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4日(星期五)15時,在國務院小禮堂召開“全國海上搜救大會暨國家海上搜救部際聯席會議第三次會議”。中國政府網進行現場直播。
[李盛霖]:推進海上搜救工作再上新臺階,是深入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實際體現,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我們要按照黨的十七大的部署,進一步統一思想,創新思路,以進取的精神和務實的作風,堅持不懈地把各項工作抓細、抓實、抓好,實現"十一五"後三年的海上搜救工作目標和2020年奮鬥目標,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創造條件。
到2010年的工作目標是:重點水域的監管和救助能力明顯提高,現代化水上交通安全和救助體系初步形成,水上交通安全形勢明顯好轉。海上人命救助成功率保持在93%以上;距岸50海裏內重要海域應急到達時間不超過150分鐘,內河主要通航水域的重要航段應急到達時間不超過45分鐘;"四區一線"和沿海主要港口一次溢油控制清除能力達到500噸。
2020年奮鬥目標是:以我國沿海和長江幹線水域為重點,基本建成全方位覆蓋、全天候運行、具備快速反應能力的現代化水上交通安全和救助體系。對發生在我國搜救責任區內的水上險情可實施有效、快速救助,水上交通安全形勢根本好轉。海上人命救助成功率大於95%;距岸50海裏內重要海域應急到達時間不超過90分鐘,內河主要通航水域的重要航段應急到達時間不超過30分鐘;沿海水域和內河主要通航水域的重要航段一次溢油控制清除能力達到1000噸。
當前,重點做好以下六項工作:
(一)進一步完善海上搜救體制,實現應急資源優化配置。深入貫徹落實《突發事件應對法》,認真執行部際聯席會議制度,進一步完善功能齊全、運轉協調、反應靈敏、指揮有力的應急管理體系。地方各級水上交通安全主管機構在當地政府的領導下,切實加強本行政區域的應急反應能力建設、隊伍建設和裝備建設,落實應急反應工作經費,增強應急處置能力。內陸地區要抓緊解決湖泊、庫區等旅遊區的遇險通信手段,確保通信暢通,有險報得出、接得到。
組織實施《國家水上交通安全和救助系統佈局規劃》,加強立體救助力量建設,提高惡劣氣象條件下的救助能力,推進重點水域的設施佈局和裝備優化配置,加強沿海港口、長江幹線水路交通應急和治安防控體系建設。
(二)進一步發揮部際聯席會議機制的作用,建立更加緊密的合作關係。鞏固和深化部門間的合作,提出搜救工作的發展思路和工作重點,探討解決搜救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和協調機制,協調重大行動,落實各項措施,切實履行好職責。
(三)充分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有序地參與海上突發事件應對工作。廣泛宣傳海上搜救應急預案及應急處置規程,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搜救工作的良好氛圍。組織和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海上突發事件的監測、預警和處置工作。特別是內陸地區逐步建立自救、互救和海事救助相結合的應急反應機制。在水上旅遊密集地區,倡導地方建立港航企業行業間協會或個體船舶運營聯盟,建立輪流值班待命的新型互救模式。健全完善搜救獎勵制度,充分調動公眾參與搜救的積極性。
(四)提升水上應急工作科學管理水平,不斷增強預案的針對性、操作性和實用性。把握水上應急管理工作的主動權。切實加強各級應急預案的貫徹執行,充分發揮預案所具有的應對事故和預防事故的雙重作用;加強對水上安全重大危險源的監測監控,做到關口前移、重心下移,建立重大危險源檔案,定期進行檢查和分析評估,建立預測預警機制;切實加強對水上安全重大隱患的排查和整改治理,把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
(五)加快推進科技創新,提高海上救助效率和水平。加快三級搜救指揮系統信息化建設,研究整合海上搜救指揮系統平臺,建設運行海事應急輔助決策指揮系統。通過船舶數據庫、船舶自動識別系統和海洋信息查詢系統等,加強船舶海上險情報警核對和災害性天氣預測、預警體系的運用。不斷強化搜救漂移模型(人、船、油污)、無線電定位等海上搜救技術的創新、研發和應用,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海上搜救領域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六)全面開展海上搜救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履行國際義務,加強與周邊國家及地區在搜救領域的溝通和合作,推動與周邊國家簽訂搜救合作協議,加強兩岸三地間搜救合作,並建立良好的國際搜救合作關係。大力宣傳我國在搜救領域、應急管理方面的政策措施和成功做法,積極參與國際水上應急救援活動,向國際社會展示我國的良好形象。注重學習、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科學方法和先進技術,促進我國海上搜救工作水平的提高。
同志們,做好海上搜救工作,任務艱巨,責任重大,使命光榮。讓我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團結協作,開拓進取、盡職盡責、奮發有為,不斷推進我國海上搜救工作邁上新臺階。