6.5級以上的強震。距離再早一次發生在1996年2月3日雲南麗江的7級地震已經有18年的時間。所以這是十幾年以來在雲南發生的一次比較嚴重的地震事件。由於震級高,震源淺,所以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2014-08-06 14:02:16
- [潘懷文]第二,魯甸縣是雲南省人口比較稠密的地區。人口稠密使得這次地震所受影響的災區人口數量多,災害也比較重。第三,魯甸縣是國家級的貧困縣。當地經濟條件比較差,建築物抗震性能也普遍比較差,也是這次災害損失重的一個直接原因。第四,這次地震的震區是高山峽谷地貌,由於正處在雨季,地震引發了比較嚴重的滑坡、泥石流、滾石以及堰塞湖形成等次生災害,也加重了這次災害的損失。2014-08-06 14:03:15
- [潘懷文]第五,因為地震發生在山區,造成了通信和交通的中斷,這也使得我們的救援行動顯得格外困難。當前在政府的組織下,各項救災活動正在迅速開展,道路正在打通當中,詳細災情正在不斷收集上來。截至8月5日中午了解到的情況,這次地震已經造成407人死亡。所以前方正在充分抓緊72小時黃金救援期,把對生命的搜救放在首位,這是當前抗震救災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把地震埋壓人員搜索找到實施救援,儘量減輕人員的損失。同時把災區民眾的各項生活作出妥善安排,這也是當前抗震救災工作中的重點工作。2014-08-06 14:12:50
- [主持人]通過潘主任的介紹,很多網友都了解了這次地震的大致情況,包括在雲南這樣一個省份當中,在最近十幾年時間所發生的強震的時間頻次。那能不能解釋一下為什麼在雲南,尤其是在中國西南地區是地震的高發區域?2014-08-06 14:14:01
- [潘懷文]我們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為什麼會有地震的發生?地震的發生是自然現象,正是因為我們所生活的地球還處在比較年輕的、活躍的狀態,才會有地震的發生。如果沒有地震發生,地球也就到了晚年快要死寂了。就青藏高原來講,幾千萬年前以前,那裏還是處在一片汪洋大海之中。經過幾千萬年的地質活動,青藏高原從海平面以下逐漸成長,成為今天海拔四五千米以上的高原,乃至形成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所以在這樣一個漫長造山運動過程當中,必然會伴隨有大量的地震發生。雲南地區正處在青藏高原的東南緣,這個地區的地質構造運動是很強烈的,這也是造成雲南地區地震多發的最基本的原因。2014-08-06 14:15:49
- [潘懷文]從整個中國大陸來看,中國大陸受來自兩個方面大的板塊運動的影響,一個是來自東面的太平洋板塊對於歐亞板塊向下俯衝的作用。再一個是來自南面印度板塊向北的碰撞擠壓。在這兩個大的力源作用下,使得中國大陸,特別是在青藏高原以及周邊形成強震多發的態勢。這是在西南地區地震多發的主要原因。2014-08-06 14:15:42
- [主持人]地震對於地球來説是一個很常見的地殼運動形態,但是給人類造成的災害,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體現,這次在魯甸造成的災害還是非常嚴重的,特別是我們看到從空中航拍的畫面,心靈非常受觸動。那我們看到一些報道,比如南美智利,當他們發生8級以上的地震時,建築物損毀程度和人員傷亡相對於我們6級地震小很多,這就牽扯到地震成災的原因,為什麼地震震級比較高而災害卻比較小,有的地震震級比較小,但災害比較大?2014-08-06 14:18:43
- [潘懷文]你舉了一個很典型的事例,就是為什麼在南美的智利曾經發生了震級非常高的地震,但是所造成的災害損失卻遠沒有我們預想當中的那樣大,這就是如何減輕災害損失這樣一個大家關注的話題。從地震災害的特徵來看,我們往前回溯,在上世紀早期,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大家都面臨著同樣的態勢,那就是當發生一個強烈地震所造成的災害損失,包括人員的傷亡和經濟的損失,其程度是基本相當的。而過了幾十年,經過發達國家對地震災害特徵逐步認識並採取一系列防災的行動後,已經出現了明顯的不同特徵。2014-08-06 14:19:35
- [潘懷文]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講,依然面臨著遭受嚴重地震災害損失的局面,比如説在2010年在海地曾經發生一次7.3級地震,這次地震造成了將近30萬人的死亡。從客觀情況來看,7.3級地震,震級雖不低但也不算太高,但是由於海地是一個赤貧的國家,整個國家的抗震能力非常之差,所以這次地震造成了非常嚴重的災害損失,我們看到,包括它的總統府都受到極其嚴重的破壞。反之,我們看近年來在一些發達國家,比如美國、日本,在同樣經歷強烈地震之後,雖然其經濟損失數字十分驚人,但是因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已經得到了極大減少,這就使我們看到開展有效的防災行動取得了非常顯著的進步。2014-08-06 14:22:55
- [潘懷文]而您剛剛講到的智利又是一個可供我們借鑒的典型事例,智利本身也是發展中國家,其經濟條件也不是非常好,但是這個國家地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周邊,發生了很多十分巨大的地震。由於智利飽受地震災害的影響,所以近幾十年來,智利對於防範地震災害,特別是在提高建築物的抗震性能方面做了大量努力,經過幾十年不斷的積累,使得這個國家的建築物抗震性能和質量有了大幅度提升,這也就是為什麼當8.8級巨大地震在智利附近沿海發生的時候,對它的陸地上建築物沒有造成大的損失的原因。2014-08-06 14:22:26
- [潘懷文]相對來看,比較我們中國自身的經歷,也可以看出有大致相同的經歷。我國也是一個飽受地震災害、地震非常頻發的國家。大家記憶猶新的1976年河北唐山7.8級地震,造成24.2萬人死亡。當時的唐山市是一個基本不設防的城市,也就是説構建築物基本上沒有任何抗震設計和準備,當地震突然來臨的時候,整個唐山市的構建築物全部垮塌,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2014-08-06 14:23:39
- [潘懷文]自從我國改革開放之後,我們有了近30年的經濟高速發展,我們的綜合國力在增強,也有大批的構建築物在這幾十年中新建,或者對舊有房屋進行了改建加固。所以總體來看,我國構建築物的抗震能力也在提升。但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國還是處在發展中國家這樣一個發展進程之中,各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非常大。2014-08-06 14:25:36
- [潘懷文]我們在很多地方可以看到建築的性能在不斷改進和提升,抗震性能也在提高,經過一些實際破壞性地震的檢驗,震後沒有出現明顯的人員傷亡和損失。與此同時,我們還有大量的貧困地區,這些地區的構建築物抗震能力還相當落後和低下。比如這次魯甸地震的發生,地處國家級貧困縣,雖然近些年來通過新農村建設,有些新建建築注意了抗震性能的提升,但是歷史的欠帳還很多,在災區出現比較多的房屋垮塌,以至於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2014-08-06 14:25:14
- [潘懷文]但從總體趨勢來看,隨著我們國家現代化進程的發展,我國抵禦地震災害的能力是在逐漸增強,但相對來講這還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需要在這個進程當中逐漸加大投入,特別是要注意培養防震減災的基本意識。當我們的經濟條件逐步寬裕的時候,要能有意識的把構建築物的抗震能力提升,把公眾的防震意識增強,多進行災害應急的演練,會使我國整體抗震能力逐步提高。2014-08-06 14:25:45
- [潘懷文]基於多地震的國情,我們可以預計,在未來發生的強烈地震中,我們還可能會遭受比較嚴重的損失,但是隨著我們不停的努力,這種損失特別是人員的傷亡會逐漸趨於減少。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政府、社會,包括地震專業部門一起共同努力,才能達成這樣一個基本的發展趨勢。2014-08-06 14:26:11
- [主持人]我理解您剛才這段話的意思就是我們正處於一個在預防地震當中慢慢學習、慢慢成長、慢慢建設的過程,從您的專業角度,包括國外的研究來看,我們需要多長時間才能成為在全世界範圍內都具有較好抗震能力的國家?2014-08-06 14:27:38
- [潘懷文]這是一個逐步的過程,也不能畢其功於一役。我們不可能在短短的幾年內使得我們國家所有的地區建築抗震能力都得到提升,但是當前我們是有很多這種機遇存在的。比如當前正處於城鎮化進程,大量農村人口會離開自己祖居的老屋而向城鎮聚集。在這個過程中,過去在農村的那些抗震能力比較低下的老屋居住人口會減少。新的城鎮建設過程中就必須注意到城鎮抗震設防能力的提高。同時,隨著新農村建設,政府有意識的指導農民改進農居抗震能力。這樣,在未來可能來臨的地震災害面前,就能夠大大減少地震造成的損失。2014-08-06 14:28:29
- [主持人]這次採訪是中國政府網牽頭,也帶來非常多其他中央級媒體關於這次地震的一些問題,委託我來向您提一下。《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問水庫與地震關係的問題,水庫興建會不會對地震造成一些影響?這次地震到底跟水利設施建設有沒有關係?2014-08-06 14:28:24
- [潘懷文]從歷史資料來看,最大的一次和水庫蓄水直接相關的地震事件記錄,是發生在廣東河源的新豐江水庫。在水庫興建之前,當地沒有比較多的地震記錄,但是水庫蓄水之後,1962年發生了6.1級地震,這被業界公認為是一次和水庫蓄水相關的地震事件,這也是震級最大的一次地震。當大型水利設施蓄水以後,會引發一些小的地震發生,但會不會引發特別大的地震呢?從現在觀測和研究情況來看,並不能認為大地震和水庫蓄水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直接聯絡。2014-08-06 14:29:45
- [潘懷文]這是大家討論非常多的一個話題,也是作為公眾想要了解的一個問題。大型水利設施的興建,水庫的蓄水會改變這個地區的地應力水平。由於在上面人為地多加了一盆水,使得庫區的地應力增加,水在斷層之間滲透減小了摩擦,有可能會引發一些地震,這個現象是存在的。2014-08-06 14:30:04
- [潘懷文]大型水利設施蓄水之後,在庫區往往會發生規模在3、4級的小地震事件,這有可能和蓄水有關係,但是能否認為一個7、8級的巨大地震事件是和水庫蓄水直接相關呢?我認為這兩者之間應當説沒有必然的聯絡。一個如此巨大地震事件的發生,必然是和地震的天然構造相關,蓄水的因素會對其造成一定的影響。2014-08-06 14:30:12
- [潘懷文]我們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看,有點類似于“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的效應,如果這個地區本身就具備了發生重大地震的構造條件,其能量已經經歷了千百年來的長時間積累,再有水庫蓄水這樣一個誘發條件之後,可能就會發生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的效應,但是不好説駱駝就是因為加上去的最後這根稻草給壓死的。所以還是要客觀來看水庫蓄水和重大破壞性地震之間的關聯,我認為兩者間並不是有非常直接的聯絡。2014-08-06 14:31:57
- [潘懷文]很多媒體也在關注,在西南地區有一些梯級電站和重大水利設施在建設,那這些水利設施會不會引發地震災害?在這樣多震地區建設這些水利設施有沒有需要特別注意之處?會不會在未來造成特別重大的災害損失?這是大家所關注的問題。就我的認識來看,對於這樣的重大水利設施,特別是其壩址的選擇應該是一個非常慎重的過程,一定要選擇比較穩定的地質構造,避開可能的活動斷層。水庫蓄水之後可能會在庫區誘發出一些比較小的地震,但是這些地震不會造成重大影響。對於在這些地區,如果發生大的天然構造性的地震,只要不對大壩本身構成破壞,水庫設施相對來説還是可以安全的。2014-08-06 14:31:36
- [潘懷文]對於這樣的問題,確實面臨著風險決策。舉個例子,如果沒有飛機就不會有空難發生,如果沒有汽車也就不會有現在道路上大量的交通事故發生,但就今天社會情況看,我們很難想象我們的生活當中沒有飛機、沒有汽車。所以在這樣的問題上,還是要依靠水利和多部門的專家,對水利設施的興建進行綜合評估,把風險降低到最低程度。這是我對水庫等水利設施建設的個人意見。2014-08-06 14:32:44
- [潘懷文]依我的認識來看,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因為這些水利設施的興建,在設計之初應該經過了充分的論證,特別是庫區壩址的選擇,地震專家也是參與其中的,要挑選適宜的壩址,至於大壩本身建設,也會有比較嚴格的抗震設計。在西南地區,本身地震多發,水利設施興建必須考慮地震的因素。2014-08-06 14:41:27
- [主持人]我們不能因噎廢食,《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問道,針對這次魯甸地震,您覺得會對雲南北部地區的水電開發以及後續現有設施維護産生影響嗎?2014-08-06 14:42:02
- [主持人]我們説説余震的消息,最近抗震救災還在72小時黃金期之內,救災物資不斷向魯甸輸送進去。那余震從地震臺網測定來説是什麼樣的情況?之後的趨勢怎樣?2014-08-06 14:42:56
- [潘懷文]魯甸地震發生之後,地震部門專家經過了緊急會商來研判這次地震後續的發展趨勢,以便為抗震救災工作提供指導性意見。從以往地震活動特徵來看,在雲南的東北地區,比較多的出現了地震成組發生的現象。就是當一個比較大的地震發生以後,還會發生比較大的地震,雖然這樣的震例不多,不能稱為規律,但是在之前確實有這樣的現象出現。就通常情況來看,一個較大的地震發生之後,還會有一些相對比較強的余震出現,作出地應力的調整。所以在這次地震發生之後,地震部門經過會商研究認為,在該區域近幾日還要防範5-6級強余震的發生。2014-08-06 14:43:31
- [潘懷文]這樣的強余震是否一定會發生呢?從現在來看,不是説一定發生這樣的事件,但是這種可能性不能排除,還是存在可能的。地震發生之後到現在已經兩晝夜,現在來看最大的余震是4.2級,3、4級余震不斷發生已經給正在實施救援的隊伍和當地民眾提出警醒,在開展施救的同時還要防範余震,和因為余震引發次生災害的可能性。從後續情況來看,我們還在加強監測和研究,隨時關注震情趨勢的發展。2014-08-06 14:43:11
- [主持人]下面來關注一下大家關心的問題,就是地震預警問題。《中國青年報》、《經濟參考報》、中國青年網等媒體的記者也都問道,預警的科學性有多大?預警在減輕受災程度上是否起到作用?能不能給我們解釋一下在地震預警方面做了哪些努力,以及地震預警到底是多麼複雜的事情。2014-08-06 14:44:40
- [主持人]理想狀態就是震源剛剛一震,地震還沒有波及到地面,當地群眾就可以手機上收到信息,在什麼時間要發生地震。2014-08-06 14:44:40
- [潘懷文]最近大家普遍關注的一個話題就是關於地震預警。有的網友往往把地震預警和預測這兩個概念混淆。地震預測是指地震還沒有發生之前,我們對未來地震可能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強度的推測,這是在地震發生之前的事情。而預警是指在強烈地震已經發生,地震部門依靠在靠近震中區的密集地震觀測臺站快速測定出地震的基本參數,利用地震波向外傳播造成破壞的速度相對慢,和用電波把地震信息向震區傳播速度快的特點,搶在破壞之前把消息傳達到震區,以便採取緊急應對措施。2014-08-06 14:45:11
- [潘懷文]要預警,首先在地震發生比較近的區域內要有足夠數量的地震觀測臺站。地震發生後,波動被附近的幾個地震臺站接收到,這些信號以電波的速度被傳送到處理中心進行自動分析。如果臺站足夠密集,從地震發生,地震波傳播到觀測臺站,所需時間也就是幾秒鐘之內,信號同步地傳遞到處理中心,計算機自動地分析出地震的參數,可以向震區快速發佈,在震中較外圍的區域可以在造成破壞的波動到達前獲知地震消息,採取緊急避險措施。2014-08-06 14:45:56
- [潘懷文]在地震波中造成嚴重破壞的是橫波,其傳播速度大約是3公里每秒。而地震儀器檢測到地震波後傳遞電波的速度接近於光速。比如一個地震在甲地發生,我們人在乙地,和甲地雖有一定的距離,但還是在地震造成破壞的範圍內,那就有可能在地震波還沒有到達乙地之前,我們已經提前獲得了地震的信息,可以採取一些相應的應急措施。2014-08-06 14:47:55
- [潘懷文]建設起地震預警系統是一個比較複雜的系統工程,這裡面既有技術的手段,也包括社會的管理,比如誰來發佈預警,預警信號如何得到,得到預警的信息之後如何採取一些直接、不需人工干預的自動化的減災行動,這些都是比較複雜的工作。目前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已經有了一些成功的先例可供我們借鑒。2014-08-06 14:47:56
- [潘懷文]利用地震預警提供的幾秒至幾十秒的預警時間,可以採取很多措施,比如人員的快速逃生,運行中電梯在就近樓層停靠,高速行駛中的列車減速剎車,行進中的汽車在路邊平穩停車,輸油管線提早自動關閉閘門避免污染及火災等等。2014-08-06 14:48:17
- [潘懷文]自從2008年汶川地震之後,我國已經把地震預警提到議事日程,也在開展一些研究和實驗工作,現在正在籌備建設國家地震烈度速報和預警工程,將在預定區域建設比較密集的地震臺網,該臺網要能滿足地震預警、地震參數速報、烈度速報、地震科學研究等多種用途。還將建設有高度可靠、準確測定地震預警自動化的處理系統,將有多種應急産品産出。還需要建設起多種用途的實時信息發佈系統。2014-08-06 14:48:15
- [潘懷文]預警技術本身存在預警盲區等技術局限性。所謂盲區就是在一個大地震發生的震中區,也就是最需要獲得信息的地方,但是由於地震波傳遞到這裡的用時很短暫,還來不及獲取預警信息,地震破壞已經發生了。對於小的地震無需預警,越是巨大地震越需要預警,而巨大地震震中區域往往是難以得到預警信息的。只有在震中區的周邊區域才有可能給我們提供一個可供預警時間的操作範圍。2014-08-06 14:48:42
- [潘懷文]另外,預警信息也存在誤報和漏報的風險,而且信息發佈後可供採取緊急處置的時間極短,也可能導致社會風險。所以地震預警是一個很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多方面的共同參與。大家也能看到有一些機構在做一些關於預警的先期實驗,還是取得了一些不錯的進展。從目前來看還只是實現了把地震信號快速檢測和初步傳遞,後面避險行動如何採取還有很多問題。但總體來看,它的效果還有待於進一步評估。2014-08-06 14:49:46
- [潘懷文]從預警信息的傳播渠道看,現在還沒有成形的網絡和運行機制。如果現在得到的預警信息僅限于類似于手機短信類的信息,可能會使人迅速躲到桌子下面或者跑到戶外等避險措施,但是對於其他的一些生命線工程,如何採取預警的下一步操作,就需要十分慎重,現在還處於研究階段,遠沒有形成能力。2014-08-06 14:50:13
- [網友]2008年汶川地震時,我們在北京都有震感,這種情況下,破壞距離是多少?預警信息廣播到多遠的距離是有價值的?2014-08-06 14:51:31
- [潘懷文]而就一些比較小的地震事件,因為破壞區域相對狹小,比如魯甸地震,其震中核心區域可能是8(VIII)度強接近9(IX)度的破壞,6(VI)度以上的破壞區域是相對比較小的範圍,對於這樣一個震中區發出預警就是一個比較困難的事情。從地震開始發生到地震破壞傳遞到6(VI)度區,可能就是十秒鐘的時間,來不及發出預警信息或發出預警信息後來不及採取必要的應急措施,這裡面還有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2014-08-06 14:51:59
- [潘懷文]對於預警不要過分誇大效果,因為預警對於地震震中區所在往往是盲區。當處於極遠的地方,比如雖然在北京也感覺到了晃動,但是在北京拿到關於汶川預警的信息是沒有多大價值的。就汶川地震來看,倒是一個真正值得開展預警的震例。因為汶川地震發生在一個比較長的破裂帶,在汶川映秀附近發生初始破裂,一直向北東方向破裂,延伸到北川、青川,破裂長度長達300公里左右,破裂到北川、青川需要幾十秒的時間。假如地震在映秀剛剛發生時,附近有預警臺網,在十秒左右完成預警信息的生成,就有可能給北川、青川提供幾十秒的預警時間,也就是説破裂還沒有到你這裡,而預警信息已經到了你手頭,就可以採取一些人員的緊急疏散和生命線工程可能的緊急處置工作。2014-08-06 14:52:23
- [網友]當年的唐山是不設防的城市,是因為經濟原因還是意識問題?2014-08-06 14:52:46
- [潘懷文]兩方面的原因都有。既有經濟落後的原因,我們蓋不起很結實房子。另外就是我們當時還很少有抗震的基本概念。大家開始真正比較多的關注地震是起自於1966年的河北邢臺地震。這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第一次發生在人口稠密地區的嚴重破壞性地震。從這之後,周恩來總理調集各路人馬比較集中的投入到地震災害的研究和應對之中。在這之前還沒有大規模的人力投入,這和我們的綜合國力、經濟水平、科技水平以及認識都是有關係的。2014-08-06 14:54:27
- [潘懷文]在這之後才逐步較系統地開展地震監測、預報、預防等工作。當年的唐山,大量房屋都沒有進行抗震的設計,很多就是一個個的石板、磚、預製板搭建起來的,這是唐山造成如此人員傷亡的重要原因。在經歷一次次地震災害後,我們才逐步對建築的抗震問題有所認識。2014-08-06 14:54:47
- [潘懷文]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了慘重的人員傷亡,但是我們看當時的災區現場,即便是在北川這樣最嚴重的地方,也還能看到有些房屋雖然也毀壞了,再不能用了,但至少還是站立著的。在當時的北川一部分建築是做了抗震設防的,雖然設防的標準可能只有7(VII)度,當地的實際烈度已經到了11(XI)度,這樣極端條件下,雖然房屋確實損毀了,但是沒有完全垮塌,這就意味著人員有可能存活下來。2014-08-06 14:54:22
- [潘懷文]客觀地看,汶川地震比唐山地震震級還要高、破壞範圍還要大、影響距離還要遠,救災難度也十分巨大,在此情況下,人員傷亡相比1976年的唐山要少了許多。顯示出經歷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快速發展,我國的整體抵禦地震災害的能力有了提高。當然我們還欠缺很多,還有很多欠賬,教訓也十分沉重,我們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未來的地震風險還在隨時考驗著我們,但是我們也應該有信心,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應該可以大大減輕地震災害的損失,特別是對於人員的傷害。2014-08-06 14:54:44
- [潘懷文]在汶川地震之後,各級政府緊急採取了對於大中小學校舍安全普查,進行抗震加固等等,這都是比較顯著的提高抵抗地震災害能力的關鍵措施。我們工作的基本宗旨就是最大限度的減輕地震災害的損失,這個過程是需要長期的,但是我相信隨著我們的努力,面對未來的地震風險,遭受的損失特別是人員傷亡會逐步減小。2014-08-06 14:56:40
- [網友]中國既然處在兩個大板塊的夾擊,在我國歷史上有沒有發生過一些比較大的地震?2014-08-06 14:57:11
- [潘懷文]我國是一個地震非常多發的國家,從歷史來看,因為地震災害造成的重大損失非常多。有人類記錄以來,最大的一次因為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事件就發生在我國,是在1556年發生在陜西關中的八級地震,造成了83萬人死亡,非常嚴重。為什麼這次死亡人口如此之多?地震直接造成房屋垮塌掩埋砸死的人不少,但是更多人口的死亡原因是災後瘟疫流行。2014-08-06 14:57:48
- [網友]既然我們曾經面對過,我們的民眾和國家應該有這種防災意識。2014-08-06 14:57:34
- [潘懷文]假使這樣的地震發生在當代,通過努力,我們可以有效控制災後瘟疫的傳播,所以不會造成如此重大的人員傷亡。從近代來看,也有一次地震死亡非常嚴重的事件,1920年發生在海原的8級地震,也造成了20萬人的死亡。2014-08-06 14:58:13
- [潘懷文]當地震比較多發的時候,防震、抗震的這根弦崩的比較緊,但是當幾年沒有地震發生時,往往就容易淡忘。所以我們現在就需要靠一些法律法規來把減災的行動規範下來,長期保持這種意識。對構建築物的建設有一些強制標準,比如地震烈度的區劃圖,通過以往地震發生狀況來推測出未來50年之內,你所在的區域可能遭受地震打擊的的風險和強度有多大,在新建房屋時要遵循這一標準,這個標準建設管理部門和建築設計施工部門都知道。2014-08-06 14:58:44
- [潘懷文]中國大陸整體是地震多發的,但是當具體到某個局地時,地震仍然是小概率事件。假如這個地方發生過一次非常巨大的地震,地震積累這樣巨大的能量是需要數百年乃至上千年,乃至於數千年的,就是説你所在的地方可能幾百年、上千年都不會有再次面臨如此巨大地震事件的直接打擊。當然,中小地震的孕育不需要這樣長的時間,這樣就容易使人麻痹。2014-08-06 14:59:08
- [網友]作為大眾我們有一個感覺,好象最近地震發生頻率比較頻繁,如果從科學角度和數據處理角度來分析,我們這是一種錯覺還是跟地理環境、跟整個地球有關呢?2014-08-06 14:59:37
- [潘懷文]我們要做的就是政府加強監管,確保把抗震能力的要求落到實處,一旦面臨地震時經得住考驗。對於一些重大設施,比如大型生命線工程的建設,不僅要看區劃圖,還需要做一些專門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提出這樣的重要建築物抗震性能應該達到什麼要求。2014-08-06 15:00:07
- [潘懷文]從我們記憶來看都是對近期發生的事情記得相對清晰,遠一些的事情容易淡忘。到底這個時期是不是處在地震多發狀態,就需要專業部門用數據來説話,看是不是真正處在地震多發狀態。從現在情況來看,我國大陸確實處在地震多發期。但是我的建議,並不是因為當前處在地震多發的狀態,就要惶惶不可終日。2014-08-06 15:00:05
- [潘懷文]防震減災的意識需要長期樹立,構建築物抗震能力的提高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鬆懈。同時作為一個普通的市民,我們自己防災意識也要注意培養。比如地震發生之後怎麼辦?還有我們經常要面臨的消防問題,一旦發生火情應該怎麼撤退,一些必要的避災知識的積累是很重要的。加強公眾防災意識的形成和培養,這就是我們所説的關於地震防範的非工程性措施。建築物、房屋、重特大設施按照什麼樣的要求來建設,這就是工程性措施。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要兩手一起抓,齊頭並進,才有可能在未來地震來臨時,有效的降低損失。2014-08-06 15: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